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2020-12-24 好玩的國學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大鵬需要風的託舉,沒有風它就無法飛翔;列子縱然得風仙真傳,可以在天上飄然飛翔,沒有風他只好落到地下來;宋榮子不以天下榮譽為非,不以天下非議為恥,看淡是非榮辱,但他仍然未能擺脫生命的生死大關。唯有那些「至人、神人、聖人」,他們忘記了小我、忘記了事功,忘記了虛名,從而「無己無功無名」,從而無情無累無擾,完全做到了「無所待」,他們是逍遙的。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

《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儒家把世界看作一座大舞臺,我們有責任做最好的自己,用最美麗的狀態來贏得人生的鮮花與掌聲,這種認識論決定了儒家的入世態度。因此,儒家的人生價值觀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進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和擔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聖的使命感;是「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有立功」的人生態度。

而莊子的認識論來自於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老子認為,萬物的終極動力與根據就是「道」,「道」雖然無形無狀,卻統治一切駕馭一切,道雖無為,卻實實在在時時刻刻的發生作用,因此無論是人還是世界,都是道的產物,因此,人生就應該「道法自然」,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理論,不過莊子在老子的認識論的基礎上,有了更新的創見,這個創見就是「齊物論」。通俗地說,「齊物論」就是平等地看待萬事萬物。而萬事萬物其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形的物,二是人世間的意識現象。世間萬物千差萬別,有高山有深淵;有高低有遠近;有廣大有渺小,但都受到「道」的支配。

而莊子在《齊物論》中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更為深邃高遠的認識論——假如你站在道的角度去觀察萬物,你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一樣的,這叫做「齊物」。同樣,人類社會中人們的認識看似千差萬別,比如美麗與醜陋,但情人眼裡出西施,別人看起來是醜的,但你在情人的眼裡是最漂亮的;再比如,成功失敗、尊貴與卑賤等,在莊子看來,這種差別其實沒有真正的標準,都是人的主觀判斷在起作用。而事實上,莊子認為主觀判斷受到人私心的影響,因而是不足為據的。

再比如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起,各家都希望用自己的學說駁斥對方。儒家的孟子,他罵墨家與道家的楊朱是禽獸,而墨家就罵儒家的厚葬與禮樂是浪費社會資源。總之,他們之間臉紅脖子粗的辯論,在莊子看來是毫無意義。因為,是非彼此一方面是對立的,另一方面是相互轉化的,而人的價值標準受到人的私心偏見的影響,往往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因此永遠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共同價值標準。唯有超越人的主觀偏見,唯有站在萬物齊一的「道」的角度,才能解決共同的價值標準的問題。

站在「道」的角度,人世間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富貴貧賤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莊子的「齊論」。簡而言之,就是「齊物之不齊,論之不齊」,用著名莊子研究專家王先謙在《莊子集解》的說法,「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齊一事之,不必置辯,守道而已」。也就是說,莊子的 「齊物論」就是「齊物」加「齊論」的理論。這種齊物的認識論,塑造了莊子的人生價值觀,讓他能用一種超脫於人間是非的態度去看待人生。

人總有期待,希望能住朱門居高位;希望能得大名受萬人景仰;希望能珠圍玉繞美女在側;希望能富可敵國風月無邊,但人又是欲望的動物,孜孜以求於無限的物質。得到了,悵然若失;失去了則捶足頓胸。無論是得還是失,人總是沉浮在物質與欲望的糾纏之中不得解脫,這就是人痛苦的根源。

