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看了一部電影——《鋼琴家》。
豆瓣評分9.2分,排名No.58。
也許是因為之前看了《海上鋼琴師》,產生了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
看著看著,忽然發現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
當然,正如豆瓣網友說的:
「這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反映二戰反映猶太人與納粹的影片。人性是很美的,當然,人生的際遇變幻各有輪迴。」
電影的尾聲裡,我才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因為鋼琴,德軍某軍官和猶太人主角建立了世俗意義下不被允許的友誼。
——「你叫什麼名字? 斯皮爾曼。」
——「斯皮爾曼,一個好鋼琴家的名字。」
軍官持續接濟他,給他食物。
他撐到了二戰結束,迎來了勝利。
而德軍的失敗,軍官成為俄國俘兵。
人生際遇變幻莫測。
也許生在和平時代,他們一定會成為很好的朋友吧。
影片的結尾:
瓦列迪斯洛·席皮爾曼繼續住在華沙,直到死去,他死於2000年7月6日,享年88歲;
而,
那個德國軍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爾,僅知他於1952年死於俄國的戰俘營。
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這部電影根據波蘭鋼琴家瓦列迪斯洛·席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
換句話說,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記得初高中學習歷史,看到「三巨頭」、希特勒,以及1945年……
還有那些對當時的我來說,只是冰冷數字的死亡人數。
記得北野武說過:「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一件事,而是一個人死了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最近也一直接觸到疫情、糧食危機此類的熱點文章。
只想說,生在和平年代,真幸福。
活著,敏感而細膩地活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