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說莊子 解讀齊物論2

2020-12-23 紅塵夢中客

解讀齊物論--(2)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見識廣的人看待外物很豁達,不拘小節;沒什麼見識的人老喜歡去鑽牛角尖。世人所謂的高論都氣勢逼人,好像說的都是真理;還有茶餘飯後的閒聊,說的都是張家長李家短。這些見識的不同,言論的不同又是怎樣贊成的呢?

你看我們睡覺的話會做各種不同的夢,醒來後你就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外物。於是我們的見識,感情,就和外物交雜在一起。這樣我們的內心對外物的認識就會受到影響。有時候我們精神散漫,對外物漠不關心;有時候我們只認死理,別人說什麼我們也不聽;有時候我們不願意,甚至還討厭聽從別人的意見。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認識外物,一開始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可一旦我們覺得自己認識這個外物了,就開始漠不關心了。我們一旦認知外物,會馬上產生是非觀念。

可這樣的是非觀念,存在我們心中,很難改變得了。這樣我們本來存在的「道心」,很快地就消損了。如果我們一直沉溺在我們自己的是非觀念之中,那我們的「道心」就沒有辦法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如果我們進一步閉塞自己的觀念,那我們的「道心」就老去了。

這個「道心」都要死了,就沒辦法能他起死還生了。那這樣的變化是怎麼造成的呢?是因為感情嗎?有這個可能。因為人都有喜怒哀樂這樣的感情,我們憂慮嘆息的話,內心就會有變化;而這樣的內心變化,又會從我們的面部表情中體現出來。

可是感情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好像音樂從虛空中產生,又像蘑菇是由蒸汽變成的。然而我們每天都產生感情,真好像和感情面對面一樣,可我們偏偏又不知道感情是如何產生的。怎麼產生的呢?自己啊,自己啊!我們每天產生的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產生的呀!

前面說了,從這個「大知閒閒」開始,說的是「天籟」。前面說「地籟」,為的就是引出這裡說「天籟」。那什麼是「天籟」呢?看了「地籟」那個比喻可能大家猜出來了。「地籟」是風經萬竅所發之聲;那「天籟」呢,就是心感萬物所發之言,即「物論」。「夫言非吹」。「吹」則為「地籟、人籟」,而「言」則為「天籟」。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這兩句話是總起句,把上點出「知」字和「言」字。把文章的主幹在這裡點出來了。這個「知」,和《逍遙遊》裡「小知不如大知」的「知」同樣,作「見識」解。說的是人的感性認識。「閒閒」,意思就是無分別。「間間」,就是有分別。這個說見識廣的人因為見識得多了,所以看事物就豁達,行事不拘小節。見識淺的呢,什麼事他都奇怪,都要看看,細細察問。「炎炎」,就是有氣焰;「詹詹」,就是言語瑣細。這裡是說大言氣勢逼人,小言瑣細無方。那什麼叫「大言」呢?「大知」說的話,就叫「大言」。

這裡莊子並不是像《逍遙遊》裡,說「小知不如大知」。莊子在這裡並不贊成「大知」或「大言」。他要說的,是「冥情去知」。要想辦法消除感性認識。說這樣才是「自然之道」。這裡說「大知、小知、大言、小言」的意思,是大知,便發大言;小知,便發小言。世人「知」不同,「言」亦不同。

莊子在這裡強調的,是「不同」二字。更為重要的一點呢,前面也說了。莊子本篇《齊物論》所要論述的,就是「知」和「言」。這兩個字為本文的骨幹。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說,或合說,總不離此二字。而「知」主於心,而「言」發於心。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寐為睡,覺為醒。這個很好理解。那什麼叫「魂交」,什麼又是「形開」呢?古人認為,夢有六候,覺有八徵。六候者,一曰正夢,二曰蘁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此六者,神之所交也。八徵者,一曰故,二曰為,三曰得,四曰喪,五曰哀,六曰樂,七曰生,八曰死。此八徵者,形所接也。「魂交」,則演為六夢;而「形開」方能「接」,所以自「形開」後,馬上寫道「與接為構」。這裡是指人醒來後,與外物有了接觸,形接萬物而心有所感,於是那「八徵」便在心中纏繞不能解開,這個稱之為「構」。這樣發展的結果呢,就是「日以心鬥」。因為形開而與八徵相接構,從而亂心,於是心志便有不齊。這裡「心鬥」,指的便是自己內心受萬物所感,道家稱之為「亂心」,也就是這種感性認識擾亂了人的「本心」,或者叫「道心」。並不是說和別人勾心鬥角叫「心鬥」。前一句「與接為構」,暗暗和前文「形如槁木」相對;而這句「日以心鬥」,暗暗和前文「心如死灰」相對。文章到此便點出一個「心」字來,十分要緊,為全文總綱。

