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2021-01-10 爾格說歷史

南懷瑾這個名字是中國文化史上耀眼的明星之一,12年,將近百歲的他,在大陸安然離世,他的生命,寫滿心酸也寫滿輝煌,他用自己僅有的小學文憑,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他將佛法視為自己的終身愛好,與其說是學習,更像是一次修行,他先後兩次出家又還俗,身邊包圍著無數的青年才俊和達官顯貴,他喜歡講故事,一生的開過不少次講座,他的追隨者,有年輕的少年,也有蒼白的老者,他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講述了一段國學發展的故事。

國學大師僅有小學文憑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村子裡,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喜歡讀書,卻不會讀,小學畢業的時候,居然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一怒之下的南父想要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有個養家餬口的本事,南懷瑾不樂意,硬是說服自己的父親,讓他在家裡自學了三年。不得不說,他確實有定力,這也為他後來苦心鑽研佛法,奠定了基礎。

三年之期已滿,此時的南懷瑾已經十六七歲了,長得一表人才的他,婚事成了家裡人最擔心的事,沒有見過西方先進思想的南懷瑾在父母的主持下,比自己大三四歲的表姐成了親。

雖然兩個人之後的生活一路扶持,可他的心中終究有一段無法抹去的愛情陰影。成親當年,他的大兒子便出生,男兒有志出鄉關,少年們始終不願意留在山村裡,外面的世界,闖一闖才知道有多精彩。

這也是後來我宣傳佛法的時候,最能理解的一點,少年的心是沒有辦法沉下來,一味的用佛法壓制,反而會適得其反。

年輕的南懷瑾背井離鄉,孤身一人走進了當時的浙江武術館,他的目標,是練武從軍,在這裡他的天賦第一次發揮出來,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並成功的進入中央軍校,成為了一名武術教官。可惜,他迎來了抗日戰爭。

36年他回到老家休假,結果37年全面抗戰爆發,南懷瑾安頓好自己的家人,前往四川的中央軍校報到。轟轟烈烈的練兵生活開始了。

見過了太多的少年兒郎,南懷瑾也一樣,在四川任教期間,他結識了當時的道家大師--袁煥仙,一個是三十多歲的青年軍人,一個是看破生死的老道士,或許是命中注定的惺惺相惜,他們一拍即合,兩個人交談中,居然異常的投緣。

袁煥仙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了南懷瑾,對於一個身上擁有著濃烈國學文化薰陶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儒道佛,我平生之志

南懷瑾在內心左右抉擇後,毅然選擇了與袁煥仙一起走,離開自己的軍旅生活,他徹底愛上這片世界,他認袁煥仙為師父,閉關開始研究起來佛法。

43年,南懷瑾在佛法中參悟了很多,跟隨著自己的師父,前往重慶參加當時佛教大師虛雲和尚的法會,回來後繼續留在山中,修行。據說修行中的南懷瑾收到消息有人要加害自己,於是他還俗,重新回歸了正常生活。

隨著解放的來臨,南懷瑾帶著家人去往了臺灣,此時的南懷瑾再也沒有曾經的意氣風發,人到中年,志氣消磨,讓他更加感受到佛法的好深,沒有軍隊裡的收入,拖家帶口,四五個孩子的他,面對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徹底崩潰了。

他帶著妻子孩子住在菜市場的小胡同裡,妻子在外面幹活,他看管著幾個孩子,也不忘看書學習,後來在這個破漏的屋簷裡,他完成了自己的平生大作《禪海蠡測》,可是誰會去買一個明不經傳的小人物的書,他的生活依然貧困潦倒。

多年後,有人這樣形容這一時期的南懷瑾,思想上開始經歷一場變化,變得深沉內涵,南懷瑾開始多方面接觸不同的文化,加深自己的思想覺悟。人們常說,南懷瑾是個實修派,也正是這些特點,他後來被許多理論派的詬病。

沒有文化上的前期修養他們不認為這樣一個人能在佛法上有什麼大的建樹。可他從來不介意這些。他用自己類似於說相聲一般的語言風格,用自己一生智慧的行事作風,成就了無數知名人物。

國學大師,一無是處

國學大師,一無是處,這是南懷瑾晚年最喜歡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他不喜歡別人稱他大師,也不喜歡年輕來他的家裡,拜師學藝,他總是說,自己只是個門外漢,也告誡年輕人,世界這麼大,你需要去看看。他總是樂呵呵的,喜歡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自己的一些見解,然後再聽別人說。

