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鋼琴家》:四段鋼琴曲,四場人性的自我救贖

2020-08-26 我是麻小瓜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一部關於戰爭題材的影片。該影片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獲得第55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第75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多項獎項。

導演波蘭斯基是波蘭人,而且是猶太裔,波蘭淪陷後,他母親死在奧斯維辛,他在一位波蘭農夫的幫助下幸運地存活下來。電影中很多橋段都是他的親身經歷,所以沒有渲染大規模的激戰,沒有描寫集中營殘酷的殺戮,沒有聲嘶力竭的報復甚至仇恨,波蘭斯基只是用冷靜而理性的鏡頭重現一段歷史,那是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的痛苦,只有倖存的人才會在心底發出的無聲的吶喊。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隨著戰爭在波蘭上空打響到結束的進程,主人公席皮爾曼彈奏了四次,也是他從鋼琴家到逃亡者身份的四次轉變,映照了不同時期戰爭陰影下不同人群為生存做出的選擇。

災難到來,家庭分裂預示國家的分崩離析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臺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裡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裡,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地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首先在大戰即將打響之時,席皮爾曼在電臺彈奏優雅的蕭邦夜曲,曲調沉靜而悲傷,好像預示災難的到來。此時德國空襲,電臺工作人員逃跑,他卻不想中斷演奏,直到無情的炸彈爆炸時引起的氣浪把他掀翻在地,他不得不停下來。此時他還是一個和平年代中氣質優雅的鋼琴家,有著自己鍾愛的音樂事業。

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現了三次家庭聚餐:

第一次:一家人聽廣播,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舉杯慶祝。

第二次:呈現的是德國軍隊進駐華沙的景象,日子越發慘澹,迎來的第二次聚餐是全家喝湯的場景。

第三次:全家人的最後一餐是在被送往集中營之前,父親用僅剩的錢買了一塊糖,小心翼翼地切成六小塊分給大家,全家人無聲的接過自己的一份,塞到嘴裡。很快結束了全家人在一起最後的一餐,甚至是生命裡的最後一餐。

這三次聚餐也側面的描寫他的家庭從和睦到四分五裂,直至消亡,同時也暗示了戰爭的殘酷。


雖然他們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死亡,雖然他們卑微,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是那塊糖,融入了無限的親情和愛。

這是戰爭大背景下無數家庭經歷的慘劇。導演沒有刻意刻畫生離死別的哭天搶地,只描寫他們為了生存努力,其中有日常的爭吵和哭泣,但都是基於平淡的日常,這樣的呈現更使人唏噓。直到此時,音樂世家已消散,鋼琴家退變為倖存者的一員。

虛假繁華下,初見人性的複雜

席皮爾曼的第二段彈奏是在一個餐廳,彈奏著一首不知名的歡快樂曲。這時德軍入侵,猶太人被迫搬到隔離區,50萬猶太人形成一個小社會。席皮爾曼為了生計到餐廳彈琴,輕快的曲子映襯了餐廳內愉悅的氣氛,而他心灰意懶,臉上浮現不屑與憂傷。

國家即將淪陷之際,上層的猶太人依然沉溺於僅限於一室之內的虛假繁華,他們大快朵頤,甚至一個諷刺的鏡頭是:一個正在就餐的有錢人希望席皮爾曼暫停演奏,原因是琴聲耽誤他鑑別金幣的成色。

這體現了一個小社會的眾生相,同為猶太人,有想要抗議、救國家於水火的有識之士,卻也有依然享樂的高端人士,有甘願淪為納粹走狗的猶太警察,還有為了生存互相傾軋的底層小市民。

戰爭是一面鏡子,痛苦和生死面前,更能透徹地展現人性。同時,人性又是極其複雜的。一個猶太人,在關鍵時刻,把席皮爾曼拉出人群,救了他一命。


第三段是一段空彈,是蕭邦的《降E大調波羅乃茲圓舞曲》。

席皮爾曼請求朋友幫忙,從隔離區逃出。一對夫婦救了他。他們把他安頓在一個公寓中,很巧合的是屋裡有一架鋼琴。由於不能出聲,席皮爾曼打開琴蓋,任手指在琴鍵上空幾公分處飛舞,此時他心裡奏出樂章,這是對鋼琴本能的熱愛。這首曲子充滿昂揚的鬥志和激情,也反映出波蘭人對戰爭勝利的希望和信念。

