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盼望著過年,不止有新衣服穿好東西吃,還有那讓人迷戀的扭秧歌(大秧歌)。
新年過後,各村都會組織秧歌隊。他們穿著鮮豔扎眼的衣服,有的裝扮成西遊記裡的人物,有的跑旱船,有的還有的踩著高蹺,還有的打扮成戲裡的人物,走家串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一聽到鑼鼓響起就知道扭秧歌的來了,口袋裡揣點瓜子,糖,再帶上壓歲錢就出門了!
我們一班熟悉的小夥伴,跟著秧歌隊,他們扭到哪裡我們就跟去哪裡。每到一處秧歌隊就會給那家拜年,說著吉利的話,主家會拿出煙糖茶來招待,臨走時塞給秧歌隊負責人一個紅包表示感謝!
大秧歌來源於北方農耕活動,是漢族人傳統的娛樂節目,後來融入了一些雜技,戲曲,踩高蹺,跑旱船等,形成了獨特的東北民間藝術形式。
大秧歌表演者一般身穿鮮豔的服裝,一手持扇,一手拿著手帕或者絲巾,踩著鼓點扭動著身軀。
小孩比較喜歡看的西遊記人物,回家還會偷偷模仿。
現在扭大秧歌並不只出現在過年期間,平時廣場上也能看到大爺大媽們舞動的身影。
還可以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串自己喜歡吃的糖葫蘆,酸酸甜甜的山楂糖葫蘆是我們的最愛!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時主家多給了賞錢,還會有二人轉可以看。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我們跟著扭秧歌的隊伍一整天,就是為了看一兩齣二人轉,一般他們表演的都是《小拜年》、《西廂記》《豬八戒拱地》等傳統劇目,兩個人一手持扇,一手抓著手絹,手絹在指尖旋轉,兩個人眉目傳情,邊走邊唱邊舞,圍觀的人一陣陣開心的大笑!
二人轉一般一男一女表演,舊時多為夫妻搭檔表演。
不同的藝術風格,一樣搞笑誇張的表情,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背後的辛勤汗水,觀眾是看不到的。「正月裡來是新年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啊,也不論啊男和女,都把那新衣服穿啊~~」《小拜年》在東北幾乎人人都可以哼上那麼幾句!
八幾年縣裡文化部門在一個村裡搞文化下鄉演出,我們聽說後組團前往,十多裡山路都是用腳量出來的,還要自帶坐的板凳,一連三天往返,不過感覺很值,搭的簡易舞臺上表演了雜技,魔術,二人轉等節目。尤其二人轉一出接一出的表演,大家直呼過癮!
臺上臺下,上面專心表演,下面人頭攢動。
臺下的鄉親們看到二人轉演員幽默詼諧的表演非常開心,一個個樂的合不攏嘴。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2006年二人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二人轉也從線下轉到了線上,讓更多人了解二人轉,東北也湧現了一大批二人轉職業藝人,其中以遼寧趙家班為代表,在本山大叔的帶領下,將二人轉藝術發揚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