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進入倒計時,你最希望讀到哪本書?

2020-12-24 湛廬文化

在臨終前的一晚,如果有人願意給你讀一本書,你希望他給你讀什麼呢?

英國電影《拋開自我空間》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童書

電影中雷厲風行,強勢自信,對事業有執著追求的文學博士薇薇安在被醫生無情宣布為卵巢癌末期之後,雖然鼓足勇氣坦然面對,積極化療,但最終不得不以頭髮掉光,身形枯槁的形象迎接死亡。

在最後一晚,薇薇安的導師來到病房看她,希望在臨終之時給薇薇安念一首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死亡詩歌,薇薇安拒絕了。

最後導師拿出一本《逃家的小白兔》念起來,薇薇安蜷縮在導師的懷裡,安靜離世。

誰說童書真的就是給孩子看的呢?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帶給薇薇安安寧的恰恰是一本只有幾頁的童書。治癒與撫慰,這不正是在現代社會裡打拼的成年人真正需要的嗎?

如果讓湛廬君給你推薦童書,我會推薦你看看英國人列出的經典童書書單。有人說,英國人是最捨不得告別童年的民族,所以他們創作出了大量經典兒童文學滋養世界:

Top 5 《水孩子》

在成長中,如何解決信仰與現實的衝突?

2020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 6月14日

查爾斯·金斯利的兒童小說《水孩子》,創作於19世紀60年代,講述了掃煙囪的孤兒湯姆,意外落入水中變成了水孩子的故事。後來,湯姆在仙女的感化、教育和引導下,勇闖大千世界,經歷各種奇遇,克服了性格缺陷,最終成長為一個熱愛真理、正直、勇敢的人。

19世紀中葉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為代表的探索真理和真相的時期,作為牧師的金斯利深深被《物種起源》所吸引。在進化論與基督教的衝突之下,他試圖借著《水孩子》的寫作,通過主人公湯姆的掙扎、拼搏,以及最後蛻變的成長故事,尋找信仰與理性衝突的解決之道。

Top 4 《原來如此的故事》

在動物世界中,重新找到童趣和好奇心

2020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8月28日

這幅圖片是小童話故事集《原來如此的故事》書中的插圖,由作者吉卜林親手繪製。1907年,吉卜林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官方公布的獲獎原因是「細緻的觀察、新穎的想像、雄渾的思想和傑出的敘事才能」。

這部《原來如此的故事》是吉卜林僑居美國的時候寫給小女兒約瑟芬的睡前讀物。吉卜林發揮他詩人兼具小說家的想像力,把故鄉印度、還有叢林、草原和人們熟知的動物融合在一起,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豹子身上的斑點是怎麼長出來的》《袋鼠的後腿是怎麼變長的》等等這些和動物特徵有關的故事,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童話世界。

Top 3 《愛德華·利爾的荒誕故事集》

面對世界的荒誕,我們大可哈哈一笑

2020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 6月21日

兼具詩集和繪本的《荒誕書》,是英國作家、畫家愛德華·利爾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利爾某一次留宿鄉居,那裡到處都是孩子的歡聲笑語,這段經歷激發他創作出《荒誕書》裡的大部分詩篇。1846年2月,《荒誕書》以二卷本的形式出版,以兒童為目標讀者,包含了72首五行打油詩,首首有趣,獲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利爾創作的故事乖張荒唐,有強大的感染力,他幽默和無拘無束的超現實主義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荒誕書》的吸引力之所以這麼大,還在於利爾給每首短詩搭配的卡通插畫,它們充分地展現出了利爾風格鮮明又率直的筆墨,讓人窺見一個怪誕而好笑的世界。

