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關於戰爭的片子,最後德國軍官對於主角的幫助怎麼理解
本來以為是有點做作的文青電影,沒想到是震撼人心的厚重佳作。印象最深是主角第一次死裡逃生,藏到柜子裡,世界錯亂了,鏡頭也顛倒,然後就是華沙起義之後血流成河,槍炮停止後,斷壁頹垣間響起鋼琴的聲音,詭異悽厲又空靈,看完《鋼琴家》,根據真實人物事件改編,一個猶太人的流亡史,二戰爆發,一位住在華沙的猶太人鋼琴師在戰爭中顛沛流離,家人被德軍殺害,而他最後在流亡中活了下來。
其實全片跟鋼琴有關的鏡頭不多,最後被德國軍官要求演奏一曲才算是點了個題,整部影片不求煽情,敘事很克制,但還是能體會到戰爭的殘酷無情,而這位鋼琴師最後能活下來,總算也是顯現了一點人性的有情吧,很棒的一部電影,很真實也很震撼。當父母兄弟姐妹都被送往集中營,男主一個人獨自掙扎的時候,我在想他為什麼還沒有放棄。滿目瘡痍的城市、多年的逃亡生活,好好的一個青年才俊淪落至此。
但是他甚至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鋼琴,當被問及戰爭結束後你會去做什麼的時候,他說他會繼續彈鋼琴,說不出現在心中是什麼感覺,但我感受到了希望與堅持,願世界和平,遠離戰爭,像看驚悚片一樣的看完《鋼琴師》,每一次覺得可能脫險了的時候又開始緊張起來,直到宣布解放才能鬆一口氣。為什麼在那個精神和身體都飽受摧殘的年代還要如同畜生一樣苟活下去。
我想對於追求藝術的人來說,心靈永遠有一個避風港,當琴聲響起的時候,一切都恢復平靜,恢復美好, 冷靜而真實的敘述卻達到了很大的震撼力,戰爭中的人們,流亡的民族,當鋼琴曲不僅僅作為一種表演音樂而是經歷的敘述時,同一個人同一雙手,同一首曲子,表達的就大不一樣了,看完之後,覺得有些時候不是作家用了誇張的手法,而是事實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而我們未曾看過,覺得不可能如此的殘忍。
所以主觀覺得,作者使用誇張手法去達到想表達的思想或感情,也更為深刻的覺得,有些經歷,即使成為過去,都不能夠忘記 絕對不能忘記,一些人所承受的難以想像的苦痛是,永不會消失,嘗試打開過幾次,但每次都在十幾分鐘左右沒有勇氣繼續看下去而關掉了。它沒有過多著力於集中營那種群像,而是用鋼琴師的經歷刻畫了那些幫助他或者阻撓他的人,這些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種族,職業,追求和信仰,也有最後無法接著幫助他的理由。
最後德國軍官的那一段很有名,讓我以前誤以為那才是主題,實際看完整部片子,覺得那段被過分強調了,自始至終的很多路過鋼琴師生命的人都有自己豐滿的段落,因為他的經歷並非戰時大部分歐洲猶太人的經歷,這部電影更像用猶太人的大歷史做背景,講一個人的故事,畢竟鋼琴師的感知也不同於普通人,波蘭斯基自己也是戰時生活在巴黎的波蘭裔猶太人,這讓我對他如何經歷過那段時光充滿了好奇。
另外,對於猶太人為何不反抗,有人的說法是因為猶太人有在歐洲長期被歧視和欺負的歷史,看《威尼斯商人》之類的名著便可見一斑,忍氣吞聲是他們生活下來的習慣,當然,經歷過二戰,現今的以色列早已不再如此,至於德國軍官對他的幫助,我自始至終持保留態度,就像一個人駕駛車子碾壓人群,但唯獨繞過了你,你是否應該感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