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渾沌」,老子「惚恍」,開竅即死?

2021-02-19 文始法脈

莊子的故事啊,都很好玩,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渾沌之死」的故事。

海帝王名叫倏,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倏和忽,常常跑到渾沌住的地方去玩,渾沌對他們很好,倏和忽就想報答渾沌,有一天,倏對忽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而渾沌偏偏沒有,我們何不把它鑿開,作為禮物。」忽說:「好呀!好呀!」。倏、忽每天替渾沌鑿開一竅,每天鑿開一竅,七天後,渾沌就死了。

我是越來越愛上莊子的性格啦,灑脫,看這人物名字起的?沒誰了!

先說說這「倏」和「忽」。倏:極快地。如倏爾而逝。忽:急速。如其亡也忽焉。可見這南海、北海的王都是光速度。感覺它們都是光量子呀,唯有中土的國王是個混混沌沌不開竅的,竟是一枚「渾蛋」,渾然一體,一個整體球。

南海王,北海王,光速度,到處跑,倏忽東西,頃刻南北,遍察萬物。

而這渾沌原本一竅不通?我的問題來了——這一開竅,咋就「嘎」了呢?

渾沌之死,必有隱喻!

莊子,莊子,你想說什麼?

倏、忽,整兩個速度如此快的?

渾沌,又整一個一竅不通的渾蛋?

開七竅,就死了?

這背後的啞謎到底是?

我們先來搞清何為「渾沌」?

我們請教請教莊子的師父老子吧,老子說,看我《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絢麗多彩,讓你眼花繚亂,整天只追索這些亂人眼的色彩而忽視了內心的覺受?也許一個瞎子的世界比這都更加美好,不敢說……

「五音令人耳聾」迷人亂性的音樂激刺著你的神經,讓你亢奮,可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吃雞都是假的……

所以,老子提出了「聖人為腹不為目」的結論。「腹」心也,心腹,人修離欲之行,中氣足,七輪暢通,氣海充足,元氣大增,無形能量(大道)周興流通,周遍法界,活潑潑無形無相。為腹,就是為了那渾沌沌一個整體。為目,就是有形的物質世界,會生貪慾之害。

似乎有點感覺。

哈哈,有答案啦。果然問對人了。

老子說,繼續看《道德經》第十四章,這裡面有個秘密詞語:「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

注意「惚恍」這個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混而為一,看見這個描述沒有,像不像「渾沌」。

老子接著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是繼續深入討論這個「惚恍」:「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

哇,看見沒,沒有固定,沒有形象,卻有實物,是不是莊子的「渾沌」?

當我們在老子的「惚恍」中發現了莊子的「渾沌」,我笑了。我們幹得漂亮!

可我心頭又飄來一塊烏雲。

開七竅,渾沌咋就死了麼?

這幾面必有大秘密。

你覺得呢,呵呵,有想法請留言吧!

— THE END —

本號除太易先生原創外的其他文章,都精摘自網絡,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至,含有「至高無上」的意思,只有可以成真證道、解脫生死、長生久視的學問與技術,才稱得上是「至道」。

至道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問道廣成子,《黃帝外經》《莊子》都有記載:「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在《黃帝內經》也有使用。《黃帝陰符經》也說:「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這裡的「至靜之道」,就是至道。

至道修煉包含了三大主幹

它們各有側重:(分別點擊各段文字看相關介紹)

一、羲黃老莊無為法、是以伏羲、老莊為代表的無為法,以頓悟頓成為特徵,此法最高,但是傳承者少,適合上等根器者。

(友情提醒:判斷是否真正的文始派,就是看是否有完整的無為法的傳承,尤其是三墳四易的完整傳承,此法適合根器高的各領域精英)

二、金丹大道、是以七返九還、三乘九轉的丹道為代表的有為法,以漸修漸進為特徵,此法循序漸進,行之有驗,傳播得較廣,是至道修煉的中流砥柱,甚至歷史上,丹道一度成為至道的代名詞,使得眾人甚至不識至道修煉有其他途徑。

(丹道更適合無漏的少兒,目前大道家園丹道百日築基傳承計劃只收7至15歲少兒,作為記名弟子。以寒暑假累計時間,現在名額全面放開,不再僅限於內部學員孩子,但也要看八字)

