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尹建莉老師結緣,是因為她的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曾連續多年位居兒童書籍暢銷榜首位,豆瓣評分9.0分,在同類書中也位居前茅。
尹建莉老師本人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也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同時又是一位母親。這樣的多重身份,讓她善於用溫情的母性視角、專業的育兒知識,去解讀女兒和其他孩子身上發生的事件。我們讀書時很容易產生代入感,跟隨尹建莉老師一起感受孩子的喜怒悲哀,從而接受老師的教育理念。當我們手中有一塊玉石,象徵著我們心愛的孩子,我們要用精美的刻刀,而不是鋤頭去雕刻他。
本文介紹的是尹建莉老師的另一部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老師認為,社會生活中,正確和美好的事情往往不複雜,凡事太複雜了一定有問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尹建莉老師也希望讓父母們通過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像我們為人父母的,常常教育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每天早晚要刷牙,過馬路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遇到長輩要問好等。這些規矩有利於孩子身心安全,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叢林,使孩子能夠更好的享受生活。
《他鄉的童年》中有一期是介紹日本的教育,負責教授劍道的老師要求孩子們氣沉丹田,發出響亮的聲音,而不是可愛的童音,為此一遍遍地進行氣勢訓練,他對記者說:
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樣,日本是一個講究紀律嚴格的民族。所謂紀律,在我的理解中是為了使社會生活、社會集團以及各種各樣的組織,以一種良好的態勢運營下去的秩序或規則。
也就是說,正是規矩讓日本社會有了高效運轉的基礎,減少不必要的物質、人力損耗。不過日本教育的集體性,過於考慮他人感受,過多的條條框框,讓日本人選擇壓抑自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奴役。日本甚至有專門的感淚療法師,通過播放感人的視頻、講解淚腺的原理,引導父母和孩子們把負面情緒哭出來,達到解壓的目的。而在傳統觀念中,男性哭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男孩子從小被家長要求不要哭。
可見,規矩太多,難成方圓。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提到了一個5歲大的男孩,從小媽媽一直高標準、嚴要求他。2歲以後,媽媽為了避免慣壞孩子,任憑孩子如何哭鬧,媽媽都堅決不抱孩子。4歲以後必須天天手洗內褲,晚一天都不行。吃飯時,不能說話、不能撒飯粒、不能發出咀嚼聲,幾乎每件事情上父母都自行制定了標準,讓孩子嚴格遵守。
孩子雖然在父母的逼迫下看似養成了好習慣,卻越來越執拗,姥姥洗好的葡萄掉了一粒,他非鬧著要接回去。媽媽從幼兒園接他回家,想順便去趟超市,他一定要走以前的路線。幼兒園老師也說,他雖然聰明,但是很孤僻、不會和其他孩子玩。太多的規矩,讓本應該陽光明媚的孩子,被擠壓變形、嚴重扭曲,成了按照預定程序運行的機器人。這不能不說是家庭教育的悲哀,當孩子不能成為自己,再完美也不過如梵谷向日葵的復刻品,空洞無物、索然無味。
我國古代雖有三綱五常、八股文的束縛,但仍有人衝破重重迷霧,參透了這個道理,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語:
「大抵童子之性,樂嬉遊,而憚拘儉,如草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大概意思是,孩子的天性喜歡玩耍、討厭被約束。孩子如同一顆剛剛發芽的小草一樣,讓他自由生長,孩子就生機勃勃。過於壓制他,孩子就會枯萎。
打破規矩,方得始終
尹建莉老師在書中提到,她女兒圓圓小時候吃麵霜的故事。圓圓把尹老師的面霜抓出來,胡亂的塗到臉上、鏡子上,還嘗了嘗,「呀,不好吃。」我們一般人看到孩子糟蹋自己的化妝品,恐怕會氣急敗壞的批評孩子,指責孩子沒事瞎折騰。尹老師過來看到這樣的場景,卻隨手給孩子拍了張照片,然後慢慢清理,告訴孩子面霜不是吃的,不能往嘴巴裡放。
尹老師之所以這樣淡然,是因為她知道這是孩子的探索欲使然。探索欲刺激孩子不再拘泥於自己的小世界,轉而發現更加新奇、有趣的廣闊空間。探索欲使孩子一步步走向獨立,逐漸完成與母親的割裂。在這一過程中,越界、破壞甚至毀滅可能在所難免。大作家雨果就曾經說過:「打破一切,尋求一切敢做敢為破壞,這就是真理和生活。」
女孩劉可樂從十幾歲就患躁鬱症,在抑鬱和狂躁之間來回切換,感受冰火兩重天的折磨,苦苦思考活著的意義。後來,終於明白人生不能設限,不能被躁鬱症的標籤禁錮自己的人生。現在,她是《奇葩說》官微的非自由撰稿人,也搞「一元出租自己」和「樹洞」,人生豐富多彩。她說:
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條條框框,它就是告訴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時每刻人地皆宜。
如果她被躁鬱症的標籤嚇到,守規矩的接受治療、自我否定。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個繼續在病痛中沉淪的患者,而不是神採飛揚、豐富多元的劉可樂。
詩人泰戈爾曾說:
那些僅僅循規蹈矩過活的人,並不是在使社會進步,只是在使社會得以維持下去。
拒絕控制,釋放自由天性
尹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特別愛吃糖。媽媽為了防止他壞牙,每天給他兩塊糖,多一塊也不給。孩子後來學會自己偷偷拿糖吃。媽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太強了。媽媽決定將糖罐交給孩子保管,仍然是每天兩塊,孩子卻一塊都沒有多吃。
媽媽掌管糖罐時,嚴格控制孩子吃糖的數量,孩子感受不到自由的氛圍,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從而會通過偷糖的方式,試圖奪回人生的支配權。而孩子自己掌握糖罐時,沒有了與媽媽的權利之爭,體會到自由的樂趣,反而不屑於、也用不到偷糖這種小動作。
英國哲學家洛克也認同自由對於兒童的價值,提出父母應給予孩子與年齡相稱的自由:
兒童在跟前的時候,應使他們感到舒適自如,他們在父母或導師的跟前應該獲得他們的年歲應有的自由,不可無故加以不必要的拘束。
現在有些父母高學歷、高收入,自己上學時是標準的學霸,卻唯獨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文中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母親是重點大學的教授,父親是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孩子勉強考上一所二本院校後,掛科、迷戀網遊,甚至沒有參加期末考試,學校也有意開除他。
究其原因,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做加法,一直在不自覺中給孩子加壓,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從孩子懂事開始,就嚴格控制的作息時間等。孩子上小學後,更是變本加厲,寫作業、睡覺的時間精確到分秒,錯誤率也不能超過百分之幾等。父母的控制仿佛一條無形的鎖鏈,緊緊環繞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被勒的透不過氣來。
孩子無力抵抗父母的強勢侵襲,只能無聲的反抗。起床、吃飯、寫作業等都是磨洋工,只有在父母的大力牽引下,才稍微動一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我成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但父母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這時候由無聲反抗進化為正面硬槓,父母卻認為孩子只是進入叛逆期。父母強硬說服孩子報考自己所學的專業,孩子遭到高壓制衡,後面的反噬也十分驚人,虛度青春、拒絕接受苦澀的現實生活。
後來,母親在尹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再把錯誤的教育方式繼續施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學校開果蔬店。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認為釋放天性的孩子潛力無窮,他曾說道: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人。在家裡,要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變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二、反自然的方式,很可能有問題
尹老師提到了一種治療嘔吐等妊娠反應的藥物「反應停」,宣傳的無任何毒副作用。但在幾年後發現,服用這種藥物的孕婦生下「海豹肢症」嬰兒的機率大大增加了。孕婦頭幾個月嘔吐、睡眠等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法則,一味的改造自然、徵服自然,很可能會造成大自然的懲罰、報復。
像曾經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當孩子夜晚醒來哭鬧時,不要馬上回應,應等待幾分鐘再回應,每次延遲的時間逐步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有媽媽表示太神奇了,孩子不再哭了,終於能睡整覺了。
不過,媽媽放任嬰幼兒哭喊,是一件多麼違背母性的一件事情啊,完全不符合自然規律。後來,人們發現一些使用哭聲免疫法的孩子,存在睡眠障礙,嚴重的有精神障礙和人格分裂。
