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仁,你活該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2021-02-23 今日字條

突然之間,大禍臨頭。

有人向皇帝進言,王氏一族殺個雞犬不留。

這是最無本萬利的表忠心的方式,用別人的血,為自己的使徒鋪路。

王導姓王,也在誅殺之列,他雖然職位司空,其實並沒有實權。就因為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他就要跟著遭受滅頂之災。

那是一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竹林七賢之流忘情於詩酒的未必能免禍,何況王導身處朝堂,堂兄又幹出了大逆不道的事。

他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一亮就來到皇帝家門口等待處分。這天早晨,遇到了周伯仁,就像撈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攔著老周就開始哭啊。

「伯仁啊,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

但是沒想到,人家周伯仁連看都沒看他一眼,揚長而去進宮了。

真是世態炎涼啊,王導心中悲憤無比。但是,虎落平陽被犬欺,他又能說什麼呢?等周伯仁面見皇上出來後,王導又舔著一張老臉湊上去,叫:「伯仁,伯仁……」

這一次,老周非但沒有理他,而且還對左右說:「如今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做。」

王導徹底寒心了,他知道周伯仁是靠不上了。

還好,當今聖上司馬睿英明神武,他知道王導安其本分,淡泊自如,絕不會有異心,不但沒有殺他全家,而且還賜給他朝服,並終於召見了他。

王導激動地跪在地上,說:「亂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家。」

王導活了下來,而他對老朋友周伯仁,從此便懷恨在心,另眼相看。

正所謂天道好循環,蒼天饒過誰?起兵造反的王敦竟然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首都建康。司馬睿沒辦法,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無罪,而且還讓王敦當了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

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然後就開始清除異己了。老好人王導,這個騎牆派,在堂兄這裡依然得到重用。

王敦問:「周伯仁、戴若思人望所在,應當位列三司?」

王導沒吱聲。

王敦又說:「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個僕射吧?」

王導依舊不答。

王敦繼續說:「如果不能用他們,就只能殺了他們了。」

王導還是不說話。

王敦明白了,於是殺了。

宮門前那個傲慢的背影,那道冷淡的眼神,那句寒徹人心的話,王導一直記在心裡,如今總算暢快了。

然而不久之後,他卻意外得知,那天周伯仁對自己不理不睬地進宮之後,立即向皇帝進言,說王導忠君愛國,決不可錯殺忠良。而他離開皇宮之後,生怕皇帝忘記自己的囑託,再次上書說王導不可殺。

王導看到了周伯仁營救自己的奏摺,言辭懇切,殷勤備至。

他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對兒子們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千年之下,我們依然會為周伯仁悲嘆,有人說交朋友,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

可是,說了什麼難道不也很重要嗎?

一句暖心之語,有時候勝似百萬雄師,給人帶來生的希望、前進的力量。

而一句炎涼之語,或許就會澆熄別人活下去的勇氣。

「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做做」,這已經不僅是炎涼了,而且還殺氣騰騰。真是搞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說出這種遭人恨的話來。

或許有一種解釋:周伯仁與王導是摯友,有人說要殺王導,周伯仁自然會出面勸阻。而王導竟然出言相求,是不懂我周伯仁之心,所以我雖要救你,卻也挺生氣。生氣,是因為你竟然不知道我有多愛你。

