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說》連載(二)南懷瑾

2021-02-18 mylife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真善美的價值定論何在?

《老子》首章既提出「道」與「名」的涵義,但同時又相同於「因明」的法則,能建能破,自說了一個道,自又推翻了道的名相。也如同正反合的「邏輯」辯證,不自立於不變的肯定與否定形態。如珠走盤,無有方所。所謂的「道」,乃「至道」的定名,都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姑且名之為「道」而已。「道」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名相只是人為意識的塑造而已。叫它是「道」,已經是頭上安頭,早已著相了。要想明白這個不可見、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體會,才能了解有無同出而異名的道妙。因此第二章便推出美與善的道理,加以闡發。

美與善,本來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極力追求的境界。如西洋文化淵源的希臘哲學中,便以真善美為哲學的鵠的。中國的上古文化,也有同樣的標榜,尤其對人生哲學的要求,必須達於至善,生活與行為,必須要求到至美的境界。甚至散於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中,也都隨處可見,不須—一列舉,另加介紹。

現在從後世道家所標榜的修道,與學術思想上的應用兩面來講,也便可以知道它的大要。至於進而多方發明,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各個觸角,那就在神而明之,無往而不自得了。

先從修道方面來講,無論後世哪一種宗教,或教育哲學,都會樹立一個美和善的架構(標的)。殊不知變生於定,二由一起。凡是人為所謂的美與善的道,一落痕跡,早已成為不美不善的先驅了。修道的人,大多數都把道的境界,先由自己的主觀觀念,建立起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構想。也可以說是自己首先建立起一個道的幻境,妄自追求。其實,一存此念,早已離道太遠了。因此老子便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隨老子之後,後來從印度傳來的佛家學說,也同樣有此理論。例如大乘佛學所謂道體的「真如」,這個名詞本身便自說明只是名言的建立,不可認為確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真如」存在。真者如也,如其真也。如果把「真如」確定在美善的範疇,這個真也就不如如自在了。這是許多修道者在思想觀念與見解上難以避免的大問題。因此佛學以解脫「見惑」——理解上的困擾;「思惑」——觀念上的困擾,為無為法,為見道的重心所在。譬如五種「見惑」中的「見取見」與「禁戒取見」,就都屬於思想見解上的迷惑。由此可見佛家學說與老子相提並論,並非偶然。老子是用歸納方法來簡單指示,佛家則用演繹方法來精詳分析。無怪宋儒中的反對派,就佛老並稱,同時排斥了。

善反而不美

大道無名,並非如一般凡夫俗子們所認為的常道。什麼是常道呢?便是平常人們為形而上道所建立起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名相境界。這樣一來,早已離道更遠了。

有個真善美的天堂,便有醜陋、罪惡、虛偽的地獄與它對立。天堂固然好,但卻有人偏要下地獄。極樂世界固然使人羨慕,心嚮往之,但卻有人願意永遠沐浴在無邊苦海中,以苦為樂。與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馳。不如兩兩相忘,不執著於真假、善惡、美醜,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遙自在了。

如果從學術思想上的觀點來講,既然美與醜、善與惡,都是形而下人為的相對假立,根本即無絕對標準。那麼,建立一個善的典型,那個善便會為人利用,成為作惡多端的擋箭牌了。建立一個美的標準,那個美便會鬧出「東施效顰」的陋習。有兩則歷史故事,濃縮成四句名言,就可說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道理,那就是「紂為長夜之飲,通國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現在引用它來作為經驗哲學的明確寫照,說明為人上者,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可有偏好與偏愛的趨向。即使是偏重於仁義道德、自由民主,也會被人利用而假冒為善,變為造孽作惡的藉口了。

同樣地,愛美成癖,癖好便是大病。從歷史經驗的個人故事來說:

