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餐車長王慶久:71年見證旅客「舌尖」上的變化

2021-01-16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張學鵬 袁寶 侯繼堯

「新中國成立71年,我在火車上工作了40年,我雖然只是個廚師,但在這火車上,我能感受到咱們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生活也越來越好。」10月7日,87歲高齡王慶久老人手裡撫摸著一張張照片由衷感慨。




那是一張黑白照片,坐在左邊的人還很年輕,身上白色大褂有些皺皺巴巴,瘦削的面容笑得有些羞澀,顯然還不太適應照相機這樣的高科技玩意兒。他叫王慶久,1949年7月12日,16歲的他考入佳木斯鐵路列車段,成為一名乘務員。第二年,他又從乘務員崗位轉換成一名餐車售貨員,專門服務旅客餐飲供應,這一幹就是40多年。



左一為王慶久。


都說「民以食為天」,在列車上也不例外,當年火車運行速度慢,老百姓出行時間短則半天長則數天,所以,當年旅客出門都帶著好幾個大包裹,裡面光吃的東西就佔了一半。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列車餐車都是頭一回聽說,在列車上能做飯吃飯,我們都覺得新鮮。」王慶久記憶猶新。當時,他們值乘的是日本造列車,車廂全部是木頭座椅,冬天四處漏風,還沒有供暖設備,更不要提餐車了。每天,他就拎個竹籃子,裡面裝著苞米麵大餅子,還有提前切好的鹹菜疙瘩,然後挨個車廂售賣,幾分錢一個,但很少有旅客購買,大家都自帶乾糧,捨不得花那個錢。


10年後,王慶久值乘的日本造列車退出歷史舞臺,國產綠皮列車奔馳在鐵道線上,列車也開始有了餐車,能夠供應大眾快餐、炒菜。王慶久系統學習了三個月餐車作業程序,他榮幸地成為第一代餐車長。



即便有了餐車,但還是以供應盒飯為主,主要是因為餐車設備簡陋,炒個菜耗費的時間太長,旅客等不及。


「餐車上做飯的設備就是一個茶爐、兩個燒菜爐,炒菜都要先準備好煤塊再生火燒爐,有時忙活半天,就炒了一個菜,而且一到夏天,爐火溫度讓廚房能飆升到五六十攝氏度,人在裡面工作,簡直是和放在籠屜裡蒸的饅頭一樣。」廚房裡又熱又嗆,王慶久和餐車同事們常常是穿著短褲、打著赤膊、脖子搭條毛巾,所以,只在飯點前炒好幾盆菜,然後裝在事先準備好的鐵盒子裡推到車廂售賣。


「全是素菜,好點的加上半個雞蛋。那種鐵皮盒飯十分暢銷,基本上趟趟賣光。」王慶久說。賣盒飯是個體力活,趕上過年過節,車廂裡擠得滿滿的,旅客吃完還要把鐵飯盒收回來。「擠成沙丁魚的滋味,現在想起來都打怵。」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國產CA21型餐車相繼投入使用。餐車寬敞、美觀。長途列車增加了小灶單炒菜,炒菜速度明顯快了許多,而且還開始供應早點。


改革開放初期,王慶久值乘的餐車再次換型,旅客就餐的座椅變成了軟座,鋪上了潔淨的餐巾,菜品變得更豐富多樣了,尤其是增加了葷菜品種。廚房裡裝配了抽菸機,工作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餐車上做出的盛宴。


「改革開放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來餐車消費的旅客要求更高了,他們不只是為了吃飽飯,對菜的品種和口味有了新要求,有些旅客還會在車上點上幾個肉菜,小酌幾杯。」王慶久感嘆,「那會兒老百姓的生活真的好了!」


發展速度遠超王慶久的想像,隨後,餐車安裝了空調,徹底告別了「大蒸籠」的廚房,旅客除了當年只能在餐車用餐以外,在列車沿途停靠的部分站臺上,麵包、泡麵、火腿腸等速食食品,以及茶葉蛋、燒雞、花生米等便利食物的大規模出現,讓旅客的選擇越發豐富起來。



牡丹江客運段列車乘務員與旅客一起包餃子。


「花生瓜子烤魚片,啤酒飲料八寶粥。」,對於這兩句老百姓傳唱已久的笑談,王慶久卻說,「這就是幸福啊。」,誰還記得他們當年吆喝的是「窩頭鹹菜苞米麵,剛燒好的白開水呢」。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王慶久退休,他的女兒王敏接了他的班,巧合的是,她如今也成為了一名餐車服務員。「聽我姑娘說,現在的列車餐車廚房炒菜使用的是電磁爐,蒸米飯用的是電蒸汽,車上的菜品分為多個檔次,有的車上還推出了自助餐、快餐,做出的菜那真是色香味俱全。」王慶久越發感慨變化之大。



