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2020-12-19 心慧文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綜觀現在書店裡和網絡上的眾多讀解《老子》、《莊子》、《周易》的書籍和文章,幾乎都是這種模式,就是作者自己先有了一個觀念,自己先形成了一個道理,然後再用這個觀念或道理來解釋書中的內容,如上面說到的《周易禪解》、《老子道德經解》,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麼,如何是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呢?相信經常看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對這個問題不會陌生。

老子的《道德經》反覆講述: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是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

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就算已經看過作者的生平介紹和創作背景,也要當從來沒有看到過。

我們就應該非常純粹的只利用原文來進行讀解,原文寫給我們多少字,我們就讀多少字,原文寫給我們什麼字,我們就讀什麼字,而且每一個字和每一個詞,都必須嚴格按照古代漢語的的解釋來理解,每一字、每一詞的解釋都要有根有據,絕對不可以自己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

這就是徹底拋開自我,嚴格按照原文的字句來讀解,而不是先對作者猜測一個意思,然後再把意思套在原文的字句上。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問題,還是分析一個人,乃至分析股票,難道不都應該就是怎樣嗎?下面,我們就拋開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來看看《莊子》的齊物論,到底說了些什麼。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也是內篇七篇中讀起來很拗口的一篇,文章中有很多繞口令一樣的句子,還有大段的議論,而且篇幅也很長,讀起來更是費勁得讓人頭疼。

有些專門翻譯講解古詩文的網站,以及書店裡眾多講解《莊子》的書,他們雖然對莊子都有翻譯、講解和賞析,但總覺得他們在一些關鍵的地方,也只是字面翻譯而已,很多的關鍵點和關鍵字句似乎都還有很多問題要問他們。

所以,我們非常希望廣大的讀者網友們,能夠先看看他們講《莊子》的這些書,然後再對照對照我們的文章,相信大家能夠看出其中的不同之處,「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相信大家經過了對比之後,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現在,我們就按照老子的要求,拋開自我的一切主觀之見,嚴格按照古代漢語對字句的解釋,採用邊翻譯邊講解的形式,希望能夠用通順的語言,把莊子的齊物論講清楚。

從《莊子》內篇的七個篇名來看,《莊子》不同於先秦時代的一般著作,當時的著作很少有每一篇的特立篇題,大多是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個字來作為一篇的篇題,篇題也沒有什麼意義,如《論語》中的學而篇、為政篇。而《莊子》每一篇的篇題,顯然就跟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樣,所用的篇題就是對篇中內容的總結,這一篇的篇題齊物論,應該就是用齊物兩個字總結了全篇的內容。

網上有些網站把齊物論解釋為:物論、齊論、齊同物論,即人物論、萬物論、齊同論、齊同萬物論。齊,一、合眾為一。物,人物、萬物。莊子的筆法將這幾層論述融合在「齊物論」三個字中,齊物論也是混融交合得物我皆忘。如果按照他們的解釋,《過秦論》就應該分為秦論、過論、過同秦論,《黃帝內經》的逆調論就成了調論、逆論、逆同調論。顯然,這樣的解釋既沒有根據,又很不通順。

如果用老子拋開自我的方法,就是純粹根據《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註:徐鍇曰:生而齊者,莫如禾麥。齊就齊平的意思。齊物就是齊平萬物,也就是將萬物都看作、當作一樣的齊平。

那麼,怎麼樣才是將萬物都看作、當作一樣的齊平呢?請看齊物論等一段: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網上一些資料把隱機理解為依憑著案幾或者靠著几案,把機理解為通幾,幾就是地上的或床榻上的矮桌。把機理解成几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隱理解為依憑、靠著,則顯然是沒有根據的,翻遍《說文》、《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都沒有找到隱可以理解為依憑或靠著,顯然這就是譯者自我的主觀認為了。如果隱機是依憑、靠著的話,那後面一句「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就成了「今天的靠著几案,跟以前的靠著几案不一樣啊」,給人的感覺是靠著几案的動作姿勢不一樣了。很顯然,像這樣的翻譯,既沒有根據又很不通順。

隱機的隱,就是隱藏、隱沒、藏匿的意思,這應該沒人反對吧?隱機的機,根據《說文》:主發謂之機。《說文解字注》:機之用主於發,故凡主發者皆謂之機。《康熙字典》又引《大學》:其機如此。註:發動所由。可見,機就是主發、發動的意思。