三、大成淨土法、是以咒語為代表的頓漸結合之法,介於有為與無為法之間,它從上古時代開始,即流行與先民及道門之中,源遠流長,後來世界各民族、各大宗教甚至醫家、術家、瑜伽、靈修等等不同流派盡皆用之,證驗眾多。道學裡面的咒語之道具有簡單易學、澤被廣大的特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者皆適宜,乃普度眾生的大法。其中,以太乙心咒為代表,小修可解脫生死,大修可陽神成就,是至道修煉最不為人知的曲徑通幽的法脈。

(特別披露隱傳兩千多年的 「玄關悟道七步曲」,覆涵天龍神劍、雌雄慧劍、斷念劍法、斬三屍法、太上三觀法等上乘的煉性技術。 道家大成淨土在社會上唯一的普及渠道。大成淨土與至道的其他主幹不同在於,它澤被廣大、普度深遠。大成淨土的傳人,得全法之後,有「得法結舌欲不語,閉門絕道獲罪誅」的訓誡,與丹道秘密深藏的作風不同,然而又殊途同歸。在某種意義上,大成淨土更接近老莊列尹文諸子的頓法。得以上法訣,依法實修,不需他求,即可成就。此法適合所有人,為普傳濟世最佳法脈)

大道家園傳承以上三大途徑法門之全法全訣,而以太乙心咒為入門。至於頓悟頓成法及七返九還金丹大道,則在結緣人群裡面,根據根器擇人而授。

太易先生簡介:(點擊文字連結看更多介紹)


羲黃道學在當代的傳承人、實修學者及升華者。


太易先生,號太始子,道家文始派(麻衣道者--陳摶--張無夢--賈得升—終南寧氏一脈)易道醫三位一體全法全訣傳承人。

道家向來有「少陽最大,文始最高」的說法,立足於文始派,太易先生廣泛吸納道家東、西、南、北、中(元吉法脈)及茅山、全真、正一等各派之精髓,匯綜百家、並為道學,形成了「以道為體,以術為用」的學術體系。


太易先生的道學以至道修煉為核心,首次將至道修煉梳理為頓法(老莊無為法)、漸法(金丹大道)及頓漸結合法(大成淨土)這三大主幹,三大主幹皆以「道德並進,性命雙修」為核心。

歡迎報名諮詢,歡迎道學交流:

大道家園~至真:

