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24 漢上人家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意思是自然界中並沒有美醜之分,美與醜是以人的觀念標準來衡量的,是人類自己定的道,而非天道。人之道,以文飾貌,以繁隆禮,以此養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為美,並以其美為美。這是違反道本身的。所以,人道非道。以人定之禮害道,是以人害天,故曰,斯惡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以人之道行善,就是違反道的行為。獅子就是要吃羚羊的,獅子吃羚羊這個事就是道。人們看羚羊可憐而救之,以為是善,對獅子來說,人幹的事就不是人事,吃不到羚羊,獅子就要餓死了。所以說,人人都知道救羚羊是行了一件善事,其實是違反獅子吃羚羊這個自然界食物鏈這個事情的,所以人救羚羊這個事情放在道中去看就不是善行,是不善了。

看來,老子是在提醒人們,不要執著,拘泥於所謂的美的,善的標準。要學會從事物的反面看問題,事物之間是相互轉化的,過於在乎美與善說不定會轉向醜的,惡的一面。老子明顯繼承了《周易》的智慧,易書認為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面,天地萬物都包含著陰陽變化的過程。古代的曆法也一樣,剛過去的冬至,就是一陽復生的季節,從此,大地開始逐步恢復生機。

其次,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們去做善事,去幫助別人,內心還想著,我這樣人家會不會感激,我能得到什麼回報,這樣就太俗了,我沒有什麼目的,心無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於本性,質樸的,真摯的,不要因為美去追求美,因為善去追求善。總之,一切都不能過於絕對,過於極端,當我們都去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我們也應冷靜冷靜,考慮考慮問題的另一面。

結合現實生活,大家也可以通過以下幾例子更能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1)以長相為例,我們說張三比李四長得美,是因為張三身段比李四勻稱,五官也比李四長得端正。(2)以言行為例,張三言行得體,表現的很有素養,而李四好張口罵人,還經常與人打架,我們說張三言行美而李四行為醜惡。(3)以社會現象為例,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人,都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聽到損人利己的事,就說幹這種事的人是壞人。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其中的美與醜,好與壞,是通過對兩人的比較得出的結論 ,美與醜是在比較中產生,沒有比較就沒咱美醜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認清什麼是美好的東西,就是因為有醜的東西存在。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注意用比較的方法辨別善惡美醜,在行動上揚善除惡,讓美的東西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涵義新解
    以之類推,世上亦本無所謂有無、難易、高下、長短等對立概念,它們的相互生發,亦皆因有為所致。老子為何說「上善若水」呢?因「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即接近於道:順乎本性,適從自然,善利萬物而不爭。因而《道經》第二章首句應是說:美是大家都知道的,為美,斯惡已;大家皆知善,為善,斯不善已。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此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分別是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道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心解《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三、陰和陽同時存在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人說好,就一定有人說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立馬實驗:一頓飯,你說特別好吃,肯定就有人說其實感覺也很一般;一部電影,告訴別人非常好看並推薦他去看,通常他一定會覺得並不像你講得那麼好看,這個都是生活當中最普遍存在的現實情況,大家用心去觀察下吧!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蒙特梭利觀察到兒童的「正常化」現象,這種狀態下的兒童本性顯現、內心安寧、平和且勤奮,幼兒身上的這種現象十分令人驚訝。我們會因為家長寵溺孩子,或沒有遵循我們的指示去做而感到憤怒;我們也會因為家長沒有及時地回應孩子,或沒有依照我們的推薦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具而感到沮喪。我們的評斷會讓我們變得片面。只有進一步發展同理心,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生命,同時,只有發自內心的憐憫,我們才能為生命服務。我們不僅要看到今天這些站在眼前的孩子(或躺在地上鬧情緒尖叫的孩子),更要看到他們未來即將成為的樣子。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斯惡已;皆知善之謂善,斯不善矣。甲:據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不可抗阻的恆無常講的是規律,那麼,有請XXX老師和大家解讀一下老子講的規律體現在哪裡呢?乙:好的,老子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中的「恆」字就是不變不止。那麼無常就是規律,也就是說明了規律是不可抗止的恆常之性,規律是不可改變的。甲:哦,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謂美,斯惡已;皆知善之謂善,斯不善已。」
  • 《老子他說》連載(二)南懷瑾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老子的智慧,體現在「正話反說」
    儒家主張博學、重視知識,道家老子則說:「絕學無憂」,要人「絕聖去智」,恰是針鋒相對。因此有人就認為儒家主智,道家是反智的。不過,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這件事很多現代人覺得可疑。但先秦諸子可都是相信的。當時的孔門學生及以後的儒學繼承者也沒誰對此質疑過,可見這層師生關係至少在心理上早被確認了。老子是啥身份?
  • 老子名言名句集錦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  2、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道德經》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說,天下之人皆知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陋來對比。有了惡的存在,天下人也就知道什麼是善了。現在的女子也一樣,多少人為了美,為了「好身材」,寧願飯也不吃,最後犧牲的是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