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教育孩子,父母不妨多做些減法

2020-12-20 娜媽育兒經

與尹建莉老師結緣,是因為她的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曾連續多年位居兒童書籍暢銷榜首位,豆瓣評分9.0分,在同類書中也位居前茅。

尹建莉老師本人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也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同時又是一位母親。這樣的多重身份,讓她善於用溫情的母性視角、專業的育兒知識,去解讀女兒和其他孩子身上發生的事件。我們讀書時很容易產生代入感,跟隨尹建莉老師一起感受孩子的喜怒悲哀,從而接受老師的教育理念。當我們手中有一塊玉石,象徵著我們心愛的孩子,我們要用精美的刻刀,而不是鋤頭去雕刻他。

本文介紹的是尹建莉老師的另一部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老師認為,社會生活中,正確和美好的事情往往不複雜,凡事太複雜了一定有問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尹建莉老師也希望讓父母們通過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規矩太多,難成方圓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像我們為人父母的,常常教育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每天早晚要刷牙,過馬路前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遇到長輩要問好等。這些規矩有利於孩子身心安全,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叢林,使孩子能夠更好的享受生活。

《他鄉的童年》中有一期是介紹日本的教育,負責教授劍道的老師要求孩子們氣沉丹田,發出響亮的聲音,而不是可愛的童音,為此一遍遍地進行氣勢訓練,他對記者說:

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樣,日本是一個講究紀律嚴格的民族。所謂紀律,在我的理解中是為了使社會生活、社會集團以及各種各樣的組織,以一種良好的態勢運營下去的秩序或規則。

也就是說,正是規矩讓日本社會有了高效運轉的基礎,減少不必要的物質、人力損耗。不過日本教育的集體性,過於考慮他人感受,過多的條條框框,讓日本人選擇壓抑自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奴役。日本甚至有專門的感淚療法師,通過播放感人的視頻、講解淚腺的原理,引導父母和孩子們把負面情緒哭出來,達到解壓的目的。而在傳統觀念中,男性哭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男孩子從小被家長要求不要哭。

可見,規矩太多,難成方圓。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提到了一個5歲大的男孩,從小媽媽一直高標準、嚴要求他。2歲以後,媽媽為了避免慣壞孩子,任憑孩子如何哭鬧,媽媽都堅決不抱孩子。4歲以後必須天天手洗內褲,晚一天都不行。吃飯時,不能說話、不能撒飯粒、不能發出咀嚼聲,幾乎每件事情上父母都自行制定了標準,讓孩子嚴格遵守。

孩子雖然在父母的逼迫下看似養成了好習慣,卻越來越執拗,姥姥洗好的葡萄掉了一粒,他非鬧著要接回去。媽媽從幼兒園接他回家,想順便去趟超市,他一定要走以前的路線。幼兒園老師也說,他雖然聰明,但是很孤僻、不會和其他孩子玩。太多的規矩,讓本應該陽光明媚的孩子,被擠壓變形、嚴重扭曲,成了按照預定程序運行的機器人。這不能不說是家庭教育的悲哀,當孩子不能成為自己,再完美也不過如梵谷向日葵的復刻品,空洞無物、索然無味。

我國古代雖有三綱五常、八股文的束縛,但仍有人衝破重重迷霧,參透了這個道理,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語:

「大抵童子之性,樂嬉遊,而憚拘儉,如草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

大概意思是,孩子的天性喜歡玩耍、討厭被約束。孩子如同一顆剛剛發芽的小草一樣,讓他自由生長,孩子就生機勃勃。過於壓制他,孩子就會枯萎。

打破規矩,方得始終

尹建莉老師在書中提到,她女兒圓圓小時候吃麵霜的故事。圓圓把尹老師的面霜抓出來,胡亂的塗到臉上、鏡子上,還嘗了嘗,「呀,不好吃。」我們一般人看到孩子糟蹋自己的化妝品,恐怕會氣急敗壞的批評孩子,指責孩子沒事瞎折騰。尹老師過來看到這樣的場景,卻隨手給孩子拍了張照片,然後慢慢清理,告訴孩子面霜不是吃的,不能往嘴巴裡放。

