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言文僅78個字,卻全讀一個「音」,它就是《季姬擊雞記》,創作於1930年,也是漢語普通話的「同音文」。這麼多個字都是同一個音,只不過音調不一樣,不僅是老外,就連很多中國人看到應該也會覺得一臉懵,因為類似的文章在世界非常罕見,讀起來又都是「嘰嘰嘰」的發音,想必不少人已經在屏幕面前讀起來了。不得不說漢字的博大精深。
其實類似於這樣的文言文還有一篇叫做《施氏食獅史》,和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同音文章,不得不說中華文化實在是高深莫測!相信也有不少人在屏幕面前讀的懷疑人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據說早期高考還曾有人用古文寫作,更是轟動全國……據說當時的閱卷老師看到這篇文章也是目瞪口呆。普通閱卷老師根本不敢下結論,最後申報語文組組長處,閱卷組長也是反覆讀了好幾遍,最後佩服考生給了滿分。這篇文章完全是採用駢體古文的方式完成的。用詞遣句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極為純熟,並且文中有很多生僻字,現在極少用到,甚至研究古文獻的老師也有四五十個字不能識別,最後還是藉助字典才完成解讀,據說當時光是注釋,就寫了滿滿4頁。
賞析這篇文章的第一段: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齧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見也。
先不說了解其意,單單是這漢字不加拼音的話,估計都有三分之一不認識。文章開篇便用辯證的手法來寫。雖然現在社會發達,牛奶、豬肉、兔肉都是尋常之物,但是小孩子們尤其是城裡的孩子大都都沒見過這些動物,野兔行動時的形態,更是看不見了。當時高考的作文命題是以「綠色生活」為主題,這位考生用「古為今用」的手法主要描寫的是生態被破壞、環境惡化造成的社會現象,同時呼籲人們保護環境。十分切題。
其中文中更有「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網法,下偩幾何未可知也。」「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遺禍搙孫,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等警示之語,讓人讀之,感慨良深。這是高考制度實行以來,這還是第一篇古文造詣如此之高的文章。令很多學者都驚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