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2021-01-17 心間有福田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我們喜歡追求美善,嚮往一切美好的事物,這是很自然不過的了,但是我們可以深刻的想一下,為何我們會去追求美善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呢?

因為我們處在不美不善的環境中,或者說就是我們之所以會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了美醜、善惡、好壞的概念,有了比較,有了分別之心,才會讓我們有了追求之心。

這種思維認知,叫做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就是對萬事萬物有比較,有分別之心,非要分出個美醜、善惡、好壞不可。給事物貼上這樣的標籤,也就是給事物定義了明相的概念,而這種概念的產生依據往往卻是以「我」為出發點而設立的。這世界上有眾多的「我」存在,而這個世界上的眾多的「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並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自然沒有有著完全相同認知的兩個「我」存在。

這樣一來,問題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美醜、善惡、好壞的標準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但是很多人並沒有細細體會,其實就是以「我」的喜好為出發點了——這件事情對我有利,就是好事;這個東西我很喜歡,就是好東西。

雖然,這樣的思維認知出發是我們的思維慣性,沒有問題。問題是,由於這種以「我」的喜好為出發點的思維慣性,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產生了諸多的矛盾,矛盾產生了,痛苦就會出現,痛苦一出現,各種無名煩惱障就隨之而來,緊接著「小我」就控制了我的身體,做出了很多衝動的事情……

原來,我們自己的痛苦煩惱障都是由於我們的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知這裡產生,若是我們能夠轉換一個思維認識方式,可不可以就能夠減少或者沒有痛苦煩惱呢?

可以的!

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是外求,就是向外求索,是想通過對外在的事物佔有,來刷存在感,證明自己的成就等等。可是我們也很難以界定到底具有多少外物才能證明自己的成就,外在的標的物(評判標準)隨時都在變化,以前的萬元戶就是大款,現在大部分的白領的月薪就過萬,而能夠登上財富榜的富豪都是身價過億(或者說過好幾十、好幾百、好幾千億)的。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財富,並不能填滿我們那無限膨脹的貪心。

評判標準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貪心也會不斷的膨脹,所以只是追求外物,外在的東西,並不能讓我們有真正的存在感、真正的成就感。

想要真正的有存在感、成就感,那就要讓自己的思維意識從外求轉換到內求,讓自己的心安定,靜定下來才是根本。

怎樣才能從外求轉換到內求呢?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因果律,我們能不能運用更多的外在資源只是個結果,而導致這個豐盛外在資源的因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豐盛。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也受道的法則的影響,若是我們能夠按照道的規律去做事兒,就是與道合一,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道的規律去運行不息的,那我們是不是就等於和萬物合一了呢!

與萬物合一,萬物自然會向我們靠攏,就能為我們所運用啦!這也符合了,無形勝有形的概念。

相關焦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涵義新解
    ,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為美致惡  為善致不善根據以上對老子本意的解讀,我們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斷句及涵義釋讀便不確了。該句在郭店楚簡中的寫法具啟發意義,文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美女明星年輕的時候各個光彩照人,是多少人夢中的情人,可上了年紀,皮膚粗糙、容貌醜陋,恐怕再沒有人願意在牆壁貼上她們的照片了!一切的美豔最後都會成為過眼雲煙,所以那些追求聲色的朋友們,該醒醒啦!
  • 老子心解《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蒙特梭利觀察到兒童的「正常化」現象,這種狀態下的兒童本性顯現、內心安寧、平和且勤奮,幼兒身上的這種現象十分令人驚訝。因為每個孩子在通往成年之路上所要經歷的事和克服的困難,正是成長的首要工作。蒙特梭利告誡我們,不要代表孩子成長。我們看到兒童似乎擁有一切,而當他們的行為給我們帶來挑戰的時候,我們很難做到不去責怪他們。我們會因為家長寵溺孩子,或沒有遵循我們的指示去做而感到憤怒;我們也會因為家長沒有及時地回應孩子,或沒有依照我們的推薦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具而感到沮喪。我們的評斷會讓我們變得片面。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謂美,斯惡已;皆知善之謂善,斯不善矣。甲:據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不可抗阻的恆無常講的是規律,那麼,有請XXX老師和大家解讀一下老子講的規律體現在哪裡呢?乙:好的,老子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中的「恆」字就是不變不止。那麼無常就是規律,也就是說明了規律是不可抗止的恆常之性,規律是不可改變的。甲:哦,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謂美,斯惡已;皆知善之謂善,斯不善已。」
  • [麈尾雜談]徐山:《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文脈梳理
    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二章的內容: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老子》解讀一:老子不談美醜善惡 專家學者自作多情(上篇)
    ▕ 本博文發表於2008.12.7 ▏原文(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