尹老師之所以這樣淡然,是因為她知道這是孩子的探索欲使然。探索欲刺激孩子不再拘泥於自己的小世界,轉而發現更加新奇、有趣的廣闊空間。探索欲使孩子一步步走向獨立,逐漸完成與母親的割裂。在這一過程中,越界、破壞甚至毀滅可能在所難免。大作家雨果就曾經說過:「打破一切,尋求一切敢做敢為破壞,這就是真理和生活。

女孩劉可樂從十幾歲就患躁鬱症,在抑鬱和狂躁之間來回切換,感受冰火兩重天的折磨,苦苦思考活著的意義。後來,終於明白人生不能設限,不能被躁鬱症的標籤禁錮自己的人生。現在,她是《奇葩說》官微的非自由撰稿人,也搞「一元出租自己」和「樹洞」,人生豐富多彩。她說:

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多的條條框框,它就是告訴你不必格格都入,不必每時每刻人地皆宜。

如果她被躁鬱症的標籤嚇到,守規矩的接受治療、自我否定。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個繼續在病痛中沉淪的患者,而不是神採飛揚、豐富多元的劉可樂。

詩人泰戈爾曾說:

那些僅僅循規蹈矩過活的人,並不是在使社會進步,只是在使社會得以維持下去。

拒絕控制,釋放自由天性

尹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特別愛吃糖。媽媽為了防止他壞牙,每天給他兩塊糖,多一塊也不給。孩子後來學會自己偷偷拿糖吃。媽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控制太強了。媽媽決定將糖罐交給孩子保管,仍然是每天兩塊,孩子卻一塊都沒有多吃。

媽媽掌管糖罐時,嚴格控制孩子吃糖的數量,孩子感受不到自由的氛圍,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從而會通過偷糖的方式,試圖奪回人生的支配權。而孩子自己掌握糖罐時,沒有了與媽媽的權利之爭,體會到自由的樂趣,反而不屑於、也用不到偷糖這種小動作。

英國哲學家洛克也認同自由對於兒童的價值,提出父母應給予孩子與年齡相稱的自由:

兒童在跟前的時候,應使他們感到舒適自如,他們在父母或導師的跟前應該獲得他們的年歲應有的自由,不可無故加以不必要的拘束。

現在有些父母高學歷、高收入,自己上學時是標準的學霸,卻唯獨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文中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母親是重點大學的教授,父親是大型企業的總經理,孩子勉強考上一所二本院校後,掛科、迷戀網遊,甚至沒有參加期末考試,學校也有意開除他。

究其原因,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做加法,一直在不自覺中給孩子加壓,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從孩子懂事開始,就嚴格控制的作息時間等。孩子上小學後,更是變本加厲,寫作業、睡覺的時間精確到分秒,錯誤率也不能超過百分之幾等。父母的控制仿佛一條無形的鎖鏈,緊緊環繞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被勒的透不過氣來。

孩子無力抵抗父母的強勢侵襲,只能無聲的反抗。起床、吃飯、寫作業等都是磨洋工,只有在父母的大力牽引下,才稍微動一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我成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但父母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這時候由無聲反抗進化為正面硬槓,父母卻認為孩子只是進入叛逆期。父母強硬說服孩子報考自己所學的專業,孩子遭到高壓制衡,後面的反噬也十分驚人,虛度青春、拒絕接受苦澀的現實生活。

後來,母親在尹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再把錯誤的教育方式繼續施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反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學校開果蔬店。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認為釋放天性的孩子潛力無窮,他曾說道: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人。在家裡,要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變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二、反自然的方式,很可能有問題

尹老師提到了一種治療嘔吐等妊娠反應的藥物「反應停」,宣傳的無任何毒副作用。但在幾年後發現,服用這種藥物的孕婦生下「海豹肢症」嬰兒的機率大大增加了。孕婦頭幾個月嘔吐、睡眠等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法則,一味的改造自然、徵服自然,很可能會造成大自然的懲罰、報復。