元朝末期的一位大名士——大畫家倪雲林。他非常愛美好潔。他自己使用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每天都要有兩位專人來經管,隨時負責擦洗乾淨。庭院前面栽的梧桐樹,每天早晚也要派人挑水揩洗乾淨,因此硬把梧桐樹幹淨死了。有一次,他留一位好朋友在家裡住宿,但又怕那個朋友不乾淨,一夜之間,親自起來視察三四次。忽然聽到朋友在床上咳嗽了一聲,於是擔心得通宵不能成眠。等到天亮,便叫傭人尋找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裡,要清理乾淨。傭人們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找不出那位先生吐痰的痕跡,又怕他生氣罵人,只好找了一片落葉,稍微有點髒的痕跡,拿給他看說找到了。他便立刻閉上眼睛,蒙住鼻子,叫傭人把這片樹葉送到三裡外去丟掉。

元末起義的張士誠的兄弟張士信,因為仰慕倪雲林的畫,特地派人送了絹和厚重的金幣去,請他畫一張畫。誰知倪雲林大發脾氣說:「倪瓚(雲林名)不能為王門畫師。」當場撕裂了送來的絹。弄得士信大怒,懷恨在心。有一天,張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遊樂,泛舟中流,另外一隻小船上傳來一股特別的香味。張士信說:「這隻船上,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攏去看個清楚,不料正是倪雲林。張士信一見,便叫從人抓他過來,要拔刀殺了他。經大家懇求請免,才大打一頓鞭子了事。倪雲林被打得很痛,但卻始終一聲不吭。後來有人問他:「打得痛了,也應該叫一聲。」倪雲林便說:「一出聲,便太俗了。」

倪雲林因為太愛美好潔了,所以對於女色,平常很少接近。這正如清初名士袁枚所說的:「選詩如選色,總覺動心難。」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金陵的一位姓趙的歌姬,就把她約到別墅來留宿。但是,又怕她不清潔,先叫她好好洗個澡。洗完了,上了床,用手從頭摸到腳,一邊摸,一邊聞,始終認為她哪裡不乾淨,要她再洗澡,洗好了又摸又聞,還是認為不乾淨,要再洗。洗來洗去,天也亮了,他也算了。

上面隨便舉例來說「美之為美,斯惡矣」的故事。現在再列舉一則故事來說明「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宋代的大儒程頤,在哲宗時代,出任講官。有一天上殿為哲宗皇帝講完了書,還未辭退,哲宗偶然站起休息一下,靠在欄杆上,看到柳條搖曳生姿,便順手摺了一枝柳條把玩。程頤看到了,立刻對哲宗說:「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推折。」弄得哲宗啼笑皆非,很不高興,隨即把柳條擲在地上,回到內宮去了。

因此後來有人說,講孔門的道理,無論怎樣說,也不致超過孟子。而孟子對齊宣王說,好色、好貨也都無妨,只要擴充所好的心與天下同樂就對了。偏是倒黴的宋哲宗,遇到了程夫子,一根柳條也不許動。當了皇帝的,碰到如此這般的大儒,真是苦哉!

由於這些歷史故事的啟發,便可了解莊子所說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的道理,也正是「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的另一面引申了。

再從人類心態的廣義來講,愛美,是享受欲的必然趨向。向善,是要好心理的自然表現。「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作好事」,那是理想國中所有真善美的願望,可不可能在這個人文世界上出現,這是一個天大的問題。我們順便翻開歷史一看,秦始皇的阿房宮,隋場帝的迷樓和他所開啟的運河兩岸的隋堤,李後主的鳳閣龍樓,以及他極力求工求美的詞句,宋徽宗的良嶽與他的書筆和書法,慈掉太后的圓明園和她的花鳥,羅馬帝國盛極時期的雕刻、建築,甚至馳名當世如紐約的摩天大廈,華盛頓的白宮,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也都是被世人認為是一代的美或權利的標記,但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來瞻前顧後,誰能保證將來是否還算是至善至美的尤物呢?唐人韓琮有一首柳枝詞說:

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

何須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

老子卻用更深刻而尖銳的筆觸指出:「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 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 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由《老子》的首章而接連這一章的全段,很明顯地看出他說自形而上道的無名 開始,一直到形而下的名實相雜,再到「同出而異名」因果相對的道理,自始至終, 是要人匆作禍首、莫為罪魁的教示。但是,他說歸說,後世用歸用,完全不是老子 說的那樣。

