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
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在王導跪求見皇帝的時候看見了伯仁,就求伯仁幫幫自己,可伯仁根本就不理王導,但伯仁見了皇帝卻跟皇帝說王導是忠臣是不會謀反的,給王導說了很多好話!
伯仁在皇帝面前給王導求了請出來後又見了王導,王導忙詢問皇帝的意思,伯仁還是不理王導,但回了家卻又寫奏摺給皇帝,極力的維護王導為王導辯護。
王導一家最終沒有被皇帝降罪,但王導卻記恨上了伯仁,覺得伯仁不夠朋友,不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後來王家重新掌握了權力,有人說伯仁是大才子,像伯仁這樣的人應該做司馬、司空、司徒這個三公級別的大官!王導聽了不說話!
建議的人見伯仁不說話,又說那最起碼也可以做尚書這個九卿級別的官!王導還是不說話。
最後建議的人以為王導恨伯仁想要伯仁死,於是就說那要不就殺了吧!結果王導還是不說話,於是伯仁就死了。
等到王導知道了伯仁為自己做的事情以後才有了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充滿悔恨意味的千古名言。
人世間最難猜測的就是人心,古往今來多少親密無間的朋友因為誤會變的疏遠變得成了仇敵,也許我們在有了誤會的時候多給彼此一點時間,多給彼此一個解釋的機會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