像曾經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當孩子夜晚醒來哭鬧時,不要馬上回應,應等待幾分鐘再回應,每次延遲的時間逐步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有媽媽表示太神奇了,孩子不再哭了,終於能睡整覺了。

不過,媽媽放任嬰幼兒哭喊,是一件多麼違背母性的一件事情啊,完全不符合自然規律。後來,人們發現一些使用哭聲免疫法的孩子,存在睡眠障礙,嚴重的有精神障礙和人格分裂。

著名影視演員馬伊琍,曾公開吐槽過哭聲免疫法。她曾在女兒愛馬1歲時使用過這種訓練方法,短期訓練成果明顯,2天就可以睡整覺。但1歲半時愛馬夜裡又開始醒來,哭著讓她抱抱,她卻無視愛馬撕心裂肺的哭聲,只是暗自祈禱愛馬快點入睡,愛馬就那樣哭著哭著睡著了。

來自:馬伊琍某博

1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落,哭泣是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媽媽不遵從本能抱起來哄哄,反而漠視孩子的哭聲,孩子遲遲得不到回應,很可能產生挫敗感,甚至會有被拋棄的感覺。這對孩子而言很糟糕,得不到回應之地即是絕境。所以,隨著妹妹的成長,馬伊琍越來越後悔當年的做法,指出當時的育兒理念太扭曲。

幸好,馬伊琍的媽媽憑著母親的直覺,勸說她把愛馬的小床,挪到馬伊琍的大床旁。不再進行哭聲免疫訓練,愛馬哭了就拍拍她,愛馬感受到媽媽的回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安然入睡。

前蘇聯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曾指出母愛的基石: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知識上,而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

所以,當媽媽出於本能覺得某種育兒理念、教育方式違背最基本的常識時,不妨暫時放下,等待時間來檢驗。

嚴厲教育不可取

「嚴厲教育」指以打罵、懲罰和羞辱為主要手段,對未成年人進行強制性改造的一種行為。父母打罵、羞辱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它依仗的是,父母相對於孩子身高、體力、智能方面的優勢,除去形形色色的外衣,其本質是一種赤裸裸的持強凌弱。幼小的孩子,毫無還手之力,只能被動接受父母的改造,這明顯是違反人性的,也是不科學的,一些父母卻奉若瑰寶。

尹老師提到一個4歲孩子,因為吃手,家長從1歲半起就和他較勁不已。剛開始是講道理,後來打手。家長發現打也沒有用,不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吃手,是因為到了口欲期,把手當成一個有趣的玩具。還是缺乏大人的陪伴,內心空虛,用吃手來打發無聊的時光等。

家長單單認為是打輕了,就重重地打。再後來用縫衣針扎、塗辣椒水、24小時戴手套等。看到這裡,我不禁心疼起孩子來,大人都不能忍受的痛苦,如此的反自然,他們卻打著愛的旗號施加給孩子,孩子孱弱的軀體如何裝的下?孩子不單愛吃手了,大人賜予他的累累傷痕,他無力撫平、無法消化,只能以發脾氣的方式來宣洩,甚至會用頭猛烈撞牆。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離開了愛護兒童,一切的教育技巧都仿佛是空中樓閣,根本無處搭建。

冷酷教育缺乏溫度

尹老師提出,冷酷從來不是一種教育,它是教育的反義詞,冷酷只會製造冷酷。

尹老師提出過一道選擇題,當孩子因為玩網路遊戲不吃飯時,你是選擇把飯給孩子端過去,還是直接倒進垃圾桶?相信不少家長會選擇後者,暫且不提網遊對孩子的利弊,家長們認為不按時吃飯是一個壞習慣,不能縱容孩子。

其實,家長們可以思考一下,把飯給孩子送過去這一過程溫馨、有人情味。而把飯倒進垃圾桶這一過程多少有些粗暴、無情。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面對孩子始終缺乏溫度,沒有足夠的包容和尊重,我們又如何期望孩子從其他地方獲取?孩子只能像我們冷冰冰的對待他一樣,始終冷冰冰的對待我們。

