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現了老子哪些美學思想?get提高藝術審美水平的小知識

2020-12-23 寸草影視園

文/曉草

紀錄片《中國》第一季12月7日起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上線播出。

本片採用人像展覽式的方式講述了從春秋戰國到大唐盛世時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圖1 紀錄片《中國》片頭
圖2 紀錄片《中國》人物群像

全篇畫面考究,片頭一扇印有「中國」二字的紅色箱門緩緩打開,仿佛走進了歷史的時光隧道。

圖3 紀錄片《中國》開場

全片大膽地採用了升格的慢鏡頭,別有歷史悠遠的韻味。中景和全景的應用

帶給觀眾紀錄片式的客觀視角。

第一集講的是儒道雙星—孔子和老子,可惜的是對老子的講述篇幅較少。

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了解老子的美學思想,對於朋友們提高藝術審美水平很有幫助,曉草就和大家聊聊老子的美學思想在紀錄片《中國》中的體現。曉草學識淺薄,未盡之處還請朋友們指正。

圖4 手繪《老子》by 寸草影視園

01「道」—「氣」—「象」

老子當過周朝的史官,比孔子大幾十歲,是孔子的老師,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

老子美學的中心範疇不是「美」,而是「道」—「氣」—「象」這三個互相連接的範疇。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範疇和最高範疇。「道」指的是原始混沌,就是說,「道」是在天地產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著形成萬物的可能性。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產生了陰陽二氣,萬物就從陰陽二氣交通和合中產生。

「象」是物的形象。既然萬物的本體是「道」和「氣」,那麼「象」必須體現「道」和「氣」。

魏晉南北朝美學家提出的「氣韻生動」就是老子這一思想的概括。意思是:審美觀照的實質並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生命。「氣韻生動」成為了幾千年來中國繪畫的最高美學法則。

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以形寫神。」

圖5 顧愷之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從畫蝦中悟得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餘畫蝦數十年使得其神。」

圖6 齊白石
圖7 《墨蝦》齊白石

對於當今的影視作品,這也仍然是重要的美學標準之一。

紀錄片《中國》畫面中,沒有歷史事件的實地鏡頭,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是由演員扮演的,並且沒有臺詞。隨著解說詞的講述,畫面中的人物多以全景和中景呈現,配以或高山白雲、或荒野黃沙、或宮闕一角等富有意境的背景。畫面追求的不是外形的逼真還原,而是神韻的寫意傳達。

圖8 紀錄片《中國》劇照
圖9 紀錄片《中國》劇照

02「有」、「無」、「虛」、「實」

此外,老子認為「道」具有「有」和「無」的雙重屬性。無論是宇宙的本體還是世間萬物都是如此。

老子說,車輪中心的圓孔是空的,所以車輪能轉動;盤子的中間是空的,所以盤子能成盛東西;房子中間和門窗是空的,所以房子能住人。正所謂「有無相生」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虛實結合」成了中國古典美學又一條重要原則。上文中「氣韻生動」的「氣」不僅表現於具體的物像,而且表現於物象之外的虛空。

中國古代詩畫的意象結構中,虛空、空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圖10 《寒江獨釣圖》馬遠(宋)