「縵者、窖者、密者。」縵者,寬也;窖者,深也;密者,謹也。這三個字的意思是這樣。那反應的就是「心鬥」的三種不同情態。什麼情態呢?前面也說了:有時候我們精神散漫,對外物漠不關心;有時候我們只認死理,別人說什麼我們也不聽;有時候我們不願意,甚至還討厭聽從別人的意見。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這一句話總起這一小段文字。說的是人們心態的一個變化過程,從「惴惴」到「縵縵」。「惴惴」的意思我們知道,有個詞叫「惴惴不安」,就是那樣一種心情。所以這裡是指人們在認識外物之初,也是這樣一種心態。可到了後來,就變成「縵縵」了,也就是說漠不關心了。為什麼?後面說了,各人已經對外物有了成見了,也聽不進其它的見解了。所以就成了「縵縵」這樣的狀態。

「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這個說的是「是非」產生之快。只要我們一認知外物,就馬上產生了「是非」。比如我們認識了「馬」,我們就馬上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是」馬,而其它的「非」馬。

「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這裡說的「留」是指個人的是非觀念。「守勝」就是說這樣的觀念很不易改變。

那有了是非觀念,而且不易改變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意思是說他們的「本心」,或者說「道心」,衰敗猶如秋冬的草木,意思是衰敗非常之快。莊子說要「冥情去知」,其目的就是要回歸本心。那什麼是「本心」呢?道家所謂的本心,就是「性修反德」,而「德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也就是要回到天地之始,「若愚若昏」,無知無覺的狀態。那人們「日以心鬥」,時時刻刻為外物所感,這樣子「本心」就很快地泯滅了。所以這裡叫「日消」。

「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這句很好理解,就是說人們沉溺在自己的是非觀念之中,那這個「本心」就沒有辦法恢復了。

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厭,通作「壓」,閉塞的意思。緘:繩索,意思是用繩索加以束縛。這裡也是閉塞的意思。道家修煉講究打開心竅以心通萬物。我在講解《逍遙遊》時也說了,要以人的小周天與自然的大周天相通,從而融入自然。這樣一種狀態。而這裡說心智閉塞是不行的,那樣心智就衰老頹敗了。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這個也很好理解,說快要死了,沒辦法復生了。復陽就是復生。什麼要死呢?還是在說「本心」。

「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這四句話總體來看是一種遞進的關係。先是衰敗,消退;然後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復之了;再到後來就老敗了;將後來就將死而不能復生了。所以這裡說的是一個從衰敗到死亡的過程。那是什麼從衰敗到死亡呢?「心」。你看最後一句點出來了,是「近死之心」。這裡主要還是先「心」的變化。這個「心」的衰敗到死亡,不是說得了什麼心臟病,什麼心肌梗塞。不是那個。指的是人的思想。

所以從上文「縵者」到這裡「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這都寫的是「心鬥」之狀。所以這裡寫「近死之心」,復點一「心」字,照應上文的「心」字。然而心為何而亂?在這裡莊子就給了個假設,說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情」字亂心。於是後文寫道:「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喜怒哀樂」便是寫情。有了「喜怒哀樂」,心有所感,就會「慮嘆」,意思是思慮,感嘆。這樣就會「變慹」。什麼叫「變慹」呢?莊子在《田子方》篇裡有這麼句話:「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幹,慹然似非人。」「慹」的本意是「不動」,這裡指的是心念不動。心念不動,方為本心。那麼「慮嘆變慹」就是指思慮感嘆,情動於中,而動其不動之心。「姚佚啟態」。姚通佻,輕浮。佚,飄逸。啟,動。態,容。所以「姚佚」在這裡的意思是指面總表情很不穩定。上句說情動於心,這裡說表於外則動容。所以上句寫情變心於內,此句寫情啟態於外。