有無相生

從人類的經驗來講,天地萬物的從有還無,是很自然的事實。但是要說到萬物的有,是從無中出生,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因此,古今中外的崇信唯物論者,除了絕對否定無中生有之外,便給老子加上頂「虛無主義」的帽子。尤有甚者,把老子歸到唯物思想的範圍。斷定老子的「無」便是沒有,更不管他「相生」兩字的內涵。不過,真要指出有與無是怎樣相生的道理,綜合東西文化數千年的哲學,也實在作不了一個明確的結論。除非將來的理論物理與哲學匯合,或者會有個明確的交待。如果勉強用現代物理知識來解釋,認為質能互變的原理,便是有無相生的說明,那也是並不透徹,而難以肯定的說明。況且物理學上的定律,還是未定之義,它隨時在再求深入。

倘使只從傳統道家觀念來說明「有無相生」的原理,自莊子、列子等開始,都是用「神化」、「氣化」來作說明。至於「神」與「氣」的問題,究竟屬於物質?或是物理功能的作用?便又牽涉到另一問題上去了,暫且不說。在道家中,比較接近理論物理思想的,應當以五代譚峭的《化書》為首。其中的《道化》說: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合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譚子的「道化」學說,也可以說是代表了歷來道家的一貫思想,如果說他是唯物論,但他所提出的神,非物理。神與物是有明顯的界說。如果說他是唯心論,神與心的關係,究竟如何?神與心是一或二?亦成為後世佛道兩家爭端的癥結。可是這些講來講去,到底都牽涉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的形上學,而且都是幸或不幸去做神仙們的大事。至於一般凡夫俗子們對老子的「有無相生」等道理,卻老老實實反用為帝王術的萬靈丹,因此千古以來,便使老子背上陰謀與欺世盜名的大黑鍋,那是事實俱在,證據確切的。

老子背上歷史的爛帳

現在我們再迴轉來看看這位先聖——老子的哲學大道理,如何被歷世的大國手——帝王們用到大政治、大謀略上去。三代以上,歷史久遠,資料不太完全,姑且置而不論。三代以下,從商湯、周武的徵誅開始,一直到秦漢以後,凡是創業的大國手——建立統一世系的帝王,沒有哪個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黃老之道「有無相生……前後相隨」的路線的。

大舜起自田間,赤手空拳,以重孝道德行的成就,繼承帝堯而有天下。大禹是以為父贖罪的心情,胼手胝足,治河治水的勞苦功高,又繼大舜之後而有天下。這當然都是無中生有,「難易相成」白手創業的聖帝明王行道的大榜樣。

跟著而來的,湯以一旅之師,文王以百裡之地,以積德行仁為大謀略,因此而「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囗有天下,開啟德治的長遠規模。

從此以後,劃分時代的春秋霸主們,都是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權術紛爭的路線,互爭雄長。所謂上古的道化與德治,早已成為歷史上的陳跡,學術上的名詞,徒有空言,皆無實義了。因此都享國不久,世系也屢易不定。

等次以降,秦始皇的蠶食吞併六國的謀略,漢高祖劉邦的手提三尺劍,起自草莽,降秦滅楚。甚至曹操父子的陰謀篡位,劉裕的效法曹瞞,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的反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忽必烈的聲東擊西,朱元璋的奮起淮泗,多爾袞的乘機入關,康熙的帝王術,都是深明黃老,用作韜略的大原則,師承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等原理而建立世系基業。

在這些歷來大國手的創業名王當中,最坦率而肯說出老實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曹丕,一個是唐太宗的父親李淵。當曹丕硬逼劉邦的末代子孫漢獻帝禪位的時候,他志得意滿地說:「舜禹受禪,我今方知。」我到現在,才真正知道上古舜禹的禪讓是怎麼回事。同一道理,當年李世民再三強迫他的父親李淵起來造反,甚至不擇手段利用女色迫使他父親上當。李淵只好對李世民說:「破家亡軀,由汝為之。化家為國,亦由汝為之。」要把天下國家變成李氏的世系,只好由你去做主;或者把我們弄得家破人亡,也只好由你去負責了。

