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比起日韓。
我們國家的明星,雖然喜歡在紅毯這樣的大場面上,走大鳴大放、霸氣驚豔的路子。
但在社交網絡上的表現,卻明顯要接地氣和樸素的多。
不管是劉亦菲、範冰冰、迪麗熱巴這樣的顏霸,還是吳宣儀、孟美岐這樣的愛豆。
她們po在社交網絡上的生活照,大多數都是以大頭/過肩的濾鏡自拍為主。
質感上略顯粗糙。
然而我們觀察社交網絡上的日韓女明星。
會發現她們在拍攝生活照時,通常都堅持「隨意但嚴謹」的態度。
構圖、色彩、質感、內容,無一不是花了心思。相對濾鏡大頭照來說設計感很強,普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金藝琳:
長澤雅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一般來說,大家會條件反射般地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比如國人審美太差、女明星不懂充分營銷自己的美貌等等。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一定。
因為決定審美現象的,永遠都是審美觀念。
當我們對一個美學現象,進行價值評估的時候,如果沒有考慮到它背後的審美觀念,那評估結果的參考價值也就會變得很可疑。
就像用「櫻桃小口」的江南傳統審美,去judge歐美的豐唇趣味一樣。
完全是雞同鴨講,彼此之間連理性討論的基礎都沒有。
另外,女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是反映大眾形象審美的窗口。
她的形象背後,是千千萬萬個觀眾的審美共識。
通過分析女明星,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整個群體的審美偏好。
因此要回答,中國女明星的社交網絡生活照,為什麼普遍不像日韓女明星那麼講究,這個問題。
倪妮:
水原希子:
就勢必要從三個國家審美觀念的不同之處說起,才能夠讓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到一些新東西,而不只是在美學現象的表面打轉。
物質or精神性審美,中日韓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因為地理和歷史的關係,我們很容易就會對同屬於所謂「儒家文化圈」的日韓,產生「親近感」,並忽略掉一些觸及根本的差異。
比如:
韓國受其歷史、日本受神道教的影響,兩者都傾向於取悅眼睛的物質性審美,而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雙重影響的中國,則嚴重傾向於取悅頭腦和心靈的精神性審美。
這要怎麼理解呢?我們一個個來說。
首先來看韓國。
韓國所在的朝鮮半島,自西漢以來就是中國的番邦,並時常受到日本和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擾。
基於它的地理位置、面積和人口。朝鮮半島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來系統發展自己的文化的。
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強者學習,copy他們的方方面面,讓自己看上去「像那個樣子」。
在之前主要是學中國,後來則主要是學歐美。
我們不難發現,韓國人因此在整體上呈現出「重技能、輕思想,重物質、輕精神」的行事風格。
他們普遍是非常好的學習者和執行者、習慣在技術層面下功夫,但並不是很好的「思想者」。
《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和《寄生蟲》這樣看似很有思想表達欲的韓國電影,其實也是在進行著新瓶裝舊酒式的表達。
無論是拍電影、舞臺表演還是美妝造型,「韓國風格」給我們的感覺都非常實在。
細節充分、滿打滿算、賣相精美。
這樣「重技術輕思想」的物質性審美的好處在於,韓國在學習和模仿其他國家的美學文化時,幾乎沒有思想或價值觀方面的障礙。
但凡是有視覺效果的、好看的、有商業價值的,都可以拿來用。
這讓K-Pop的國際化,肉眼可見的成功,東西方都很吃韓國愛豆那一套。
但壞處也很明顯。
比如缺乏反思的創作傳統,導致它總是會少那麼一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的傲嬌靈氣。
華語區重映海報 & 韓國重映海報,後者的視覺表現非常「滿」:
導致韓國的商業美學很成功、也不乏認真的創作者,但並沒有出現什麼享譽世界的大藝術家。
美國權威的電影史網站TSPDT,去年評選出的20位偉大的亞洲導演裡,日本和中國平分秋色,但韓國沒有一人入選。
