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中的東北大秧歌和二人轉

2021-01-07 趣談雜論今古

小時候就盼望著過年,不止有新衣服穿好東西吃,還有那讓人迷戀的扭秧歌(大秧歌)。

扭秧歌也有領舞的

新年過後,各村都會組織秧歌隊。他們穿著鮮豔扎眼的衣服,有的裝扮成西遊記裡的人物,有的跑旱船,有的還有的踩著高蹺,還有的打扮成戲裡的人物,走家串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一聽到鑼鼓響起就知道扭秧歌的來了,口袋裡揣點瓜子,糖,再帶上壓歲錢就出門了!

秧歌隊的鼓樂班(大鼓、鑔兒、嗩吶)

我們一班熟悉的小夥伴,跟著秧歌隊,他們扭到哪裡我們就跟去哪裡。每到一處秧歌隊就會給那家拜年,說著吉利的話,主家會拿出煙糖茶來招待,臨走時塞給秧歌隊負責人一個紅包表示感謝!

帶著大頭娃娃面具的表演者

大秧歌來源於北方農耕活動,是漢族人傳統的娛樂節目,後來融入了一些雜技,戲曲,踩高蹺,跑旱船等,形成了獨特的東北民間藝術形式。

傳統的大秧歌

大秧歌表演者一般身穿鮮豔的服裝,一手持扇,一手拿著手帕或者絲巾,踩著鼓點扭動著身軀。

踩高蹺

跑旱船~大花轎

跑旱船~騎毛驢

小孩比較喜歡看的西遊記人物,回家還會偷偷模仿。

西遊記人物孫悟空

現在扭大秧歌並不只出現在過年期間,平時廣場上也能看到大爺大媽們舞動的身影。

廣場上扭大秧歌

還可以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串自己喜歡吃的糖葫蘆,酸酸甜甜的山楂糖葫蘆是我們的最愛!

東北大糖葫蘆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時主家多給了賞錢,還會有二人轉可以看。

舞臺上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我們跟著扭秧歌的隊伍一整天,就是為了看一兩齣二人轉,一般他們表演的都是《小拜年》、《西廂記》《豬八戒拱地》等傳統劇目,兩個人一手持扇,一手抓著手絹,手絹在指尖旋轉,兩個人眉目傳情,邊走邊唱邊舞,圍觀的人一陣陣開心的大笑!

舞臺上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二人轉一般一男一女表演,舊時多為夫妻搭檔表演。

宋小寶和妻子表演二人轉

不同的藝術風格,一樣搞笑誇張的表情,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背後的辛勤汗水,觀眾是看不到的。「正月裡來是新年啊,大年初一頭一天啊,也不論啊男和女,都把那新衣服穿啊~~」《小拜年》在東北幾乎人人都可以哼上那麼幾句!

舞臺上的二人轉表演藝術家

八幾年縣裡文化部門在一個村裡搞文化下鄉演出,我們聽說後組團前往,十多裡山路都是用腳量出來的,還要自帶坐的板凳,一連三天往返,不過感覺很值,搭的簡易舞臺上表演了雜技,魔術,二人轉等節目。尤其二人轉一出接一出的表演,大家直呼過癮!

