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2020-12-22 三生石鬥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

1、

莊子其實是敬稱,相當於我們說的「莊先生、莊老師」,莊子本名叫做莊周,宋國蒙人,生於春秋戰國,年齡比孟子稍微小一點。

年輕的莊周應該十分帥氣,而且頗具個性。帥氣是我自己的臆想,因為有趣的靈魂最好還是擁有好看的皮囊,那麼年輕的莊周想必是風流倜儻、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那一類。

但是頗具個性確實證據確鑿,憤世嫉俗、稜角鮮明、敢說敢為、不拘一格,總之在朋友圈裡是鶴立雞群的那一類。

莊周這種個性一保持就是幾十年,年輕時雖然因為才華做了官——「漆園吏」,但是估計沒做多久,因為看不慣一些事情,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漆園吏」變成了「漆園傲吏」。

有人覺得莊周的辭職和陶淵明的辭職是一類的,我不以為然。

陶淵明屬於我不想向你們彎腰我不幹了,而莊周屬於我不需要向你們彎腰,老子就是不想幹了!

一個是滿腹不滿的中年大叔,而一個是灑脫個性的青年才俊。

辭職後的莊周並沒有下海經商,也沒有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擁有幾十畝田地。於是,沒多久就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了。

不得已就去找一個做監河侯的朋友借米,結果還碰了一鼻子灰,氣的幾十年都難以忘懷,後來還寫進了《莊子·外物·涸轍之鮒》。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莊周同志是怎麼熬過那段日子的,但帥氣灑脫的年輕人大概是不能再玉樹臨風了。

或者是讀了好多書,或者是想了好多事,當再次出現在歷史中的時候,莊子已經搬家到了黃河以北的濮陽,在那條著名的河「濮水」旁邊住了下來,平時讀讀書,逗逗小朋友,偶爾還跑到濮水去釣魚。

楚王想要請莊周出來做官,派了兩個人去請,正好在濮水邊找到了他。

結果莊周並沒有被高官厚祿吸引,卻委婉地請兩位公差吃了一頓閉門羹。

「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

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窮困潦倒的莊周拒絕了南方大國高管的聘書,在常人看來不可理喻。年薪百萬難道不比你借米還被放鴿子好過嗎?

但這就是莊周的獨特,初看有些玩世不恭,當你理解了莊周的想法後,才會覺得這個人做了很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

2、

莊周在道家地位極高,僅次於老子,所以提起道家,必是「老莊」,這兩人的名字捆綁了兩千年,而且還將繼續捆綁下去。

道家和道教本來屬於兩碼事,道家是學派,道教是宗教。

但是兩者又是千絲萬連,道教的思想源自於道教,道教又是道家學說的世俗化。

但是無論道家還是道教,莊子都是響噹噹的二號人物,《莊子》一書還被包裝成《南華經》,世代被道教傳頌。

而老子終究是那個神秘的睿智老者,白髮蒼蒼,騎著青牛,莞爾一笑便消失在天邊。

既不灑脫,更不憤世嫉俗,大概年輕的時候也並不會特裡獨行。

那為什麼兩人性格偏差如此大,卻偏偏能如影隨形的相伴了千年呢?

3、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無為」,道教也是。

我們熟知的道士都是仙風道骨、不問世事的。但是又有一種說法是「道士逢亂世下山救難,逢盛世隱居修道」,其實這正是道家的思想核心。

老子的「無為」,本質上其實還是是「有為」,甚至是「大有作為」。

為無為,則無不為矣!」

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按照老子的理解,這便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但是莊子是真無為,不只是說說,還真就這麼幹。請楚王的公差吃閉門羹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他為什麼拒絕呢?

