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隨色走——楊典《惡魔師》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

2021-01-08 網之訊

2020年12月27日下午,且隨色走——楊典《惡魔師》新書分享會在單向空間·大悅城店如期舉辦。本次活動由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京版北教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單向空間、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協辦。此次活動由北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均主持,嘉賓有學者餘世存、評論家冷霜、科學家樂手陳湧海、作家楊典等,參與此次活動的還有慕名而來的熱心讀者。大家相聚於此,共同圍繞楊典最新短篇小說集《惡魔師》進行自由開放討論。

《惡魔師》是作家楊典繼《鵝籠記》之後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幾十篇短札,內容涉及輕功、花關索、大異密、父子、沙皇、鼻祖、飛頭蠻、心猿、妖怪、逃犯、被往事之罪困擾的人或唐代詩人等。與之前的寫作相比,作者力圖在過去的思維衝鋒與觀想摺疊中,再次升級,甚至擺脫一切小說傳統,以期達到某種無序的意外。

楊典:寫小說是一種私人惡德

會上,作家楊典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寫作經驗。他認為作家是狹隘的,每個人只需要完成他自己,合起來構成整個的文學願景即為公共利益,也即曼德維爾的著名悖論:私人的惡德,公共的利益。像梁啓超那樣把小說抬到一個宏大敘事的社會高度,在當下是不可能的。

冷霜:文藝全才楊典「又往前走了一步」

在冷霜眼裡,楊典是一個文藝上的全才,無論是畫畫、彈琴,還是寫詩、寫小說。中國古代講究為人治學,為己治學,寫作也有為人為己的差異。他對比楊典上一部著作《鵝籠記》,指出《惡魔師》「又往前走了一步」,他掙脫了中國傳奇志怪小說的敘事傳統,使故事性退居其次,跨越了邊界,以詩歌的方式來寫小說,追求更多的是訴諸於個人之間的糾結。冷霜舉例指出,《惡魔師》中的最後一篇《十翼》完全無法歸類,這是楊典小說的獨特性之一——不斷地突破既有的思維。

餘世存:《惡魔師》是《鵝籠記》的升級版

餘世存認為,《惡魔師》綜合了東西方的古典文化和現代文學,文字非常好看,耐讀。他讚揚「《惡魔師》是《鵝籠記》的升級版」。在過去,他們這一代所受的文學教育多半還是「文以載道」,小說寫作上還是更側重於梁啓超所言的宏大敘事和社會意義,楊典則以其語言的獨特性與他們拉開了距離。

接著,餘世存圍繞著「文學是我們存在的反相。唯有這反相能無限接近世界的真相」(楊典語)這一話題展開,結合當下疫情形勢,指出我們「上半年光顧著見證歷史,自己卻說不出話——我們每個人都丟失了自己的語言」。但是當打開《惡魔師》,我們不能不被書中語言之豐富,乃至於富麗而感到驚嘆。他稱《惡魔師》是楊典在疫情禁閉時期給讀者帶來的驚喜,也給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某種參照。

陳湧海:每個人用自己的坐標系解讀《惡魔師》

楊典多次在寫作中提到荒誕和無意義,這給了不同層次的讀者不同的想像空間。陳湧海說,每個人都有建有屬於自己的坐標系,從而用自己的東西去分解看到的事物。對於同一本《惡魔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關於《惡魔師》中的許多隱喻,陳湧海把它看作是一種模糊性和開創性,讓讀者去猜測,去想像。他以《甲板上傾斜的人》為例,指出「傾斜」二字別有深意——它跳出了中國古典語言的規範,帶著強烈的現代感。楊典的作品文字考煉,這一點毋庸置疑,他以一種詩歌性的東西向讀者傳遞著某種情緒。此外,陳湧海還分享了另一篇《縮寫本繡像花關索煉微傳》,並打趣自己還真的費盡心思去考究到底有無「煉微」這一法術。

陳均:《惡魔師》小說中的家族是一個思想者

西方文學對楊典有多少影響?因為他的作品裡似乎總能找到諸如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的痕跡,或者原型。假如《惡魔師》是K,那麼K是不是這樣一個實體的、有感知的人呢?帶著這個疑問,陳均從《惡魔師》裡找到了答案,他說:「《惡魔師》小說中的家族是一個思想者」。他從《推城》一篇著手,講述推城者和城內的人,一個始終在城外,一個始終在城內,城外城內似乎同為一人,同樣去做這樣一件毫無意義的荒誕之事。他認為惡魔師既是邪惡,又治癒邪惡;既是自己,也是對手。

楊典:無法說出的荒唐,我只能用文學來表達

惡魔師有兩種含義:一是以惡魔為師,包括從撒旦主義到現代主義以來的西方文學;二是佛經中的故事,魔羅即惡魔,他曾帶領魔軍想徵服佛陀,但反而被釋迦牟尼徵服,於是魔羅拜佛陀為師,所以佛也叫惡魔之師,即惡魔師。這是一個雙關語,鏡像和悖論。楊典說道。