多蒙茜洛諾爾特曾說: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名鷹爸讓自己的兒子多多在雪地裡裸跑,孩子凍得直哆嗦。平日裡,也會給兒子洗冷水浴,一手抓著孩子說道:「過來,不要怕,不要怕。」孩子則小聲的說:「我冷,我冷!」這位爸爸對孩子進行斷崖式訓練,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能。孩子的潛能究竟有沒有被激發不得而知,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到的只是一個狠心父親,一個自己如何求助都無動於衷的爸爸。

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出現情感障礙,甚至情感缺失。遇事缺乏同理心,對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在人際交往中,會封閉自我,缺乏交流欲望,很難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三、讓教育回歸自然

尹老師認為,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母乳餵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所以,自然養育與其說是協調好孩子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不如說是擺正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

二戰後,羅馬尼亞鼓勵生育,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4個孩子。家庭撫養不了的孩子,可以送到國家教養院統一撫養。前後有6萬多名新生兒被送到教養院,他們後來幾乎都出現了不會交流、不能溝通,獨自坐在角落裡,不斷前後搖晃或重複某種刻板行為等,被稱為「孤兒院現象」。

通過掃描部分孩子的大腦斷層,發現他們的海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發育異常。可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不能從母親那得到足夠的情感撫慰,如抱抱、肢體撫摸、語言交流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器質性變化。

母親要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母親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研究發現,3歲以前,母親和孩子分離超過21天,就會對孩子產生心理陰影。詩人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有些父母出於工作、時間或精力考慮,把孩子丟給老人或是送到寄宿學校。親子之間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一次面,時間無法保證,質量更無從談起。

我曾看到一個故事,一個姑娘不到2歲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長大後才接回來。姑娘很少跟父母打電話,有心事也不會和父母說。幼時來不及說出來的秘密,長大後更不會說。總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和父母之間好像隔了一道牆。姑娘遇事容易焦慮,特沒有安全感。一段戀情很難超過3個月,因為幼時沒有從母親那學習如何表達情感,如何建立親密關係,現在缺乏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情感問題。

還有些父母,雖然待在孩子身邊,卻總是忙於玩手機或處理工作事宜,沒有與孩子發生真正的互動,與孩子之間缺少情感的流動,孩子仍然沒有被真正看到。這樣,孩子的生命力仍然是乾涸的、靜止的,孩子的情感世界仍然是虛無的、空洞的,孩子也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應該放下手機,全身心地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閱讀等。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有語言、動作的交互,情感的交流,確保孩子能夠被父母看見。這樣,孩子的生命力是鮮活的、流動的,會不斷向內修復自我、發展自我,這些都是孩子日後努力向上生長的養分。

母親要學會和孩子分離

尹老師在書中寫道: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如果親子之間只有親密關係,母親過於介入孩子的婚姻、家庭生活,根本不懂得分離的話,孩子的小家無疑會變成三人同行。孩子幼時所渴求的蜜餞——母親的陪伴、關懷等,卻變成了今日的砒霜。

書中提到一個叫小四的男孩,自己談的兩任女朋友,媽媽不同意,尋死覓活的反對。後來,小四和媽媽中意的姑娘結了婚。媽媽卻常常讓小四待在自己家,不讓他回去。小四偶爾回去幾次,媽媽就一路殺過去,和兒子、兒媳擠到一張床上。小四亦然長大,媽媽卻仍把他當成襁褓中的嬰兒,意圖把他捆綁在自己身邊。這種近乎病態的母愛,令小四窒息。

當小四有了孩子,原本應該承擔起為人父、為人夫的責任,媽媽卻經常攔著他,不讓他和妻子在一起。孩子2歲多時,小四給妻子留了一張紙條「我走了,不用找」,就玩起了失蹤。既然媽媽的愛鋪天蓋地,小四反抗不了,逃離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只是可憐了小四妻子和孩子。

前些天熱播的電影《囧媽》,伊萬媽媽因為自己失敗的婚姻,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即使伊萬已經成年,有自己的婚姻和公司,媽媽卻不捨得放手,大事小事都給兒媳張璐打電話,努力想把伊萬改造成自己想像的樣子。