Top 2 《柳林風聲》

在友誼中,找到面對世界的勇氣

2020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 6月26日

《柳林風聲》是一部充滿了童趣的文學佳作,無論你是孩子還是成人,《柳林風聲》都是你人生的必備枕邊書。小說當中的幾個動物角色既代表著兒童,他們保持了純真和純情;又象徵了成人,他們超越了兒童的限制,進入到廣闊的生活空間,能夠去體驗和享受成人世界的精彩和不同的人生況味。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她從年少的時候就對《柳林風聲》深深著迷,後來在創作《哈利·波特》的時候,她用那隻忠厚和藹的獾作為原型,設計了赫奇帕奇學院的標誌物,她還把蟾蜍設置為了書中主要角色納威·隆巴頓的寵物。

Top 1 《愛麗絲夢遊奇遇記》

在奇境中,領略想像力的巔峰

2020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4月28日

1862年7月4日,英國牛津大學數學教授,邏輯學家查爾斯·道奇森正在和自己好友的女兒愛麗絲·莉迪爾一起坐船從牛津順流而下到戈斯託,為了逗愛麗絲開心,道奇森虛構了一個異想天開的故事來打發時間,當船抵達戈斯託之後,愛麗絲·莉迪爾反而不想下船了,她央求道奇森把故事講完。

三年後的1865年,道奇森鼓足勇氣將給愛麗絲的故事集結出版,這便有了被譽為英國兒童文學皇冠的《愛麗絲夢遊奇遇記》,它被翻譯成了174種語言,以豐富奇特的幻想和幽默風趣的風格突破了傳統兒童學的說教感,開啟了英國兒童文學黃金時代的序幕。

以上為大家介紹的5本書,可以說都是英國童書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了,捧起任何一本,都可以讓深陷於現代繁雜生活的我們,再次想起孩童時的快樂。也許回到原點,我們會看得更遠。

其中,對於許多人來說,《愛麗絲夢遊奇遇記》是讓人最念念不忘的一本,它代表的已經不僅僅童書,更是濃縮的人生之書。比如,它向我們傳達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需要先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行」的主題思想,這個思想就體現在了柴郡貓和愛麗絲的對話中:

「Would you tell me, please, which way I ought to go from here?」「That depends a good deal on where you want to get to.」said the Cat.「I don't much care where...」said Alice.「Then it doesn't matter which way you go.」 said the Cat.「我應該走哪一條路?」「你想到哪裡去?」「我不知道。」「那你怎麼走都是一樣的。」

——節選自《愛麗絲夢遊奇遇記》

此外,在這本書誕生的150年間裡,《愛麗絲夢遊奇遇記》還吸引了無數插畫師獻藝。

在2021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12月的內容中,我們就選取了8位英國頂尖插畫家的插圖,用美輪美奐又風格迥異的視覺效果,帶你重新和愛麗絲一起掉進兔子洞,來一場發現自我的旅程!

以上圖片出自2021年12月《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

#2021年《湛廬珍藏曆·大英圖書館》#

憑藉超高顏值火爆全網的#最美日曆#再度來襲!國際設計大賽金獎得主@廣煜guangyu、@NodYoung 老師親自操刀設計,封麵皮質觸感,頂級印廠四色印刷,拿在手裡絕對是吸睛單品,堪稱日曆界的「愛馬仕」。

可看可聽,你身邊的專屬博物館。2021年的#湛廬珍藏曆#精選@大英圖書館 10年展覽中的TOP12呈現給中國讀者,無論你是鍾情魔法還是喜愛權遊,熱愛文學還是沉迷歷史,都能從中得到滿足。掃描每頁二維碼,還可收聽每張圖片背後的故事。

做手帳、做展覽、寫日記、拼海報……更多創意玩法期待解鎖。無論是送自己還是送朋友,這款日曆絕對入股不虧!

