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死:一個極度虛弱的跋扈權臣 | 劉三解

2021-02-09 劉三解freestyle

三解按:這是一個「可以聽」的系列專輯,覺得文字麻煩,可以掃描二維碼。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了呂布在殺死董卓後的境遇,儘管官職、爵位、兵權都有了,在王允這個「士大夫」典型代表眼裡,還只是個「劍客」一般的人物,不過,呂布這樣的人,對於亂世新秩序的嗅覺,遠非王允這樣的端方君子可比。

 

要知道,一紙詔書,萬軍束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說啥都不如自己手裡有兵香。

 

之前我們談到過,呂布在丁原和董卓的麾下,並沒有獨立領兵的機會,所謂的「并州騎兵」統帥或是「羽林騎」主官的說法,都只是望文生義的想像,他就是個中級武官身份的「大保鏢」。

 

也就是說,呂布本人沒有「私兵」,只不過,他的幸運在於,當他下手的時候,董卓也沒有。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董卓那是大軍閥,是軍閥就得有私人軍隊,而董卓的軍隊標籤就是「西涼軍」,也就是涼州來的羌胡兵,這部分人只聽董卓的話,數以十萬計,才能把持朝廷,威震天下。

 

其實,這是錯的。

 

董卓整個軍事生涯中,獨立統帥的兵馬也沒到過10萬,最多的時候是公元184年,董卓受張溫派遣,分兵3萬討伐先零羌,之後到公元188年,董卓與皇甫嵩分兵救援陳倉,各統兵2萬人。

 

當然,這支軍隊雖然總數有限,卻長期跟著董卓,在關中、涼州,和叛軍來回拉鋸5年,從臨時編制,快變成常備軍了。

 

到了公元189年,漢靈帝徵召董卓入朝為少府,被董卓以部下的「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的名義拒絕了,他的底氣是什麼?

難道說,朝廷堅持,他就敢造反嗎?

 

當然不是,所謂湟中義從,也就是在今天青海、甘肅一帶招募的羌人志願兵,而秦胡,一般的解釋是胡化的漢人,董卓借他們這些「不知禮義」的蠻夷兵之口,向朝廷提出了一個大問題,原話是:

 


啥意思呢?

 

翻譯過來就是,朝廷募兵應該發給的錢糧都沒發夠,老婆孩子正在忍飢受凍。

 

簡言之,東漢王朝派出鎮壓邊章、韓遂、北宮伯玉、王國、馬騰叛亂的兵馬,由於朝廷財政破產的緣故,根本養活不起,一直靠著將領們糊弄,你把我董卓換走,不怕他們造反嗎?

 

漢靈帝認了,所以史書上才說:

 


沒錢啊,當然沒法「制裁」董卓,不是沒法消滅他,皇甫嵩當時完全有條件殲滅董卓所部或是斬殺他,但是,朝廷「理虧」啊!

所以,對於董卓的部隊,漢廷非常緊張,在漢靈帝將死之時,把董卓調任并州牧,命令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結果,董卓又拒絕交出兵權,反而駐軍在河東郡。

 

這就意味著,丁原的并州刺史在前,董卓的并州牧在後,丁原帶著并州兵改任騎都尉,調到了河內郡駐紮,而董卓帶著自家的涼州、三輔兵,以并州牧的身份在河東郡駐紮。

 

問題在於,董卓真的把2萬兵都帶走了嗎?

 

《後漢書·皇甫嵩傳》提供了一個旁證,說的是公元190年,董卓逼天子西遷,皇甫嵩被徵召擔任城門校尉,他的長史梁衍勸說他時提到:

 


可見,皇甫嵩的關西兵馬已經從2萬人,增加到了3萬人,也就是說,董卓2萬兵馬有一半,在東去并州的時候,轉交給了皇甫嵩。

 

正因為如此,董卓入洛陽時,只帶了步騎3000人,並且沒有後援,如果有,他也不用搞什麼疑兵計,讓軍隊晚上出去,白天再入城,湊數兒,嚇唬公卿百官了。

 

換句話說,東漢王朝就毀在了3000步騎兵手裡……

 

緊跟著,何進、何苗兄弟的兵馬「歸於」董卓,又殺丁原「並」其部下,注意這倆動詞的不同,一個是主動歸附,一個是吞併。

 

所以,董卓真正用以與關東諸侯對抗的數萬兵馬,其實絕大多數是別人的兵,這也就難怪他在洛陽周邊四處劫掠,又匆忙遷都長安,根本原因不是他太強大、太暴虐,而是因為他太弱、太窮,已經破產的東漢朝廷,要養活這幾萬僱傭兵,除了搶劫,沒有任何辦法。

 

不這麼幹,他吃飯的傢伙就沒了,早讓兵變的士兵砍了。

 

真到了長安,整個形勢有多大變化嗎?