那麼,南郭子綦所隱藏的主發之機又是什麼呢?顏成子遊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成語,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表示一個人雖然還活著,卻一點生機都沒有了,看上去跟死人一樣。原來,南郭子綦隱藏的就是生機,表示南郭子綦坐在那裡,非但外表像個死人,就連內心也像個死人,所以顏成子遊才會問:「你坐的是什麼呀?身體和內心都像死人一樣,今天隱藏生機的狀態又跟以前不同了,比以前更像個死人了。」

文章看到這裡,大家是願意接受網絡上「靠著几案」的解釋呢,還是願意接受「隱藏生機」的解釋呢?

我們按照老子所教的方法,徹底的拋開自我,不帶任何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不戴任何的有色眼鏡,嚴格按照古代漢語對文字的解釋,什麼字就作什麼解釋,然後再按照古代漢語的語法,將句子連貫起來,這是不是就是老子所要求的無我?這是不是就是不帶任何成見?這是不是就只用了一個空靈靈的心靈在讀書?在這樣的境界下,就算有你我他三個人在讀《莊子》,是不是就跟一個人一顆心是一樣的?是不是都會得出同一個結果?

很多人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們承認這樣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但並不認可每一個人的看法和理解都是正確的!就好比我的名字叫張三,卻有很多人叫我李四、王五,還有人叫我趙六、麻子,他們那些亂七八糟的叫法當然都是錯誤的。

如果能夠像老子所要求的那樣,嚴格按照古代漢語的要求,認真按照依據來理解文字的意思,再把一句話的意思連貫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任何一個人都會得出同樣的答案?這就好比,認識我的人都會叫我張三,那些叫我李四王五、趙六麻子的人,肯定都是叫錯的。

若能拋開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來讀書,就能感覺到頭腦是很清醒的,清醒的頭腦當然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我們再看看當代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莊子諵譁》中,是這樣解釋「隱機而坐」的:

怎麼叫「隱機而坐」呢?我們要注意啊!在莊子那個時代,沒有凳子,沒有椅子,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看到過日本人坐榻榻米,上面放一個矮茶几,大家盤腿坐在蓆子上,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生活,那個時候就是這樣。「隱機」不是這樣趴著,而是軟下去了,人這麼一溜就軟下去了,好像茶几都把他蓋住的樣子,這叫隱機。可見,南懷瑾先生把「隱機」也是理解為軟坐著几案上。

憑著南懷瑾先生的修為,應該既能夠從字面上明白南郭子綦的「隱機而坐」,就是打坐入定的意思,也能夠從入定的境界上,清楚這是已經達到精神完全內斂而毫無外露的境界。真不知道南懷瑾先生有著這麼高深的禪定功夫,我都相信他是一個已經開悟的人,怎麼還會來把「隱機而坐」這四個字,解釋得跟網絡上一樣。

明白了「隱機而坐」的意思,就明白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成語,也就明白了南郭子綦的「今者吾喪我」這句話,由此也就引出了「天籟」這個話題。明白了這層意思,就可以進一步理解整篇的齊物論了。

