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2年,東晉元帝永昌元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王導一日從宮中回家,掩上房門失聲痛哭。
魏晉時期,門閥世族最講究的就是氣度二字,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王導如此失態,令他的兒子們大惑不解。
哭了一陣,王導向他們解釋了自己悲痛的原因: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王導像)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千古名言就此流傳至今,在不少影視劇、小說中時常出現。
王導口中的伯仁是誰?為什麼他的死令王導如此悲痛欲絕?王導究竟怎麼「負此良友」了?
王導的這位「良友」,名周顗,字伯仁,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晉朝高官。年少時,周伯仁便聲譽極高。
(周顗,字伯仁)
史書記載,周伯仁為人剛正不阿,做事嚴謹持正,連王導的堂兄、身為大將軍的王敦都十分忌憚他。《晉書》說,王敦「每見顗輒面熱,雖復冬月,扇面手不得休。」能把王大將軍嚇得寒冬臘月都汗流滿面,不得已用手不停地扇風,可見周伯仁在當時威望之高、持身之正。
不過,作為當時的名門望族,周王兩家交情甚為深厚。王家世代人才濟濟,王導、王敦兄弟又一文一武,扶保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現在的江蘇省南京市)稱帝,成為開國元勳。周伯仁也屬於跟隨司馬睿渡江的舊臣,他先後擔任過軍諮祭酒、吏部尚書等職務。
既是同僚為官,也是世交好友,王導與周伯仁的關係,與公與私,都可謂親密和諧。
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周伯仁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嗜酒如命,且每飲必醉。
魏晉時期的名士往往以飲酒為樂,似乎特別陶醉於酒醉後的放浪形骸。《晉書》中周伯仁列傳記載,他在政壇上幾起幾落,幾乎每一次都與喝酒誤事有關,甚至還喝出過人命。
即便到後來,周伯仁憑藉自身才華已經做到像尚書僕射這樣的宰輔級高官,仍舊每日醉飲,以至於不得不多次被罷免。
不過,周伯仁平日裡雖喝得稀裡糊塗,但遇到大事,他一點也不暈頭。
東晉建立之初,晉元帝司馬睿感激王氏家族的擁戴,對王導、王敦兄弟倍加信任。他們一個執政主內、一個領兵主外,當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然而,等到司馬睿坐穩了江山,便開始削奪王家的權力。他一方面重用南方世族,以抵消北方世族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逐漸提拔劉隗、刁協等出身於庶族的寒門學士,執行「以法御下」的政策,強調「法」和「制度」,而非「門戶」高低。
面對此種情況,宰相王導只能在建康城內忍辱負重。可他的兄弟、大將軍王敦受不了了,決定憤而從武昌起兵「清君側」。
要知道,王敦起兵之時,王導等王氏宗族還全部都在建康城中呢。於是乎,被提拔的劉隗趁機勸說晉元帝「盡誅王氏」。
得知此消息後,王導非常害怕。他立馬脫下官服、摘掉官帽,一連數日率領宗族老小,跪在宮門前「待罪」,表示與王敦劃清界限。他也希望,此舉能博得有人伸出援救之手。
但是,彼時彼刻,王敦叛亂於外,劉隗、刁協弄權於內,誰也不敢出手相救,王氏一門危在旦夕。
恰逢此時,晉元帝召見周伯仁進宮議事。周伯仁走到宮門之前,大搖大擺地從王導面前走過。王導知道周伯仁屬於同僚舊臣,在皇帝面前求情一定管用。因此,他急得大叫:「伯仁兄救我,王氏宗族上百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
但是,周伯仁仿佛沒聽見一樣,一眼都沒看跪倒一片的王氏族人,徑直進宮而去。
可進宮之後,周伯仁不再冷酷。從一見到晉元帝,他便開始力陳王氏宗族的功績,強調王導的忠誠。晉元帝聽聞,「納其言」「意乃解」。
(晉元帝司馬睿)
也可能周伯仁跟晉元帝聊得開心,君臣二人又把酒言歡一直喝到深夜,當周伯仁被人扶著醉醺醺地走出宮門時,王導一家人仍舊在宮外跪著。
此時,王導再次低聲下氣地對周伯仁說:伯仁兄,一定要救我們啊!結果周伯仁又是毫不理睬,還因酒醉自言自語:
「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鬥大系肘。」
他揚言,今年一定殺盡叛軍賊子,換個大點的金印佩戴在身上。語畢,沒多駐足一下便直接回家了。
只是,到家之後,周伯仁的冷酷又不見了。他擔心晉元帝再次聽信劉隗、刁協等人的讒言,為難王導一家,便立即又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疏,連夜上書替王導申辯。
可周伯仁所做的這一切,王導並不知道,他反而因連續兩次「碰壁」,心中對自己的這位好友充滿怨恨。原本親密無間的兩人,因莫須有的誤會,就此友誼破裂。
幾個月後,王敦率領的軍隊擊敗朝廷的人馬,佔領了建康。王敦自封為大丞相,掌控朝政,久而久之就有了不臣之心。
(王敦之亂)
一日,王敦、王導等王氏宗族一起議論朝政,王敦想試探王導對朝中大臣中忠於舊勢司馬氏者的態度。因此,在論及如何對待像周伯仁這樣的重臣時,王敦說:「周伯仁、戴若思這樣的南北世族大家,久有聲望,按慣例應位列三公。這應該不會有人提出疑義吧?」(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
結果,王導沒出聲。
王敦又說:「不做三公,讓他們當尚書令或是尚書僕射為宰執可以嗎?」(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
王導依舊一言不發。
於是,王敦惡狠狠地說:「如果不能為我所用,那就殺了他們吧。」(「若不爾,正當誅爾。」)
此時,倒是王敦的堂弟王彬開始痛哭流涕,勸說王敦不要殺周伯仁,但王敦扭頭看了王導一眼,王導依舊一聲不吭。
由於王導久在內廷,他熟知朝臣性格與政治傾向。雖始終一言不發,但其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了。於是王敦大手一揮,殺。
於是乎,周伯仁被押赴刑場處決。一代忠臣,至死也沒有為自己開脫請罪。
直到有一天,王氏一族執掌大權後,王導在整理宮廷檔案時,先是發現了那日周伯仁進宮面見晉元帝時為王氏家族說情的談話記錄,後來又看到周伯仁連夜趕寫的奏章,字字懇切、句句求情。周伯仁甚至還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求得晉元帝放過王導一家。
此時此刻,王導才意識到自己誤會了好朋友——周伯仁看似外表冷漠,內心對朋友卻能以死擔保。
於是乎,王導哭嚎著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也許有人會說,周伯仁進宮時或者出宮後,就不能衝王導使個眼色暗示一下嗎?或者偽君子似地假裝安慰王導幾句?再不濟,王敦破城之日,周伯仁到王導家主動說明情況,也不至於惹來殺身之禍。
究其原因,周伯仁的做派乃是典型的魏晉風骨。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
周伯仁是用心去交王導這個朋友的,他以為王導知道他的心;而王導,名為世族豪門之首,卻在交朋友的時候,不能交心,只通過外在言行判斷敵我。
可憐一代名臣就此妄冤。魏晉風骨不僅僅是清談與玄學,更重要的是那份濃濃的人文情懷。王導虧欠周伯仁,甚為多矣!
轉載請註明來自凱風清韻(ID:kaiwind-qingyun)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採用支付豐厚稿酬
我們在這裡 · 靜靜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