相關焦點

  • 【讀史】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他一方面重用南方世族,以抵消北方世族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逐漸提拔劉隗、刁協等出身於庶族的寒門學士,執行「以法御下」的政策,強調「法」和「制度」,而非「門戶」高低。  面對此種情況,宰相王導只能在建康城內忍辱負重。可他的兄弟、大將軍王敦受不了了,決定憤而從武昌起兵「清君側」。  要知道,王敦起兵之時,王導等王氏宗族還全部都在建康城中呢。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背後的悲涼
    哭了一陣,王導向他們解釋了自己悲痛的原因: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王導像)「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千古名言就此流傳至今,在不少影視劇、小說中時常出現。王導口中的伯仁是誰?為什麼他的死令王導如此悲痛欲絕?王導究竟怎麼「負此良友」了?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到底被誰害死的?
    ,伯仁卻因我而死」,兒時電視劇中主角們聖母心爆發了,想把一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時,就會這麼說。伯仁很知道自己的缺點,連忙寫信推辭:這個真幹不了,謝謝!結果,司馬睿的聘任書又下來了,說:老兄你謙虛啥,太子也聰明,該學的差不多都學了,讓他跟著你也不指望你教他什麼,所謂近朱者赤,他只要跟著你混,自然思想道德也就上來了,你就是活體行為準則啊。話說回來,伯仁和王導都在晉元帝朝工作,是同事關係,倆人私下其實關係是很不錯的。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具體是什麼樣的誤會,可能跟你想的不...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句話,背後的典故,可能還沒有人詳盡了解過。 根據《晉書》的記載,東晉元帝時期,周顗(yǐ),字伯仁,是晉朝的名士、大臣,乃西晉大將軍周浚之子,在官場上曾經煊赫一時。而在講這位周伯仁之前,我們首先來講一講說出這句名言的名人——王導。
  • 「我不殺伯仁 伯仁卻因我而死」講的是什麼
    得知此消息後,他的弟弟王導嚇死的半死,因為此時王氏家族還都在建康,皇帝隨時可以拿他們祭刀。王導立馬脫下官服、摘掉官帽,一連數日率領宗族老小百餘口跪在宮門前「待罪」,表示與王敦劃清界限。
  • 全家幾百條命被救,王導卻殺了恩人!只留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素有英武的名聲,可每一回見了周顗還是不自在,動不動周身燥熱,臉紅耳赤。這個周伯仁的氣場相當足。現在!王敦進入京城見到周顗,說:「伯仁!你很對不起我啊!」 周顗臉臭臭地頂了回去:「你率大軍侵犯天子。下官我親率六軍對抗,卻沒能完成任務,讓王師戰敗。就是這點對不住你!」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和伯仁的故事,現代人也在上演
    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1、伯仁是誰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慣例,先來追溯一下他的先祖。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3、伯仁與「我」的故事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是誰?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小說中聽到這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說「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周顗酒醒後,看看那位客人,已腐肋而死。這還不算有時候喝高了,還敢公然頂撞皇帝。伯仁就是這樣的一個「酒鬼」,但是他為人卻非常「寬裕友愛」。他的弟弟周嵩一次醉酒,竟拿蠟燭擲打他並說:「你的才氣比不上我,為什麼竟然出人意外地獲得了崇高的聲望?」,不料周顗絲毫不生氣,反而開玩笑道「阿奴你用火攻,這本來是用了一個下策呀。」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到底是誰?
    ,伯仁卻因我而死。」意思是說,「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那麼這句流傳一千多年的諺語中的「我」是誰?伯仁又是誰?這裡面又有著怎麼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說這句話的人和伯仁原來是他們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王導說的,伯仁是王導的朋友。有個人跟王導說要不把這個伯仁殺了吧!王導因為對伯仁有誤會就沒有開口維護伯仁,於是伯仁就被殺了。事後王導整理皇宮檔案,發現了伯仁給皇帝的奏摺裡寫的都是維護他幫他的話才知道他一直誤會伯仁,很是後悔的說了這一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經典語錄。王導之所以誤會伯仁是因為當時王導所在的王氏家族中有一個叫王敦的人造反,王導怕皇帝責怪,就帶著自己全家三百多口人跪在皇宮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相信他們是忠於皇家的,是不會和那個王敦一起謀反的。
  • 經常聽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到底是誰?
    經常可以在影視劇、小說中聽到這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是因為一份檔案……
    如果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憂傷是對過往友情的淡淡追思,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樣的悲鳴就是對曾經故交的莫大悔恨。今天台小檔要說的是東晉大族司空王導和尚書周顗(字伯仁)與一份檔案的故事。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恩將仇報原因值得深思
    王敦要殺的佞臣叫劉隗,劉隗向晉元帝進言,要誅殺王氏一族,他自己帶兵去滅賊。晉元帝念著王導的功勞,沒有同意。王導聽說了劉隗的進言後大驚,帶了幾十個家族子弟每天去宮門外跪拜請罪。伯仁上朝,王導大喊:「伯仁,我一家百餘口的性命就託付你了!」伯仁只當沒聽見,但是他到了晉元帝面前卻為王導說盡好話,還專門上了為王導開脫罪名的奏章。
  •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
    魏晉名士|「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誰?文:枯木諺語「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典故出自《晉書·列傳·第三十九·周顗傳》,說此話的是東晉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導,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晉名士周顗(yǐ)
  • 東晉大電影——伯仁之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如果這是一部電影片名的話,那麼片名中的「我」必是這部偶像劇的男主角,可是男配周伯仁卻因這片名一炮而紅,成為貫穿歷史的流量小生。最後該這位後來突然爆紅的流量影星隆重出場了,他就是周伯仁,那個到現在都經常有人聖母心爆發,自責內疚的人經常說的口頭語就是這部片子的名字:「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伯仁因此聲名大噪。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是安東將軍周俊的兒子,二十多歲的時候就世襲武城侯,長相身材俊秀,一表人才,少年的時候就有極高的聲譽。司馬睿睿出鎮建康的時候,伯仁為軍諮祭酒,後官至尚書左僕射。伯仁千般都好,就是喜歡醉酒。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一共提到了兩個人,「我」和「伯仁」。那麼「我」是誰呢?「伯仁」又是誰呢?「我」和「伯仁」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先來說說「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個典故中,有怎樣的悲劇(司馬睿)西晉滅亡後,南方眾多士族處境艱難。不但進仕無望,還經常遭受排擠,如履薄冰。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
    古代影視劇中,當人們面對朋友的死亡,表現出無奈的悲涼和憂傷時,有時候還會說這樣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麼?這講述了什麼道理
    人們常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表示自己無意對付某個人,但這個人卻因為自己的原因受到了傷害,這句話的來源在三國之後的晉朝,那麼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王導平時為人還不錯,有個好朋友叫周顗,這個人的字是伯仁。有一天,王導帶人跪在宮門前時,周顗被皇帝召進宮中路過,王導趕緊叫「伯仁,我家這百十來口人仰仗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周顗並沒有理他。進入宮中,周顗給王導講了一大堆的好話,勸誡皇帝不殺王導。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誰說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他的原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可是本不想殺他,可他卻因為我的緣故而被殺,這與我殺得有什麼分別?」那麼這背後的典故究竟是什麼呢?歷史上字伯仁的人還真不少,可是這個典故之中的伯仁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他的名字叫周顗,而說出這句話的人歷史上可謂鼎鼎大名,他就是幫助司馬睿重建東晉的東晉名臣王導,而其兄就是發動「王敦之變」的王敦。
  •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哪裡,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五千年的歷史底蘊深厚,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們古代歷史上,誕生了很多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很多即便到了今天還在被提及和使用,比如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一天,王導領著族人再次等在了臺閣處,看到東晉名士周顗被召見進宮,王導對經過身邊的周顗說:「伯仁,以百口累卿!」伯仁正是周顗的字,兩人平時關係極好,所以王導希望周顗在司馬睿面前能為琅琊王氏說點好話。但不知道周顗沒有聽到還是故意裝作沒有聽到,總之他目不斜視的、不為所動的進了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