著名影視演員馬伊琍,曾公開吐槽過哭聲免疫法。她曾在女兒愛馬1歲時使用過這種訓練方法,短期訓練成果明顯,2天就可以睡整覺。但1歲半時愛馬夜裡又開始醒來,哭著讓她抱抱,她卻無視愛馬撕心裂肺的哭聲,只是暗自祈禱愛馬快點入睡,愛馬就那樣哭著哭著睡著了。
1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落,哭泣是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媽媽不遵從本能抱起來哄哄,反而漠視孩子的哭聲,孩子遲遲得不到回應,很可能產生挫敗感,甚至會有被拋棄的感覺。這對孩子而言很糟糕,得不到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所以,隨著妹妹的成長,馬伊琍越來越後悔當年的做法,指出當時的育兒理念太扭曲。
幸好,馬伊琍的媽媽憑著母親的直覺,勸說她把愛馬的小床,挪到馬伊琍的大床旁。不再進行哭聲免疫訓練,愛馬哭了就拍拍她,愛馬感受到媽媽的回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安然入睡。
前蘇聯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曾指出母愛的基石: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知識上,而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
所以,當媽媽出於本能覺得某種育兒理念、教育方式違背最基本的常識時,不妨暫時放下,等待時間來檢驗。
嚴厲教育不可取
「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父母打罵、羞辱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它依仗的是,父母相對於孩子身高、體力、智能方面的優勢,除去形形色色的外衣,其本質是一種赤裸裸的持強凌弱。幼小的孩子,毫無還手之力,只能被動接受父母的改造,這明顯是違反人性的,也是不科學的,一些父母卻奉若瑰寶。
尹老師提到一個4歲孩子,因為吃手,家長從1歲半起就和他較勁不已。剛開始是講道理,後來打手。家長發現打也沒有用,不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吃手,是因為到了口欲期,把手當成一個有趣的玩具。還是缺乏大人的陪伴,內心空虛,用吃手來打發無聊的時光等。
家長單單認為是打輕了,就重重地打。再後來用縫衣針扎、塗辣椒水、24小時戴手套等。看到這裡,我不禁心疼起孩子來,大人都不能忍受的痛苦,如此的反自然,他們卻打著愛的旗號施加給孩子,孩子孱弱的軀體如何裝的下?孩子不單愛吃手了,大人賜予他的累累傷痕,他無力撫平、無法消化,只能以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離開了愛護兒童,一切的教育技巧都仿佛是空中樓閣,根本無處搭建。
冷酷教育缺乏溫度
尹老師提出,冷酷從來不是一種教育,它是教育的反義詞,冷酷只會製造冷酷。
尹老師提出過一道選擇題,當孩子因為玩網路遊戲不吃飯時,你是選擇把飯給孩子端過去,還是直接倒進垃圾桶?相信不少家長會選擇後者,暫且不提網遊對孩子的利弊,家長們認為不按時吃飯是一個壞習慣,不能縱容孩子。
其實,家長們可以思考一下,把飯給孩子送過去這一過程溫馨、有人情味。而把飯倒進垃圾桶這一過程多少有些粗暴、無情。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面對孩子始終缺乏溫度,沒有足夠的包容和尊重,我們又如何期望孩子從其他地方獲取?孩子只能像我們冷冰冰的對待他一樣,始終冷冰冰的對待我們。
多蒙茜洛諾爾特曾說: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名鷹爸讓自己的兒子多多在雪地裡裸跑,孩子凍得直哆嗦。平日裡,也會給兒子洗冷水浴,一手抓著孩子說道:「過來,不要怕,不要怕。」孩子則小聲的說:「我冷,我冷!」這位爸爸對孩子進行斷崖式訓練,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孩子的潛能究竟有沒有被激發不得而知,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到的只是一個狠心父親,一個自己如何求助都無動於衷的爸爸。
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出現情感障礙,甚至情感缺失。遇事缺乏同理心,對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在人際交往中,會封閉自我,缺乏交流欲望,很難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三、讓教育回歸自然
尹老師認為,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母乳餵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所以,自然養育與其說是協調好孩子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如說是擺正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二戰後,羅馬尼亞鼓勵生育,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家庭撫養不了的孩子,可以送到國家教養院統一撫養。前後有6萬多名新生兒被送到教養院,他們後來幾乎都出現了不會交流、不能溝通,獨自坐在角落裡,不斷前後搖晃或重複某種刻板行為等,被稱為「孤兒院現象」。