2018年9月,哈佳鐵路動車組開通前夕,85歲的王慶久作為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老職工代表參與了試乘活動,也許是多年的職業習慣,王慶久在家人的攙扶下,特意去看了動車組列車上的餐飲設備。


「看不到一個爐具的影子,盒飯都是提前做好的,全程冷鏈儲藏,葷素搭配合理。旅客需要時,用微波爐操作,幾分鐘後,一盒熱氣騰騰的營養餐就送到面前了,時間不過幾分鐘。」王慶久看得連連點頭。



動車組上的現代化廚房。


一旁的乘務員告訴老人:「如今,高鐵上的旅客,還可以通過鐵路12306服務熱線、手機APP軟體、微信等方式預定餐食和沿線品牌餐飲。」雖然這些名詞對於老人來說還很陌生,但王慶久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功能,「坐在火車上預訂沿線飯館的美食,這不是把飯館搬到火車上了嘛!」


從設施簡陋到功能完備,從吃得飽再到吃得方便吃得好,王慶久說他很慶幸,自己親眼見證並親歷了中國鐵路的發展變化,「咱們國家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在火車上吃宴席,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啊。」

相關焦點

  • 列車餐車上宣傳「光碟行動」
    大家一起宣傳節約之風為積極宣傳餐桌文明,倡導節約之風,貴陽客運段寧波車隊寧波一組在列車上打造「光碟行動,從我做起」、「列車宣傳站」,向旅客宣揚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旅客珍惜糧食,吃光碟子中的食物,文明就餐。
  • 火車餐車上的厲行節約
    摘要:在蘭州鐵路局各次列車的餐車上,通過一些列新方法,列車乘務員、旅客就餐浪費情況大有改善,列車廚餘垃圾比以前也減少了四分之三,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 餐車人員在靜音車廂停止產品介紹 讓旅客「身臨奇靜」
    餐車人員在靜音車廂停止產品介紹 讓旅客「身臨奇靜」時間:2020-12-24 21:42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餐車人員在靜音車廂停止產品介紹 讓旅客身臨奇靜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12月24日9時,G2次復興號列車從上海虹橋站出發駛向北京南站。
  • 北京: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北京: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熊琳)列車盒飯、站內餐飲……鐵路出行「舌尖上的安全」如何有效保障?記者22日從我國首批跨行政區劃檢察改革試點院、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了解到,針對轄內涉鐵路食品安全工作,檢察機關創新工作機制,探索以檢察監督助力保障鐵路旅客「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12月30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北京鐵路運輸分院基礎上掛牌成立。「涉鐵」作為該院傳統工作,被賦予「跨區劃」新內涵。
  • 讓旅客感受淄博味道——7053次網紅小火車增設餐車
    為了提升7053次列車的整體服務品質,讓旅客們在愉快的玩耍之餘,吃上乾淨衛生、熱騰騰的可口飯菜,近日,7053次網紅小火車增設餐車。7053次列車是伴隨著辛泰線的建設而開通的。在淄博東南部的群山之中,辛泰鐵路蜿蜒向前,途經淄博的15個優美古村落、6個特色小鎮,串聯起了淄川、博山的大片景區,比如齊山風景區、雲明山景區、如月湖溼地公園、還有焦裕祿紀念館(故居)等。
  • 天津客運段生產工種崗位標準——餐車長、餐售服務員篇
    崗位描述:組織餐車人員進行餐飲經營活動,為旅客提供飲食服務和商品供應,對餐營工作進行組織管理。1.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或同等學歷)。2.專業要求:運輸、餐飲服務專業畢業,或經專業培訓合格。3.職業技能等級:餐車長四級/中級工。4.工作經歷:從事廚師、炊事員、餐售服務員工作不少於 2年。
  • 「阿福根」農民形象落戶移動餐車
    2005年創建了「阿福根」品牌,時致今日已有十五個年頭了,第一代「阿福根」在建設「國際水岸休閒農莊」時創造了「網上種田,網上種植認養 」的新商業模式;第二代「阿福根」與時俱進,在生物領域通過高新技術開發功能食品、健康產品;最近第三代「阿福根」將營養健康早餐引入移動餐車,將各類餐飲品牌融入「阿福根」移動餐車完善移動商業內容。
  • 「方寸之間」顯變化旅客出行更便捷
    屆時,更多旅客群眾將享受電子客票「一證通行」帶來的便利,出行體驗進一步提升。火車票,大家再熟悉不過,就是這張小小的火車票,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填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從第一代紙板火車票到第二代軟紙火車票,從第三代磁介質火車票到第四代無紙化火車票,方寸之間的改變反映了我國鐵路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社會的進步。