 

並沒有。

 

由於關東聯軍和朱俊的迭次西徵,董卓只能將最信賴的涼州兵搭配著并州兵,監督著其他部隊,在函谷關一線的弘農郡布防,這也是牛輔、李傕、郭汜、樊稠等涼州人全都領兵在外的原因。

 

而董卓的身邊,要麼就是心懷鬼胎的公卿百官,要麼就是唯利是圖的募兵衛士,而東漢舊制,內外朝權限分割,都城內的兵權一直由宦官或外戚統轄,外朝大臣不得染指,也就使得對董卓反對最烈的「士大夫」們手裡根本沒兵。

 

比如,堂堂的越騎校尉伍孚要誅殺董卓,竟然只能懷揣利刃,見面捅他,而董卓一通掙扎跑了,招呼左右才殺了伍孚。

 

可見,董卓雖然跋扈,在朝堂之上,也不能隨時帶著左右近衛護身,這個條件下,呂布這個角色就成了絕對的「關鍵先生」,他有比二千石的武職,有資格上殿,又和董卓誓為父子,也就成了董卓的最後一條防線。

 

在這條防線之外,是董卓厚養的長安駐軍,這些人仍以漢廷的中央軍名義存在,有五校、衛士之名,可哪怕如此,董卓仍舊防備十足,在長安城東建設了堡壘居住,到了他被殺那天,從堡壘直至未央宮門,沿路都部署了警戒,所謂:

 

陳兵夾道,自壘及宮,左步右騎,屯衛周匝,令呂布等捍衛前後。


翻譯一下,就是沿路左邊步兵,右邊騎兵,駐軍一圈又一圈,又讓呂布等在身前身後護衛。

 

說到這兒,就得糾正一個常識。

 

那就是,靠著兵馬殺人來威懾的「權臣」,從來不是真正的「權臣」,這恰恰印證了他對於形勢的控制不足,真正的權力控制,有以下幾個檔次:

最高等級就是下面人想不到反抗;

次一等的是下面人下意識地不敢把反抗當做行為選項;

再次一等是下面人害怕反抗的後果預期,而不敢反抗;

最差一等是下面人隨時都會反抗,有力量隨時來鎮壓。

董卓的軍事恐怖統治就是最差的這種,雖然擺出了一副不可戰勝的姿態,其實是恐懼和愚蠢所驅使的,因為根本不知道誰會對自己發難,只能把所有人都當做潛在敵人。

 

恰恰由於這種無差別懷疑,往往會變生肘腋,因為一件小事,就會將「自己人」推到反對者的行列,這時反而防不勝防。

 

呂布的發難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那麼,他靠的又是誰呢?

 