相關焦點

  • 事業當紅時患癌,30歲女星抗癌8年宣布停止治療,生命進入倒計時
    癌症也被稱為是絕症,至今都是最讓人頭痛的一種病,沒有藥物能夠徹底治療癌症,只能依靠電擊、化療等方式來抑制它的擴散。這些年來因為癌症去世的人很多,讓人覺得很惋惜。娛樂圈明星因為癌症去世的也很多,李詠、計春華、臧天朔等等,都是因為癌症去世。
  • 朱一龍吳邪:當你的生命進入倒計時,你會選擇一場冒險麼
    吳邪在出發前問,我總是以為自己是在被命運推著走,很多事情我都推脫說身不由己,直到病了之後我才發現,不是的,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我喜歡和你們在一起,一起去冒險,如果我一定會死的話,我希望是在路上。其實這裡,吳邪已經明白了,自己從原來到現在不只為了錢不只為了好奇心不只為了答案不只為了救人。他熱愛冒險,他寧願在路上為生命畫下終點。
  • 假期繼續,如果你遊累了,讀一本書吧!
    ,我會說,第一步,要找出這個世界上你最喜歡的事情,第二步,是找到一個人付錢讓你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因為這句話,我連想都沒想就買下了這本書。潛意識裡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是我的菜。果不其然,通篇讀下來,所有的觀點都是一樣的。作者吳淡如老師,是臺灣著名的節目主持人。但是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後來擦查了資料才知道張震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原著就是吳老師的作品。
  • 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不斷成長,那就來讀這本書吧
    比爾蓋茨說,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讓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 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
    文/更讀書社這兩天在豆瓣看到一個話題:讀100本書,和把1本書讀100遍,哪個更有幫助?圖源網絡這個說法明顯有誇張的成分,因為把書讀上100遍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也無從證明是讀100本書好,還是1本書讀100遍好。所以換個說法,100本書和100遍的問題其實還是大量閱讀和精讀的問題。
  • 《生命倒計時》app設置教程
    使用生命倒計時app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對軟體進行設置,先設置好出生日期以及大概可以活到多少歲等等,那麼這些東西在哪裡可以設置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具體的教程,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可以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哦!
  • 如果你正困頓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那麼我推薦你讀這4本書
    以下這4本書,會給你答案。按我說的做,否則我不會再理你!按我說的做,否則我就再也不給你錢花!如果你不按我說的做,你就不再是這個家的一員!如果你違背我的意思,就等於在我的心口插上一刀。換另一種說法,這就是「情感勒索」。
  • 5本書渡你進入下一站幸福
    羅曼羅蘭說:「沒有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活到30歲,我才漸漸明白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幸福」二字,何為幸福,如何獲得幸福?在接下來推薦的幾本書裡,或許會有想要的答案。
  • 三年讀了1400本書,推薦這240本
    三年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從2016年讀到了2019年,從大二讀到了畢業。105《雨啊,請你到非洲》(8.4分)[韓]金惠子如果要送一本書給喜歡的人,你會送哪本?我曾經選過這本。金惠子的經歷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幽靈似的生命在受著不知盡頭的煎熬,自己還有什麼理由無病呻吟?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因此,她也使我們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責任:盡微薄之力,給困苦中的人們一些幫助。
  • 這本天才醫生死前寫的書,每一個活著的人讀完都被震撼了:如果生命進入倒計時,你還會選擇挽救他人嗎?