作為猶太人,隔離區外的生活更加艱難。因為除了要躲避德國納粹的察覺,還要提防來自同胞的威脅。同為波蘭人,納粹的恐怖之下,有兩次救他的日耳曼夫婦、有趁火打劫、卷錢逃跑的重利小人,也有向納粹揭發猶太人的華沙市民。

戰爭中總有一些人會暴露自己的人性,同胞一詞似乎已不能包含太多含義,唯有利益,讓人感受自己在活著。

活著就是希望

第四首曲子是為德國納粹軍官彈奏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

逃亡中的席皮爾曼身上已經看不見鋼琴家的影子,後來他被一個納粹軍官發現了。納粹軍官得知他是鋼琴家,於是有了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嘆的場景。


席皮爾曼坐在放著象徵暴政與壓制的德國軍帽的鋼琴前,音樂給了饑寒交迫的他以力量,5年沒彈琴的手從生疏慢慢漸入佳境,納粹軍官被他的演奏摺服。

德國軍官對斯皮爾曼說過:「感謝上帝,而不是我,他要我們生存下來那就是我們必須相信的。」接下來的日子,納粹軍官竟幫助了他,讓他幸運地存活下來。

這個納粹軍官內心也是極其矛盾的,一方面在戰場上他一定沾有無辜百姓的鮮血,另一方面他會私下出于欣賞或同情,救下一個脆弱的生命。這是戰爭帶給人的無奈。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敘事曲》是蕭邦受波蘭的愛國詩人密茨凱維奇的詩歌啟發創作而成的。這首詩歌中描寫了一位老人,為光復祖國最後壯烈犧牲的感人故事。曲子從緩慢流淌到旋律熱情高漲,反映波蘭人民的鬥志昂揚和抗擊到底的決心,也是尊嚴的覺醒,對死亡和恐懼的蔑視。

戰爭讓波蘭人活得如喪家之犬,但他們心中卻有音樂賦予的鬥志和驕傲。音樂是和平年代的寵兒,在亂世中實在脆弱得不值一提。但席皮爾曼在逃亡的四個階段裡,展現了四段鋼琴曲,體會了在戰爭的折射下扭曲或是超然的人性。同時,戰爭中音樂不能填飽肚子,卻能支撐意志。因為它是戰爭硝煙之上的那道光,透過煙塵總會射進人們的心裡,指引人們方向。


音樂是一座橋梁,一座超國界的世界語。它傳遞了人類的情感和心聲,也承擔了苦難和未來。有人說他講述的是生命,可是更多的時候電影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有人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自由與尊嚴,可更多的時候,透過銀幕看到的只是對生的渴望和對死亡的恐懼。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珍惜你所擁有的,珍惜生命的另一層含義。

活著,即是最偉大的勝利。因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也只有活著,才能洗清「活著」的屈辱。更是只有活著,才能永遠的記得這一段歷史。向最高貴的靈魂,致敬。

