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草
紀錄片《中國》第一季12月7日起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上線播出。
本片採用人像展覽式的方式講述了從春秋戰國到大唐盛世時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全篇畫面考究,片頭一扇印有「中國」二字的紅色箱門緩緩打開,仿佛走進了歷史的時光隧道。
全片大膽地採用了升格的慢鏡頭,別有歷史悠遠的韻味。中景和全景的應用
帶給觀眾紀錄片式的客觀視角。
第一集講的是儒道雙星—孔子和老子,可惜的是對老子的講述篇幅較少。
老子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了解老子的美學思想,對於朋友們提高藝術審美水平很有幫助,曉草就和大家聊聊老子的美學思想在紀錄片《中國》中的體現。曉草學識淺薄,未盡之處還請朋友們指正。
01「道」—「氣」—「象」
老子當過周朝的史官,比孔子大幾十歲,是孔子的老師,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
老子美學的中心範疇不是「美」,而是「道」—「氣」—「象」這三個互相連接的範疇。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範疇和最高範疇。「道」指的是原始混沌,就是說,「道」是在天地產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著形成萬物的可能性。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產生了陰陽二氣,萬物就從陰陽二氣交通和合中產生。
「象」是物的形象。既然萬物的本體是「道」和「氣」,那麼「象」必須體現「道」和「氣」。
魏晉南北朝美學家提出的「氣韻生動」就是老子這一思想的概括。意思是:審美觀照的實質並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生命。「氣韻生動」成為了幾千年來中國繪畫的最高美學法則。
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以形寫神。」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從畫蝦中悟得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淡,此三變也。……餘畫蝦數十年使得其神。」
對於當今的影視作品,這也仍然是重要的美學標準之一。
紀錄片《中國》畫面中,沒有歷史事件的實地鏡頭,所有的歷史人物都是由演員扮演的,並且沒有臺詞。隨著解說詞的講述,畫面中的人物多以全景和中景呈現,配以或高山白雲、或荒野黃沙、或宮闕一角等富有意境的背景。畫面追求的不是外形的逼真還原,而是神韻的寫意傳達。
02「有」、「無」、「虛」、「實」
此外,老子認為「道」具有「有」和「無」的雙重屬性。無論是宇宙的本體還是世間萬物都是如此。
老子說,車輪中心的圓孔是空的,所以車輪能轉動;盤子的中間是空的,所以盤子能成盛東西;房子中間和門窗是空的,所以房子能住人。正所謂「有無相生」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虛實結合」成了中國古典美學又一條重要原則。上文中「氣韻生動」的「氣」不僅表現於具體的物像,而且表現於物象之外的虛空。
中國古代詩畫的意象結構中,虛空、空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紀錄片《中國》在視覺上並沒有搭建一個完整的院落或房子,而是讓不完整的部分處於黑暗之中,依靠觀眾的想像來充實畫面。
這種虛實結合的風格,也是老子美學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