天底下的小說家都在做類似「推城」這種完全不可能之事。遠古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野獸追著跑,到處是莫名的叫聲,和你無法知曉的風雨雷電,你心中無法擺脫的不可名狀的恐懼感。於是第一個回頭的便成了思想家,因回頭就會被吃掉。這是不可更改的「叢林法則」。楊典感慨道:你習慣了荒唐,荒唐就習以為常。

餘世存再次提到楊典小說中的「無意義」,他稱這個「無意義」不是指現代性——楊典甚至是超越了這種現代性。他把整個人類文明看作叢林,讓人恐懼絕望和無意義。他用文學來抵抗,這就是他寫作的意義。同時,餘世存表示對楊典的長篇小說抱以巨大的期待。「他肯定能給大家帶來敘事之外超乎想像力的東西,」餘世存說,「《惡魔師》中的故事,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楊典總能在小說的文體和語言上給我們驚喜。他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有能力去做這樣的事情。」

中場休息片刻,科學家樂手陳湧海傾情彈唱一曲《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聞此,在場讀者無不為之動情。隨後,北大教工崑曲古琴協會的王亮鵬和杜鴻也為大家帶來了一段昆唱元曲《天淨沙·秋思》助興,場面其樂融融,大家紛紛交流彼此的感受。到此,且隨色走——楊典《惡魔師》新書分享會圓滿結束。(艾若)