好了,這裡說到了「情」。那什麼是「情」呢?「情」又是從哪裡產生的?是如何產生的?這個一時可答不上來。莊子在這裡用了兩個比喻:「樂出虛,蒸成菌。」音樂從哪裡來?從虛空中來。然後古人認為地上長的蘑菇是地底的蒸汽化成的,是沒有根的。這個比喻什麼?比喻「情」也仿佛是無根的。不知道是從哪來的,是怎麼產生的。「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我們天天都有感情產生,好像喜怒哀樂交替出現在眼前,但就是不知道這個感情是如何萌發的。

好了,下面一句話很有意思:「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怎麼理解呢?我手邊的這個翻譯《莊子》的書中是這麼理解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這一切發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這種種情態發生、形成的原因?」看不明白吧。好像是說:「算了吧,這個東西太麻煩了,我們還是先不去想它了。」這樣解好像也解得通。不過你看莊子下一段寫什麼?「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糊塗了吧。這個怎麼接起來的?上文由「心鬥」,說到人之所以有「心鬥」,是因為「情」的作用。情變心於內,而啟態於外嗎。然後問到這個「情」從哪來的,莊子說,哎,這個太麻煩了,我們先不說這個,我們先來說什麼是「彼」,什麼是「我」吧。要說莊子這個思維的跳躍性也太大了吧。東邊打一槍,發現問題解決不了,馬上跑到西邊去打一槍。

好了,這是說個笑話。所以從文章的連貫性來說,不應該這麼解。那這個「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這個怎麼解呢?我們前面說了,莊子在這裡說「知」,先是以風設喻。兩者對應來寫。對不對?前面說這個風是怎麼發作的呢?「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子綦在說「天籟」前,總結「地籟」時,是不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說「這些聲音發動者是誰呢?全是從木頭自己身上來的。」這裡說到「情」是如何產生的呢?莊子說:「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看出來了吧?其實莊子在說:「自己呀!自己呀!我們每天產生的這些感情,都是由自己本身而產生的呀!」看清楚了這個,下文就寫得更加妙了。

