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育兒很火,我不建議你聽」尹建莉的看法,你認同嗎?

2020-12-20 Ada媽媽深呼吸

導讀: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近年來火得一塌糊塗,被很多媽媽信奉為「育兒專家」。尹建莉:教育學研究學者,作家,著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為育兒界的兩位大咖,她們都是粉絲無數的重量級人物,無數媽媽被他們的育兒理論吸引,在專家的引導下全力培養自己的孩子。

然而近期,尹建莉父母學堂官方發文,開始「炮轟」李玫瑾教授。文章從李教授以往的視頻裡,截取了大量的言論和觀點,來進行反駁。從早期成名開始「扒」起,曾經轟動全國的三起殺人大案:2004年走盡「天涯海角」的馬加爵、2009年北京李磊滅門案、2010年鋼琴天才藥家鑫的隕落。

對於李教授的點評,諸如「以自我為中心」、「自己養育孩子是怕青春期管不住」「關於嚴厲教育的不一致態度」等等,尹老師派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李教授的點評被批判為:研究犯罪心理,觀點完全合理,談及家庭教育,漏洞百出。隨後又對其多版本的教育講座進行摘錄,條分縷析地去解讀,最後得出結論:按照李教授的理論,會把孩子塑造成順從的「奴」,無法成長為獨立、自信、有創造力的「人」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尹老師第一次「慫人」了,早在2017年,她就在新浪微博上發表看法,強烈譴責了《超級育兒師》節目的導師蘭海,視頻很是讓人揪心。尹老師只是表達了憤怒,並沒有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李玫瑾教授的抨擊:元芳,你怎麼看?

文中針對的很多觀點,來自於李教授早期的一些視頻,三大案件時間最長的都快將近二十年,包 麻麻以為,人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長而不斷成長的,李教授也不例外

從這幾年她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教授的育兒觀念愈發柔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一個人的觀念都不可能完全正確,如果脫離了語境和具體的情景,想要挑「毛病」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

育兒方法本身,很多都需要時間的檢驗,各種育兒觀念的爭吵從未停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曾經影響了美國一代兒童的「哭聲免疫法」,早已被拋棄,現在備受推崇的是西爾斯親密育兒法;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教會了家長讓孩子延遲滿足,卻被二次棉花糖實驗所推翻;一直被中國父母推崇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正被現代的父母們所摒棄……育兒大V的掐架,會讓家長們很疑惑:我們到底該聽誰的?

答案是: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無論對方是多麼知名的專家,要知道沒有哪條規則適應所有的孩子,育兒從來都不是1+1=2的算術題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關於幾歲分床睡合適:

美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建議:出生後孩子就要獨立睡小床,不過可以和父母一個房間,3歲的寶寶就可以睡一整夜;中國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則認為:因為孩子1歲半左右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兩歲後可以嘗試分房睡,最晚也不要超過4歲;而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以為: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應該區別對待,前者幼兒園中班可以考慮分房,後者因為突然被迫來到這個世界造成的生命創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7、8歲分房比較合理。

看完後是不是有些小崩潰?感覺每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那麼我們到底幾歲跟孩子分房?

答案很簡單:自然是根據自家娃的情況嘍,只要養育過程正常,就由孩子說了算,等他們做好準備後,順其自然不好嗎?

我們學習那麼多的育兒經驗豈不是很沒用?

孩子一出生,媽媽們就開始焦慮、擔憂、惶恐,各種負面情緒紛至沓來,生怕一個不小心沒有養育好自己的寶寶。不會當父母就認真學習、慢慢摸索著來,所以這幾年跟育兒、早教以及母嬰的產業都超級火爆。

理論學習多了,內心糾結怎麼辦?專家們都難以保持一致,我們還要學嗎?