臺上臺下,上面專心表演,下面人頭攢動。

臺下的鄉親們看到二人轉演員幽默詼諧的表演非常開心,一個個樂的合不攏嘴。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2006年二人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二人轉也從線下轉到了線上,讓更多人了解二人轉,東北也湧現了一大批二人轉職業藝人,其中以遼寧趙家班為代表,在本山大叔的帶領下,將二人轉藝術發揚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趙本山改進後的二人轉,怎麼覺得變了味,還是文化遺產二人轉嗎?
    很多時候作為趙本山的知名弟子,比如唐鑑軍,王小利,王小寶等,都會在節目中壓軸出場,但他們演出很少是表演傳統二人轉,大多數都是講點笑話,最後可能會唱首歌之類的。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1]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 金子涵solo彩排,雙手笨拙揮舞彩帶,好似二人轉演員跳東北大秧歌
    眾所周知,金子涵是《青春有你2》中走出來的選手。在《青春有你2》中,她的人氣也是挺高的,在之前的一次公演中,雖然金子涵在臺上跳舞的鏡頭只有短短幾秒,但她的舞蹈卻以圖片或者動圖的形式席捲了整個網絡,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得到了網友的「萬轉」,這是連劉雨昕、喻言這樣的高人氣且實力強悍的選手都沒有做到的事。
  • 東北二人轉傑出男演員之孫小明
    ■ 點擊上方「東北小品二人轉」,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二人轉眾多笑星中,有一個笑星未引起人們的關注,知名度也不高
  • 大秧歌舞王《東北詭仙錄》第十四卷 第1章
    若論東北民間最受歡迎的曲藝節目,很多人一定以為是二人轉。
  • 東北二人轉為什麼這麼汙
    趙本山的時代或許在你某一年除夕決定拒絕看春晚時就已經結束;但是他的徒子徒孫們:尼古拉斯·趙四、克裡斯·劉能等諧星的表情包和視頻,依託網絡的力量,卻仍然在以無比辣眼睛的方式讓我們捧腹大笑。現在我們看到的東北喜劇基本上是源於二人轉。二人轉長期以來卻因為其充斥大量的低俗內容而飽受詬病。
  • 東北真正的頂流娛樂
    然而在這個局面背後,當我們去回歸歷史,我其實想和大家摳點細緻的,那就是本來在東北這塊大地上最頂流的娛樂不是二人轉,是什麼呢?是大秧歌兒。我們一說到東北的娛樂,就會淪入到一個段子的影響當中。為什麼這麼講呢?我記得這是很多年以前,有這麼一段子,說北京那個時候都是由東北過去的滿族人來建立的大清朝,所以說大清朝的時候皇上說什麼話呀,那是東北話呀。
  • 東北二人轉,為什麼一直高級不起來?
    東北二人轉,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戲劇種類,但是在大部分人眼裡,二人轉始終無法高級起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近年來,不乏有推廣二人轉的人物,比如二人轉藝術家關小平、於苗苗,就曾把二人轉跟法國的愛情故事嫁接,導演出話劇《他和她》,但是就是因為加入了二人轉,人藝小劇場竟然把該話劇拒之門外
  • 什麼是沒文化?
    一提起「文化」這個詞,好多人都會把它與學歷讀書等等劃為等號。其實,文化與學歷讀書不是一回事,起碼不完全是一回事。從大的方面講,文化的外延與內涵就特別豐富。文化既包括學術文字方面的專門研究的內容,更包括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趙本山改進傳統二人轉,郭德綱改進傳統相聲,兩者有何不同?
    很多時候作為趙本山的知名弟子,比如唐鑑軍,王小利,王小寶等,都會在節目中壓軸出場,但他們演出很少是表演傳統二人轉,大多數都是講點笑話,最後可能會唱首歌之類的。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1]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 咱合肥市民在「家門口」也能欣賞到地道的東北二人轉了
    咱合肥市民在「家門口」也能欣賞到地道的東北二人轉了「男人膽大走四方,女人膽大不化妝」。12月27日晚,在濱湖藍鼎9號溫泉公館上演了一場東北二人轉,俏皮的東北話和地道的表演,逗得現場600多名觀眾笑足了3個小時。
  • 很多脫口秀演員都來自東北,那麼脫口秀和二人轉都有啥區別?
    很多觀眾慢慢發現,站在臺上表演脫口秀的,很多都來自東北。比如王建國和呼蘭,就是典型的東北人,而作為脫口秀新人卻表現驚人的李雪琴,也是來自東北,號稱宇宙的盡頭的鐵嶺。而說到東北的文化生活,二人轉是必不可少的。它本來是一種地方文化,卻因為趙本山的出名而為全國人民所知。同樣是舞臺藝術,但兩者還是有著相當多的差別。
  • 從《賽德克·巴萊》中的文化衝突,看東北文化崛起的漫漫長路
