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體現在「正話反說」

2020-12-27 禪說國學

儒家和道家的分別,似乎在「智」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儒家主張博學、重視知識,道家老子則說:「絕學無憂」,要人「絕聖去智」,恰是針鋒相對。因此有人就認為儒家主智,道家是反智的。

不過,據說孔子曾問禮於老聃。這件事很多現代人覺得可疑。但先秦諸子可都是相信的。當時的孔門學生及以後的儒學繼承者也沒誰對此質疑過,可見這層師生關係至少在心理上早被確認了。

老子是啥身份?周王室的守藏史,也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正以博學知禮著名,所以孔子千裡迢迢跑去向他請教並不奇怪呀。

那麼,既然孔子都向博學之士老子虛心請教了,他們對治學之主張又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不同,乃至互相矛盾呢?我們先來看看老子的發言情境和說話方式。

孔子是個篤信學習的人,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一步一步,徵文考獻尋師訪友、刻苦學習。他自己如此用功,當然也會把這種學習精神推而廣之。

他從不自認為是天才,對門下弟子說話時,雖也讚美顏回能聞一知十,但基本上採取的是對一般人的教法。

因為門人之中,「柴也愚、參也魯」,並不個個聰穎。孔子固然因材施教,教法主要還是針對「中人」;因此孔子論性與天道等較深奧的道理,連子貢也要感嘆並不常聽到。

老子寫書,就不像孔子寫《論語》以師生問答為主的方式,他更像是位博學多智的老師在發表見解。而且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一會兒嘆時世之衰,一會兒憫世人之愚。

所以,老子大部分作品並不是教人如何去做而是說你們都搞錯啦:對世界認識不清,未嘗見道;拼命去做的事以及做事的方法,比如用智經營、用兵殺伐什麼的,更是欲南行而北走,都不可能真有什麼作為。只有他推薦的方法,才能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自己是個博學的人。自己已經很博學了,和那些還在努力學習的人,對知識與才智的看法當然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都羨慕蘇東坡的才學,東坡卻說「但願生兒愚且魯」呢!我們正努力讀書識字,東坡則說:「人生識字憂患始」。

人都希望又聰明又有學問,可是真聰明又有學問的人卻往往對自己一去不回的童真歲月懷念不已、對平庸人的憨直淳樸豔羨不已,覺得無思無慮、不識不知、傻人有傻福反而挺美。

這是已有學問者的一種心理,老子的書,大抵即是這種心理的理論化。所以他的發言情境跟孔子並不一樣。

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平實說理,常會照顧到聽者只是中等的資質。老子主要是表達自己對天道人生之心得,講來便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氣概,覺得世人都搞不清狀況,世界或世事絕非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因此他不是教人的態度,頗有發牢騷、教訓人的駕駛。

老子當然也會正面指明真理該是如何、對事情該怎麼看。但他的見解又太特殊,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所以總像是在說反話。而老子也確實常利用說反話的方法來表述真理,此即所謂:「正言若反」。

因此我們看《老子》,要明白他許多話是跟一般世俗見解對著的,目的正是要打破我們的固定思維。

例如大家都覺得聰明好、有學問好,聰明有學問就能分辨善惡利害,他卻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有啥好辨的?何況難易相成、有無相生,是非善惡本來無定,只是相對的說法。

且福禍相倚,關係複雜得很。若一定要執著於善,那就偏頗了,反而常造成了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他認為想把是非善惡搞清楚,根本是庸人自擾。不!簡直就是自以為聰明的人在自尋煩惱。所以他說「絕學無憂」,一般人都要搞清楚、弄明白、一副精明的樣子,我偏要昏昏沌沌,像個笨蛋。

說老子喜歡正話反說,不如說老子喜歡用辯證的思想看待事物,我們從小就學過「福禍相依」的道理,就明白看事情要「一分為二」,但是,這些很小大家就都知道的道理,卻很難有人做得很好。

做得很好的人,懂得做事能考慮利弊兩面、看人能用其長避其短,可以說算是有「智」的人,這樣的人從政知人善任會是好領導、經商眼光長遠利弊兼顧能成精英、做人能分清善惡不貪小利堪稱賢德智者。凡事反面看,現代人都該靈活地把一個準則學以致用。