紀錄片《中國》在視覺上並沒有搭建一個完整的院落或房子,而是讓不完整的部分處於黑暗之中,依靠觀眾的想像來充實畫面。

圖11 虛實結合
圖12 虛實結合

這種虛實結合的風格,也是老子美學思想的體現。

相關焦點

  • 中和 頓悟 自然:儒釋道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書法、繪畫藝術
    儒釋道作為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和宗教實體,它們的哲學及審美思想對中國書畫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幾乎伴隨了中國書畫藝術的整個發展歷程,這三教的精神也直接影響了書畫家們的人格和思想,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書畫家們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風格的影響極為深刻。
  • 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
    摘要: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色層的美感體驗與油畫藝術家的製作技法和其使用的材料息息相關。不同時代油畫繪畫材料的改進使油畫色層美感享受不同,不同的發展的美感享受有刺激人們對繪畫材料和技法的進一步追求。進入當代,不斷研發的新材料給油畫色層表現給予更多的物資支持。
  • 復興中國審美,《衣尚中國》探尋服飾背後的美學精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總臺、歷史研究院、美院三家單位向全社會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
  • 第438篇:「心齋與坐忘」——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精神
    莊子的「心齋」、「坐忘」對中國美學史的意義1.老子「滌除玄鑑」的命題可以看作是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心胸的理論的發端。2.莊子上述關於「心齋」、「坐忘」的論述,突出強調審美觀照和審美創造的主體必須超脫利害觀念,則可以看作是審美心胸的真正的發現(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審美主體的發現)。
  • 復興中國審美 《衣尚中國》探尋服飾背後的美學精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組成員、副臺長蔣希偉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家美學, 彰顯獨特的中國氣韻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總臺、歷史研究院、美院三家單位向全社會發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的倡議。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老子和孔子相比較,惠子所思考的問題更傾向於自然科學中萬物理性的一方面,而孔子和墨子則專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上的約束和探索。比如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仁政和愛人的階級等級思想,而墨子雖然與孔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但是它所強調的是一種世間萬物共同擁有的一種深沉博大的愛,而並非孔子所提倡的階層等級的仁愛,老子的興趣則超脫於他們之外,老子更注重宇宙萬物的本身,它從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中抽脫出了一套抽象的法則,他稱之為道。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思考
    深入探究美學的意義,真正理解人類哲學思想的建立與發展,從意識形態的演變、長期社會實踐經驗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並促進社會進步和美學理論的完善提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學追求的特點。  中西文明的歷史進程、哲學體系不同,宗教、倫理及社會制度的發展不同,所以對美的本質的認知、審美意識、審美對象有明顯的區別,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結果。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傳統藝術的思想內涵能夠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元素非常豐富,除剪紙、年畫、泥玩、皮影、戲劇臉譜、國畫、書法等藝術形式外,還有服飾、明清家具、龍燈、舞獅等,另外,通過大量具有象徵寓意的藝術符號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也是傳統藝術常用的造型手法,如葫蘆、蓮花象徵生殖,鯉魚、石榴象徵多子,蝙蝠、牡丹象徵富貴,花瓶象徵平安,桃子、仙鶴象徵長壽等。
  • 藝術審美是一種 專業的能力和素養
    其次筆者發現,現實中很多文化程度頗高的人,或者說具有一定知識,在文學上也有著一定修養的人,對藝術方面尤其牽扯到對藝術本體的認識與評價時,卻知之甚少,分不清到底什麼是高級的藝術,什麼是低俗的藝術,什麼是專業的藝術,什麼是江湖的雜耍,只會在美學的某些常識層面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卻難以觸及到藝術創作的本體部分,難以展開較為深刻的、具體的、富有針對性的闡釋和論述。
  • 陳鼓應丨老莊思想與藝術人生
    他的代表作有:《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道家的人文精神》《悲劇哲學家尼採》《莊子哲學》《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莊子人性論》等。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幹說」影響日益廣泛。已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
    茶文化:宋代文人寄予人生態度與審美的內涵思想中國文人墨客素來喜茶,茶文化歷史悠久,據《茶經》載:「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到了宋代,飲茶更是更成為一種有著廣泛社會基礎的普及性的審美活動,茶坊遍布城鄉各地,並流行全日制經營。飲茶作為一種社會風尚,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旨趣。宋代士大夫在創造茶文化時,不僅僅將其作為生活藝術,更是將茶文化與審美追求、人生態度緊密結合在一起。
  • 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符號學
    就在現代我們開始強調設計作品與欣賞者、設計者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時,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美學早已提出「對話」的思辨融會型審美觀,主張天人對話、人人對話。道家追求的「道」、「德」、「氣」、「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對立兩級對話和融合後形成的與生命和自我融為一體的「邊緣地帶」。《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音樂是「照明人類心靈的深處的東西」丨舒曼藝術歌曲的美學思想分析
    ,相對於民歌和一般歌曲,無論是在體材上還是在藝術技巧上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在浪漫主義時期發展到了巔峰。舒曼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而且涉及了各種音樂形式,例如:藝術歌曲、鋼琴曲、室內樂、管弦樂等等。其中藝術歌曲的創作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歷史背景以及創作思想 歐洲的文學藝術在19世紀初期逐漸出現了一種新的風格和潮流――「浪漫主義」。它的產生反映了當時歐洲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態度。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論中和美
    本文乃作者陸陸貞好看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其基本的美學思想往往與古代的哲學聯繫在一起,儘管古代的哲學思想流派不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躍的學術空氣,但縱觀我國的書法理論史,受古代哲學思想影響的莫過於儒
  • 蔣勳:培養孩子的審美力,就是養成孩子的格局和修養
    更不要談社交、禮儀、競爭力水平等等。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救國」的口號。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 為什麼中日韓女明星在生活中的審美水平天差地別?
    比如:韓國受其歷史、日本受神道教的影響,兩者都傾向於取悅眼睛的物質性審美,而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雙重影響的中國,則嚴重傾向於取悅頭腦和心靈的精神性審美。這樣「重技術輕思想」的物質性審美的好處在於,韓國在學習和模仿其他國家的美學文化時,幾乎沒有思想或價值觀方面的障礙。但凡是有視覺效果的、好看的、有商業價值的,都可以拿來用。
  • 漲知識了,12星座你是哪種流行審美,或美學文化?
    雙子座:千禧年前後的流行文化(Y2K)Y2K,在一些圈子裡也被稱為Kaybug,是一種從大約從1997年到2001年盛行的美學。它是一個合成詞彙:Y = Year,2 = 2,K= Kilo,因此Y2K的含義其實就是千禧之年——2000年。樂觀主義和技術烏託邦主義是其核心思想。
  • 斫琴藝術的審美價值
    源遠流長、博大深厚的古琴藝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偉大創造的結晶。正是在這豐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輝燦爛、絢麗多彩的中國斫琴藝術,湧現出歷朝歷代無數傑出的斫琴家和不朽的古琴藝術品,形成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學和美學體系,匯集了中國傳統文化材料學、聲學、韻律學、髹飾學和史學。建立了辨擇良材、酌準尺度、審音定位、天覆圓成、灰磨平均等一整套斫琴理論。
  • 專家:藝術教育當成人之「美」
    面對新媒體發展和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藝術教育呈現哪些新趨勢、新變化,積累了哪些有益經驗?未來,藝術教育怎樣改革?中華美育傳統為藝術教育帶來哪些啟示?怎樣傳承、發揚?圍繞大家關心的話題,本期邀請三位教育界和藝術界專家進行探討。
  • 重視高雅藝術的思想教育價值
    高雅藝術進入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有助於觀眾陶冶情操、淨化心靈、開闊視野、感悟美學、提高審美素養、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一定程度上能夠抵制和消除低俗、庸俗、媚俗藝術作品的不良影響,是對觀眾進行思想教育的特殊形式和載體。 高雅藝術作品飽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