其實,孩子和母親是一個逐漸剝離的過程。3-6個月的嬰兒,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有一種共生心態。2-3歲的幼兒,則開始發展起除母親以外的人際關係。真正的母愛是一種不以佔有為目標的愛,聰明的母親,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得體退出。

相關焦點

  • 女兒16歲上清華,教育專家尹建莉強調:要狠抓孩子小學階段的教育
    但是最讓人關注的就是她的女兒圓圓。 這樣優秀的孩子讓家長們很羨慕,所以尹建莉總被詢問教育孩子的秘訣。 她直言,圓圓並不是神童,能有如今的成就,就是因為她狠抓了孩子的小學階段教育。
  • 教育專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尹建莉:3件事不要做,2點著重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專家尹建莉,在這一方面則有著相當讓人信服的成績:她的女兒年僅16歲就通過連跳兩級的方式裸分進入清華大學,可以稱得上是的的確確的將自己的教育理論放入實踐當中並成功的典範,而她的教育方法也自然很值得家長的學習,談及自家女兒的成功,尹建莉她對女兒一直保持著3件事不做,兩件是重點培養的教育方案。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兩位育兒大咖「皇城PK」,我們該聽誰的
    尹建莉VS李玫瑾:「共工」與「祝融」的激情碰撞尹建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事一線語文教育工作十二年,創辦「尹建莉父母學堂」,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銷量破700萬冊。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觀點: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
  • 孫金龍|尹建莉真的「怒批」李玫瑾了嗎?
    圖片來自於網絡我看過兩遍尹建莉的專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並向其他家長建議過,還看過一遍她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但沒有向任何家長建議過。,這給國內很多在家庭教育中迷惘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之路,這本家庭教育的書在近二三十年來同行業中的總發行量沒人能超越過。
  • 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李玫瑾教師提出的育兒觀念大為推崇。但是另一位育兒專家尹建莉卻在網絡上對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話,發表了一篇批判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的文章。尹建莉不僅是知名高校的教育碩士,還曾經從事一線教育工作十餘年,出版過著名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 尹建莉:請教會孩子「給小板凳揉疼」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論著《愛彌兒》中談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時認為,人在開頭的一剎那間,也就是尚處於天真純潔時期所接受的感知,將對他的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中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發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
  • 你會幫孩子寫作業嗎?尹建莉老師:我會!
    教育專家竟然替自己的孩子寫作業?此舉令很多家長匪夷所思!尹建莉解釋道:正因為我是一個教師,我更清楚學習的核心是什麼,學習中最需要把握的東西是什麼,小學階段一定要呵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她還信奉打壓式教育,她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大家眼中已經是「別人家的孩子」了,而且孩子本身是愛嘚瑟的個性,如果不常常打壓他,他必定會嘚瑟到框框外面去了。可就是這樣的虎媽,她卻說:「徐敬凱那些抄寫本作業都是我做的。」
  • 尹建莉:李玫瑾雖火,但不建議你聽了,網友:「掐」起來了?
    「尹建莉父母學堂」官方,也發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免遭『馴獸』式精神虐待」的觀點。這篇文章立即引發了無數爭議,在評論區,網友們吵成了一片。有支持尹建莉的,有跟著一起批李玫瑾的,還有說這篇文章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斷章取義的,不一而足。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塊成長!
    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 李玫瑾被教育學者公開diss,家庭教育到底該聽誰的?
    在文章中,作者洋洋灑灑8000多字,歷數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與節目中的種種論點,並將其全方位無死角diss了一遍。可能有人要問:是誰這麼大膽,敢diss李玫瑾老師?其實,這個作者也大有來頭,她就是寫出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明星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