相關焦點

  • 用這些話「罵」你的男人,他多半是在正話反說,你懂嗎?
    用這些話「罵」你的男人,他多半是在正話反說,你要懂得:你能不能休息,你要累死當你已經連續熬了好幾個晚上,你的他自然會心疼得無以復加。所以,他一定會幹預你的工作,想讓你停下來好好的休息。「你能不能休息,你要累死!」看似這句話口氣很硬,似乎帶著很強烈的情緒。
  • 大多數女人正話反說,說不要其實是想要的意思,男士務必要掌握
    如果將「正話反說」比作一種技能的話,那么女人是運用這項技能的高手。正話反說的好處有很多,除了能夠以抱怨的言語變相向閨蜜炫耀幸福而不讓閨蜜感到不適之外,還能夠讓女人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保持清譽。與女士交往的男士,務必要掌握女人正話反說的原理,否則可能會感到戀愛真難。
  • 陳出新:府谷話中「正話反說」的應用與意義
    府谷話中「正話反說」的應用與意義陳出新/文府谷話之所以表義深刻與豐富,難得它在對「字」與「詞」的靈活應用與改造,如對「字」的重疊與兒化,從而成功將單純的「字」改變向「詞」的廣度與深處轉變,活生生將一生硬的「字」屬發展成為一個情感化、準確化的帶有「詞語」屬性的完整表達
  • 心理學:有話好好說,高情商通常喜歡明話暗說,正話反說
    明話暗說有些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老公,或者是身邊的朋友,或者同事,很有意見,甚至會想用最惡毒的語言罵他們,但是你思考過沒有?罵過之後,問題依舊存在啊!讓我們厭惡的人,不會因為我們的痛罵而消失,我們最後還是得面對徹底的敵人,而且,為了一時的痛快而和他人發生衝突,還會失去講和的機會。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 孔子3見老子,老子說了3段話道出傳承千年的智慧,值得後世學習
    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雖然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但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 朗誦 | 老子的智慧
    是的,《老子》五千字,一言以蔽之,曰「道」。此「道」既高貴如光,又卑微如塵,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既在茫茫天地,又在具體生命。他實在博大精深,我戰戰兢兢,嘗試提煉汲取一些思想精華,滋養自己,也讓大家窺一斑而知全豹。老子的養心之道,著實令人著迷,平易而感性,可以歸結為三個核心詞:至靜,至簡、至柔。老子告誡人們要「守靜篤」,即達到「靜」的極致狀態,因為唯靜才能歸根,歸根才能心明,心明才能做成一切事情。
  • 這六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 01 -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 正話反說 語帶雙關 充分體現漢語自然巧妙的兩種修辭
    漢語是音、形、意結合緊密的一種語言,正是由於這個特點,產生了漢語獨有的一些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讓漢語的表達充滿了智慧、幽默和風趣。其中,雙關和反語這兩種修辭就是典型的代表。反語一般可分為以正當反和以反當正兩種。有幾個「慈祥」的老闆去菜場撿了一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包身工們難得的「佳餚」。句中的「慈祥」和「佳餚」是反義用法,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兇惡」和「爛食物」。
  • 學了老子的智慧,再來看杜甫的《望嶽》,就知道老子真高明
    如果能夠對詩詞進行好好的理解通讀,不但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和自信,還能大幅度的增長自己的智慧。 老子的道家文化,就是一門智慧之學,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的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的,虛無縹緲的道體有著生生不息的道用。
  • 以正為奇,以奇用兵(老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雖說為了國家天下,不能不出奇計,到底為道家所忌。所以人生在世,要行正道,正道就是誠;許多人學問好,頭腦聰明,喜歡詭道、奇計,這就大錯特錯了。這裡,我們講到老子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不一定是專指用兵,就是個人創業、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但是慾壑難填,索求太多,卻是人一生悲劇的開始。
  • 老子說:遇事「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下)【老子微言】
    上章講了:老子說,遇事「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真正的智者知道,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範蠡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懂得「知止」,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對誘惑,懂得知止,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人生自守,一種人生智慧……但即便是像胡雪巖、文種這樣的人,都做不到「知止」。看來「知止」確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它擊中了人性最大的弱點,擊中了人性貪婪的本質。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呢?
  • 《中國》體現了老子哪些美學思想?get提高藝術審美水平的小知識
    第一集講的是儒道雙星—孔子和老子,可惜的是對老子的講述篇幅較少。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了解老子的美學思想,對於朋友們提高藝術審美水平很有幫助,曉草就和大家聊聊老子的美學思想在紀錄片《中國》中的體現。曉草學識淺薄,未盡之處還請朋友們指正。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老子智慧: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每個人都希望提升情商增長智慧,看了很多書,上了很多課,請教過很多大師,但生活困境,卻從未得到過改變。為何會如此?今天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最初,我解讀老子,很謹慎,我覺得聖賢之言,別理解錯了;後來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真體會到了老子說的道,我講老子時,我就是老子;再後來,我理解又不同了。老子真實意圖,真的無所謂。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老子《道德經》(全文朗誦+釋義+曾仕強完整解讀)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老子,老子​!​
    作者 ▏平叔一直認為,天下最有文化的語言應該是四川話,其中味道最長的又莫過於「老子」、「龜兒子」和「錘子」,而且這「三子」流傳極廣,除了火星人和歪果仁,估計沒得那個不曉得。三個「子」各有來歷,每一個「子」都是蜀文化的濃縮,擺起來都是一個長長的龍門陣。今天,我們暫且把龜兒子和錘子按下不表,先擺一下老子的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