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論09】南懷瑾先生:對與不對,都是人的師心自用

2021-03-01 南師說道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一個人如果跟著自己的心理狀態,成立了一個觀念,各有立場,各有主觀,「而師之」,認為自己這個是對的,是最高明的,然後用自己這個高明的觀念,解釋一切。譬如每個宗教,每一個哲學家,解釋生命的根本,都有各自的理論。乃至於佛法,小乘、大乘,各宗各派,都有各自解釋的方法。這些理論都是「隨其成心而師之」,是把自己的心理,構成了一個心理情態。拿現在新的哲學觀念,就是構成了自家意識思想的形態,再拿自己這個意識形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如果認為這樣是了不起的真理,認為自己就是大師的話,「誰獨且無師乎?」哪個人心裡沒有一個老師啊!所以,都看不起別人,因為都自認有高明之處!而且我的高明不傳給你呀。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套真理,有一套理論,認為自己都很高明,悟道了。這一種心理狀況,「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他的這個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個邏輯或思辨的方法,來研究替代。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而心自取者」。這是觀點上面的自取,構成了一套理論,構成了一套哲學。下面一句話,整個的分數給你打零分。「愚者與有焉」,愈笨的人,愈認為自己的理論高明,愈認為自己對。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假使一個人,心裡沒有一個主觀的觀念,沒有成心「而有是非」,借用西方哲學的觀念,絕對客觀地看一切的事物,看一切的現象,莊子就說了一句名言,「今日適越而昔至也」。假定當時莊子這篇文章在楚國寫的,在湖北、河南之間,要到南方越國浙江去,就是說,今天動身到越國,不能說今天到,而說從前就來到了。這個講的是什麼話?換句話說,就是你今天去美國,剛剛到了美國下了飛機,人家問你幾時來的?你卻說我沒有動過呀,我從前就來到這裡,就是這個話。你說莊子這個說法通不通?「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我一萬年前就在這裡,沒有動過。

人世間哪個是真理?哪個是「是」?哪個是「非」?哪個對?哪個不對?對與不對,都是人的師心自用。就是說一個人有成見,有主觀的觀念,自己認為這樣對,就是對,都叫做師心自用。

可是天地間有沒有是非的存在呢?這又是一個邏輯觀念。也可以說有個是非。這個是非像什麼呢?就像你今天開始動,到美國去的時候,實際上,並不是今天動,過去已經到了。這就是說,一切的是非,都是因為空間時間觀念而產生的。這是形而下的是非,是空間時間加上人的情感與思想,而產生的是非觀念。至於形而上那個真正的真理,那個是非,就是萬象都在動,它始終沒有動過。有沒有是非的存在?有是非。那個是非是泯除了是非而稱做的是非,是看起來沒有是非的是非。這個是哲學最高的觀點了。

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

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你懂了這個道理,最高的那個是非,不是師心自用來的,它是泯除了形而下一切是非以後,所建立的真理。那個真理中間,自然有它的是非,這就是主要的「因果不滅論」。一般那個是非存在,是形而下的是非,不是真正的是非,形而下的是非靠不住,是師心自用的。形而上絕對的那個真理,泯除形而下的是非之外,別有是非;叫做是非善惡也可以,不叫做是非善惡也可以。因此他說「是以」,就是所以,「無有為有」,在那個形而上的本體上,真理方面沒有東西,了不可得,就是《逍遙遊》的無何有之鄉,也就是《齊物論》開頭南郭子綦所講「亡我」;這個時候,無有是空的。但是真的是空嗎?宇宙萬有怎麼來的?真空生的,從真空裡頭來的,無有變成有,是無中生有。這個宇宙是這樣來的,生命也是這樣來的。但這不是唯物論那個思想「無有」,那個「無有」是斷見。「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真空裡頭怎麼樣生出一個妙有呢?我告訴你,就像智慧最高的大禹王那樣,他都不能了解。

為什麼這裡「有神禹」呀?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史上,大禹王是位大科學家,他的科學是神化,神人的科學。這要研究上古神話史了。大禹王把洪水治下去,歷史記載,只曉得九年治好。我們曾提過在道家上佔保留的資料,認為大禹王有神通,有各種各樣的法術,所以中國上古文化,稱大禹王為神禹。他有無比的神通,智慧之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但是莊子提出來,縱然有大禹王那樣的智慧,那樣的神通,他都不能了解真空變成妙有,「吾獨且奈何哉!」那麼叫我們一般人有什麼辦法懂呢!