其實,老子雖然說的是天地間因果循環往復的大原則,但很不幸的,被聰明狡獪者用作欺世盜國的大陰謀,實在和老子毫不相干,老子實在不應負此責難的。

總之,歷史上這些代代相仿的陰謀或大謀略的哲學內涵,早已由莊子的筆下揭穿。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其次,在唐代詩人們的詞章哲學中,也可見其梗概。如唐彥謙的《過長陵》:「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於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殘日重回頭。」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又有《毗陵登高》:「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長揚羽獵須留本,開濟重為闕下期。」

好的詩詞文學,都富於哲學的啟示,所以孔子要兒子孔鯉學詩,並非是要他鑽牛角尖去做個詩人而已。了解了這些道理,當然也讀通了《莊子·雜篇》中的《盜蹠》篇,並非諷刺。同時也可知石達開的「起自匹夫方見異,遇非天子不為隆」的思想,同樣都是「乾坤大半屬偷兒」的偷兒哲學所演變出來的。

此外在西方如羅馬的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屋大維大帝、拿破崙等,也都不出此例。雖然他們不知道東方有道家的老子,但東方有凡人,西方有幾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出一轍。如果說這些都是人類歷史的榮耀,或者認為是人文文化的悲哀,也都無可無不可。但總不能叫老子背此黑鍋,加以欺世盜名的罪過吧!(一笑)

其實,由道的衍化而為德,德再衍化而為仁、義、禮、樂,再由仁義禮樂衍化而為權術,正表示人類的心路歷程,每下愈況,陷溺愈深。但所謂「術化」的妙用,亦是「有無相生」,「同出而異名」。譚峭的《化書》論「術化」,便是很好的說明。如云:

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療噎。斯物也,始制『於人,又復用於人。法本無祖,術本無狀,師之於心,得之於象。陽為陰所伏,男為女所制,剛為柔所克,智為愚所得。以是用之則鐘鼓可使之啞,車轂可使之鬥,妻子可使之改易。君臣可使之離合。萬物本虛,萬法本無,得虛無之竅者,知法術之要乎!

流水行雲永不居

如果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本義來看老子,他所說的,完全相同於周文王、周公(姬旦)、孔子等祖述傳統文化的思想。在《周易》的卦、爻辭中,再三申述宇宙的一切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定律。

有與無,是彼此互為因果,相生互變的。它的重點,在相生的這個「生」字。當然也可以說是互為相滅,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採用生的一面,並不採用滅的一面。

難與易,本來互為成功的原則,它的重點在難易相成的這個「成」字。天下沒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當在成功的一剎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開始,看來都很容易,做來卻都大難。但「圖難於易」,卻正是成功的要訣。

高與下,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於平等的。它的重點,在相傾的這個「傾」字。高高在上,低低在下,從表面看來,絕對不是齊一平等的。但天地宇宙,本來便在周圓旋轉中。凡事崇高必有傾倒,復歸於平。即使不傾倒而歸於平,在弧形的迴旋律中,高下本來同歸於一律,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義。《易經》泰卦九三爻的爻辭上說「無平不破,無往不復」也同此理。

音與聲相和,才構成自然界和諧的音律。因此又有「禽無聲,獸無音」的說法。《禮記》中的《樂經》說:「感於物而動,故形為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前與後,本來是相隨而來,相隨而去,沒有界限的,無論是時間的或空間的前後,都是人為的界別。它的重點,在這個相隨的「隨」字。前去後來,後來又前去,時空人物的腳步,永遠是不斷地追隨迴轉,而無休止。

總之,老子指出無論有無、難易、高下、音聲、前後等現象界的種種,都在自然迴旋的規律中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認識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則,不執著,不落偏,不自私,不佔有,為而無為。所以他便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謂「處無為之事」是說為而無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作應當作的事。作過了,如雁過長空,風來竹面,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胸中。