  •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京張線」 2020-09-26 11:48:57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中新社石家莊9月26日電 題:三代鐵路人見證新老
  • 瓦房店多功能移動餐車以車代店,免卻店面房錢
    瓦房店多功能移動餐車以車代店,免卻店面房錢雖說開這樣的流動店沒有檔口店的投入多,但買車的資金與購買食材的資金還是需要有的,有了這些資金,才能更好的發展。小吃車電動餐車蓄電池在存放時嚴禁處於虧電狀態。虧電狀態是指電動餐車使用後沒有及時充電。
  • 火車上的餐車在很多時候都空著,沒有讓給無座的乘客坐,合理嗎?
    導讀:經常出遠門旅客,火車是最為方便的選擇。有時候碰到高峰期,買到了無座的票,但是旅程非常的遙遠,這旅途就非常疲憊了。而火車上的餐車,除了用餐時間人員比較擁擠外,很多時候都處於空閒著。有人認為,火車是為旅客服務的,應該把餐車空閒的位置留出來給無座的旅客。
  • 疫情發生缺人手 火車餐車廚師寫下「請戰書」
    甯化彬在餐車上工作。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2月14日電(王龍博 高明潔)「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式嚴峻,人員緊張,如車隊有需要,我可以頂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年初四,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客運段K4528次列車長鄭強收到一份「請戰書」,是車隊餐車廚師甯化彬請他轉交給所在烏魯木齊車隊的。    面對這份意料之外的請戰,鄭車長趁著到車隊接受命令的時機,把這份認真書寫的紙質請戰書,交到了隊長馮斌手裡,馮隊也有些意外,儘管甯化彬平日工作踏實肯幹,但這個職工為人低調,少言寡語的性格,卻能在疫情當口,成為車隊請戰的頭一份。
  • 臺灣連鐵路上的盒飯也精彩,難怪美食全球第一
    :舌尖上的美食:臺灣便當,連盒飯都這麼精緻1.阿里山奮起湖便當奮起湖不是一個湖,其實是一個便當店,不對,是鐵路便當很知名的地方。臺北車站,每天中午一到午餐時間,臺鐵便當的店鋪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不少人並不是旅客,而是專門來買便當的。而在內地,高鐵的盒飯價格一直備受爭議。
  • 「中國第一把小提琴」見證數代音樂人赤子之心
    上海樂器展提琴館將於明天舉行「中國第一把小提琴」捐贈儀式,這把琴將由廣西南寧華僑實驗高中退休教師廖超傑捐贈給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中國的提琴製作事業從零起步到如今稱雄世界,這是我們國家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縮影,也是中國文化事業、音樂事業發展的縮影。」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華天礽告訴記者,眼下的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提琴製造國,也正在成為提琴製造強國。
  • 美天美膳移動餐車:「以車代店」,為投資者保駕護航
    美天美膳移動餐車「以車代店」的新模式事經過多年的市場調查研究,通過不斷的創新,開創出的全新的創業模式。美天美膳移動餐車旗下的移動店車以自動化、智能化為基礎,以靈活高效的流動性為經營模式,為各行各業的經營者節省了租金和人工費用。
  • 「中華第一車」K3/4次列車的「四最、六怪」
    從1960年5月24日開始,由中國鐵路提供車輛北京客運段擔當列車乘務任務,由此正式拉開了中國鐵路人穿越歐亞兩大洲、風雨60載的鏗鏘之路。60年來,K3/4次共計行程達5000多萬公裡,相當於環繞地球1200多圈,安全運送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旅客200多萬名,見證、記錄了中、蒙、俄三國及其人民之間的來往與友誼,被譽為"中華第一車"。
  • 列車上加強餐車管理,保障旅客食品安全_綜合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列車長王娜為班組職工講解食品安全重要性,組織職工明確責任分工,對高鐵列車上開展的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工作進行全覆蓋督促檢查,對餐車的銷售各環節實行嚴格的檢查和盯控。
  • 「貴州好人」祖孫三代接力養路71載
    「這份工作,爺爺、爸爸和我已經做了71年了。」趙海林笑著說。趙海林的爺爺趙子榮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公路養路工,從1949年起,就在貴定公路養護段工作。「爺爺那個年代工作很辛苦,走的是泥結碎石路,用的是手推車,鐵鍬、鋤頭、洋鏟、掃帚、撮箕、篩子這些工具。」趙海林說。
  • 高鐵餐車人員在「靜音車廂」停止產品介紹
    車廂內,影視頻系統默認靜音,廣播音量設置在最大音量的40%以內,餐車人員進入車廂後會暫停產品介紹。運行途中,若乘客違反「靜音車廂」要求,乘務人員會進行勸阻。你想坐在這樣的車廂嗎?上海局集團公司上海客運段高鐵一車隊隊長薛豔豔介紹,在列車方面,對廣播的音量進行調整,並專門製作靜音提示卡。在列車的運行中,服務員將全程為旅客提供無幹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