其實莊子怕我們不明白,專門寫了《逍遙遊》來解釋。

莊子追求的生活其實就是逍遙。

那些世俗繁瑣,那些功名利祿,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統統是沒有價值的。

生命的目的如果為了追求這些虛幻的東西,那就太悲催了。

相反,如果能找一棵大樹「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生命才是鮮活的,才真正擁有價值。

4、

如果說老子比較古板,像是一個徹底的哲學家,那麼莊子就豐富多了,莊子是一個充滿情感的性情中人。

不僅非常感性,更是一位詩意盎然的文學家,充滿了各種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把《莊子》當作文學作品來讀。

而《莊子》中的《逍遙遊》《庖丁解牛》《莊生夢蝶》等等都是膾炙人口、趣味非凡的名篇。

5、

雖然莊子比老子更性情,更浪漫,但是核心思想卻是一脈相承。

因為老子之後的兩大重量級粉絲,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莊子。

孔子問道老子是為了解答心中疑惑,而莊子崇拜老子,那是徹頭徹尾的「迷戀」。

《莊子》書中多次提到同時代的人物,仔細讀會發現莊子瞧不上孔子,

更瞧不起天天御風而行的列子,對同是道家學派的楊朱之學也頗有微詞,但唯獨對老子永遠是畢恭畢敬,活脫脫一個「腦殘粉」形象。

因為莊子理解老子,並在內心深處是及其肯定的。

其實莊子一生都在踐行著老子所說的「道」,他拒絕了楚王,不願和惠子去爭宰相的位子,是因為老子說的:「無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他雖然終生赤貧,就像泥坑裡自由爬行的烏龜,卻依然逍遙度日,是因為老子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雖然身為布衣,卻依然能夠和在世俗中爭名利的惠子成為朋友正是老子講的「和光同塵」。

充滿浪漫主義的莊子活成了自己的「逍遙」,也活成了老子想過卻只能靠出關才過上的生活「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莊子非但思想上和老子一脈相承,《莊子》這本書也完全可以用老子解讀,

如莊子齊物論就是老子說的玄同;

莊子說的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本身也是闡述老子說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觀點;

莊子說的至人用心若鏡,實則為老子說的:滌除玄覽(以道為鏡),能無疵乎!;

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實則是老子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6、

莊子之於老子,一個浪漫靈慧,一個嚴謹深奧,實則是殊途同歸,最後匯到了一起。

老子不爭什麼,莊子也不爭什麼,老子像頂天的大樹,而莊子則花了一生的時間將這棵大樹添枝加葉,綴上點點繁星。

所以從他們碰撞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永遠會相伴在一起,共同在中國燦爛的文化中永遠閃耀。