這一切都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位知己,陋室裡的南懷瑾,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的青幫大哥之一,楊管北,六年的交往,讓這位舞刀弄槍的社會人,徹底折服,也讓南懷瑾進入了上流交際圈,在臺灣的多年裡,年過六十的他,活躍在大學裡,成為了一名榮譽教授,他講述著國學文化的興衰變化,也見證著臺灣名人的代代更迭。

多年後,南懷瑾去到了華盛頓,在子女的身邊住下,開始關注兩岸關係的發展,他在自己美國的住所,接待了不少年輕的有志青年,和他們交流感悟,最後選擇了回到大陸,在自己年事已高的最後日子裡,完成最後一件事情。

推動祖國的統一,他在國家的支持下,成為了當時臺灣和大陸合作的橋頭堡,他親自參與了和平協商會議,在他的幫助下,九二共識,順利推行。他也功成身退,隱居在了自己浙江的老家裡。

歲月更迭,南懷瑾看著歲月變遷,他喜歡讓少年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像曾經的他一樣,他高興和這些來拜訪自己的學生說,你們不要叫我大師,我算什麼大師,最多是大字上面多一點,犬師!

結語

實際上,堅持是一個好習慣,但一些無謂的堅持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若說看不到結果,那麼大可不必堅持下去,適當地放棄,早早投入下一個目標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南懷瑾先生告誡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不是說年輕人不應該學習,而是應該在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把放下的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年輕人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在屬於自己的年紀做著不屬於自己的事情,不僅容易把自己想要學習的興致磨沒了,還沒有什麼結果。就像學生在學習的年紀就應該好好學習,而不是腦子裡想著亂七八糟的事情,而成年人就應該想想應該怎麼奮鬥,當達到一定年紀後再去研究那些深奧的問題。

