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經典怎麼講凡夫俗子?反之,可做大丈夫、豪傑、聖賢和菩薩!

2020-12-24 淺說傳統文化

學習聖賢經典,提高做人修養。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按照孟子提出的三個標準,你做到了,就是大丈夫!

看看社會上有多少人就是做不到!他們富貴了就是驕奢淫逸,驕傲奢侈淫亂放縱。貧賤以後呢,為了名利喪失做人道德底線。別人給一點威脅和暴力,就屈服認慫。不能堅守自己正確的做人處事原則。這就是凡夫俗子。

這樣的人不能給社會帶來正能量。也不能留下大丈夫的榜樣和精神。如果社會上沒有大丈夫,那將是多麼的可怕可悲!

《了凡四訓》講: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束縛,安得無數?

就是說別人根據你的所作所為,就能看透你的人生。你就是凡夫俗子。因為你妄想雜念太多,終為陰陽所束縛。

而做大善事的人和做大惡事的人,別人就看不透,也不能推斷出這些人的未來。人家能擺脫數的束縛,這些人就不是凡夫了。

傳統文化主張止惡揚善,譴責做惡事的人。鼓勵大家做善事。做大善事和長期做善事的人就能轉變命運,是真豪傑、聖賢。

平平庸庸就是凡夫,有志向做大事就是豪傑。

《金剛經》講: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凡是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執著於這四相,不能悟透真相的人就是凡夫。他們主觀的認定:就是有「我」的存在,我這個身體就代表我。本有的清淨心被無明所障礙,不能「無所住生其心」。不明了真相本質,就是凡夫!

一句話:不覺悟的人就是凡夫;覺悟的人就是佛菩薩。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覺悟的正知見。破除了對虛假表相的執著。

孟子曰:人人皆可為堯舜。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古聖賢鼓勵我們要發大志向,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做大丈夫、豪傑、聖賢、菩薩!