人只有多讀書,才會有鑑別力,更容易判斷出別人理論的對錯。育兒也是如此,只有多多學習,並在實踐中摸索,才會輕鬆的總結出別人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家孩子。

【包 麻麻總結】

關於育兒,自當博採天下之長為我所用,個人感覺尹建莉老師所描繪的育兒狀態,很多知識猶如陽春白雪,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狀態;而李玫瑾教授的理論,規則性更強,更接地氣一些

所以二者可以結合起來用,比如三歲前的孩子如果沒有養成不可接受的不良習慣,不妨學習尹老師的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無條件的安全感;而孩子過了嬰幼兒階段,如果有些出格的行為,那麼李教授的方法更見效,應該讓規則起一些作用。

自家的孩子自己更了解,摸索出適合娃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你更傾向於誰的育兒觀呢?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尹建莉: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前段時間在尹建莉老師的公眾號裡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文章中主要表述的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主要在於管教孩子、控制孩子、預防犯罪,對孩子來說過於殘忍。此觀點一出,立馬就引起的軒然大波,而網友們的也都是一邊倒的支持李玫瑾教授,認為尹建莉言過其實、偷換概念,借著李玫瑾教授的話題蹭熱度。
  • 尹建莉:李玫瑾雖火,但不建議你聽了,網友:「掐」起來了?
    事情的起因,是尹建莉在自己的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題為《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在這裡,筆者不做評判,尹建莉、李玫瑾兩位老師的觀點、作品,都是公開的,請大家自己閱讀,自己理解。我只和大家探討一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選擇育兒專家的觀點。
  • 孫金龍|尹建莉真的「怒批」李玫瑾了嗎?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日前發表了一篇《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的文章,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的網友以「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育兒大咖針鋒相對,家長到底該聽誰的?」為題發文討論;有的以「誰勝誰負?
  • 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01尹建莉VS李玫瑾,兩大育兒專家「皇城PK」,父母究竟應該聽誰的?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主攻方向除了犯罪心理之外還有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李玫瑾教師提出的育兒觀念大為推崇。但是另一位育兒專家尹建莉卻在網絡上對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話,發表了一篇批判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的文章。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兩位育兒大咖「皇城PK」,我們該聽誰的
    試問,這時候我們繼續對孩子實施愛與自由的教育方針,不荒唐嗎?在親子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演員蔡少芬就提過自己的育兒觀點:「我個人不贊成和孩子做朋友,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聽者,贊同她、安撫她。因為你必須讓孩子懂得尊卑、長幼之分,將來她才會懂得尊重老人、尊重老師、尊重上司。
  • 尹建莉「隔空懟」李玫瑾,育兒大咖之間的皇城PK,到底該聽誰的?
    不過不同的育兒專家,他們傳授的經驗往往也不會保持一致。這不前段時間著名的育兒專家尹建莉就發表了一篇不同於其他育兒教授的文章,隔空開懟提及的李玫瑾育兒專家。兩大育兒專家都是比較出名的。這樣的開懟恐怕在育兒界會掀起「軒然大波」。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玟瑾,育兒大咖針鋒相對,家長到底該聽誰的?
    最近就有兩個育兒大咖針鋒相對迎來無數學者和家長的關注。近些年,一個畢業於公安大學研究犯罪心理的專家竟然被各類媒體和家長推崇為育兒專家。她就是風靡一時的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在各類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關於育兒的想法,瀏覽量數目驚人。不僅如此,她還線下開講座宣傳自己的育兒理念。
  • 李玫瑾尹建莉兩位育兒專家「掐架」,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該站誰?
    幾天前 「尹建莉父母學堂」上發布了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全文長達近2萬字,對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進行了非常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其主要觀點是:
  • 李玫瑾被教育學者公開diss,家庭教育到底該聽誰的?
    最近,一篇《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火遍了小伊的朋友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在文章中,作者洋洋灑灑8000多字,歷數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與節目中的種種論點,並將其全方位無死角diss了一遍。可能有人要問:是誰這麼大膽,敢diss李玫瑾老師?
  • 與李玫瑾掐架的尹建莉,對養育中鬧心的6件事情,是這麼看的
