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間,大禍臨頭。
有人向皇帝進言,王氏一族殺個雞犬不留。
這是最無本萬利的表忠心的方式,用別人的血,為自己的使徒鋪路。
王導姓王,也在誅殺之列,他雖然職位司空,其實並沒有實權。就因為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他就要跟著遭受滅頂之災。
那是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竹林七賢之流忘情於詩酒的未必能免禍,何況王導身處朝堂,堂兄又幹出了大逆不道的事。
他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一亮就來到皇帝家門口等待處分。這天早晨,遇到了周伯仁,就像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攔著老周就開始哭啊。
「伯仁啊,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
但是沒想到,人家周伯仁連看都沒看他一眼,揚長而去進宮了。
真是世態炎涼啊,王導心中悲憤無比。但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他又能說什麼呢?等周伯仁面見皇上出來後,王導又舔著一張老臉湊上去,叫:「伯仁,伯仁……」
這一次,老周非但沒有理他,而且還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做。」
王導徹底寒心了,他知道周伯仁是靠不上了。
還好,當今聖上司馬睿英明神武,他知道王導安其本分,淡泊自如,絕不會有異心,不但沒有殺他全家,而且還賜給他朝服,並終於召見了他。
王導激動地跪在地上,說:「亂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家。」
王導活了下來,而他對老朋友周伯仁,從此便懷恨在心,另眼相看。
正所謂天道好循環,蒼天饒過誰?起兵造反的王敦竟然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首都建康。司馬睿沒辦法,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無罪,而且還讓王敦當了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
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然後就開始清除異己了。老好人王導,這個騎牆派,在堂兄這裡依然得到重用。
王敦問:「周伯仁、戴若思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
王導沒吱聲。
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
王導依舊不答。
王敦繼續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
王導還是不說話。
王敦明白了,於是殺了。
宮門前那個傲慢的背影,那道冷淡的眼神,那句寒徹人心的話,王導一直記在心裡,如今總算暢快了。
然而不久之後,他卻意外得知,那天周伯仁對自己不理不睬地進宮之後,立即向皇帝進言,說王導忠君愛國,決不可錯殺忠良。而他離開皇宮之後,生怕皇帝忘記自己的囑託,再次上書說王導不可殺。
王導看到了周伯仁營救自己的奏摺,言辭懇切,殷勤備至。
他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千年之下,我們依然會為周伯仁悲嘆,有人說交朋友,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
可是,說了什麼難道不也很重要嗎?
一句暖心之語,有時候勝似百萬雄師,給人帶來生的希望、前進的力量。
而一句炎涼之語,或許就會澆熄別人活下去的勇氣。
「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做」,這已經不僅是炎涼了,而且還殺氣騰騰。真是搞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說出這種遭人恨的話來。
或許有一種解釋:周伯仁與王導是摯友,有人說要殺王導,周伯仁自然會出面勸阻。而王導竟然出言相求,是不懂我周伯仁之心,所以我雖要救你,卻也挺生氣。生氣,是因為你竟然不知道我有多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