像白南準這樣比較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也是在美國長大的韓裔美國人:
日本
再來看日本。
日本雖然深受中國和佛教影響,但它的精神內核依舊是極端崇拜自然的「神道教」。
水、石頭、樹木、海浪以及各式各樣的動物,在日本人的傳統中,都被神道賦予了生命和靈力。
這種對「萬物有靈」的信仰,使得日本人看待客觀世界的眼光直接而熱忱。
日本匠人習慣於不斷鑽研一種材料,來提煉這種材料的靈魂質感。
「花很大力氣卻又看上去非常簡單自然」,是他們的美學追求。
物質世界本身就可以讓日本人得到極大的滿足(這與中國是非常不同的,後面會說到)。
因為神道教的關係,日本的物質性審美,比韓國多了一層內在的趣味。
比起韓風的事無巨細、標準化的美,日本更懂得「less is more」、差異化的美。
這讓日本的物質性審美,既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但又不至於因為太過通俗而經不起品味。
所以我們能看到。在中日韓三國裡,日式美學的國際聲譽最高,也產出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家。
中國
最後,我們來看中國。
相對於熱衷於物質世界的日韓,中國人是活在抽象的精神世界之中的。
翻閱相關的美學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日韓美學的核心概念都包含有「精緻」這個詞。
但在中國的美學評價體系中,取悅視覺的「精緻」,卻是一個很次要的概念。
我們對於客觀的物質世界和自己的眼睛,有著深深的不信任感。
比起視覺現象本身,我們更願意去琢磨它背後,人的精神活動。
開展一系列的人生和哲學思考。
日韓的物質性審美,更接近人們植根於本能的審美意識。
「眼睛覺得好看的」就幾乎一定是「美的」、「受歡迎的」,完畢。
但對於中國的精神性審美來說,「眼睛覺得好看」,在很多時候,不僅不會順利地與美聯繫起來,它甚至還可能是「醜」的。
大巧若拙才是高級美該有的樣子。
日本味的盛唐 & 中國味的盛唐:
中國這種幾近偏執的精神性審美傾向,作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都相當特殊的情況,被研究中國藝術的外國學者,一再提起。
比如牛津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柯律格,就曾無奈地提到:
「不懂中國漫長的歷史,和包裹在其中的政治和哲學,是看不懂中國畫的」。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get到了:
藝術、美,對於中國的審美觀念來說,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視覺問題,而是哲學和思想問題。
因此我們對於「視覺好看」的要求,普遍要比日韓寬鬆、無所謂的多。
對於明星外型美的要求,也不會像日韓觀眾那樣嚴格。
中國的明星,在大場面上美感營業即可。
日常表現接地氣,不僅不會影響人氣,反而是拉好感的做法。
比如金晨這個看戲老大爺的坐姿……
最最後,我們再來看中國這種精神性審美的弊端。
簡單來說就一條,那就是在對接商業美學的效率上,要比物質性審美低很多。
因為物質性審美足夠直接,遠比精神性審美,更容易滿足普羅大眾對於「美」的需求。
好看 => 購買
商業美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並不是讓你通過這個視覺表現,思考人生…
從這個角度來說。日韓相對於中國,在商業美學上,就有了文化意義上的先發優勢。
浮世繪顯然比寒林山水更接地氣:
消化精神性審美傳統,使其更好的融入符合現代商業趣味的物質性審美體系。
也就變成了當代中國的視覺工作者們,在有意無意之中,正在做得事。
前段時間向外輸出的「中國妝」、自得琴社和李子柒的生活美學,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
中式的精神性審美傳統,當然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在嚴肅藝術和學術領域,中國的表現幾乎是一騎絕塵。
2007年,首爾大學出版了一本近900頁的《美學的歷史》,其中中國佔據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而韓國只有區區十六頁…
總之,各種文化和審美觀念,都有它擅長和不擅長處理的部分。
突破面對表象時的短暫不適,嘗試互相理解、借鑑,會讓我們收穫到更多的東西。喜歡今天的內容的話,就給氧叔點讚和點在看哦。
建議大家都把新氧美學院標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