所謂「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作,或作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因此,如推崇道家、善學老子之教的司馬子長(遷),在他的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都是同一道理。

引而申之,老子又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比如這個天地間的萬物,它們都不辭勞瘁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後,雖然生長不已而並不據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於人,或自恃有功於天地。它們總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據為己有。「弗居」的「居」字,便是佔住的意思。正因為天地萬物如此這般,不自佔為己有的在作為,反而使人們更尊敬,更體任自然的偉大,始終不能離開它而另謀生存。所以上古聖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則,用來處理人事,「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上智。

這裡聚集的是一群懂得愛和分享愛的人。她們不僅有生命的長度、寬度,她們更追求生命的深度質量。這包括: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歷史眼光、道德素養、良知體系、審美能力、生活態度和人格水平等等。讓我們去領悟、去感覺、去叩問,甚至去創造生命的「格」.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 請掃掃下面二維碼即可加入

相關焦點

  • 《老子他說續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他說續集》《老子他說》和《老子他說續集》收錄了南懷瑾先生對《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全部講解。講完《老子他說》後,《續集》的文稿資料因為隨南懷瑾輾轉國外和香港等地,直到二十多年後才落腳國內太湖之濱,《續集》也才得以出版。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好高騖遠容易看不到腳下和基礎、根本。老子說過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要認為只有自己的見解對,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我誇獎,不要驕傲。在體而言,四不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1988年,友人向我介紹劉雨虹老師,說她是代表南懷瑾來接洽復旦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懷師的書,我這才知道他在香港定居。當時出版海外圖書需經宣傳部審批,而我正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工作。我就說,若出版佛教類圖書還要由宗教局會籤,而一般是不會獲準的。你們不如先出南懷瑾的文化類著作,例如《論語別裁》等。後來他們採納了我的意見,我也和新聞出版處的同事打了招呼,促成了南師著作的順利「登陸」。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二),請廣為轉發,功德無量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禪宗巨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為尋禪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禪宗大德南懷瑾教授。
  • 南懷瑾對未來的驚人預言
    他們問我,當場有個中央委員站起來問:「南老師,你說轉運了」我說:「轉運了!」他馬上問:「有多少年?」我說:「兩百年的大運,將來比康乾盛世還好!」他說:「你打保票嗎?」我說:「我再講一句話,不是打保票,是根據歷史的經驗啊!」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綜觀現在書店裡和網絡上的眾多讀解《老子》、《莊子》、《周易》的書籍和文章,幾乎都是這種模式,就是作者自己先有了一個觀念,自己先形成了一個道理,然後再用這個觀念或道理來解釋書中的內容,如上面說到的《周易禪解》、《老子道德經解》,就是典型的例子。那麼,如何是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呢?
  • 南懷瑾:人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別害怕
    如今,南懷瑾在蘇州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定居,並為國人講學至今。客觀的說,南懷瑾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以一種特殊的思想影響著世人。二、人生的本質就是修行其實,對於南懷瑾思想認知的了解,更多可以從他的書籍中品析的到。
  • 學者南懷瑾蘇州去世 公告曾希望不被打擾
    原標題:學者南懷瑾蘇州去世享年95歲  昨天,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某宣傳系統相關人士表示,據南懷瑾先生好友透露,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已於9月29日在他創辦於吳江的太湖大學堂去世,享年95歲。  >>求證南懷瑾29日去世  南懷瑾,1918年3月出生於浙江樂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所著《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等著作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復旦大學出版社曾出版十卷本的《南懷瑾選集》。