他現在講人世間的智慧,因為了解形而上本體的道,都不透徹,以致產生世界上各家的學說,辯論那個是非。現在接著辯論形而上的學理,所產生各家的是非。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千萬不要「師心自用」或「剛愎自用」
    【正知拾遺】2000年之後我才有幸讀到南懷瑾先生的著作,第一本好像是《論語別裁》。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只要人也能夠拋開自我,拋開自己的情緒私慾,拋開所有的先入之見和主觀成見,摘掉一切有色眼鏡,做到老子所說的柔弱、不爭、處下、如谷,從而讓自己的心靈達到虛無的境界,達到像道一樣的空靈,道的生生不息就能在自己的心靈上產生作用,就能讓自己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理解莊子的齊物論了。其實,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帶著先入主和主觀成見的,對不對?
  • 紀錄片《 南懷瑾先生 》合集
    南懷瑾先生 ——上集—— ——下集——
  • 南懷瑾先生 | 服喪的知識
    這裡有「杖期」與「不杖期」,就是「執喪杖」或「不執喪杖」。喪杖粗為一搤,就是大拇指與食指,繞成一圈那麼粗;長不過膝,就是和下腿一樣長;外面裹以刺狀的白紙,但所用的質料,因死者的性別而不同。男性用的名苴杖,用竹製成,以其圓形象天,性貞,四時不凋謝,表明子為父禮中痛極,自然圓足,有終身之痛。
  • 央視播出的南懷瑾先生講了些什麼?【含雙視頻】
    9月29日是南師往生2周年紀念日,9月25日晚CCTV-10播放了《先生,南懷瑾》紀念專輯第一集,視頻如下。
  • 央視揭秘:南懷瑾先生選擇吳江的理由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
    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 首次公開的秘密【南懷瑾先生】
    諸位,我們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專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應就很快。某個人找你,這個人很自私自利,專為自己著想,到你家裡客廳坐一下,微塵還要帶一顆走的人,那你都不歡迎嘛,對不對?所以,利他的人,諸佛菩薩自然會加庇。如果自私自利人,不是不得感應,他得的小。  所以,大家默默唸去、默默修行,歷代以來準提咒的感應是非常大、非常多。
  • 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上下兩集完整版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 南國熙先生「道不遠人--說不盡的南懷瑾」主題巡講活動預告(溫州站)
    屆時南國熙先生將與讀者見面,聊一聊對大家來說親切又模糊的南老師,和大家分享與南懷瑾老師相處的經歷。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懷瑾先生才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在四川的一位患難知交錢吉先生就寫了這樣一首詩贈給他。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含珍貴照片)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二),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也曾為此迷惑過,於是就去找一些書來讀,可是夜貓子只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小迷糊,那些經書都是文言文,喻理又很深刻,讀起來簡直犯迷糊,實在是難煞小夜貓子我了,不過還好,遇到了南懷瑾先生的書,他用自己幾十年的深厚學識來解讀佛經,肯定是比小夜貓子我要強太多了。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上),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為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令人有米為炊,免於饑饉,如此嘉言善行,亦不勝枚舉雲。
  • 南懷瑾與馬星野的「蓴鱸之思」
    南懷瑾與馬星野,是溫州兩位知名鄉賢。上世紀80年代,兩人都曾客居臺灣、心繫家鄉,留下過一段關於「魚生」的鄉情佳話。 ◎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先生是溫州樂清人。
  • 南懷瑾與「九二共識」
    具建議人南懷瑾敬書」。此建議書由汪道涵直接送達江澤民等中央領導,獲得肯定。而臺灣方面由於蘇志誠深知李登輝意圖,竟私自將建議書壓下了,終因李登輝沒有回應而不了了之。從此,南懷瑾先生退出兩岸密使的會談。在汪道涵的努力下,本著在南先生寓所會談的精神,兩岸密使又分別在珠海、澳門、北京等地密會多次。
  • 南懷瑾先生 | 說大人則藐之
    可是不待革命,由於日本對我國的侵略,戰爭苦難把他們都淘汰了。因為這些人離家逃難,出了大門,連米長在哪一棵「樹」上都不知道,在逃難的路上,不待敵人打來,三五日的風霜,就倒路不起了。這一類也是所謂的「大人」。孟子吩咐學生們說:你們見了「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不要被他言談舉止的態勢嚇住了。現在民主時代,已經看不見大人們的那種威風了。
  • 南懷瑾先生:夢的解析
    五、引起夢者:非常情所可測,如夢入素未歷之境,素不相識之人,素無經驗之事等,但經若干時日,身之所接,悉與夢符,此即夢有引起之作用也。此種夢理,須研究佛法,知夫「三界唯心,一切唯識。」「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究明此理,方知心意識與如來藏性之用,具足一切,遍含三際,含裹十分方矣。
  • 祝您中秋快樂,為您送上《先生 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後者解析唯心、唯物之矛盾,列有一百零八個人生思想哲學問題,堪稱佛門唯識學寶典。「楞伽印心」,禪宗五祖宏忍,即以此驗證學人是否開悟。在此困頓坎坷境遇,南先生不得不「著書多為稻粱謀」以「煮字療飢」,但先生自奉甚儉,恬淡為樂,雖有在陳之厄,仍安貧樂道,收詹阿仁等弟子悉心指導,以弘揚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