相關焦點

  • 《鋼琴家》喚醒人性的鋼琴戰曲
    導演:Roman Polanski年份:2002年《鋼琴家》並不是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更多的還是一部人物傳記,不過這並不能表明他在音樂造詣上的缺失,《鋼琴家》的音樂少而精,蕭邦一生,優秀作品無數,導演在樂曲的選擇上十分合理,而影片中每一次的音樂響起都恰到好處。
  • 在這場有溫度的音樂會裡,四位鋼琴家回溯了上音鋼琴文脈
    在鋼琴創作和鋼琴教育上,上音的文脈從來沒斷過。11月27日,上海音樂學院校慶日當天,江晨、朱昊冰、王魯、唐瑾等四位鋼琴家以「點燃-承傳」為名,聯手舉辦了一臺經典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連續獻演了賀綠汀、丁善德、桑桐、王建中、江明惇、楊立青、周湘林、沈葉等「上音人」的代表作。四位鋼琴家曾經分別師從王建中、楊立青,並在兩位前輩的指引下,點燃了各自的藝術之路。
  • 鋼琴家郎朗:《魔法鋼琴》讓我重溫24首蕭邦練習曲
    影片講述了存在於虛擬和現實中的兩個家庭間的親情與夢想:一位鋼琴家,帶領一位英國母親和她的孩子們穿梭於現實與動畫的世界中,在蕭邦生前走過的地方尋找家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電影中,中國鋼琴巨星郎朗親自配樂,將蕭邦24首練習曲穿插在這部電影中。我第一首《蕭邦練習曲》是8歲開始彈的,對8歲小孩來講確實很難,但對鋼琴家來講,這些都是必須從小練的。
  • 欣賞電影《鋼琴家》與蕭邦的鋼琴曲
    ,並寫下多首著名的鋼琴樂曲;1935年回國受聘于波蘭國家廣播電臺;1939年9月,他正在電臺現場彈奏蕭邦的夜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波蘭,首都華沙遭受轟炸入侵。在德國*納*粹*戰敗瓦解後,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一生表演過2500場以上的演奏,並獲得多次的世界大獎,2000年7月6日以88歲高齡逝世。
  • 欣賞電影《鋼琴家》與蕭邦的鋼琴曲(珍藏版)
    電影《鋼琴家》片段片中斯皮爾曼戰前\戰後在電臺演奏蕭邦升C小調夜曲2002年歷史傳記電影《鋼琴家》(「The Pianist」,又名: 戰地琴人、鋼琴戰曲、鋼琴師)由著名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美國影星阿德裡恩·布勞迪(Adrien Brody)主演。
  • 豆瓣8.9《綠皮書》超越「宿命」的自我救贖
    豆瓣評分8.9,這其實是一部喜劇片卻從中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常態,引發觀眾思考和共鳴,從中尋找自己的模樣,尊嚴。影片講述的是司機白人託尼和鋼琴家黑人唐.謝利,一對主僕關係的他們,託尼將陪同鋼琴家一路去往南方巡迴表演,他們兩人之間經歷了搞笑,偏見,矛盾,觀念不一,階級友誼,種族歧視等一系列諦笑皆非的故事。
  • 【搶票】莫扎特與「四小天鵝」的「骷髏之舞」——旅美鋼琴家周希希鋼琴獨奏音樂會
    (務必回復真實姓名,憑身份證領票)  2、回復截止時間至6月23日(周五)下午14:00點。  3、中票名單請在6月23日(周五)下午六點查看我們給您的後臺回復。--旅美鋼琴家周希希鋼琴獨奏音樂會演出時間:6月24日(星期六)下午15:00演出地點:深圳大劇院音樂廳演奏:周希希
  • 《四分鐘》:絕望困境中,一場情感與命運的救贖
    這部影片由開頭內斂、冷靜、平緩到最後肆意激烈的爆發,以四段鋼琴音樂貫串始終,每段音樂都創作獨特,精彩絕倫,使電影表現出不一樣的情感韻味和內涵魅力。影片通過兩位女主人公個性的表達和不平凡人生際遇的完整呈現,挖掘鋼琴音樂非凡的藝術創造力、以及帶給觀眾的深深震撼與人生真諦。
  • 他是嚴氏新世代鋼琴家!一天或舉辦三場鋼琴獨奏會!
    新世代鋼琴家新創舉!鋼琴家嚴俊傑開首例,一天將舉行三場鋼琴獨奏會,分別演出貝多芬、蕭邦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獨奏作品。嚴俊傑表示,他想推出「一日音樂節」的概念,一天內帶著樂迷橫跨300年,探索三位鋼琴巨擘的畢生精華。
  • 鋼琴家鄒翔舉辦《浮光掠影》——現代鋼琴作品獨奏會
    整場曲目技巧艱深,風格多樣,曲目長度達到九十分鐘,對於鋼琴家的生理、情感和精神層面提出很大挑戰性,在技術含量和藝術價值上堪稱重量級。鄒翔曾舉辦梅西安《二十聖嬰凝視》和利蓋蒂全套鋼琴練習曲中國首演,引起國內音樂界熱烈反響。英國《國際鋼琴》雜誌稱鄒翔為「中國詮釋現代音樂的領軍人物」。
  • 鋼琴曲:世界上最難的10首鋼琴曲
    【排名第2:麥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 】 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EnglishCountry-Tunes」鋼琴曲。這首號稱是全世界最難演奏的鋼琴曲,琴譜上有時一個小節裡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 致敬帕格尼尼丨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鋼琴演奏分析