通過掃描部分孩子的大腦斷層,發現他們的海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發育異常。可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不能從母親那得到足夠的情感撫慰,如抱抱、肢體撫摸、語言交流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器質性變化。
母親要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母親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研究發現,3歲以前,母親和孩子分離超過21天,就會對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詩人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有些父母出於工作、時間或精力考慮,把孩子丟給老人或是送到寄宿學校。親子之間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一次面,時間無法保證,質量更無從談起。
我曾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姑娘不到2歲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長大後才接回來。姑娘很少跟父母打電話,有心事也不會和父母說。幼時來不及說出來的秘密,長大後更不會說。總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和父母之間好像隔了一道牆。姑娘遇事容易焦慮,特沒有安全感。一段戀情很難超過3個月,因為幼時沒有從母親那學習如何表達情感,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現在缺乏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情感問題。
還有些父母,雖然待在孩子身邊,卻總是忙於玩手機或處理工作事宜,沒有與孩子發生真正的互動,與孩子之間缺少情感的流動,孩子仍然沒有被真正看到。這樣,孩子的生命力仍然是乾涸的、靜止的,孩子的情感世界仍然是虛無的、空洞的,孩子也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應該放下手機,全身心地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閱讀等。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有語言、動作的交互,情感的交流,確保孩子能夠被父母看見。這樣,孩子的生命力是鮮活的、流動的,會不斷向內修復自我、發展自我,這些都是孩子日後努力向上生長的養分。
母親要學會和孩子分離
尹老師在書中寫道: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如果親子之間只有親密關係,母親過於介入孩子的婚姻、家庭生活,根本不懂得分離的話,孩子的小家無疑會變成三人同行。孩子幼時所渴求的蜜餞——母親的陪伴、關懷等,卻變成了今日的砒霜。
書中提到一個叫小四的男孩,自己談的兩任女朋友,媽媽不同意,尋死覓活的反對。後來,小四和媽媽中意的姑娘結了婚。媽媽卻常常讓小四待在自己家,不讓他回去。小四偶爾回去幾次,媽媽就一路殺過去,和兒子、兒媳擠到一張床上。小四亦然長大,媽媽卻仍把他當成襁褓中的嬰兒,意圖把他捆綁在自己身邊。這種近乎病態的母愛,令小四窒息。
當小四有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媽媽卻經常攔著他,不讓他和妻子在一起。孩子2歲多時,小四給妻子留了一張紙條「我走了,不用找」,就玩起了失蹤。既然媽媽的愛鋪天蓋地,小四反抗不了,逃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只是可憐了小四妻子和孩子。
前些天熱播的電影《囧媽》,伊萬媽媽因為自己失敗的婚姻,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即使伊萬已經成年,有自己的婚姻和公司,媽媽卻不捨得放手,大事小事都給兒媳張璐打電話,努力想把伊萬改造成自己想像的樣子。
其實,孩子和母親是一個逐漸剝離的過程。3-6個月的嬰兒,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有一種共生心態。2-3歲的幼兒,則開始發展起除母親以外的人際關係。真正的母愛是一種不以佔有為目標的愛,聰明的母親,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得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