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2020-12-22 萊恩校尉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

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在王導跪求見皇帝的時候看見了伯仁,就求伯仁幫幫自己,可伯仁根本就不理王導,但伯仁見了皇帝卻跟皇帝說王導是忠臣是不會謀反的,給王導說了很多好話!

伯仁在皇帝面前給王導求了請出來後又見了王導,王導忙詢問皇帝的意思,伯仁還是不理王導,但回了家卻又寫奏摺給皇帝,極力的維護王導為王導辯護。

王導一家最終沒有被皇帝降罪,但王導卻記恨上了伯仁,覺得伯仁不夠朋友,不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後來王家重新掌握了權力,有人說伯仁是大才子,像伯仁這樣的人應該做司馬、司空、司徒這個三公級別的大官!王導聽了不說話!

建議的人見伯仁不說話,又說那最起碼也可以做尚書這個九卿級別的官!王導還是不說話。

最後建議的人以為王導恨伯仁想要伯仁死,於是就說那要不就殺了吧!結果王導還是不說話,於是伯仁就死了。

等到王導知道了伯仁為自己做的事情以後才有了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充滿悔恨意味的千古名言。

人世間最難猜測的就是人心,古往今來多少親密無間的朋友因為誤會變的疏遠變得成了仇敵,也許我們在有了誤會的時候多給彼此一點時間,多給彼此一個解釋的機會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悔了!

相關焦點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小說中聽到這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說「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那麼這句流傳一千多年的諺語中的「我」是誰?伯仁又是誰?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原來「伯仁」真實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於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安東將軍周浚曾參與滅吳的統一戰爭,立下戰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採俊秀,為當時的名士們所推崇。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到底是誰?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說,「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那麼這句流傳一千多年的諺語中的「我」是誰?伯仁又是誰?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經常聽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到底是誰?
    經常可以在影視劇、小說中聽到這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歷史上說這句話的人,也曾是某個時代的大男主,比現在五部大IP男主加起來都啥耀眼——王導。王敦說,既然老弟不說話,那我明白了,殺了他們唄。王導還是不說話,腦子裡還在糾結,當初你不救我,現在我也不想為你說話。王敦說做就做,派人殺了周顗和戴淵。就這樣,伯仁死了,間接死於王導的不肯施救上面。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
    古代影視劇中,當人們面對朋友的死亡,表現出無奈的悲涼和憂傷時,有時候還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讀史】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公元322年,東晉元帝永昌元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王導一日從宮中回家,掩上房門失聲痛哭。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具體是什麼樣的誤會,可能跟你想的不...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背後的典故,可能還沒有人詳盡了解過。 根據《晉書》的記載,東晉元帝時期,周顗(yǐ),字伯仁,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乃西晉大將軍周浚之子,在官場上曾經煊赫一時。而在講這位周伯仁之前,我們首先來講一講說出這句名言的名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背後的悲涼
    哭了一陣,王導向他們解釋了自己悲痛的原因: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王導像)「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千古名言就此流傳至今,在不少影視劇、小說中時常出現。王導口中的伯仁是誰?為什麼他的死令王導如此悲痛欲絕?王導究竟怎麼「負此良友」了?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一共提到了兩個人,「我」和「伯仁」。那麼「我」是誰呢?「伯仁」又是誰呢?「我」和「伯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先來說說「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司馬睿)西晉滅亡後,南方眾多士族處境艱難。不但進仕無望,還經常遭受排擠,如履薄冰。
  • 「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講的是什麼
    得知此消息後,他的弟弟王導嚇死的半死,因為此時王氏家族還都在建康,皇帝隨時可以拿他們祭刀。王導立馬脫下官服、摘掉官帽,一連數日率領宗族老小百餘口跪在宮門前「待罪」,表示與王敦劃清界限。
  • 周伯仁,你活該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伯仁啊,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但是沒想到,人家周伯仁連看都沒看他一眼,揚長而去進宮了。真是世態炎涼啊,王導心中悲憤無比。但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他又能說什麼呢?等周伯仁面見皇上出來後,王導又舔著一張老臉湊上去,叫:「伯仁,伯仁……」這一次,老周非但沒有理他,而且還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做。」
  • 全家幾百條命被救,王導卻殺了恩人!只留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素有英武的名聲,可每一回見了周顗還是不自在,動不動周身燥熱,臉紅耳赤。這個周伯仁的氣場相當足。現在!王敦進入京城見到周顗,說:「伯仁!你很對不起我啊!」 周顗臉臭臭地頂了回去:「你率大軍侵犯天子。下官我親率六軍對抗,卻沒能完成任務,讓王師戰敗。就是這點對不住你!」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可能會經常聽到這句話,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典故出自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他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又牽扯到哪些著名的人物。這裡就來具體講一講這個典故背後的故事。這個典故出自東晉時期,而主人公也很著名,就是王導和周顗,兩人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 伯仁因你而死之後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此句摘自《晉書》,語出王導。意指:我沒有要殺伯仁的意思,但伯仁因為我的原因被殺死。也就是說,伯仁的死和王導有間接關係。語罷,王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同樣地,好心收留閨蜜劉某的江歌被劉某的男友陳某殘忍殺害,年僅24歲。而江歌遇害後,劉某為了撇清自己,沒有第一時間告知警方真實情況,直至今日還謊稱自己當時不知道是陳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