那些是特別有深度的文化,誰都想研究透徹,沒有哪個人不想成為別人口中的英雄,但是在研究之前必須想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把那些深奧的文化研究透徹。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認知,不要低估任何一件事情,同樣的也不要高估自己,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需找準自己的定位。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好,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俗話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為難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才能更完美的做好其他事情,否則只會讓自己全身疲憊。總之學習自己該學的就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這樣的說法十分玄幻,並沒有科學依據,畢竟世上到底有沒有鬼還是另一說。但不可否認,幾千年來《易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地位。既然民間流傳,「鬼」怕《易經》,那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呢?
  • 南懷瑾求仙問道之旅:道士揮手劈松,松樹應手而倒
    可以看出,小學未畢業的南懷瑾卻是一名愛讀書、喜好鑽研知識的人。而他攝取知識的方法也絲毫不流於形式,對於那一紙文憑他不甚在意。拿現在的話說,青年時期的南懷瑾頗有個性。而我覺得,南懷瑾這份性格的養成和他的家庭不給他任何壓力和要求也有著極大的關係。試問,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自修這樣的學習方式放到如今社會,有幾個家庭能真正做到?
  • 民間有流傳,鬼怕《易經》!南懷瑾大師卻說:晚上不要讀,為啥?
    最近的研究更表明,《易經》的每一卦,都是一首詩,文學、美學價值,完全不亞於《詩經》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周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佛系」南懷瑾我覺得,要批評一個人,一種著作,要先做加法,再做減法,讀完了再褒貶臧否,至少要對這個人的經歷了解詳細,對這個著作讀過幾種,知道為何而說,為何而寫,旨趣在哪,歸結在哪,他是誰,為了誰。掃相破執,潛心鑽研,摸清路徑才能順利抵達的宗經寶典要深入南懷瑾,讀懂南懷瑾,就必須搞清楚他的著作長處在哪、優點在哪、閱讀的切入點在哪,掃相破執,潛心鑽研,通過摸清路徑後,才能順利抵達,登堂入室。
  • 易經雜說(南懷瑾)1
    易  經  雜  說  南懷瑾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
  • 南懷瑾的語錄,道出了對「娑婆世界」的理解,讓人有了更深的認識
    如果不去讀南懷瑾的回答,相信很多人都難回答的清楚,而網上說「娑婆世界」是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其實對於我而言,說來說去,還是在說我們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這個世界,也就是說離不開人的生活。一切文學倘若脫離了人類的生活,便稱不上文學,也不會獨立存在。
  • 易經:當我們變老的一天,這四個人就不要見了,說的還有道理
    所以,當我們老了,我們更要懂得用一種天高雲淡的心態,去面對這一份傷害,那個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就不要想著再見面了,就讓好好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安靜地看著身邊的薔薇花開了又謝吧。對啊,當我們老了,那個曾經看不起我們的人,我們就不要見了。
  • 南懷瑾先生:學佛學道先學笑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列子臆說》「去廢虐之主
  • 我因為什麼讀佛學?我覺得讀過的最好的經是哪部?
    我從小的生活環境裡,對佛學一無所知,完全沒有半點佛學文化土壤。不過我特別喜歡哲學方面的思考。初中讀的政治課,並沒有吸引住我,一點不覺得有什麼意思。經常逛書店,找到了道家的、儒家的一些書籍,那時買了一本《老子》,還有《孫子兵法》、《姜子牙兵法》,這是在高三年才去看的,不過這恰是我的重點讀物。我在高一年時,看的是四部古典小說,但是這四部小說裡,經常提到道家的思想,兵法的思想,因為沒讀過,所以看不明白,接著我非得去看個明白。
  • 南懷瑾到底是國學大師還是文化騙子?
    但南懷瑾說:「我決定一定要修,不是為我,是為了要開啟一個大例子,中國政府的公共建設可以和其他資方合作。我不去打開這個關閉的大門,那麼幾十年都不會有人打開這個大門的。」 這條全長251.5公裡的鐵路修了五年,也讓南懷瑾身心疲憊。
  • 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對於南懷瑾老先生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是當代的詩文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佛學家,雖然現如今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但很多學者都會去看他老人家的生前的教學影像,南懷瑾老先生說,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就是佛魔,他們總是裝作一副很佛的樣子,已經忘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
  • 為什麼南懷瑾告誡我們,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南懷瑾先生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不是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闢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不是說,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以把鬼趕跑,也不是《易經》一讀,鬼神聽到了就不安。而是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就不能睡覺了。
  • 《易經》來回答……
    應該說「看相算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元素,它來源於《易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易學」當中的「小道」。追本溯源,那《易經》是否科學呢?我們先來看一則有趣的歷史故事,順便介紹一下《易經》研究的大成者邵子。
  • 南懷瑾弟子魏承思 講述他與南懷瑾的交往以及南懷瑾的往事
    初識南懷瑾最初知道南懷瑾這個名字是在1980年代初,剛剛開始接觸佛學。香港何澤霖老居士寄來他的佛學著作。1988年,友人向我介紹劉雨虹老師,說她是代表南懷瑾來接洽復旦大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懷師的書,我這才知道他在香港定居。當時出版海外圖書需經宣傳部審批,而我正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工作。
  • 南懷瑾老師: 節氣與十二律呂
    因此後來到了邵康節研究《易經》,就知道任何一種聲音的震動,都有八萬六千多個幅度,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殺人,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救人。這種理論,在近世西方才證明到,可是我們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說我們不科學嗎?可惜我們子孫不爭氣,沒有在這些科學上求發展,也可以說我們這些子孫很爭氣,因為懂了這些道理以後,覺得沒有什麼稀奇,不拿到物質方面來運用。
  • 南懷瑾的點撥:《金剛經》只講3個字,真正悟透,功德無量
    佛學大師鳩摩羅什花費了極大的精力翻譯了《金剛經》中的「善護念」三個字,其後多少虔誠的佛學信徒花了畢生的精力領悟這三個字,而真正悟透的人實在是少數。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對「善護念」三個字做了自己的理解。
  •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
    南懷瑾說:《金剛經》說的無非就是三句話,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南懷瑾老先生在一次《金剛經》的講座中說過:《金剛經》所講的,無非也就是三句話,你能看懂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了。第一句話: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央視播放的南懷瑾先生紀念專輯
    接著,先生創立了「老古出版社」,後更名為「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創立了「大乘學舍」,後更名為「十方叢林書院」,並出版發行《知見》雜誌。達易理欣然返國,執教於委內瑞拉國立大學,專任中國周易課程。出身紐約時報名記者的美國禪宗巨子卡普勒,法號大心淨圓,其弟子遍及五大洲,為尋禪宗之根,卡普勒率弟子貝克先生及般森女士特來參訪禪宗大德南懷瑾教授。兩夕徹夜長談,卡氏心悅誠服,受益良多,臨行緊緊擁抱南師,激動地一再說「我不能不再來」。
  • CCTV10《先生,南懷瑾》上、下完整視頻
    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
  • 易經忠告: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三件事,太有道理了
    中國古代大凡有價值的思想都離不開《易經》,經過幾千年的考驗,近代百年打假,《易經》越發神奇。《易經》給了我們不同的提示,萬物萌生以及生長變化無不符合陰陽互動道理有些人,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去苦心鑽研各種大師的成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