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故事書,原版的《夜鶯與玫瑰》是英國天才作家王爾德所著,很難想像這位可敬的作家竟然保持了這麼多年的赤子之心,用溫柔的故事向我們展現美醜善惡。
但這一個個被林徽因用美麗語言翻譯出來的故事,在我看來並不大適合小孩子閱讀,更適合大人們來為小朋友解讀。也可能是因為長大了,懂事了的緣故,此時以閱讀的形式正視這些故事時,卻感到了濃濃的嘲諷與哀傷。
小時候我們讀到,善良的夜鶯為了苦苦追愛的少年,心甘情願以自己的鮮血澆灌出紅玫瑰給男孩。卻不知道男孩找尋紅玫瑰是為另一個美麗的少女,更不知道女孩嫌貧愛富將血玫瑰隨意丟棄。
小時候我們讀到,星孩兒跋山涉水尋找母親,因長相不好受盡嘲笑驅趕,最終因善良、樂於助人而成功找到身為國王的父親。卻不知道小時候的星孩兒外貌出眾、驕橫跋扈甚至不認灰撲撲髒兮兮跋涉萬裡尋找他的親母。
小時候我們讀到,快樂王子與小燕兒對需要幫助之人的慷慨,對芸芸眾生的關懷。卻不知道王子心碎,小燕兒凍死之後,他們所幫助的人們只嫌棄這座「醜陋」的雕像毀了他們的市容。
小時候我們讀到,孩子們的到來讓巨人的花園四季如春,再也不受嚴寒的侵襲。卻不知道最初那個讓巨人敞開心扉的孩子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去巨人的花園玩耍,也是他最後與巨人一同去了天國。
小時候我們讀到,漢斯是個勤勞而又忠實的夥伴,不管磨坊老闆如何刁難,忠實的漢斯總能為了朋友付出一切。卻不知道漢斯最後真的因磨坊老闆而付出了生命,而磨坊老闆卻覺得是因為自己太慷慨送了漢斯一個破舊小車。
.
童話故事都是講給孩子聽的,為孩子講述著真、善、美,給孩子帶來一個又一個虛擬夢幻的天真世界。這世界就像蛋殼,當孩子長大將蛋殼打破,才能獲得二次生命。這可能就是童話的意義所在吧。
小時候覺得大團圓的結局才是完美的,每一對有情人都得終成眷屬,只有善良勤奮的孩子才能長高,說謊話的話鼻子會慢慢變長,快樂就是跟小夥伴一起玩耍,不開心也只是因為今天作業好多呀。
每一個人都在慢慢長大,並不是像故事書一樣畫上一個句號就結束了。可能結局會慘澹收場,戀愛會分手,結婚會離婚,善良勤奮不能讓人長高,不再有太多時間跟夥伴玩耍,老師也不再布置有著恐怖數量的作業。但是這個世界,這個不再單調、變得豐滿的世界,這個充斥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世界也並非完全是不好的。
正是因為有了醜陋,美麗才顯得賞心悅目;正是因為有了難過,歡樂才顯得彌足珍貴。將童話故事的美好存在心房,就是在心裡安上了一扇通往美好的門。
這就是故事刪刪減減成為童話並廣為流傳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