手機微信18263977976

QQ:3277383292

郵箱:sunny-yulan@163.com

相關焦點

  • 渾沌開竅
    好客,殷勤,酒店管理    南海的皇帝,名字叫「情」;北海的皇帝,名字叫「忽」;中央的皇帝,名字叫「渾沌」。倏和忽經常來往,十分親密。他們倆還常常在渾沌管轄的中央地區會面,受到渾沌的熱情款待。一天,情和忽又碰在一道談起渾沌。都非常感激他,想好好地報答他一番。
  • 從「渾沌之死」到「等待戈多」
    從老子的拙樸古典、內斂克制、冷靜觀照、光明澄澈,到莊子的空靈浪漫、汪洋恣肆,放浪形骸,傲慢逍遙,兩者一抑一揚,一頓一挫,洋洋灑灑,相輔相成,終成為「軸心時代」光照世界的閃亮雙子。       莊子擅用寓言,近日偶翻莊子,恰至《應帝王》渾沌之死一段(中學課本中該有),說: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 最後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混沌開竅
    【應帝王】南海之帝為鰷,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鰷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 老子與莊子
    只是具體上為什麼要把老子與莊子放在一起,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自己也未必都清楚。不過,如果從老子與莊子的著作中來看,他們可能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他們相異的地方可能更大一些。所謂相似,就是老子與莊子對事物的認識都不是絕對化。老子認為,人們看起來像是強大的事物,其實也有柔弱的一面;人們看來弱小的事物,其實也有強大的一面。比如,水在人們看來是柔弱的,但滴水可以穿石。
  • 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這個標準是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延續,但不言而喻,也是法之源。法家認為,法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是實踐和社會變革。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認為,社會應以自然為法,一切由自然來支配,即「道」(規律、規則)無所不在。因此,法在莊周這裡是一種形而上的觀念、超自然的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對規範社會秩序沒有意義。《莊子·知北遊》中的一個小故事恰好可以說明這一點。
  • 櫻井大造:帳篷劇《七日而渾沌死》演出序文
    櫻井大造:帳篷劇《七日而渾沌死》演出序文中譯:李彥本文系櫻井大造為《七日而渾沌死》帳篷劇撰寫的演出序文。《七日而渾沌死》系2016年4月9日至11日臺灣海筆子TENT16-18於臺北市信義區微遠虎山空地公演的帳篷劇,舞臺設定在大都市裡無論政府或是企業都不願意投資的負面區域。在這個被遺棄的區域裡,由一位回收業起家的男人「渾沌王」所支配,一場意外的隕石事故之後,變得更加荒蕪的土地被名為「龍宮」的日本黑心企業收購。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載:「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即出於此處。先秦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孟子姓孟,獨老子姓李,不稱「李子」而稱「老子」,應是壽命很長的緣故。
  • 老子給關令尹喜說了什麼千古之秘?
    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載:「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即出於此處。先秦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孟子姓孟,獨老子姓李,不稱「李子」而稱「老子」,應是壽命很長的緣故。
  • 老子「青牛」,莊子「蝴蝶」
    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了老子,乃至道家的標誌性符號,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在某種意義上,青牛是老子思想的象徵。易經中有兩種人生之道:乾道和坤道。乾道是乾卦所體現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道是坤卦所體現的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老子向人們揭示的宇宙誕生真相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人類越發展,離誕生的家園越遠,也越難找到回家的路。人們把知識分學、分科、分派……把問題弄得高深莫測,也使問題更加繁雜無序。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先哲老子,在幾千年前,圖難於宜,為大於細,觀察求證,對比推理,寂寥中看清世界,虛靜中辨明真理。
  • 海德格爾引莊子:白天看星星
    海德格爾曾經引用《莊子》中的「魚之樂」來解釋他的思想,這應當是《莊子》「秋水篇」中「濠上觀魚」的寓言。《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施濠上觀魚」對我們來說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這個寓言的大意是,莊子與惠施遊於濠水的橋上,見水中魚兒悠然戲水,莊子說:「你看魚兒在水中是多麼快樂呀」。惠施反駁到:「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
  • 孔子老子莊子之中,為什麼只有莊子才被稱作「真人」?
    咱們可以列出三個人。孔子、老子、莊子。孔子做不到。所以他被後世尊列聖人位。老子也做不到。所以後世尊列老子為至人位。莊子卻能做到。所以後世尊列其為真人位。既然咱們拿孔子、老子、莊子做比,就要拿出實錘證據。孔子一生其實熱衷於仕途,他想通過當官來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世人。當然,這也符合一般士大夫的願望。所以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影響最深。那麼面對社會亂象,老子是怎麼做的呢?老子選擇的是棄官不做。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準備西遊了。因為遇到關尹,所以留下了一本《道德經》。
  •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即認為「常道」是「不可稱道」的。王弼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註:「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王弼認為「可道之道」「非其常也」,而常道則是「不可道」的,即不可言說的。今人高亨《老子註譯》:「老子說:道之可以講說的,就不是永遠存在的道,如儒家所謂『道』便是,而我所謂的『道』(宇宙本體),是不可以講說的,是永遠存在的『常道』。」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但「道」作為物,又絕不是一般之物,而是「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萬物之宗」(第四章)。
  • 渾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甚至老子說:「嬰兒在啼哭的時候,連嗓子都不會哭啞。」為什麼嬰兒哭那麼長時間,嗓子卻不會哭啞呢?你難道不覺得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他們只是哭,不會因此而傷心,所以也不會因此而動氣。莊子在《應帝王》中說:「如果你想要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就要學會對事物的模糊、不確定、無邏輯保持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共存。」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 深度|老子靜水流深,莊子大美不言
    深度|老子靜水流深,莊子大美不言 2020-03-09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古異獸之渾沌——胖成球沒有臉的神鳥
    渾沌,上古神獸之一,外形奇異,在《山海經 西山經》中有關於它的描寫:天山中「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從這段描寫我們就可以看出渾沌的外形有多奇特。 關於渾沌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