相關焦點

  • 楊典《惡魔師》:擺脫小說傳統,以期達到意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且隨色走——楊典《惡魔師》新書分享會」,近日在北京舉辦。這是楊典繼《鵝籠記》之後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幾十篇短札,內容涉及輕功、沙皇、飛頭蠻、心猿、妖怪、逃犯等。
  • 且隨色走《惡魔師》:擺脫小說傳統
    《惡魔師》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高凱)曾經創作出《鵝籠記》的作家楊典近期再度推出突破性作品,短篇小說集《惡魔師》被此間評論家認為擺脫了小說傳統,達到某種無序的意外。在日前舉行的《惡魔師》分享會上,評論家冷霜對比楊典上一部著作《鵝籠記》,指出《惡魔師》「又往前走了一步」,掙脫了中國傳奇志怪小說的敘事傳統,使故事性退居其次,跨越了邊界,以詩歌的方式來寫小說,追求更多的是訴諸於個人之間的糾結。冷霜舉例指出,《惡魔師》中的最後一篇《十翼》完全無法歸類,這是楊典小說的獨特性之一——不斷地突破既有的思維。
  • 一身之外還一身——讀楊典的小說《惡魔師》
    在前不久的楊典新書《惡魔師》分享會上,我在敘述寒冷又處於疫情的天氣時,引用了一句「惡魔師的植物樣本」。「惡魔師的植物樣本」說的是小說集裡的某個人物惡魔師所製造的一種災難雲氣,所到之處均為發生不好之事。如今全球同此涼熱。昨天的媒體報導,整理了與會諸君的觀點,關於我的一段是:        西方文學對楊典有多少影響?
  • 當代小說怪傑楊典:《惡魔師》
    作家出版社2020年12月《惡魔師》是楊典繼《鵝籠記》之後的又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幾十篇短札,內容涉及輕功、花關索、大異密、父子、沙皇、鼻祖、飛頭蠻、心猿、妖怪、逃犯、被往事之罪困擾的人或唐代詩人等。
  • 楊典最新小說集《惡魔師》:願山河無恙,車書萬裡,人與歲月雁行
    楊典,作家、古琴家、畫家。1972年生於重慶,1984年後居北京。著有隨筆《狂禪:「無門關」鏡詮》《孤絕花》《肉體的文學史》《打坐》《琴殉》《隨身卷子》;小說《鬼斧集》《懶慢抄》《鵝籠記》《惡魔師》;詩集《麻醉抄》《花與反骨》《禁詩》《女史》《閒樓一諾》;古琴《移燈就坐》《隱几長嘯》;畫冊《太樸之骸》等。
  • 最新短篇小說集《惡魔師》前言:潭中有號泣聲 II 楊典作品
    按:今年最新短篇小說集《惡魔師》(作家出版社)已出版,現當當網等已有連結,不過暫顯示為「到貨通知」,應該下周就能上書。
  • 韜光養晦 奮鬥不懈 黃國榮《患難之生》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
    為研究和繼承韜奮思想、弘揚韜奮先生不懈的奮鬥精神,「學韜奮精神,做有信仰的人」黃國榮《患難人生》新書分享會於12月12日在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舉行。韜奮基金會秘書長張增順、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繆立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鄭勇等嘉賓出席並致辭。嘉賓們在致辭中表達了對《患難人生》新書出版的熱烈祝賀,也從自身的角度分享了學習「韜奮精神」的現實意義。
  • 遲子建《煙火漫捲》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
    9月9日,「生命如歌,煙火漫捲」——遲子建長篇新作《煙火漫捲》新書分享會在北京SKP書店舉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總編輯應紅,還有來到現場的四位嘉賓:評論家李敬澤、潘凱雄,作家阿來、格非,以及來自鳳凰衛視的著名主持人許戈輝,一起與遲子建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了這部作品。當當網、微博一直播、百度、搜狐、SKP等多家直播平臺同步直播了分享會。
  • 《人來書往》新書分享會在深舉行
    ▲楊青新書《人來書往》封面。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趙偉君) 日前,深圳商報記者楊青新書《人來書往》分享會在深業上城舉行。作者楊青分享了書背後的有趣花絮和所思所想。《人來書往》的封面設計師韓湛寧,廈門大學教授、著名學者謝泳,深圳著名作家、出版人南兆旭等作為嘉賓出席。 《人來書往》收錄了楊青在擔綱文化記者20年間對海峽兩岸40位文化學者的專訪與書寫,也是對過去20年學術界和文化界的紀錄和觀照。
  •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求同存藝——兩岸手藝人的匠心對話》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30日 19:5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資深創意人羅易成用兩年時間打磨完成的新書《求同存藝——
  • 《山有木兮木有枝》藍虹散文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如聲如歌,空谷迴響——《山有木兮木有枝》藍虹散文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9月20日,生態金融領域著名學者藍虹教授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發布會在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隆重舉行。在新書發布會上,武赫社長、楊明森社長、曾衛華先生、閻雪君主席等出席本次發布會的嘉賓領導對《山有木兮木有枝》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楊明森先生在發言中講到,藍虹作品的典型意義在於,第一,生態文學的靈魂是人性,第二,生態文學的氣象是山水,第三,生態文學的源流是生活。
  • 《於靜默處得見大世界》——俐安心語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日報網12月20日電(記者陸中秋)12月20日,《於靜默處得見大世界》——俐安心語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著名企業管理培訓專家、立體金字塔能量理論創始人朱俐安教授攜各行各業的企業家朋友們共百餘人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本生命之書的出版。
  • 潘奕霖攜《我,來自廣院》於成都世豪廣場舉行新書分享會
    18日,潘奕霖老師受邀來到成都世豪廣場舉行新書分享會,與讀者分享青蔥歲月,暢談主持人生。使得新書交流會現場錦上添花。為貼合潘奕霖老師新書的訪談風格,新書分享會摒棄了傳統的大舞臺,選擇與讀者面對面零距離交流
  • 浩瀚書海中挖掘一手資料 《名人筆下的陳嘉庚》舉行新書分享會
    《名人筆下的陳嘉庚》新書分享會昨舉行。(林志傑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應潔 通訊員 王明瀚)從浩瀚書海史料中挖掘、整理出39位文人名家寫下的與陳嘉庚有關的文章,這些「一手文獻」的再發現被業內人士評價為「對嘉庚研究具有裡程碑作用」——昨天,由廈門晚報記者、市政協特約文史研究員、集美區作協副主席陳滿意編著的新書《名人筆下的陳嘉庚》在嘉庚劇院舉行了新書分享會。
  • 新書《林大廚的24味》:分享「適時而食」的傳統飲食理念
    來源標題:新書《林大廚的24味》:分享「適時而食」的傳統飲食理念「中國傳統的飲食理念是『適時而食』,因節氣選擇食材,現在最適合的當然是大閘蟹。」日前,《中餐廳》第三、第四季主廚、「國宴大廚」林述巍首部自傳式美食作品《林大廚的24味》新書籤售會在北京舉行,林述巍在現場將中國傳統的飲食理念帶到讀者面前。
  • 《治道》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會議場景12月19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治道》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方立,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浦劬,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正毅等出席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王宏廣主持新書發布活動。
  • 《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風雲對話》新書分享會舉行
    人民網訊(記者陳尚文)8月12日,由中國外文局主辦,新世界出版社、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承辦的《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風雲對話》新書分享會在2020上海書展舉行。 在新書分享會活動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介紹說,《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風雲對話》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主編,澎湃新聞合作組稿,由中國外文局所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發行,旨在將中美外交領域權威的當事人和專家學者關於中美關係的回顧和睿智見解傳遞給國內外讀者,幫助國內外不同領域的人群正確理解中美關係,撥開迷霧,釐清兩國關係未來的方向。
  • 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由北京市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北京師白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正舉沈鵬書畫院、北京科技詩苑、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協辦的《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2020年9月19日,在北京角樓圖書館舉行。
  • 小口罩,大世界:《口罩文化史》新書分享會在滬舉行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26日電(周卓傲)2020年12月26日下午,《口罩文化史:病毒、符號與身份建構》的新書分享會在上海圖書館四樓多功能廳順利舉行
  • 小說:淺茶(或「破魔矢記」)——選擇《惡魔師》II 楊典作品
    案子上的手繪茶盞,畫著一朵幽蘭,色則如元代釉裡紅。柴嬰坐了很久,盞內的茶也只剩下了一指深。涼了,便有些發黑。    人還沒有來。危險的人比危險更遠,但她從未考慮過這危險性。她清楚,只要劉釜一出現,隱藏在廟門後、舌屋四周與林子裡的人,可能就會忽然衝出來,將他按倒在地。但劉釜也可能早已知道這是個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