相信你也能。

路兵

相關焦點

  • 凡夫俗子需要的「維修工」
    導語:凡夫俗子不懂得如何開發自己悲智的潛能,需要追隨歷代高僧大德和傳承上師們傳授佛陀留下的佛法,從而「維修」解決生命中的種種問題。
  • 世間好話佛菩薩聖賢說盡|成德法師2020年開示
    所以師父的話是寶、佛經是寶,古人、聖賢這些教誨都是寶。為什麼師父老人家他要說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就是他們真的是和盤託出、嘔心瀝血,都是為了成就護念我們後世的子孫、弟子。所以就像聖賢人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給我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而我們在聽古人的話,還要加上一個體會,就是這個話是離我們幾百年講的、上千年講的,那我們現在的人跟古人比起來如何?
  • 看看聯友筆下大丈夫和你心中大丈夫是否一樣?主評王家祥 編審方留聚
    本次楹聯同題大丈夫在中華楹聯和對聯天地微信群進行,共收到作品175副,評出優秀作品10副,入圍作品138副,淘汰27副。讀者朋友,看看楹聯人筆下的大丈夫和你心中的大丈夫是否一致?可以留言互動一下。 2.耿戰浩  河北邯鄲恪守」三標準」,稱大丈夫。窮善其身,達兼廣宇。昔有文天祥拒受高官,朱自清免食嗟糧,譚嗣同笑赴刑場,誠為典範;爭當」五種人」,是真豪傑。胸懷華夏,心系黎民。今朝焦裕祿治沙培綠,李保國扶貧拓路,林俊德吐香金甲,堪作楷模。
  • 04-395現代 顧守合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
    每年遇到節日及佛菩薩聖誕,更是持誦經典,十餘年如一日。生性仁慈和善、淳樸老實,自己生活極為節儉,而救濟貧困絕不吝嗇。     1957年三月,患鼻癌,經醫治稍微病癒,雖身體氣力漸漸衰微,而拒絕藥物。只是一心念佛,無有疲厭,往往在夢寐中有念佛聲。七月十二日咳嗽頻頻,生病的情形突然有所轉變,略微注視其女兒及孫子,即閉目入睡。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張國榮和張豐毅的經典對話:「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是啊,少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如此經典的電影用來致敬可歌可泣的霸王虞姬的故事再合適不過了!項羽和虞姬悽美的愛情,為愛生為愛死,戲文裡"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保重",這樣一個為愛獻出一切的女子,著實讓人佩服。
  • 父母的愛最圓滿【聖賢教育】第四講 人生第一課:半盆熱水治天下
    大惠老師原為中央電視臺一位較有名氣的專業頻道主持人,《和諧拯救危機》是由他採訪和製片的大型公益片。2019年、2010年,他率領中華文化匯報團,講響大江南北,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尖兵。匯報團成員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專家學者、影視明星、企業家、官員、農民、普通市民等。他們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踐行道德,和諧了身心、家庭,提升了生活和生命質量,獲得了幸福美滿的人生。
  • 看下曾國藩是怎麼從凡夫俗子變成一代聖賢的
    聖人曾國藩年輕時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但後來他一步步改變,克服不足,發揚長處,終成一代聖賢。一、曾國藩年輕時反思自己的缺點1840年曾國藩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翰林主要目標是讀書養望,日常沒有具體工作,曾國藩樹立了學做聖人的目標。他認為自己有幾個毛病需要改正。
  • 淨空法師:在佛菩薩眼裡,所有宗教都是一家,所有的眾神都是自性
    孝親尊師,對古聖先賢留下的經典尊重、愛護,雖然沒有人講、沒有人教,不敢糟蹋它,不敢把它丟掉,就這一點點,不多。這一生的路祖宗鋪好的,逆境、順境都是磨練自己。佛法講修行,順境、善緣不起貪心,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嗔恚,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智慧。智慧天天長,煩惱天天輕,他怎麼不快樂?!
  • 名人聖賢們,是如何教誡他們的侄子和外甥的?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學識淵博的名人聖賢們,是怎麼教育他們的侄子和外甥的。一、諸葛亮的「鞭辟入裡」法首先,鼓勵為主,大丈夫要有鴻鵠之志!好像我們一樣,告訴孩子們要有個理想目標,可能現在我們「含蓄」了些,「高尚遠大」就不好直接說了。然後,敬賢絕情、摒除前進的障礙。
  • 深入經藏:《八大人覺經》 菩薩是怎麼修行的
    在佛教這裡,是講生命最根本的價值是在覺悟,那麼覺悟的圓滿,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圓滿地完成了這種覺悟,就是我們所說的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叫覺者,覺悟的人,佛是覺悟圓滿的境界。「菩薩」是什麼?我們漢地人講拜菩薩,都是泥塑木雕的,是我們崇拜的偶像。實際上在佛教裡面,菩薩是一種特殊的人格,是一類特殊的人。
  • 十一位觀世音菩薩飾演者,李玉剛演的雷人,最後兩位才是經典出演
    十一位觀世音菩薩飾演者,李玉剛演的雷人,最後兩位才是經典出演。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四大菩薩之一。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尋聲救苦救難的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觀世音菩薩本為大士,《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可見觀世音菩薩是大丈夫。
  • 04-337民國 李慧芝 淨土聖賢錄白話文(第四冊)
    再請林友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三天三夜,以報佛恩。並發願啟建大悲佛七,當天夜裡即見阿彌陀佛全身佛像,光明無量。在佛七期間,身體清爽安泰,絕無苦痛。     1939年正月初五,自知即將命終,志願懇切要往生西方,囑咐丈夫邀請居士林的蓮友助念。初十忽然稱說:「自身之肉,現今被李氏家人割去,不能再念佛。」丈夫知道魔境現前,只求佛力加被,仍請蓮友高聲助念,大約三百聲,神志頓時清醒,痛苦也消失了。
  • 《德道經》頂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處與詳解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還是混亂的開端。先前的認知,是大道的浮華顯現,還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處世居於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居於樸實,而不居於淺薄。所以要去除淺薄和浮華,而選擇敦厚和樸實。
  •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麼地獄會空嗎?
    這次,有一位好友提出了一個問題來討論,地藏菩薩會成佛嗎?地獄眾生有度盡的時候嗎?《地藏經》裡不是說到地藏菩薩化身成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時期就清空過地獄,是不是已成佛了?可是地獄鬼道何其多,璇出又璇入,地藏菩薩又乘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
  • 《劍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再見了,阿良!
    讀至這兒,老夫便想到了,有類似經歷的,李淳罡,也就愈發不希望,阿良的命運會變得和他一樣,記得寫過一篇文章,有網友留言,如果阿良再死了,那《劍來》真就沒法看了,阿良就像每個男人心頭上曾經憧憬過的影子說到阿良的本命劍,不得不提一句,老夫再次預言成功(蒙對了)遠遊天外多年的那把飛劍(這就說明差異化了,別人的本命劍都是溫養)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聖賢皆死盡,如何能夠不寂寞。
  • 佛教 入世擔當的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大菩薩也是!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明——德清大師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聖賢喝不喝酒,或是說聖賢愛不愛喝酒,這個還真不好說。孔子是喝酒的,「唯酒無量,不及亂」,可見孔子不但能喝酒,而且酒量了得。但孔子喝酒不誤事,不會撒酒瘋,不會失態甚至當眾嘔吐。可以說孔子不但酒量好,而且頗有酒德,酒風很正。
  • 佛法漫談|菩薩也有煩惱?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何功德無量?
    在2021年的第一天,首先在這裡祝願一切有情皆能早日入佛智海、成佛菩提;一切和我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所有方式結緣的眾生,皆能皈依三寶、修諸善法,臨命終時諸佛淨土隨意往生,得不退轉、分身塵剎、廣度眾生,早成佛道。古人說:道屬悟不屬修,又說悟後起修,究竟悟的是什麼道?道又為何存在?經典有大量的篇幅來闡述「道」的特徵、狀態等等。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上一首是他現實的經歷和處境,後一首是他自己的感受和應對,特別像《維摩詰經》和《壇經》裡寫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看《壇經》《維摩詰經》都有類似的意思。《壇經》說得更生動,腳往下使勁一踏,你就看著都是荊棘叢生,垃圾遍地,我把腳一抬,立刻是一種光明清淨的世界。這是帶有比喻的說法,就是境由心生,環境和人的關係,關鍵在於你怎麼來應對它。
  • 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在古代男性作為國之棟梁和一家之主,更是特別在意外在與內心的完美。
  • 細講十善業(二十四)
    無益之言,佛法稱作「戲論」,就是世間人講的開玩笑。諸佛菩薩、修道之人沒有戲論。戲論與幽默不一樣。世間人的幽默,不見得是對對方、對社會大眾有利益。而聖賢、君子所謂「出言成則」,說出來的話都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的準則,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淨業是有利益的,若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的,就不是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