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王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更是善用賢才,奸佞小人自然是無用武之地。但是隨著後期君主過於安居樂業,罔顧天下黎民百姓,致使奸佞小人橫行,國家生靈塗炭。此時君王已經失去了對天下百姓的關愛,但是卻又喜歡臣子誇讚其政績,而奸臣正是利用這一點,迎合帝王的心思,但是諫臣卻做不到這一點,自然失去了帝王的寵幸。
這些巧妙利用帝王心思,而在外狐假虎威之人,歷朝歷代數不勝數。他們禍亂朝政,甚至賣國求榮,而其中這些奸臣的事跡更是令人後人深思,由他們的故事所衍生出來的成語,也被後人沿用至今。
無可厚非
對於西漢來說,王莽乃是外戚、權臣,更是竊國者。但是從王莽建立新朝之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來說,王莽是任何一個朝代的先行者,其中改革的措施更是觸犯到地主階級的利益,被當時的士紳權貴所不容,最終遺憾而終。
王莽生於貴族之家,因為家族之中有皇后王政君的撐腰,在當時的貴族子弟之中,可謂是顯赫一時。王莽生於這種環境,又從小以謙恭好學、簡樸嚴謹而聞名,再加上有家族為他的政治鋪路,王莽年紀輕輕便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既然是生活在政治之家之中,王莽自然是懂得如何籠絡人心。王莽在朝中利用自己的家族勢力為自己造勢,關懷百姓、撫慰功臣,甚至為了證明自己而自掏腰包救濟災民。這種虛假的營銷形象一直到漢元帝和漢平帝去世之後,王莽開始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而在新朝建立之後,面對國家的積弱,王莽想要從根本上觸犯到地主階級的利益,扶持新的勢力,然而卻引來了地主階級的瘋狂反撲。王莽並沒有想要利用安撫政策來平息眾怒,反而是派兵徵討。當時的國家剛剛成立,一切都處於休養生息的階段,派兵徵討就算是成功也是損己,這個時候自然是有臣子進行阻撓。
王莽本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怎又允許其他人阻撓,自然是當下罷免了那人的官職。不過在王莽冷靜之後,又以「英亦未可厚非」將其釋放,於是「無可厚非」由此誕生。
口腹蜜劍
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頗有貞觀之治的盛世,然而後期唐玄宗好大喜功,且逐漸寵信楊玉環,將朝政交於小人手中,整日在梨園尋歡作樂,國家頹勢已然可見,而當時被唐玄宗所寵幸的宰相正是李林甫。
唐玄宗乃是附庸風雅之人,之前有李白賦詩助興,之後便有李林甫精通音律,其中最為出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李林甫的手筆。不單單如此,李林甫在職期間,更是摸透了唐玄宗喜好阿諛奉承的心思,趁機取巧,鞏固權勢,大肆排除異己。
李林甫的野心一再膨脹,甚至放任安祿山等人禍害國家。在唐玄宗看來,李林甫乃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公子,滿口的仁義道德,張口閉口都是天下蒼生,殊不知李林甫做得都是表面功夫,其實內地裡心狠手辣,世人皆稱「口有蜜,腹有劍」,於是「口腹蜜劍」成語應運而生。
東窗事發
秦檜是25歲踏上仕途,在位期間一直與嶽飛持相反意見,甚至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在金軍節節敗退之際,利用陰謀手段害死嶽飛。但是當金兵攻下宋朝之時,一向主張和平解決的秦檜,卻站在了反對割地的一方。雖說後來秦檜被金兵擄至北方,然而,秦檜卻利用自身的優勢得到了金兵的信任,得以重新返回。秦檜被拜相19年,卻一直致力殘害忠良,禍亂朝廷。
而據歷史文獻記載,當初秦檜與夫人曾經在東邊的窗戶之下密謀謀害嶽飛。豈料在嶽飛去世多年之後,秦檜在湖邊遊船,在夢中有人告知,因為他禍國殃民,即將降臨災難。而在這之後秦檜便病逝,為了超度靈魂,秦檜的妻子特地請來道士,而後道士傳給秦檜的妻子一句話「東窗事發矣」,由此成語東窗事發也應運而生。
結論
奸詐小人只能有一時的猖狂,他所犯下的罪行,終有一日會報應在自己身上,人間的正義遲早會來到,而他們的罪行,終究會一直牢牢地釘固在史書之上,永遠難以解脫。如此一來,忠臣也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