    前段時間,育兒領域的兩位大佬,發生了一些激烈的思想交鋒。起因是「尹建莉父母學堂」發布了一篇2萬字的文章,標題是《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文章認為李玫瑾的很多觀點是從犯罪心理學出發,對孩子進行了思想控制,並不符合家庭教育的初衷。
  • 育兒專家的子女們後來如何了?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太諷刺了
    ,目前媽媽們關注的育兒專家,主要有三個方向:李玫瑾老師的育兒方向,尹建莉老師的育兒方向,還有就是美國「哭聲免疫」法創始人約翰·華生的育兒方向。我們先來了解三位專家的不同的育兒理念主要區別在哪裡。李玫瑾老師主要的育兒理念在了解李玫瑾老師的育兒理念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她的職業。李玫瑾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在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的心理研究。李玫瑾在育兒界聲名鵲起要從她的那篇《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的文章開始,其中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 育兒可如刻刀可如斧,尹建莉和李玫瑾的戰爭也是我和老公的戰爭
    4年的育兒時光,由於我從一開始就看過很多書,每一個階段都應對的遊刃有餘,所以在我周圍的圈子裡算是一個「大V」,但這些年在和別人的接觸中,我也漸漸發現,有時候我認為正確的方法,別人不一定會認同,她們自然有她們認為對的一套育兒體系,你說得越多越容易得罪人。就像尹建莉和李玫瑾。
  • 寫這麼多育兒文,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李玫瑾會火,那些被戳中的痛點都...
    最近尹建莉的公號發文《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引發網友熱議。 文章指出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類公眾號、直播號數目龐大、流量驚人,甚至被一些校方熱捧,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但是個中言論細細推敲,會發現治標不治本,值得商榷。 比如說,該不該打孩子?李玫瑾教授會說:該打還是要打。比如說,要讓孩子吃苦,早年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好。
  •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18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太有用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對育兒的建議,可以幫助各位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非常實用,不少家長表示: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育兒難題」迎刃而解。提到李玫瑾教授,很多家長並不陌生,她的很多公開演講對家庭教育都很有啟發,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育兒問題,幫助成千上萬的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解決與孩子相處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 李玫瑾的教育方法,網友質疑不認可:育兒經驗不能生搬硬套
    李玫瑾教授的這一育兒理念引起了網友們很大的爭議。有的網友認為李玫瑾教授的這一理念非常正確,也有很多網友不認可這一理念,認為這一理念是錯誤的。一、網友不認可李玫瑾教授育兒理念的原因李玫瑾教授的工作很特殊,常年和犯罪分子打交道。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但親生女兒卻未能「成才」,人設翻車了?
    只有當了媽媽才知道,生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行了,我們還要「教養」孩子,育兒就像一份沒有評分的考卷,只有孩子知道你答的如何。剛生下小糖果的時候,糖媽也曾十分焦慮,生怕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傷害到小糖果,為此我找了大量的育兒資料。
  • 「別把女兒打扮得太好看」,李玫瑾教授的教育忠告,你要聽進去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針對養育女兒給出了很多忠告,我挑選了4條,你要聽進去啊!一、「別把女兒打扮得太好看」求學階段的孩子穿衣打扮乾淨利落是本分,打扮得過於精緻就是本末倒置了,別把孩子打扮太好看。——李玫瑾自古以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女孩天生愛美,很多寶媽也希望生女孩,可以給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李玫瑾教授卻忠告家長:「別把女兒打扮得太好看」!為什麼會如此呢?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過分在意自己的外表,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的狀況。
  •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情商不高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育兒講座,而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指出: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情商不高,若是發現了,就及時糾正。1、喜歡發脾氣有些孩子平時很喜歡發脾氣,有時候一點點小事情就能讓他們崩潰,甚至自己玩著玩著就生氣了。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聽起來霸氣,那你是否思考過「我」中有哪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的命呢?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