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聲如歌,空谷迴響
——《山有木兮木有枝》藍虹散文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9月20日,生態金融領域著名學者藍虹教授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發布會在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隆重舉行。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主要有文化發展出版社社長武赫先生、中國生態文明雜誌總編輯、生態文學月刊《綠葉》總編輯楊明森先生、中國金融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閻雪君先生、人民政協報社總編室副主任劉志國先生、軍事指揮學博士曾衛華先生、軍旅作家詩人常敬竹先生,中國城市媒體聯盟副秘書長宋春妤以及多年在環保領域、文化藝術領域深耕的專家領導。
《藍虹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是畲族文化和生態文學的代表作品。藍虹教授作為深山畲寨走出的國內外綠色金融知名學者,多年來從專業領域及人文關懷的視角對生態文明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解讀,散文集中描繪的情境,是藍虹教授用細膩的筆觸、唯美的語言,表達出對大山、對原生態、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熱忱。她總是能以優美樸實的語言,詮釋自然純真的美,字裡行間包含著對畲族文化和畲族村寨的深厚情感,書中描繪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態風情,又激蕩著現代文明下的精神追索。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春秋時期《越人歌》中的一句,有考證說,畲族的起源可能正是古時的越人,以此作為散文集的名字確也再合適不過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理事、全國第八屆冰心文學獎獲得者王散木評價該書是他「讀過的第一部充滿濃鬱畲族風情及多姿多彩民俗文化的文學作品集」。
在新書發布會上,武赫社長、楊明森社長、曾衛華先生、閻雪君主席等出席本次發布會的嘉賓領導對《山有木兮木有枝》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楊明森先生在發言中講到,藍虹作品的典型意義在於,第一,生態文學的靈魂是人性,第二,生態文學的氣象是山水,第三,生態文學的源流是生活。並認為藍虹散文是一個溫暖的存在,瀰漫著人性的真善美;作品中的畲族竹娘、滿哥、木生哥、守著瓦罐熱湯期待親人歸來的畲寨女人,青翠欲滴的阿妹,帶著叮噹銀手鐲的女人,顯擺幸福的男人等,這些人物是那樣的真實,善良和美麗。
曾衛華先生從現代文明和原生態高度融合的自然文化展現到中華兒女的本色和初心到鄉愁以及家國情懷釋讀了藍虹教授的這本散文集,他指出,作品表現了藍虹教授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的擁抱,從深山畲寨走出又在世界各國跋涉的生活工作經歷又使藍虹散文體現出現代生活與大自然原生態氣息的深度融合,透露著藍虹教授對畲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親友玩伴、花鳥魚蟲的一往情深,也透露著藍虹教授對現代文明與原生態社會關係的殷殷關切,這部散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大山的靈魂在現代文明與原生態的撕裂中找到了彌合的切口,我們也更能走進一位帶有民族性的金融學家的溫潤內心與濟世情懷。
閻雪君主席認為,散文集是藍虹教授心路歷程的一個縮影,藍虹教授長期在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銀行從事綠色金融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綠色金融實踐經驗,參加了大量綠色項目的投融資方案設計和實操工作,散文中有對自然的嚮往,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而這些都是藍虹教授注於筆尖的情感溯源,如果說綠色是她作為教授學者的顏色,那麼藍色就是她作為作家文人的顏色了,畲寨的春天是滿含著愛情的期待的;畲寨的犬神是讓人敬畏的;畲寨的竹籠蒸飯是充滿山水靈氣的;畲寨的鴨子是讓人心動的;山風微拂,芭蕉正綠,山泉湧動,當一幅幅淳樸的畫卷向我們徐徐展開,古老而神秘的畲族就帶給我們太多的意外和驚喜。在詩一般的文字下,藍虹教授柔美、堅韌、慈愛、悲憫的品格,都躍然紙上,粉圖珍裘五雲色,曄如晴天散彩虹,就是藍虹教授最好的寫照。此外,常敬竹先生、金罡先生也分別做了《行走者的心路》、《中國民族文化復興的出路》等主題演講,對藍虹教授的作品發表了獨到的見解。在發布會接近尾聲的時候,藍虹教授為與會嘉賓朗誦了散文集中的作品,並奉獻了極具民族特色的畲族舞蹈,帶著美好的寄託用新書發布的形式打開了與讀者的一扇窗。藍虹教授將會有更多的生態文學,民族文學作品與讀者見面。
這一場充滿人文情感的新書發布會活動,在這個後疫情的時期,啟迪我們更真實的認識自己,能夠讓我們放慢行走的腳步,徜徉在大青山的雲海中,讓我們放下疲憊的思緒,靜聽生命的空靈。《藍虹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出版發行給民族文化注入了活力,為生態文學的發展探索了更為細緻溫柔的人文情懷表達路徑。
(撰文:宋春妤 會議攝影: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