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綜觀現在書店裡和網絡上的眾多讀解《老子》、《莊子》、《周易》的書籍和文章,幾乎都是這種模式,就是作者自己先有了一個觀念,自己先形成了一個道理,然後再用這個觀念或道理來解釋書中的內容,如上面說到的《周易禪解》、《老子道德經解》,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麼,如何是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呢?相信經常看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對這個問題不會陌生。
老子的《道德經》反覆講述: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是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
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就算已經看過作者的生平介紹和創作背景,也要當從來沒有看到過。
我們就應該非常純粹的只利用原文來進行讀解,原文寫給我們多少字,我們就讀多少字,原文寫給我們什麼字,我們就讀什麼字,而且每一個字和每一個詞,都必須嚴格按照古代漢語的的解釋來理解,每一字、每一詞的解釋都要有根有據,絕對不可以自己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
這就是徹底拋開自我,嚴格按照原文的字句來讀解,而不是先對作者猜測一個意思,然後再把意思套在原文的字句上。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問題,還是分析一個人,乃至分析股票,難道不都應該就是怎樣嗎?下面,我們就拋開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來看看《莊子》的齊物論,到底說了些什麼。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也是內篇七篇中讀起來很拗口的一篇,文章中有很多繞口令一樣的句子,還有大段的議論,而且篇幅也很長,讀起來更是費勁得讓人頭疼。
有些專門翻譯講解古詩文的網站,以及書店裡眾多講解《莊子》的書,他們雖然對莊子都有翻譯、講解和賞析,但總覺得他們在一些關鍵的地方,也只是字面翻譯而已,很多的關鍵點和關鍵字句似乎都還有很多問題要問他們。
所以,我們非常希望廣大的讀者網友們,能夠先看看他們講《莊子》的這些書,然後再對照對照我們的文章,相信大家能夠看出其中的不同之處,「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相信大家經過了對比之後,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現在,我們就按照老子的要求,拋開自我的一切主觀之見,嚴格按照古代漢語對字句的解釋,採用邊翻譯邊講解的形式,希望能夠用通順的語言,把莊子的齊物論講清楚。
從《莊子》內篇的七個篇名來看,《莊子》不同於先秦時代的一般著作,當時的著作很少有每一篇的特立篇題,大多是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個字來作為一篇的篇題,篇題也沒有什麼意義,如《論語》中的學而篇、為政篇。而《莊子》每一篇的篇題,顯然就跟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樣,所用的篇題就是對篇中內容的總結,這一篇的篇題齊物論,應該就是用齊物兩個字總結了全篇的內容。
網上有些網站把齊物論解釋為:物論、齊論、齊同物論,即人物論、萬物論、齊同論、齊同萬物論。齊,一、合眾為一。物,人物、萬物。莊子的筆法將這幾層論述融合在「齊物論」三個字中,齊物論也是混融交合得物我皆忘。如果按照他們的解釋,《過秦論》就應該分為秦論、過論、過同秦論,《黃帝內經》的逆調論就成了調論、逆論、逆同調論。顯然,這樣的解釋既沒有根據,又很不通順。
如果用老子拋開自我的方法,就是純粹根據《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註:徐鍇曰:生而齊者,莫如禾麥。齊就齊平的意思。齊物就是齊平萬物,也就是將萬物都看作、當作一樣的齊平。
那麼,怎麼樣才是將萬物都看作、當作一樣的齊平呢?請看齊物論等一段: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網上一些資料把隱機理解為依憑著案幾或者靠著几案,把機理解為通幾,幾就是地上的或床榻上的矮桌。把機理解成几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隱理解為依憑、靠著,則顯然是沒有根據的,翻遍《說文》、《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都沒有找到隱可以理解為依憑或靠著,顯然這就是譯者自我的主觀認為了。如果隱機是依憑、靠著的話,那後面一句「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就成了「今天的靠著几案,跟以前的靠著几案不一樣啊」,給人的感覺是靠著几案的動作姿勢不一樣了。很顯然,像這樣的翻譯,既沒有根據又很不通順。
隱機的隱,就是隱藏、隱沒、藏匿的意思,這應該沒人反對吧?隱機的機,根據《說文》:主發謂之機。《說文解字注》:機之用主於發,故凡主發者皆謂之機。《康熙字典》又引《大學》:其機如此。註:發動所由。可見,機就是主發、發動的意思。
那麼,南郭子綦所隱藏的主發之機又是什麼呢?顏成子遊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成語,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表示一個人雖然還活著,卻一點生機都沒有了,看上去跟死人一樣。原來,南郭子綦隱藏的就是生機,表示南郭子綦坐在那裡,非但外表像個死人,就連內心也像個死人,所以顏成子遊才會問:「你坐的是什麼呀?身體和內心都像死人一樣,今天隱藏生機的狀態又跟以前不同了,比以前更像個死人了。」
文章看到這裡,大家是願意接受網絡上「靠著几案」的解釋呢,還是願意接受「隱藏生機」的解釋呢?
我們按照老子所教的方法,徹底的拋開自我,不帶任何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不戴任何的有色眼鏡,嚴格按照古代漢語對文字的解釋,什麼字就作什麼解釋,然後再按照古代漢語的語法,將句子連貫起來,這是不是就是老子所要求的無我?這是不是就是不帶任何成見?這是不是就只用了一個空靈靈的心靈在讀書?在這樣的境界下,就算有你我他三個人在讀《莊子》,是不是就跟一個人一顆心是一樣的?是不是都會得出同一個結果?
很多人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們承認這樣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但並不認可每一個人的看法和理解都是正確的!就好比我的名字叫張三,卻有很多人叫我李四、王五,還有人叫我趙六、麻子,他們那些亂七八糟的叫法當然都是錯誤的。
如果能夠像老子所要求的那樣,嚴格按照古代漢語的要求,認真按照依據來理解文字的意思,再把一句話的意思連貫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任何一個人都會得出同樣的答案?這就好比,認識我的人都會叫我張三,那些叫我李四王五、趙六麻子的人,肯定都是叫錯的。
若能拋開一切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來讀書,就能感覺到頭腦是很清醒的,清醒的頭腦當然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我們再看看當代文化名人南懷瑾先生,在他的《莊子諵譁》中,是這樣解釋「隱機而坐」的:
怎麼叫「隱機而坐」呢?我們要注意啊!在莊子那個時代,沒有凳子,沒有椅子,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看到過日本人坐榻榻米,上面放一個矮茶几,大家盤腿坐在蓆子上,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生活,那個時候就是這樣。「隱機」不是這樣趴著,而是軟下去了,人這麼一溜就軟下去了,好像茶几都把他蓋住的樣子,這叫隱機。可見,南懷瑾先生把「隱機」也是理解為軟坐著几案上。
憑著南懷瑾先生的修為,應該既能夠從字面上明白南郭子綦的「隱機而坐」,就是打坐入定的意思,也能夠從入定的境界上,清楚這是已經達到精神完全內斂而毫無外露的境界。真不知道南懷瑾先生有著這麼高深的禪定功夫,我都相信他是一個已經開悟的人,怎麼還會來把「隱機而坐」這四個字,解釋得跟網絡上一樣。
明白了「隱機而坐」的意思,就明白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兩個成語,也就明白了南郭子綦的「今者吾喪我」這句話,由此也就引出了「天籟」這個話題。明白了這層意思,就可以進一步理解整篇的齊物論了。
欲知莊子又借南郭子綦的口,說了哪些齊物的道理,人們將繼續發布類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