相關焦點

  • 老子與莊子
    只是具體上為什麼要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自己也未必都清楚。不過,如果從老子與莊子的著作中來看,他們可能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相異的地方可能更大一些。所謂相似,就是老子與莊子對事物的認識都不是絕對化。老子認為,人們看起來像是強大的事物,其實也有柔弱的一面;人們看來弱小的事物,其實也有強大的一面。比如,水在人們看來是柔弱的,但滴水可以穿石。
  • 老子「青牛」,莊子「蝴蝶」
    據說,老子本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於是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打算過函谷關,尋找一處地方隱居起來。函谷關的關令(守關的總兵)尹喜,是個精通天文、善於望氣(觀察雲氣以預測吉兇)的人。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史記》中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老子作五千言留給關令尹喜,司馬遷概括為「虛無」、「無為」四字。《史記》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第四章有:「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讀者可以從這些描述中去探究老子眼中的「道」到底是什麼。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莊子「渾沌」,老子「惚恍」,開竅即死?
    莊子的故事啊,都很好玩,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渾沌之死」的故事。海帝王名叫倏,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倏和忽,常常跑到渾沌住的地方去玩,渾沌對他們很好,倏和忽就想報答渾沌,有一天,倏對忽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而渾沌偏偏沒有,我們何不把它鑿開,作為禮物。」忽說:「好呀!好呀!」。倏、忽每天替渾沌鑿開一竅,每天鑿開一竅,七天後,渾沌就死了。我是越來越愛上莊子的性格啦,灑脫,看這人物名字起的?沒誰了!先說說這「倏」和「忽」。倏:極快地。如倏爾而逝。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有人說了,誰還不是一邊被生活碾壓得無處躲閃,還一邊吟誦著詩和遠方負重前行。本文引子中,啟功一語道破真相,累皆因為名,這叫「浮名累」。誰能做到不被浮名所累呢?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
  • 深度|老子靜水流深,莊子大美不言
    深度|老子靜水流深,莊子大美不言 2020-03-09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子》深奧難懂,學習者直撓頭,「最差老師」妙方妙法解你憂愁
    今天講第十五章,為了方便理解,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探尋老子獨特的思辨、幽默和智慧。尹喜:「老師,得道的人都神神秘秘的,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就像老師您,給我們講的東西,理解起來這麼困難,你說不明白吧!也明白一些;你說明白吧!但沒完全懂。」老子:「尹喜,你小子今天回答的沾點邊。」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莊子》是這樣描述心齋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可見心齋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首先需要保持「一志」,進而心神內守,由物至虛,神與道通。這個過程,《莊子》在另一篇「梓慶為鐻」的故事中寫得更詳細一些。
  • 歷史上,老子到底活了多少歲?為何《史記》說他活了160歲?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老子《道德經》中的養生方法,有的朋友就私信和我討論,老子是真的活了一百六十歲嗎?這現實嗎?那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史記》可以收錄偽造的史料,但《莊子》卻不好偽造,《莊子》中記載老子不知死於何時,也沒有什麼「入關仙去」的神話色彩。不過我們想一想,《莊子》中還記載著彭祖活了八百多歲,那麼相比之下,老子就算真活了二百多歲,好像也算不了什麼了。
  • 盤點全球5大「神秘失蹤」事件,一件來自中國,科學至今無法解釋!
    不過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神失蹤秘失蹤,真正的神秘失蹤是突然在人間蒸發了,沒有任何痕跡,也沒有任何線索。今天下盤點全球5大「神秘失蹤」事件,一件來自中國,科學至今無法解釋!列車和乘客的消失,迫使全線地鐵暫停,後來警察和地鐵管理人員對全莫斯科的地鐵線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索。找到了地鐵但始終沒有找到滿列車的幾百名乘客。這些人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從1975年開始,雖然莫斯科地鐵方面有關人員一次又一次的尋找,但是這些人一直都沒有露過面。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 莊子,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人,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樸素辯證法因素。 莊子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 「人文」有史以來,中國十大「憤青」,沒文化者認不全
    莊子畫像:莊周夢蝶避世絕俗的憤青莊子也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代,比孟子的年齡略小他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是一個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莊子親睹諸侯相伐、君臣相軋、同室相煎,強以凌弱、大以侵小等「禮崩樂壞」的黑暗、混亂的社會現實,內心深處充滿著了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
  •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喜聞兒子李承澤包本《老子莊子選》有感
    喜聞兒子李承澤包本《老子莊子選》有感
  •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原來是佛祖和老子的原創
    普通話的意思就是,「出來混始終要還」。到了《三國殺》裡,又變成了司馬懿的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事實上,這句話最早並非出自《無間道》,而是中國三百年幫會第一人、上海灘「三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之一的青幫老大杜月笙的一句名言。杜月笙的「名言」有很多,比如:「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儒家版圖多一塊少一塊此種帝國主義式的計算作風並非筆者關心所在,歷史的經驗顯示:學術政治版圖和學術活動能量往往呈反比的關係。學術與政治權力掛鈎、包山包海以後,通常生命力就開始衰竭,「權力使人腐化」此句話不只在政治領域內有效。為儒家計,它需要的是精神的活化,而不是版圖的擴大。本文重新建構儒家與莊子的關係,其結果不會是兩家學術版圖的一消一長,而是雙方互蒙其利。
  • 《龍馬傳》你還是憤青嗎?
      "你是憤青嗎?」他們開門見山。  「不是。」  我怎麼會是對現狀不滿,妄想改變世界的2B青年呢?  「為什麼?」  "......
  • 《莊子》之 成功者名叫逍遙王
    莊子在涯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位大夫前來致相邀之意說:願意把國事相累於先生!莊子照樣手把釣竿且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死了三千年了。楚王將它貢奉於廟堂。對這隻龜來說,它「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說:你們請回吧!吾將曳尾塗中。
  • 莊子為何強烈批判和嘲諷文明,劉慈欣《鯨歌》表達了怎樣的哲思
    :「盜亦有道,人卻不仁」至德之世——老莊強烈批判文明和社會莊子和老子一樣是非常反文明的,或者叫做批判文明,但是這個詞對於他倆來說顯然程度不夠。所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所以,當人們都在歌頌和讚美文明與文化的時候,莊子以及老子等哲學家們卻在「找茬」,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對社會以及文明的破綻加以揭露,極力的希望幫助人類剎住不斷向前走的這輛車,這叫老莊哲學的內涵,這叫理解老莊哲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