欲知莊子又借南郭子綦的口,說了哪些齊物的道理,人們將繼續發布類似的文章。

相關焦點

  • 老子與莊子
    只是具體上為什麼要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自己也未必都清楚。不過,如果從老子與莊子的著作中來看,他們可能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相異的地方可能更大一些。所謂相似,就是老子與莊子對事物的認識都不是絕對化。老子認為,人們看起來像是強大的事物,其實也有柔弱的一面;人們看來弱小的事物,其實也有強大的一面。比如,水在人們看來是柔弱的,但滴水可以穿石。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但是莊子是真無為,不只是說說,還真就這麼幹。請楚王的公差吃閉門羹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他為什麼拒絕呢?其實莊子怕我們不明白,專門寫了《逍遙遊》來解釋。莊子追求的生活其實就是逍遙。
  • 深度|老子靜水流深,莊子大美不言
    (帛書甲本《道德經》)智慧就好像水一樣,惠及人與萬物;智慧也像平靜的水面,平平常常,波瀾不驚,所謂「平常心是道」。智慧雖然樸實平常,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是輕易能夠達到的,古人用「靜水流深」來形容這種狀態。向河裡扔石頭,如果發出較大的響聲,說明水淺;如果沒有聲響,說明水深。這就是「靜水流深」的道理。
  • 老子「青牛」,莊子「蝴蝶」
    老子來到函谷關,尹喜恭恭敬敬地迎接,並且懇求說:「我知道您要歸隱,希望能把您的智慧留下來,讓世人受益。」老子耐不住尹喜的反覆請求,只好暫住幾日,撰寫了一部五千多字的《道德經》,然後出關,飄然而去,《史記》上說是「莫知所終」。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沒有一部《道德經》,以儒道為根基的華夏文化將會失去「半壁江山」。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天地中,大道是根本。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探究導學案
    明確:老子和莊子二、走進老子和莊子要求:速讀材料,標畫人物和人物思想的關鍵點老莊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學了老子的智慧,再來看杜甫的《望嶽》,就知道老子真高明
    如果能夠對詩詞進行好好的理解通讀,不但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和自信,還能大幅度的增長自己的智慧。 老子的道家文化,就是一門智慧之學,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的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的,虛無縹緲的道體有著生生不息的道用。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有人說了,誰還不是一邊被生活碾壓得無處躲閃,還一邊吟誦著詩和遠方負重前行。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
  • 老子智慧: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學術界對《老子》的解讀,會糾結於每個字翻譯是否正確,哪個版本才標準,每個詞古漢語意思是什麼;但若從修行角度看,那些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老子的生活智慧和修行之道。我寫的老子智慧,就是從修行角度看老子。那些聖人告訴世人的真理,是真的很簡單。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小道至繁,那些搞得很複雜的東西,也不是真正的大道。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秋水》大意:對於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講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對於夏日之蟲不可以和它講冰,因為四時不同,它無法體驗。與人交流要看對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對方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以對方能理解的觀念來談論。
  • 《莊子》10句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的代表作是《莊子》,因為唐玄宗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所以又稱為《南華真經》。 1、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莊子.列禦寇》 點評: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作者:餘雲開如果要在中國古代聖賢中找一個「智慧通天」的人,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選擇莊子。當然,用「智慧通天」這個詞,未免顯得不沉穩,但我認為,這是對莊子最好的定義。《莊子》一書,分外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被公認為莊子真作,其他的外篇、雜篇有可能是後學「偽作」。當然,最重要的思想在全在內篇裡,共七篇文章,可謂篇篇精品,句句真知。懂得莊子內七篇的思想內涵,也就懂得了莊子極高的智慧境界。《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第一篇是《逍遙遊》。
  • 莊子「渾沌」,老子「惚恍」,開竅即死?
    我的問題來了——這一開竅,咋就「嘎」了呢?渾沌之死,必有隱喻!莊子,莊子,你想說什麼?倏、忽,整兩個速度如此快的?渾沌,又整一個一竅不通的渾蛋?開七竅,就死了?這背後的啞謎到底是?我們先來搞清何為「渾沌」?
  • 老子,老子​!​
    老子,不對,這樣容易引起誤會,我這裡說的老子不是平時口頭禪冒出來的老子,而是指很久很久以前的那個老子。到底有好久?久慘了!久到公元前500多年前,那還是春秋時期。老子,姓李名聃,就是寫《道德經》的那個人,因為一部《道德經》,老子名垂青史。聃又是什麼?聃,耳也。老子為啥子單名一個「耳」?
  • 老子說:遇事「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下)【老子微言】
    上章講了:老子說,遇事「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真正的智者知道,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範蠡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懂得「知止」,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對誘惑,懂得知止,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人生自守,一種人生智慧……但即便是像胡雪巖、文種這樣的人,都做不到「知止」。看來「知止」確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它擊中了人性最大的弱點,擊中了人性貪婪的本質。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止」呢?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 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並非隨波逐流,失敗不要拿「自然」做藉口?
    提到老子,大家當然會想到道德經和道教。還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黃老學說,這些都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國本土文化有力的撰釋,但我們閱讀老子編寫的道德經,會覺得許多內容談到了不爭,無為,自然。在現代人看來對於老子的理解,感覺其中主張是消極避世觀念,其實這個是完全歪解了老子的智慧,因為道德經中,更深入了談到一種爭,一種有為,就是「為而不爭」!
  • 《老子》解讀一:老子不談美醜善惡 專家學者自作多情(上篇)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前後文之間往往有各種思維上和邏輯上的聯繫。很多解讀《老子》的人,孤立地看待各章內容,結果無法通暢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