    東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圍繞著東北振興,出現了太多的話題和爭議。郭德綱曾經想發展正統相聲,與趙本山提倡綠色二人轉類似。但是,最終的結局是:沒有體製作為後盾的個體戶,妄談責任與傳承,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市場嚴重打臉。毫不誇張地說:錢,是決定一種文化行為能否有延續性的決定性因素。很多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即是出於這個原因。而國家大力提倡的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這種保護實質上就是給錢。
  • 【名人錄】二人轉祖師:王綸生
    黑山「二人轉」於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現了黑山二人轉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2007年黑山縣李秀媛(1939-2008)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在僅有的兩名東北二人轉傳承人中 ,李秀媛位居趙本山之前。
  • 開原市第三屆「二人轉嘉年華」啟動
    本次「二人轉嘉年華」活動由開原市委市政府主辦,得到了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遼寧省曲藝家協會的大力支持。「二人轉嘉年華」期間,開原市將相繼開展「歡樂嘉年華」東北曲藝專場進京演出、送戲下基層惠民演出、白鷺洲景區首屆網紅直播節、「鐵嶺二人轉歡樂中國行」第三季巡演、象牙山楓葉節、非遺保護項目進校園等系列活動,為觀眾獻上一份獨具開原特色的文化盛宴。
  • 「尋脈」榆樹東北大鼓,沃土千裡,鼓韻留聲……
    榆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內收藏的榆樹東北大鼓資料榆樹作為「松遼平原第一倉」,口糧足成為東北大鼓在這裡繁榮的重要原因。當年山東、河南、河北人「闖關東」,榆樹是個相當不錯的落腳點、中轉站。東北大鼓落地生根,從炕頭唱到村頭,逐漸成為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休閒娛樂方式。
  • 寶石Gem新歌《送情郎·東雪》歲月有記憶音樂有故鄉
    近日,寶石Gem作為《音樂有故鄉》東北篇嘉賓,自作詞曲,為自己的家鄉東北創作的新歌《送情郎·東雪》正式上線。寶石Gem在該曲中還選取了經典東北二人轉的著名唱段,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轉這種藝術形式承載了東北人民的苦樂記憶。
  • 地道二人轉為雪博會助興
    「旅遊搭臺,文化唱戲」,12月28日晚一臺精品薈萃,名家齊聚的二人轉專場演出,作為第五屆雪博會省直院團演出周的場次,在吉林省桃李梅大劇院精彩上演,面向全國,用最具吉林特色的文化盛宴歡迎四方來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三百年歷史的二人轉極具吉林地方文化特色,「萬人圍著二人轉、二人演給萬人看的場面」在崑山舉辦的戲曲百戲盛典中再次重現,吉林省的這臺二人轉專場演出徵服了當地觀眾,可謂一票難求,令南方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把吉林省文化的繁榮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
  • 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
    如果說二人轉是祖先留給東北人的遺產,那麼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脫口秀,這一從西方舶來的喜劇表演形式,在廣大中國觀眾中得到了更為廣泛得傳播,並得到很多年輕人得喜歡。中國喜劇界從此由相聲、二人轉、舞臺劇、晚會小品的四分天下,轉變為五霸爭雄。在德雲社、劉老根大舞臺、開心麻花和各大晚會夾縫中擠出來的笑果文化,憑藉吐槽大會、奇葩說、脫口秀大會這三檔節目,憑藉著網絡和直播的東風,居然實現了快速而野蠻的生長。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點圖書 《孝義碗碗腔記憶》系列...
    原標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重點圖書 《孝義碗碗腔記憶》系列叢書出版   近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
  • 看二人轉,吃殺豬菜,睡大火炕,做一回真正東北人!
    5、œ觀「東北二人轉」,了解東北人「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民俗文化;夢幻家園夜景,觀賞夜幕下的雪蘑菇,闖入夢幻雪景;觸屏手套+暖寶寶,即使身在冰雪奇緣,身心依然暖暖的。第1天北京 - 哈爾濱拍完屬於自己的大片,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去看一下東北二人轉,體驗東北人「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民俗文化,體驗什麼是雅、什麼是俗、什麼是雅俗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