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猶太主題的電影我都會爆哭,男主和最後的那個德國軍官也太帥了!《鋼琴家》這個片子裡面對 主人公的孤獨無助, 德國軍官的善良。希望世界永遠和平不要再有任何戰爭了,剛看完感覺過了一個世紀,布洛迪的表演實在是太出色了,我最喜愛的男演員。波蘭人說英語很喜歡,讓我想到黑皮書,一路靠男人活過來,軍官又讓我落淚了。這部電影很多人根本沒理解它的好,這才是大眾,不是所有人都是英雄,他只是想活著。
好看到爆 ,那種絕望的極致 ,絕望到哭不來 ,德國人對猶太人做的事情,一股恨意湧出 讓我想到日本之前做的事情 。勤奮但是對這個民族這股恨意,真的沒辦法,可能我心胸不夠寬廣。以前痛恨日本的種種惡行,現在明白原來戰爭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迫害都是一樣殘酷的。在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寒意之後,結局部分竟然還體會到一絲溫情,希望那個軍官可以被善待。
藝術是人類之光,殘酷的殺害,紛亂的世界,被鋼琴聲洗滌乾淨,德國軍官出場時的盛世美顏,相信永遠不會被遺忘吧。再次重溫看完還是久久不能平靜,那首輝煌的大波蘭舞曲也從此印在腦中再也忘不掉了。苦難中人物性格的變化、真實冷靜的敘述中飽含力量、巴赫響起來世界都明麗了,可以說的貌似是有很多,但是確實只有很微弱的觸動。曼和德國軍官在廢墟中相遇,表達了人性的甦醒。
片中運用大量的蕭邦音樂,像娓娓道來的希望之詩,給了活在戰爭這一人間地獄裡的絕望的人們以希望。被幾個日耳曼虐殺猶太的畫面震撼到了,但集體的善惡並不代表個人的善惡。平實的敘事,沒有故弄玄虛的音樂和音效,通過舒緩的節奏呈現出驚心動魄的歷史。最令我忘懷的鏡頭是他獨自一人走在廢墟中的鏡頭。一人前行,背後是破裂的家園,一束月光,映射在再次彈起琴鍵的身上,一個人的好壞,跟他什麼種族沒關係,跟教育信仰有關。
二戰全面爆發時 猶太人的生命變的輕如草芥,Szpilman幾次差點失去性命,因為音樂他被大家熟知,因為音樂在關鍵時刻有人像他伸出援手,因為音樂支撐他度過一個個在生死邊緣踱步的瞬間,音樂大概是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每次看二戰片都會感到深深的壓抑感,生存原來有我們所不知道的那麼艱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