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詩詞,78個字的讀音一致,讀完大呼過癮

2021-01-18 在乎越卑微說教育

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因為在漢語中,不僅有現代漢語,還有一些古代的文學和詩詞。但是就因為如此,才能讓中國的文化散發者迷人的魅力,中國文學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不過就算是文學,也需要不斷的創新。我們現在也非常注重培養一些文學家,很多的文學家,也在像古代的一些文學發起挑戰。比如,有一位專家寫下了這樣一篇文章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我們可能看起來非常正常,但是當我們讀起來了,會發現這篇文章所有的字都是一個音。而且問一共有78個字。儘管聲調是不限的,但是當我們仔細去讀,會發現他其實也是有主題的。

將這篇文章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非常的孤獨,他就搜羅一些小雞來餵養。不過這些雞都是一些來自荊棘叢中的野雞。,小雞很餓,於是季姬就拿出竹雞中的小米來餵養它們。雞吃飽了之後,就飛到了季姬的書箱之上,季姬怕他們弄髒了書箱,就去趕這些雞,雞害怕飛到桌子上,季姬更著急了,就拿竹箕打雞。

儘管季姬,反應很快,但是雞反應更快了,他靈巧的躲開,於是又砸中了桌子上的陶伎俑,就在地上摔成粉碎。而這個時候,雞還在桌子上亂叫。於是季姬更生氣了,脫下木屐來打雞,最後失手把雞給打死了,季姬的心情不能平復,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可能我們讀起來會覺得這是一篇非常無聊的詩文。但是當我們閒下來讀的時候,會發現這篇文章其實非常有生活情趣。就是截取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用同音文這樣的方式,完成這樣一篇文章。

相信大家會問誰這麼有才寫了樣的詩,他就是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學家趙元任先生,可能我們聽名字不熟悉,但是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首歌,叫做《教我如何不想她》,這首曲子的作曲者就是趙元任先生。

他還是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生於光緒18年。曾經被公派出國留學,之後在美國一些高校擔任教授,還長期在伯克利分校支教。在他小的時候。考入了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在那裡學會了很多地區的方言。有一次吃飯,他陪客人使用八種方言交流,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而這名老先生還有一些其他的創作。雖然很多人不理解這種方式,但是這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是老先生將音律研究的結果,我們後代千萬不要懷疑這位老先生對漢語深厚的功底。

