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出來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我們喜歡追求美善,嚮往一切美好的事物,這是很自然不過的了,但是我們可以深刻的想一下,為何我們會去追求美善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呢?
因為我們處在不美不善的環境中,或者說就是我們之所以會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了美醜、善惡、好壞的概念,有了比較,有了分別之心,才會讓我們有了追求之心。
這種思維認知,叫做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就是對萬事萬物有比較,有分別之心,非要分出個美醜、善惡、好壞不可。給事物貼上這樣的標籤,也就是給事物定義了明相的概念,而這種概念的產生依據往往卻是以「我」為出發點而設立的。這世界上有眾多的「我」存在,而這個世界上的眾多的「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並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自然沒有有著完全相同認知的兩個「我」存在。
這樣一來,問題就會出現,我們所謂的美醜、善惡、好壞的標準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但是很多人並沒有細細體會,其實就是以「我」的喜好為出發點了——這件事情對我有利,就是好事;這個東西我很喜歡,就是好東西。
雖然,這樣的思維認知出發是我們的思維慣性,沒有問題。問題是,由於這種以「我」的喜好為出發點的思維慣性,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產生了諸多的矛盾,矛盾產生了,痛苦就會出現,痛苦一出現,各種無名煩惱障就隨之而來,緊接著「小我」就控制了我的身體,做出了很多衝動的事情……
原來,我們自己的痛苦煩惱障都是由於我們的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知這裡產生,若是我們能夠轉換一個思維認識方式,可不可以就能夠減少或者沒有痛苦煩惱呢?
可以的!
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是外求,就是向外求索,是想通過對外在的事物佔有,來刷存在感,證明自己的成就等等。可是我們也很難以界定到底具有多少外物才能證明自己的成就,外在的標的物(評判標準)隨時都在變化,以前的萬元戶就是大款,現在大部分的白領的月薪就過萬,而能夠登上財富榜的富豪都是身價過億(或者說過好幾十、好幾百、好幾千億)的。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財富,並不能填滿我們那無限膨脹的貪心。
評判標準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貪心也會不斷的膨脹,所以只是追求外物,外在的東西,並不能讓我們有真正的存在感、真正的成就感。
想要真正的有存在感、成就感,那就要讓自己的思維意識從外求轉換到內求,讓自己的心安定,靜定下來才是根本。
怎樣才能從外求轉換到內求呢?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因果律,我們能不能運用更多的外在資源只是個結果,而導致這個豐盛外在資源的因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豐盛。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自然也受道的法則的影響,若是我們能夠按照道的規律去做事兒,就是與道合一,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道的規律去運行不息的,那我們是不是就等於和萬物合一了呢!
與萬物合一,萬物自然會向我們靠攏,就能為我們所運用啦!這也符合了,無形勝有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