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近年來火得一塌糊塗,被很多媽媽信奉為「育兒專家」。尹建莉:教育學研究學者,作家,著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為育兒界的兩位大咖,她們都是粉絲無數的重量級人物,無數媽媽被他們的育兒理論吸引,在專家的引導下全力培養自己的孩子。
然而近期,尹建莉父母學堂官方發文,開始「炮轟」李玫瑾教授。文章從李教授以往的視頻裡,截取了大量的言論和觀點,來進行反駁。從早期成名開始「扒」起,曾經轟動全國的三起殺人大案:2004年走盡「天涯海角」的馬加爵、2009年北京李磊滅門案、2010年鋼琴天才藥家鑫的隕落。
對於李教授的點評,諸如「以自我為中心」、「自己養育孩子是怕青春期管不住」「關於嚴厲教育的不一致態度」等等,尹老師派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李教授的點評被批判為:研究犯罪心理,觀點完全合理,談及家庭教育,漏洞百出。隨後又對其多版本的教育講座進行摘錄,條分縷析地去解讀,最後得出結論:按照李教授的理論,會把孩子塑造成順從的「奴」,無法成長為獨立、自信、有創造力的「人」。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尹老師第一次「慫人」了,早在2017年,她就在新浪微博上發表看法,強烈譴責了《超級育兒師》節目的導師蘭海,視頻很是讓人揪心。尹老師只是表達了憤怒,並沒有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李玫瑾教授的抨擊:元芳,你怎麼看?
文中針對的很多觀點,來自於李教授早期的一些視頻,三大案件時間最長的都快將近二十年,包 麻麻以為,人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長而不斷成長的,李教授也不例外。
從這幾年她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教授的育兒觀念愈發柔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一個人的觀念都不可能完全正確,如果脫離了語境和具體的情景,想要挑「毛病」那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了。
育兒方法本身,很多都需要時間的檢驗,各種育兒觀念的爭吵從未停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曾經影響了美國一代兒童的「哭聲免疫法」,早已被拋棄,現在備受推崇的是西爾斯親密育兒法;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教會了家長讓孩子延遲滿足,卻被二次棉花糖實驗所推翻;一直被中國父母推崇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正被現代的父母們所摒棄……育兒大V的掐架,會讓家長們很疑惑:我們到底該聽誰的?
答案是: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
無論對方是多麼知名的專家,要知道沒有哪條規則適應所有的孩子,育兒從來都不是1+1=2的算術題。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關於幾歲分床睡合適:
美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建議:出生後孩子就要獨立睡小床,不過可以和父母一個房間,3歲的寶寶就可以睡一整夜;中國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則認為:因為孩子1歲半左右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兩歲後可以嘗試分房睡,最晚也不要超過4歲;而兒童教育專家錢志亮以為: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應該區別對待,前者幼兒園中班可以考慮分房,後者因為突然被迫來到這個世界造成的生命創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7、8歲分房比較合理。
看完後是不是有些小崩潰?感覺每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那麼我們到底幾歲跟孩子分房?
答案很簡單:自然是根據自家娃的情況嘍,只要養育過程正常,就由孩子說了算,等他們做好準備後,順其自然不好嗎?
我們學習那麼多的育兒經驗豈不是很沒用?
孩子一出生,媽媽們就開始焦慮、擔憂、惶恐,各種負面情緒紛至沓來,生怕一個不小心沒有養育好自己的寶寶。不會當父母就認真學習、慢慢摸索著來,所以這幾年跟育兒、早教以及母嬰的產業都超級火爆。
理論學習多了,內心糾結怎麼辦?專家們都難以保持一致,我們還要學嗎?
人只有多讀書,才會有鑑別力,更容易判斷出別人理論的對錯。育兒也是如此,只有多多學習,並在實踐中摸索,才會輕鬆的總結出別人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適合自家孩子。
【包 麻麻總結】
關於育兒,自當博採天下之長為我所用,個人感覺尹建莉老師所描繪的育兒狀態,很多知識猶如陽春白雪,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狀態;而李玫瑾教授的理論,規則性更強,更接地氣一些。
所以二者可以結合起來用,比如三歲前的孩子如果沒有養成不可接受的不良習慣,不妨學習尹老師的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無條件的安全感;而孩子過了嬰幼兒階段,如果有些出格的行為,那麼李教授的方法更見效,應該讓規則起一些作用。
自家的孩子自己更了解,摸索出適合娃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你更傾向於誰的育兒觀呢?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