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這個名字是中國文化史上耀眼的明星之一,12年,將近百歲的他,在大陸安然離世,他的生命,寫滿心酸也寫滿輝煌,他用自己僅有的小學文憑,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他將佛法視為自己的終身愛好,與其說是學習,更像是一次修行,他先後兩次出家又還俗,身邊包圍著無數的青年才俊和達官顯貴,他喜歡講故事,一生的開過不少次講座,他的追隨者,有年輕的少年,也有蒼白的老者,他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講述了一段國學發展的故事。
國學大師僅有小學文憑
南懷瑾出生在浙江的一個村子裡,家境不錯,讀得起書,現在看來應該和魯迅的童年差不多,年輕的南懷瑾喜歡讀書,卻不會讀,小學畢業的時候,居然考了全班倒數第一。
一怒之下的南父想要送他去學泥瓦匠,將來好有個養家餬口的本事,南懷瑾不樂意,硬是說服自己的父親,讓他在家裡自學了三年。不得不說,他確實有定力,這也為他後來苦心鑽研佛法,奠定了基礎。
三年之期已滿,此時的南懷瑾已經十六七歲了,長得一表人才的他,婚事成了家裡人最擔心的事,沒有見過西方先進思想的南懷瑾在父母的主持下,比自己大三四歲的表姐成了親。
雖然兩個人之後的生活一路扶持,可他的心中終究有一段無法抹去的愛情陰影。成親當年,他的大兒子便出生,男兒有志出鄉關,少年們始終不願意留在山村裡,外面的世界,闖一闖才知道有多精彩。
這也是後來我宣傳佛法的時候,最能理解的一點,少年的心是沒有辦法沉下來,一味的用佛法壓制,反而會適得其反。
年輕的南懷瑾背井離鄉,孤身一人走進了當時的浙江武術館,他的目標,是練武從軍,在這裡他的天賦第一次發揮出來,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並成功的進入中央軍校,成為了一名武術教官。可惜,他迎來了抗日戰爭。
36年他回到老家休假,結果37年全面抗戰爆發,南懷瑾安頓好自己的家人,前往四川的中央軍校報到。轟轟烈烈的練兵生活開始了。
見過了太多的少年兒郎,南懷瑾也一樣,在四川任教期間,他結識了當時的道家大師--袁煥仙,一個是三十多歲的青年軍人,一個是看破生死的老道士,或許是命中注定的惺惺相惜,他們一拍即合,兩個人交談中,居然異常的投緣。
袁煥仙將自己的觀點灌輸給了南懷瑾,對於一個身上擁有著濃烈國學文化薰陶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儒道佛,我平生之志
南懷瑾在內心左右抉擇後,毅然選擇了與袁煥仙一起走,離開自己的軍旅生活,他徹底愛上這片世界,他認袁煥仙為師父,閉關開始研究起來佛法。
43年,南懷瑾在佛法中參悟了很多,跟隨著自己的師父,前往重慶參加當時佛教大師虛雲和尚的法會,回來後繼續留在山中,修行。據說修行中的南懷瑾收到消息有人要加害自己,於是他還俗,重新回歸了正常生活。
隨著解放的來臨,南懷瑾帶著家人去往了臺灣,此時的南懷瑾再也沒有曾經的意氣風發,人到中年,志氣消磨,讓他更加感受到佛法的好深,沒有軍隊裡的收入,拖家帶口,四五個孩子的他,面對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徹底崩潰了。
他帶著妻子孩子住在菜市場的小胡同裡,妻子在外面幹活,他看管著幾個孩子,也不忘看書學習,後來在這個破漏的屋簷裡,他完成了自己的平生大作《禪海蠡測》,可是誰會去買一個明不經傳的小人物的書,他的生活依然貧困潦倒。
多年後,有人這樣形容這一時期的南懷瑾,思想上開始經歷一場變化,變得深沉內涵,南懷瑾開始多方面接觸不同的文化,加深自己的思想覺悟。人們常說,南懷瑾是個實修派,也正是這些特點,他後來被許多理論派的詬病。
沒有文化上的前期修養他們不認為這樣一個人能在佛法上有什麼大的建樹。可他從來不介意這些。他用自己類似於說相聲一般的語言風格,用自己一生智慧的行事作風,成就了無數知名人物。
國學大師,一無是處
國學大師,一無是處,這是南懷瑾晚年最喜歡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他不喜歡別人稱他大師,也不喜歡年輕來他的家裡,拜師學藝,他總是說,自己只是個門外漢,也告誡年輕人,世界這麼大,你需要去看看。他總是樂呵呵的,喜歡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自己的一些見解,然後再聽別人說。
這一切都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位知己,陋室裡的南懷瑾,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的青幫大哥之一,楊管北,六年的交往,讓這位舞刀弄槍的社會人,徹底折服,也讓南懷瑾進入了上流交際圈,在臺灣的多年裡,年過六十的他,活躍在大學裡,成為了一名榮譽教授,他講述著國學文化的興衰變化,也見證著臺灣名人的代代更迭。
多年後,南懷瑾去到了華盛頓,在子女的身邊住下,開始關注兩岸關係的發展,他在自己美國的住所,接待了不少年輕的有志青年,和他們交流感悟,最後選擇了回到大陸,在自己年事已高的最後日子裡,完成最後一件事情。
推動祖國的統一,他在國家的支持下,成為了當時臺灣和大陸合作的橋頭堡,他親自參與了和平協商會議,在他的幫助下,九二共識,順利推行。他也功成身退,隱居在了自己浙江的老家裡。
歲月更迭,南懷瑾看著歲月變遷,他喜歡讓少年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像曾經的他一樣,他高興和這些來拜訪自己的學生說,你們不要叫我大師,我算什麼大師,最多是大字上面多一點,犬師!
結語
實際上,堅持是一個好習慣,但一些無謂的堅持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若說看不到結果,那麼大可不必堅持下去,適當地放棄,早早投入下一個目標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南懷瑾先生告誡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不是說年輕人不應該學習,而是應該在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把放下的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年輕人找不準自己的定位,在屬於自己的年紀做著不屬於自己的事情,不僅容易把自己想要學習的興致磨沒了,還沒有什麼結果。就像學生在學習的年紀就應該好好學習,而不是腦子裡想著亂七八糟的事情,而成年人就應該想想應該怎麼奮鬥,當達到一定年紀後再去研究那些深奧的問題。
那些是特別有深度的文化,誰都想研究透徹,沒有哪個人不想成為別人口中的英雄,但是在研究之前必須想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把那些深奧的文化研究透徹。要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認知,不要低估任何一件事情,同樣的也不要高估自己,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需找準自己的定位。
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好,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俗話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為難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才能更完美的做好其他事情,否則只會讓自己全身疲憊。總之學習自己該學的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