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
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
韓城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多,礦藏豐富,尤以煤鐵為最。韓城的冶鐵業發展很早,前文已講,在今芝川鎮芝西村以北就發現有西漢時期的冶鐵遺址。至南北朝,更有發展。《周書·三六·薛善》載:「又於夏陽諸山置鐵冶,復令善為冶監,每月役八千人,營造軍器。善親自督課,兼加慰撫,甲兵精利而皆忘其勞苦焉。」到了北宋仁宗年間,冶戶川的冶鐵業仍然興隆。名臣包拯任陝西轉運史(陝西最高行政長官)時,以其佔強壯勞力多而成本又高,曾上疏朝廷,請求停止韓城的冶鐵業,這就是有名的《請罷同州韓城冶戶疏》。疏文如下:
包拯畫像
臣近聞。同州韓城縣鐵冶務,自來定佔七百餘戶,內二百餘戶,厚有物力。比見充裡正,人戶並各高強,只以冶戶為名。經今五十餘年,影佔州縣諸般差役。其冶戶內系第一等者,每戶逐年共給冶務諸般所出錢不過三貫文,外更別無所費。況官中所得鐵貨,只及十餘萬斤,仍官支買炭並工匠錢三百餘貫,更差專監使臣一員。兼體問得本縣人戶,以冶務全佔卻上等力役。及致下等人戶,差役頻並,供應不前。若將上件鐵數,據等第均在本縣人戶上,毎約納官鐵,歲不過十斤至二、三十斤。況本處見賣,每斤價錢二十四、五文,每戶歲納官鐵約費三、五百文。雖自來官禁烹煉,彼中私賣甚多,令百姓取便烹煉,必然鐵價轉下。兼令赴本縣送納,於民至便,又減省監官一員。只令本縣令佐專管給納,仍得二百餘戶,兼充重難役次,頗甚均濟。臣在任日,方欲行遣;屬以移任,欲乞下本路轉運司,選差清幹官員,往彼相度施行。
冶鐵
=作者:郭德源
=最溫度、最深度,最情懷、最態度的平臺
史記韓城 · 黃河特區
一座古城,幾朝盛景舊時夢。黃河之濱的韓城,自古就風流。
河出龍門,拜謁史聖。司馬遷為中華文明立傳、為中華文化鑄魂,譜寫著中華民族文脈昌盛的宏偉樂章。千百年來,在黃河岸邊縱橫溝壑以及土崖上,生生不息地建立了眾多古村古寨,演繹了如《史記》中記載的人和事一樣,愛恨情仇,榮辱興衰。禹鑿龍門的豐功壯舉、芮國王陵的神秘悠遠、党家村落的「耕讀傳家」,狀元王傑的清正廉潔、八路軍渡河的初心與使命......踏上這片熱土,詩情中鐫刻著紅色革命的痕跡,也流淌著豐沛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