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時代數據君 時代數據
雙十一成為購物狂歡節不過幾年,人們已經忘記這一天作為了「光棍節」曾經存在了27年。
據說,事情是開始在1993年。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的四位男生在舉行主題為「如何擺脫光棍狀態」的臥談時,提出了以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來組織活動的想法。從此,光棍節帶著人們想要脫單的迫切渴望在社會迅速流行開來。
但如今,情況早已發生了巨變。即使父母長輩們仍將「婚戀生子」作為通向幸福的必經之路,逢年過節催娶逼嫁,但逐年走高的離婚率,不斷降低的結婚率、持續推遲的初婚年齡都在提醒著我們,婚姻在當代年輕人中的不待見程度。
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近十年的生育狀況報告顯示,我國的初婚平均年齡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上升。女性的平均年齡從1990年的22.0飆升至2016年的26.3。
我國的結婚率2013年見頂後5年連降,在2018年達到了近十年的最低點,僅為7.2‰。
可,別說結婚,現在的年輕人們連戀愛都不想談了。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突破2.4億。其中,近半數單身人群集中在20—29歲。
「人生已經很不容易了,幹嘛還要徒增煩惱?」「為什麼要談戀愛,是手機不好玩還是愛豆不好看?」「如果生命不能浪費到值得的人身上,那麼我寧願浪費到自己身上。」戀愛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一件麻煩的事。
超五成職場人是單身被996、007支配的職場人哪有時間談戀愛?
數據顯示,在職場中,單身佔比超五成(57.4%),戀愛未婚的職場人不到2成(18.9%),另有2成職場人(23.7%)已婚。就職場人的單身時長來看,他們的平均單身時長超24個月,更有近5成(49.8%)職場人單身3年以上。
與單身時長共同進步的還有他們的加班時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2020年第二季度,我國企業就業人員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長達46.8小時,相當於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7.8小時。「工作996,生病ICU」這個程式設計師們曾經抗議高喊的口號已經成為各行各業年輕人們的工作常態。
而在大城市的青年們的加班頻率則朝著「24/7」不斷前進。據調查,北上廣深青年的工作時長遠超過我國《勞動法》規定每周40小時的標準工時。四個城市中加班最少的深圳青年每周平均工作時長也長達69.24小時,相當於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
高強度的工作對日常生活空間的擠壓,讓年輕人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走出單身生活。
白天「進公司的時候太陽還沒升起來」,晚上工作到半夜才回到家,只有熬著夜才能獲得一點個人獨處時間的單身青年們,每每想到這樣的自己還得談戀愛,就不禁想要喊出楊笠式三問:
「生活已經那麼難了,為什麼還要談戀愛啊」,對於疲於奔命的年輕人來說,與其談一個「勞神費事還費錢」的戀愛,事業提升、早日脫貧、立即暴富也許才是當務之急。
「為什麼要談戀愛,過去50年來,單身成為了一種全球趨勢。美國獨居成年人的比例幾乎翻了一番。在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四位國家即瑞典、挪威、芬蘭、丹麥,一個人生活的人幾乎佔了 40% 到 45% 。出現「無緣社會」現象的日本,獨居比例也達到了 30%。迅速壯大的單身群體讓我們對一個人的生活習以為常。
但實際上單身的流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哪怕就在一個世紀以前都是罕見的現象。
牛津大學的Esteban Ortiz-Ospina的一項研究發現,經濟發展的活力給這波單身潮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單身生活」的興起就始於一個世紀前在工業化早期的國家,並在1950年左右開始加速發展。結合最近幾十年的調查和人口普查數據,他發現一人家庭的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有著密切相關。人均GDP增長更多的國家中,單身的增長趨勢往往更大。
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人均收入提高、受教育與就業機會增加,讓越來越多人具備了良好的教育水平和經濟獨立性,人們也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通過「兩個人搭夥過日子」來實現穩定的經濟狀況和抵禦風險。
今天,媽媽們憂心忡忡的問題——「誰來照顧你?你一個人要怎樣好好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突飛猛進的「單身經濟」:半份菜品、單人餐盒、迷你小火鍋、一斤裝大米、200毫升的紅酒這樣一人用分量的包裝、迷你微波爐、迷你洗衣機……一人食,一人住,一人旅行,幾乎照顧到了單身青年一切的衣食住行,娛樂消遣。只要你有錢就行。
近幾年大量的戀愛觀察節目興起,從韓國的《心臟信號》、《戀愛捕手》到國內的《心動的信號》、《我們戀愛吧》、《喜歡你,我也是》等,都讓人磕得真情實感,完美地彌補了年輕人們現實中缺失的「愛情糖分」。
一邊聲討著「大豬蹄子」,一邊哭喊著「高甜」,單身狗們在為了別人的愛情一次次拳頭握緊了又鬆開的過程中,方便快捷地體驗了一次多巴胺燃燒的心理快感與滿足。情感欲望的自給自足,讓年輕人們必須開啟親密關係的理由又少了一個。
「如果生命不能浪費到值得的人身上,當城市服務逐漸取代了伴侶的各項功能之後,戀愛也不再是為了滿足相互照顧的需要,人們重新思考「戀愛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以及「究竟為什麼要戀愛」 。
這樣的審視最終形成了新的當代戀愛共識。
數據顯示,高達72.6%的單身職場人認為自己單身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遇到合適的。
與父母長輩那個時代相比,人們開始從「我需要一個女朋友」或者是「我需要一個男朋友」這種功能性需求進化到對愛情的精神性需求,追求戀愛中的幸福指數、靈魂契合度,遠超過物質條件的匹配。
而且,有近七成單身青年認為如果一直沒有遇到理想的對象則會繼續等待,直到找到為止。
在這個個人空間非常獨立又如此重要的時代,年輕人們慎重地選擇那個被允許分享自己私人精神領域和生活空間的人,讓戀愛這件事回歸到真實的情感需求和人生自主選擇上來。
作者 | 鄭藝陽
編輯 | 鄭藝陽
設計 | 梁海虹
合作、交流請關注微信公號時代數據
原標題:《從光棍節到購物節:消費主義下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脫單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