  • 《銀河補習班》揭露教育孩子的真相:父母的教育,藏著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講述親情與教育的影片,除了反應了一些教育問題,讓人們感觸最深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影片中,馬浩文這個爸爸的形象在很多人心裡都是覺得不稱職的。因為由於自己的「疏忽」,他在監獄裡度過了一段時間。雖然在最後解釋了這是一個誤會,但是還是錯了孩子的成長。但是,他很好地向我們詮釋了,雖然時間不能挽回,但是教育孩子是從來都不會晚的。
  • 尹建莉對話黑幼龍:嚴養?放養?焦慮時代,孩子到底應該怎麼養?
    主持人:徐慧 尹建莉父母學堂課程總監11月18日,尹建莉父母學堂特邀中國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之一——黑幼龍先生做客北京,在冬日裡為家長朋友們帶來一場關於黑先生本人是:美國羅耀拉大學碩士;將卡內基訓練引入華語地區的第一人;慢養教育理念創始人,獨創慢養課程,至少27年,每年幫助兩岸5000+位孩子的成長;被臺灣《天下雜誌》評為21世紀對臺灣社會最有影響力的人。
  • 經常被父母吼著「教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體力,智力,道德品質以及個性特徵的成長與發展有巨大影響,錯誤的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孩子不能夠健康積極地成長。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孩子的模仿學習對象,不論這個學習對象的行為是否值得學習,喜歡「吼」式教育的家庭很有可能下一代也是這樣,就像是家族輪迴,覺得父母冥頑不化的孩子到了自己成為父母,很有可能自己也成為了自己口中「冥頑不化」的父母,執行兒時所受的語言暴力。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 不要讓錯誤教育再繼續下去!讓孩子充滿學習動力,成功父母這樣做
    可是轉念一想:健康平安的成長只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最低標準,在此基礎上,做父母的應該要有更高的要求。於是,我決定開始學習,我想要成為更加優秀的父母!我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讀了尹建莉的教子書籍,甚至還花時間去理解了青少年心理學。但收效甚微,道理都懂可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卻沒有找到。
  • 楊爍教育方式被罵上熱搜:多少父母,在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楊爍深知父親的教育模式對他的影響,希望兒子自尊、自信,但事實證明,他的兒子又在經歷他曾經經歷過的一切。很多人都有過被父母打罵的經歷,痛恨父母打罵自己,長大後發誓絕對不打罵孩子,但是,如果不懂得反省,不懂得克制,不懂得學習更好的教育方式,就很容易在潛意識中複製父母的教育方式。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就會非常生氣,有些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動手,而這些家長還十分贊成打罵教育,因為打罵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省時且最有效的方式,哪個孩子被揍後不立馬變乖?
  • 三歲前千萬不要讓孩子認字?不是認字早晚的問題,是教育方式問題
    先不說老師的講課進度有多快,其他孩子的識字量有多少,就拿寫作業來說,我記得我小侄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每天作業寫到十點半之後,弄得情緒很不好,甚至有點厭學。比如,一道很簡單的題,桌上有3個香蕉,2個蘋果,哪種水果數量更多一些?
  • 郭德綱楊爍挫折教育為何引爭議?挫折教育可不可取,關鍵看這3點
    產生上述問題的最大根源,就是不少父母在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的方式上走了極端,曲解了挫折教育,把挫折當成要刻意給孩子吃大苦頭,甚至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以為這樣做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但實際上,孩子得到正確的鼓勵可能有著更好的成長狀態。
  • 熊貓媽媽親子營——尹建莉工作室聯合青青部落首辦夏令營招募
    ,讓您在開心遊玩的同時,撥開家庭教育裡的層層迷霧❤ 報名當天贈送中國近五年來影響力最大的家教聖經《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兩本圖書,要求參加活動前看完,活動開始前將收集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尹建莉工作室輔導員會在活動中結合實際情況給予解答❤ 活動期間將安排一次由尹建莉工作室輔導員進行的家庭教育主題講座❤ 參與活動的家長可以隨時就家庭教育問題與尹建莉工作室輔導員進行交流
  • 「李玫瑾教授育兒很火,我不建議你聽」尹建莉的看法,你認同嗎?
    隨後又對其多版本的教育講座進行摘錄,條分縷析地去解讀,最後得出結論:按照李教授的理論,會把孩子塑造成順從的「奴」,無法成長為獨立、自信、有創造力的「人」。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尹老師第一次「慫人」了,早在2017年,她就在新浪微博上發表看法,強烈譴責了《超級育兒師》節目的導師蘭海,視頻很是讓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