相關焦點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談及最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化,便是詩詞歌賦曲小說,五花八門,絢爛奪目。在 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先人用智慧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佳作。今日我們要介紹的這篇,則是極為有意思的——整篇文章78個字,但是這78個字的讀音,卻都是一致的,能完整的讀過去,便已經是強大了。這篇文章便是《季姬擊雞記》。相信有些朋友在讀標題的時候,就已經敗下陣來了吧。
  • 他寫下神一般的文章,78字讀音一致,讀完真過癮,書法更過癮
    當時,一個在大不列顛國留學的青年就被外國同學笑話:你們大清真是沒文化,連「他她」都不分!這個憤憤然的青年,便一氣之下作下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其中他將自己獨創的「她」字運用在裡邊。通過說話,口音一致的,大家就自然知道是老鄉,而趙元任這個人,竟然掌握有三十幾種方言,天南海北自由行也從不怕被「殺生」,幾乎是走到哪兒他就可以說哪兒的方言,別人一聽他說話就暗自嘀咕:誒呦,來了個本地人,不能宰。
  • 神一般的文章,被大英百科收錄,96字讀音一致,能讀懂堪稱有大才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篇神一般的文章,就站在了繞口令的金字塔頂端。漢語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堪稱「世上最難學的語言」,沒有之一。不要說外國人,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大部分也都沒認全漢字。但漢語雖然難學,卻也具備其他很多語言無法替代的趣味性。1960年,有一篇叫《施氏食獅史》的文章被《大英百科全書》收錄在有關中國語言的條項裡。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珏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趙元任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生於1892年,江蘇常州人,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語言天賦,被大家視為語言天才。趙元任小時候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父親曾中過舉人,母親也擅長詩詞,而且擅長崑曲,趙元任自幼居住在北京,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保姆學會了保定話和北京話,5歲時候趙元任回到老家江蘇常州,在江蘇常州他又學會了常州話,再後來又和大姨媽學會了常熟話,不久又和自己的伯母學會了福州話。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事實上,清代詩人龔自珍在自己的《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裡就用過這個字:「一番心上溫黁過,明鏡明朝定少年。」可是這個奇怪的發音連微博的原作者都忍不住吐槽:「讀這個字感覺自己像是沒開化的原始哺乳動物啊。」  奇怪的是,上面說到的這兩個字,記者在百度百科裡查找得到,可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用部首檢字法卻沒有找到。你以為這兩個只是個例嗎?那你就錯了。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讀音。這種現象只有在漢語當中存在,在其他的任何語言當中可能都找不到。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多音字一般都只有兩個讀音。比如說長,一般有很長(cháng)、長(zhǎng)大兩個讀音。又比如說降,一般有降(jiàng)落,投降(xiáng)兩個讀音。這都是一個字有兩個讀音,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意義不同,語言屬性、用法也存在差異。
  • 這篇古文共78個字,卻全部讀一個音,舌頭捋不直的建議多讀幾遍
    它又叫口吃詩,即每行每句皆採用聲母相同的字,讀起來像讀同一個字,像有口吃的人在讀一樣。再說淺顯些,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繞口令。口吃作品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少才子文豪都寫過,像王融、溫庭筠、蘇軾等都是「口吃」的高手。其中蘇軾的《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水平很高,我們簡單領略兩句:「江幹高居堅關扃,犍耕躬稼角掛經。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二節 古詩詞中「騎」的讀音第一節我們探討了「斜」在古詩詞中的讀音,但如果說人們對「斜」的讀音存有異議,那麼對另一個字「騎」的讀音就可以說是存在爭議了。但在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字的兩個讀音被合二為一,都讀作「qí」了。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以漢字「血」為例,口頭語中一般讀作【xiě 】,比如:吐了一口血;而書面語中一般讀作【 xuè 】,比如鮮血、血緣。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還有方言形成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形成的多音字,在此不贅述。那麼,你知道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嗎?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四節 古詩詞中的「看」字到底該怎麼讀?話說在去年的中華詩詞大會上,有網友問「『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我大體比較了一下,按照古詩平仄,多數詩詞裡的「看」都讀平聲。比如下面五首詩詞中的看都讀(kān),之所以一下舉了五首例子,是為了順便糾正一下一些人錯誤的讀音,因為我敢說大多數人都是讀錯的。
  • 臺軍臺南募兵軍備亮相 軍事迷大呼過癮
    原標題:臺軍臺南募兵軍備亮相 軍事迷大呼過癮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軍募兵臺南場今天(21日)在臺南市生活美學館旁廣場登場,由副參謀總長廖榮鑫領軍,現場除了臺軍徵才單位外,周遭擺滿三軍軍備,舉凡空軍防炮、陸戰隊刺針飛彈、兩棲登陸艇等。
  • 四川筠連的筠,讀音為jūn,不讀yún,這些字你都認識嗎??
    三個字來跟著詩詞君一起讀SO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再次發生,詩詞君特地整理了100個最容易讀錯的中國地名,其中有好多地方都是國慶期間大家都會去的旅遊勝地呢,接下來一起看看你能讀對幾個吧~12.安徽濉溪的濉,讀音為suī。 13.安徽蚌埠的讀音為bèngbù,不讀bàngfù。  14.安徽碭山的碭,讀dàng,不讀Yáng或dāng。  15.江蘇盱眙不能根據字讀半邊的原則來讀為yú tái,正確的讀音為xū yí。 16.江蘇邗江,揚州古稱邗溝,邗,讀音為hán。
  • 《清平樂》開播網友熱議「樂」字讀音,有人讀錯了十多年!
    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王國欽表示,「樂」是一個多音字((lè、yuè、yào 等)。讀 lè 為快樂、愉悅之意;讀 yào 為喜好、欣賞之意;讀 yuè 為音樂、樂曲之意。「因為中國的詩詞(尤其是詞)本來就是能夠配樂歌唱的文學,所以在詞牌《清平樂》中只能讀yuè才是準確的。」王國欽說。
  • 我國最特別的一個字,3000年來讀音從來沒變,你讀對了嗎?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字的背後,都蘊含有它的深意,絕非字面所理解的那麼簡單。通常一個字會有很多個讀音,的確很容易繞暈外國人。不過我國有倒是有一個最特別的字,不管放在哪一個情景中,3000年來全是一個讀音,大概就連許多國人都不知道,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 這些字的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學生時代作為好學生的小編,到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語文老師用心良苦糾正讀音的情景,明明說的是:斜在詩中讀xiá,衰在詩中讀cuī,騎在詩中讀jì。然而,小編最近發現,那些原先大家認為的錯誤讀音,好像突然來了個鹹魚翻身,試圖取代正確讀音的地位。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 我國最奇怪的一個字,3000多年都是一個讀音,恐怕你的讀法也錯了
    但是在各個方言裡,「街」這個字的讀音竟然都是相同的。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活躍在前53—18年的漢代學者揚雄首先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方言」這個概念。這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所使用的語言的總稱。也就是說,它和「白話」、「土話」是一個意思。而在歐洲地區,「方言」則是語言學的概念。
  • 詩詞格律.第一章字的四聲和平仄
    我國是詩的國度,有豐富的詩歌遺產,詩詞中的精華是一座巨大的營養庫。想要從這座營養庫中吸收養分,就必須學習一些關於詩的知識,才能傳承中華傳統古詩詞文化,為現在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 我國的詩歌,在"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流行的是舊體詩形式。「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新詩。
  • 陳寅恪中「恪」字讀音考證
    我仔細想了想,我的腦海裡沒有收錄到恪這個字的方言,因為小時候生活中一般用不到這個字的。他就鼓勵敦促我去考證下。  我說這個小插曲的意思,就是說明這個「恪」字在新華字典上就是讀「kè」,不讀「què」。因此,在社會上一般都讀陳寅恪「kè」,這也沒錯。至於陳寅恪在清華約定俗成讀「què」,體現了清華這所高等學府對身為客家人的著名學者陳寅恪的尊重和愛戴,也不失為一段佳話。深入地想,在清華大學讀「恪」字,其實是個循「俗」還是循「規」的問題。循俗則不入規,循規則不入俗。
  • 何為形聲字?形聲字讀音是否有規律可循?
    二字都是表意與水相關的自然界形態。所以,表字義的部件取表水的「氵」字旁。又根據「江河」二字讀音:jiāng【ㄐㄧㄤ】hé【ㄏㄜˊ】,表音部件分別取:「工gōng【ㄍㄨㄥ】」和「可kě【ㄎㄜˇ】。江字讀音韻母:ang與工字讀音韻母:ong對應。河字讀音:聲母h與可字讀音的聲母k對應:河字讀音韻母與可字讀音韻母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