    在我最艱難的那些日子,在至親的病房裡,我仔細閱讀著保羅的文字。那時候,我總在想,保羅這本書想對我講什麼呢?大學後卻發現沒錢,就夢想著工作後賺到錢就幸福了,工作之後發現事事不順,覺得如果跳了槽就幸福了…最後自己的公司上市了,卻發現每天被牽扯的精力已經讓自己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幸福,就又想,如果回到高中那個時候簡簡單單只學習的日子該多幸福啊。
  • 若在荒島度你餘生,你會帶哪10本書?
    庫管:不是每個人都有去荒島漂流的機會,但多數人都曾深諳孤獨的滋味。
  • 【好書推薦】如果你時常感到孤獨,這6本書,給你最暖心的治癒
    人們總是進入自己一個人的世界,進得很深很深。而在進得最深的地方就會產生「連帶感」。就是說,在人人都是孤獨的這一層面上產生人人相連的「連帶感」。只要明確認識到自己是孤獨的,那麼就能與別人分享這一認識。」如果說我和其他老師有什麼不同,就是我在課堂上講述的莎士比亞、爵士年代的巴黎,甚至橫越太平洋的庫克船長,全是我親眼所見。我真實的出生日期是1581年3月3日,我已經439歲了。你活得越長,就越會明白一切都是會變的。只要活得足夠長,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會被打散和重組,你會意識到所有人為賦予的意義都是淺薄的,人之所以為人,不是靠這些外在的東西界定的。
  • 第15期丨《蘇菲的世界》如果可以,請讓你的孩子在16歲之前讀一讀這本書
    —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 《如何讀好一本書》推薦導讀
    所以,當我的人生最迷茫的時候,也是我瘋狂閱讀的時候。      2004年的一段時間,每天下班以後,我都會到供職公司旁邊的一間書店,點一杯售價兩元的可樂,然後認真地在書店中讀上幾個小時,等書店打烊時,我才念念不舍地離開書店。
  • 你最最最害怕被塞進哪本書?
    小說在一個被「聲流」感染的遙遠星球展開,這個世界裡生物的所思所想都會暴露在空氣中,沒有隱私,也沒有寧靜,想像一下狗狗、松鼠都會說話(好吧作者表示,如果有一天你的狗也會說話,你會發現它什麼也不會說——嚴重懷疑作者是不是酷愛加菲貓)。但是很快男主(荷蘭弟)發現,新世界有一個空洞,最高統治者(拔叔)為了控制一切,隱藏了一個深不可測的秘密。
  • 1年讀100本書,就是會閱讀嗎?
    如果你現在正在為溝通交際犯愁,那就去選溝通類的書籍;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演講水平,就可以去選關於演講的書籍;如果你想關注某個作家,可以去搜集這個作者最出名的幾本書。有目標地去選書,你才會有更大地動力去閱讀。另外,選書的時候,要結合自己目前的閱讀水平,去選那些能夠讓自己處在閱讀舒適區邊緣的書,就是那種讀起來有一點點難,但是又剛好能讀懂的書。
  • 餘華的《活著》:千千萬萬人讀到的是絕望,其實他寫的是希望
    很多人可能都讀過餘華寫的這本小說《活著》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流著淚讀完的,。初次讀這本書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小說故事,再看一遍就讀出了當時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第三遍是勵志,第四遍是看破後的通透,餘華的文字特別耐人尋味,每讀一遍都能夠發現新的感受。陪你走到最後的不是人不是物質,也不是風景,而是淹沒在一路上的痕跡。
  • 一年讀了100本書,卻連1本的內容都沒記住,你真的會讀書嗎?
    導語:朋友小王和我說她一年讀了100本書,可是回頭想想,卻幾乎一本內容都沒有記住,100本書,也就記住了書名,還記不全。2019年她為了提升自己立志讀書,書的閱讀量是上去了,可為什麼她卻沒覺得學到了什麼,自己改變的也收效甚微呢?
  • 年度讀書報告|今年你讀了幾本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了一個來自貧困山區、宗教保守家庭、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女孩,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克服了內心的自我懷疑之後,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最高殿堂,從楊百翰大學文學學士,到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再到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我閱讀完本書的三分之一後,才慢慢進入到情境中去,慢慢看著她從服從、怯懦、懷疑、逃避,到轉變、蛻變、堅定與平靜。
  • 可以多讀、精讀的一本書《總有一天,你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可以多讀、精讀的一本書。也許我們都被淹沒在塵世喧囂中,煩躁、不安、彷徨、迷惘等種種負面情緒總會在人心態失衡的情況下侵襲,讓人猝不及防又無可奈何,這個時候最適宜讀這本書,一切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安靜下來,恢復人最本真的孤獨狀態,也是靈魂最自由喜悅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