相關焦點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因此,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是他的人生觀。莊子希望用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超越生活的一切束縛,達到心靈上絕對自由,這就是逍遙遊。《逍遙遊》體現的是莊子的人生觀,而《齊物論》則是莊子的認識論。我們知道,認識論決定人生觀,也就是說,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式。
  • 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知突破必讀的極佳之作,至今無人能超越
    在莊子哲學思想中,涉及到形上學、本體論、辯證思想、相對論、宇宙觀、認識論等較多觀點,無論我們從那一個觀點進入,都能夠一窺莊子哲學的宏大與深邃。可以說,在中西方哲學家中,能像莊子這樣洞察人性、萬物以及世界本相,且能夠將其準確描述出來,並找到終極性解決方案的人,可謂鳳毛麟角。
  • 與丫頭讀《莊子》9,齊物論之形如槁木,龜息功
    丫頭:上一篇名字是「逍遙遊」,我大概能理解,這一篇叫「齊物論」是啥意思啊?我:「齊物論」重點是「齊物」,莊子他老人家認為世間事物、規則、思想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沒有主觀上的高下大小之分,應以清風拂大崗,明月照大江的心態去齊同對待。換個說法,萬物稟道而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而為一」,「道」包涵萬物、無處不在,所有的事物存在即符合「道」,所以萬物本質齊同。
  • 朝三暮四——畫說莊子(4)
    ——《莊子. 內篇. 齊物論》畫說故事:有個喜歡養猴子的人,每天都用橡子餵猴子,有一天,他對猴子說:以後每天早上給三顆,晚上給四顆,猴子很不高興;養猴子的人想了一下說:那早上給四顆,晚上給三顆。猴子聽了竟轉怒為喜,非常高興。
  • 莊子與曹雪芹:兩千年的守望
    曹雪芹和莊子都生活在社會危機嚴重、「艱於呼吸視聽」的濁世,這樣,他們兩人便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夢境,藉以消解心中的塊壘,寄託美好的願望,展望理想的未來。  《莊子》與《紅樓夢》這兩部傳世傑作,歸根結蒂,都可說是作者的「謬悠說」「荒唐言」「辛酸淚」。清末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自敘》中說得好:「《莊子》為蒙叟之哭泣」,「曹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紅樓夢》應是引用《莊子》中典故、成語、詞句最多的一部作品,作者順手拈來,觸筆成妙。
  • 廣莫道人解讀莊子《齊物論》(二)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莊子》名言30句,句句不陌生!
    ;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齊物論09】南懷瑾先生:對與不對,都是人的師心自用
    假使一個人,心裡沒有一個主觀的觀念,沒有成心「而有是非」,借用西方哲學的觀念,絕對客觀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現象,莊子就說了一句名言,「今日適越而昔至也」。假定當時莊子這篇文章在楚國寫的,在湖北、河南之間,要到南方越國浙江去,就是說,今天動身到越國,不能說今天到,而說從前就來到了。這個講的是什麼話?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既然道的生命是無限的,那麼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謂生死,不過如晝夜的更替,我們不必好晝而惡夜,因而勿需樂生而悲死。這才算領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說是解放了為形軀所限的「小我」,而成為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
  • 《莊子》10句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點評:太陽出來了,就出來勞作;太陽落山了,就回家休息,白天不睡懶覺,晚上不熬夜。逍遙自在,怡然自得,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這才是最健康、最嚮往的美好生活呀!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之中。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2、莊周在道家地位極高,僅次於老子,所以提起道家,必是「老莊」,這兩人的名字捆綁了兩千年,而且還將繼續捆綁下去。道家和道教本來屬於兩碼事,道家是學派,道教是宗教。但是兩者又是千絲萬連,道教的思想源自於道教,道教又是道家學說的世俗化。
  • 莊子高論、高人妙解相映成趣,單純追求長生不老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莊子第一個觀點莊子說,人類總是仗著小聰明,想把一些東西藏起來。生命、時間、美貌、健康、權力、金錢……這些是能藏起來,然而總有一天,要被造化巨人找到,來個一鍋端。因此,上述東西都不是長久的。對此,古代解讀莊子的高人——郭象有話說。
  • 楊立華丨莊子是一個千秋獨絕的靈魂
    ,講述了莊子如何將「至德者」的不可言說,利用「聞道者」和「問道者」的對話將其中最根本的真知表達出來,給後世人以啟迪。因此,我們要對《莊子》進行真正的研讀,重點就應該放在《莊子》的「內七篇」,但並不是說「外、雜篇」不應該讀,因為儘管「外、雜篇」是後世學莊者所作,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莊子》「內七篇」的理解。因為這裡面匯集到的文獻篇章都離莊子很近,所以裡面透露出很多很重要的信息,所以對於我們理解莊子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些後世學莊者對莊子的某些思想片斷有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其中的有些篇章也確實很妙。
  • 楊立華丨莊子是一個千秋獨絕的心靈
    因此,我們要對《莊子》進行真正的研讀,重點就應該放在《莊子》的「內七篇」,但並不是說「外、雜篇」不應該讀,因為儘管「外、雜篇」是後世學莊者所作,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莊子》「內七篇」的理解。因為這裡面匯集到的文獻篇章都離莊子很近,所以裡面透露出很多很重要的信息,所以對於我們理解莊子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些後世學莊者對莊子的某些思想片斷有充分的發揮和展現,其中的有些篇章也確實很妙。
  • 莊子|最偉大的一個情種
    中國歷史上的大文人,喜歡莊子的極多,比如竹林七賢、陶淵明、李白、蘇軾等等。但直接說莊子這個人的卻很少,但總算有那麼幾個。清代學者胡文英是一個,他整體評價莊子的一段話,是我見過的最動人的評語,沒有之一。他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未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 南華真人《莊子》25句經典名言,值得細細品悟的人生智慧!
    ——《莊子·齊物論》最有智慧的人,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