因此,人要逍遙,就要做到齊物,把所謂的是非成敗得失榮辱齊同待之,如此就可以擺脫欲望的糾纏,擺脫有待的困境,從而是非兩忘於自然,走向逍遙之境。

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它決定了莊子逍遙遊的人生觀。

相關焦點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所謂「齊物」,就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從三個層次,為我們推導了《齊物論》的實在性、合理性以及終極性。所以,莊子強調,人在這樣的可憐狀況下,還要去與外界發生摩擦、爭論是非,這不是很可悲嗎?再說,就算是人永遠不死,但整日陷在糾紛之中,這個生命又有多少意義?在此,莊子實際上指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毫無疑問,莊子認為把生命浪費在對「是非」的紛爭上,是毫無價值的。世間萬物本來不同,但卻能相容於天地之間。
  • 《莊子》名言30句,句句不陌生!
    ;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換個說法,萬物稟道而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而為一」,「道」包涵萬物、無處不在,所有的事物存在即符合「道」,所以萬物本質齊同。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
  • 莊子:認識不到萬物齊一的道理,人類也是朝三暮四的猴子!
    莊子用「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來說明,其實萬物都可以被叫任何名字,因為名稱是虛幻的概括的,而萬物的本身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物其實都是齊一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種「齊物」的認識論,要求我們站在道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是用個人的成心與私見。
  • 辯論大師莊子:諸子百家大辯論,口乾舌燥累不累?
    莊子在《齊物論》的第一、第二節,分別講了「吾喪我」與「天籟地籟人籟」的問題。莊子想說明的是,無論是自然界的風吹鳥鳴之聲,還是人類的鐘鼓簫管之聲,特別是由心而發的人類之聲,無論立場有多麼不同,它們的背後都是道的力量在支配,這個「道」就是莊子所說的「怒者誰」,就是「鹹與自取」,因此,人籟地籟都是天籟,都是萬物一體萬物齊一的結果。
  • 妙說莊子 解讀齊物論2
    「地籟」是風經萬竅所發之聲;那「天籟」呢,就是心感萬物所發之言,即「物論」。「夫言非吹」。「吹」則為「地籟、人籟」,而「言」則為「天籟」。「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這兩句話是總起句,把上點出「知」字和「言」字。把文章的主幹在這裡點出來了。這個「知」,和《逍遙遊》裡「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樣,作「見識」解。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此處也是假孔顏對話,託孔子之口表述作者之意。以耳來感應,可能執定於耳聞,不如聽之以心。以心來感應,期待與心境相符,儘管上了一層,仍不如聽之以氣。
  • 莊子的處世藝術: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 意思是,「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於是非,與世俗相處。」也就是說,人要進入道的境界,融化自我於大化流行之中,同萬物融為一體,對人類社會中的是非對錯,善惡美醜,不去牽腸掛肚,不作非分之想,如此才能與世俗相處。
  • 《莊子》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莊子齊物論》大意: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 《莊子》很經典的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最經典4句話,真正的千古名言,教你用智慧滋養人生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悠然灑脫,無憂恣意,就像夢迷蝴蝶的莊周一般,超然脫俗於世外。「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萬物紛雜繁多,各自回歸本性,各自回歸本性卻是出自無心,渾然無知保持本真,終身不離開大道。小編推薦莊子的四句話,帶你品讀其中的智慧。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 南華真人《莊子》25句經典名言,值得細細品悟的人生智慧!
    ——《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二、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人生最悲哀的事,莫過於精神上的麻木與愚鈍,而人形體的死亡還是其次的。三、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莊子.刻意》普通人最看重的是私利,廉潔之人看重的是名聲,賢人君子崇尚的人生志向,聖人則最重視自然樸素的精神。四、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 莊子: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神通大不過業力,業力大不過念力
    如果我們都是巨眼英豪,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齊一而平等的。假如人人都帶上放大300萬倍的眼鏡看這個世界,那麼萬物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是一個個原子而已,只有人的意識的存在。如果能放大一億倍,那這個世界就是空的,連人的意識都不會存在了,這時你也許就理解莊子說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的真人境界了。佛家說「空」,道家說「虛」,儒家說「明」,其指不二。知大均。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善惡有報,因果不虛。
  • 道教思想源遠流長,淺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這些都是他從道教修煉的角度對《莊子》一書的註解,反映出他重視精神內修,屬修煉中的清靜流派。二、中正為宗論陳景元的《莊子·天下》注中說:「南華著書,以中正為宗而曼衍無窮,以重德為體而真實不偽,以寄託為用而廣施教導,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則侔於天而不暗於人。
  • 節錄莊子經典語錄——趙善亭書法作品欣賞
    2節錄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3節錄莊子《逍遙遊》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 【齊物論09】南懷瑾先生:對與不對,都是人的師心自用
    他的這個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個邏輯或思辨的方法,來研究替代。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而心自取者」。這是觀點上面的自取,構成了一套理論,構成了一套哲學。下面一句話,整個的分數給你打零分。「愚者與有焉」,愈笨的人,愈認為自己的理論高明,愈認為自己對。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莊子|最偉大的一個情種
    中國歷史上的大文人,喜歡莊子的極多,比如竹林七賢、陶淵明、李白、蘇軾等等。但直接說莊子這個人的卻很少,但總算有那麼幾個。清代學者胡文英是一個,他整體評價莊子的一段話,是我見過的最動人的評語,沒有之一。他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未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