    淺析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丨通過這首曲子來認識勃拉姆斯,會發現其鋼琴作品充滿了華麗而複雜的技巧,並伴有較高的演奏難度;3、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帕格尼尼陳薩17歲演奏《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據說她想刪掉這段視頻?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帶著陰鬱的情懷,我觀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開始我並不能明白影片其中蘊含的深意。直到我觀看了三遍、四遍,甚至更多時,我才深深體會到,影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而是告訴我們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 推薦四部豆瓣評分9.5以上的電影,哥哥張國榮的電影名列其中
    對於評分比較嚴格的豆瓣來說,能夠達到9.5分的電影必是經典中的經典,歷久而彌香。這裡推薦四部9.5分以上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霸王別姬》《控方證人》《阿甘正傳》。一、《肖申克的救贖》 豆瓣:9.7分導演: 弗蘭克·德拉邦特主演: 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在豆瓣上要說高分電影的經典之作,《肖申克的救贖》當之無愧。
  • 一口氣聽完蕭邦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丨與李斯特的鋼琴練習曲異同
    Op.10 的No.1、No.2、No.5、No.6 作於1830 年,No.8、No.9、No.10、No.11作於1829年,No.7、No.12 作於1831 年,No.3 作於1837年,這12 首作品是獻給他的朋友李斯特的;op.25No.4、5、6、7、8、9、10、11作於1832 - 1834 年,No.1作於1834,No.2、3、12作於1836年,這12首作品是獻給達左爾伯爵夫人的
  • 電影《鋼琴家》豆瓣評分9.1:九死一生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電影《鋼琴家》豆瓣評分9.1:九死一生的人,更懂得生命的意義《鋼琴家》有句臺詞:如果你喜歡戰爭,只能說明你不曾見過硝煙 。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它情緒飽滿,節奏緊湊,像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樣讓人著迷。 這是一個猶太人在猶太區中的念白,這段出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鋼琴家》片頭:波蘭電臺錄製室,一架鋼琴,猶太鋼琴師斯普爾曼優雅彈奏,直到德國納粹的槍炮轟炸到波蘭電臺,他仍然醉心於演奏。  之後整部影片一直渲染了德國的血腥,他們毫不留情的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場面悽厲的如同那部斯皮爾博格大導演最富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單》。
  • 霍夫曼:學好一首鋼琴曲的四個步驟
  • 蕭邦鋼琴練習曲通解
    張昊辰11歲丨演奏蕭邦練習曲Op.10全集對蕭邦鋼琴練習曲的淺析導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蕭邦,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寫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其中包括27首鋼琴練習曲。他對練習曲的開拓和發展,使得鋼琴的技術性與藝術性能夠完美結合,從而推動練習曲這一體裁的作品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1、蕭邦21首夜曲通解;2、免費樂譜丨科爾託校訂蕭邦《練習曲》Op.25 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F.F.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 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四鋼琴演奏 1979
    舒伯特《軍隊進行曲》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
  • 青年鋼琴家元傑攜瀋陽師生上演「多鋼琴音樂盛典」
    6月16日,由著名青年鋼琴家元傑領銜、眾多瀋陽優秀琴童參演的「多鋼琴音樂盛典」,為1000多名音樂愛好者奉上了一席鋼琴藝術的饕餮盛宴。  整場演出以一曲《拉德斯基進行曲》拉開帷幕,元傑帶領38位優秀鋼琴教師、66位瀋陽優秀琴童輪番登臺,以雙鋼琴、四手聯彈、六首聯彈等多鋼琴彈奏的形式,聯袂帶來《鵜鶘爵士》《貝加爾湖畔》《加勒比海盜主題曲》《冰柱華爾茲》《美好時光小搖滾》《土耳其進行曲》等曲目。  據悉,這場音樂會演出的所有曲目,均由元傑親自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