  • 南懷瑾老師:誰說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所以詩人沒有不窮的,如杜甫、李白;文章也是一樣,也是「文窮而後工」。其實這並不是天經地義,只不過是牢騷話,富貴人的詩文,不是沒有好的,不過較少而已。這位趙翼就引用了孟子這句話作詩說:「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他最後是說,自己一輩子作詩,詩既沒有作好,人也不算太窮,但是事實上,他詩也好,人也不窮。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對於南懷瑾老先生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是當代的詩文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佛學家,雖然現如今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但很多學者都會去看他老人家的生前的教學影像,南懷瑾老先生說,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就是佛魔,他們總是裝作一副很佛的樣子,已經忘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國學大師僅有小學文憑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村子裡,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喜歡讀書,卻不會讀,小學畢業的時候,居然考了全班倒數第一。一怒之下的南父想要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有個養家餬口的本事,南懷瑾不樂意,硬是說服自己的父親,讓他在家裡自學了三年。不得不說,他確實有定力,這也為他後來苦心鑽研佛法,奠定了基礎。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達易理欣然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周易課程。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禪宗巨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為尋禪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禪宗大德南懷瑾教授。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悅誠服,受益良多,臨行緊緊擁抱南師,激動地一再說「我不能不再來」。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
  • 南懷瑾老師:「貪瞋痴慢疑」都是與生俱來的
    也有五個,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乾淨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痴」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個人都痴。
  • 南懷瑾老師:澄澈到底,做一個自然人
    難道現在的人睡覺不悠然?現在的人睡覺是很不悠然,很緊張。尤其是在外國文化生活影響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緊張得很,所以睡覺睡得很不好,加上鬧鐘也鬧不醒,很可憐。    南懷瑾先生為人處事,喜歡隨順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圓滿的事,他也以自然之心對待,而不勉強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時,頭上漸漸添了許多華發,他卻不以為意。
  • 南懷瑾巨額遺產糾紛懸而未決
    作者:王俊仙 來源:華夏時報 發布時間:2014-07-23 23:20【摘要】 「國學大師」南懷瑾已離世近2年,然而圍繞其遺產歸屬的糾紛卻仍未平息。僅就南懷瑾在大陸的著作權的歸屬,李家方面說獲得了南懷瑾贈與著作權,而南懷瑾法定繼承人要求對方出示證據原件卻又無果,可謂障礙重重。 見習記者 王俊仙 南京報導「國學大師」南懷瑾已離世近2年,然而圍繞其遺產歸屬的糾紛卻仍未平息。僅就南懷瑾在大陸的著作權的歸屬,李家方面說獲得了南懷瑾贈與著作權,而南懷瑾法定繼承人要求對方出示證據原件卻又無果,可謂障礙重重。
  • 央視紀錄片《先生南懷瑾》上下兩集完整版
    東西精華協會會務發展,影響日大,三遷其址於臺北信義路二段之復青大廈。其間,南先生不殫勞苦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四、五篇,皆為通宵達旦之作。雜誌一期期面世,其中連載的長文《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引起眾多讀者的熱列反響。先生此文融合儒、釋、道三家靜坐原理,參以中西醫學學術成果,對數千年來各家修道者的修持經驗,予以深入淺出的介紹和解答,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秘中之秘。
  • 南懷瑾的語錄,道出了對「娑婆世界」的理解,讓人有了更深的認識
    如果不去讀南懷瑾的回答,相信很多人都難回答的清楚,而網上說「娑婆世界」是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其實對於我而言,說來說去,還是在說我們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這個世界,也就是說離不開人的生活。一切文學倘若脫離了人類的生活,便稱不上文學,也不會獨立存在。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他遊走於兩岸三地,東亞歐美,亦行亦唱,隨緣布道,海內外聲名卓著,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國學大師」,其名望之高、名頭之響、粉絲之多,一時無二。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
  • 南懷瑾:「大師」還是「騙子」?北大教授:他的書只宜文盲村夫看
    ▲張中行:」讓人哭笑不得的南懷瑾」.魏承思:「張老先生是懷恨在心」所以,僧人嫌棄他「野狐禪」,是「改頭換面的老儒」;學院派攻擊他「不規範」,「連斷一個句都會斷錯」——北大名教授李零在《喪家狗》序言中,甚至戲謔南氏的《論語別裁》是只配「像民間演義一樣,給一些文盲半文盲鄉野村夫們聽聽」,兩邊都說的對,但其實又都落空,是「說似一物即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