答案究竟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董卓之死:一次戳破紙老虎的「斬首行動」 | 劉三解
    上期節目,我們說到了董卓是一個本錢不夠的權臣,他擺出了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態,來嚇唬自己的潛在對手,卻沒想到這些伎倆對於一群「老油條」而言,根本就是「小把戲」,像王允這種人,險些被宦官殺掉,改名換姓躲了5年,還沒有幾天的耐心等著董卓自己犯錯嗎?
  • 「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真的預言了董卓之死嗎?
    在《三國演義》第九回,董卓臨死前聽到了一首童謠:「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首童謠為小說的董卓之死加上了幾分天命所歸的感覺,而經典電視劇《三國演義》也再現了這首童謠。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英雄記》的記載:內容為「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的童謠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的童謠在董卓活著的時候就在社會上流傳了,董卓本人甚至都可能聽過。那麼「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不得生)」的童謠真的預言了董卓之死嗎?
  • 歷史上沒有貂蟬,那麼董卓之死該怪誰呢?
    據歷史文獻記載,董卓之死根本不是美人計,而是王允的反計。(電視劇裡的貂蟬)至於呂布殺董卓是事實,只是沒有人知道動機是什麼?如果按照正史上的說法,也就是董卓在反陰謀中,與呂布心生嫌隙,而呂布在王允的唆使下,殺了董卓,成了如此漢賊的大英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呂布之死的隱秘細節:《三國演義》騙了你什麼? | 劉三解
    這樣的人物,如果不看他殺丁原、誅董卓的歷史汙點,絕對算是一個忠義之士,然而,在當時人的眼中,他是反覆無常之徒,在史書上,他是唯利是圖之輩,在小說裡,他還加上了有勇無謀、聽婦人言的諸多毛病。這個過程咱們得細說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之死,在《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之中,分成了兩段: 第一段是「呂布雖然長大,卻被繩索捆作一團,布叫曰:「縛太急,乞緩之!」操曰:「縛虎不得不急。」布見侯成、魏續、宋憲皆立於側,乃謂之曰:「我待諸將不薄,汝等何忍背反?」憲曰:「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布默然。」
  • 董卓是一見利忘義,貪得無厭的的人,名聲更是遺臭萬年
    董卓真的是個很惡劣的人物嗎?董卓是一個非常有私慾和野心的人,他的種種行為造成了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群雄四起的極度混亂。東漢政權最終導致毀滅。雖然是由很多種原因造成的,但是董卓的進京也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董卓進宮之後不僅僅亂了後宮,對於一些不聽話的人也隨意處置,整個朝廷人心慌慌,敢怒不敢言。之後也是由司徒王允說服了董卓義子答應刺殺董卓!董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見利忘義,貪得無厭的人。他本是應何進等之邀,進京誅滅十常侍,勤王救駕的。可他卻乘此機會,擅權奪位,獨斷專行。先是隨意廢立,殺人立威。後又想篡位自立。足見其輕義重利,貪念十足。
  • 何皇后:大膽董卓,敢殺我兒子!董卓:屠夫的女兒還敢撒野,去死
    按理說吧,一個屠夫的女兒能幹什麼?背景沒有,文化沒有的三無產品這麼一個女子,但是收了人家的好處,況且這女子長得又真是太漂亮了,所以,很容易瞞了過去,和那些民間選來的女子一起進入宮中。圖五|活活氣死宋皇后03.不知深淺,挑釁董卓被斬殺漢靈帝自然而然地封了何氏做皇后,但是這個皇帝吧,能像楊堅那樣忠於一個皇后的可不多,所以在宮裡又來了一個漂亮的女子後
  • 歷史上真實的董卓:西涼鐵騎的領袖、震動天下的他真一無是處嗎?
    一起看看董卓的生平事跡:《三國志》從他的少年時代記起:「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少年時期的董卓有一顆俠義之心,四處遊歷,結交各部族的首領豪強,這體現了他在人際交往的才華出眾,《後漢書》說他:「性粗猛有謀。」雖然性格粗魯,但作為一個西北大漢,這無可厚非,他粗猛,但「有謀」,粗中有細。看似粗直,實際上心思縝密,有自己的想法,這在西涼地界實在算是難能可貴了。
  • 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董卓之手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  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 漢朝董卓,有義子呂布和幾十萬西涼軍,為何死時沒人保護?
    獻帝當時年幼,他給自己封了一個最和皇帝近的位置,就是相國,有好多大臣們不服,就會被董卓當場殘殺,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是心服口服董卓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三國第一猛將,董卓的義子呂布。東漢末年有一個先帝在位時的大臣,叫王允,字子師。出任豫州刺史,勤政愛民,是先帝在位時的重要大臣。
  • 董卓與呂布是怎麼鬧翻的?
    只要吾兒奉先還在,董卓就可以高枕無憂。既可以在虎牢關前擋住諸侯的兵馬,也可以在身邊護住他肥碩的身軀。倆人一旦反目,董卓的大好頭顱也就掉了。在小說中,董卓和呂布的反目,是因為司徒王允利用一個漂亮的使女貂蟬,設計了一套連環計,結果讓這倆好色之徒,因為一個美女鬧掰了。這很合乎讀者的心理,因此,金聖歎口中的「女將軍」貂蟬,揚名天下。連環計比同樣是編出來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還要家喻戶曉。
  • 東漢末年為何會發生董卓之亂?
    另一方面,帝國向西擴張的前沿和橋頭堡就在涼州,既可以通過涼州掌控西域,斷匈奴之右臂,以西域諸國之力牽制消耗匈奴、減輕西漢的軍事壓力;也能憑藉河西走廊隔斷匈奴和羌人的聯合,進一步削弱匈奴,壓制羌人。匈奴的著名歌謠「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表達了失去河西的極度哀痛,河西地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三國百年(十四)——董卓是怎樣一步步作死的?
    此外,董卓為了立威,還動不動誅殺關中地區的豪門大戶。他卻沒有想明白這樣一個問題,人,不是隨便殺的。殺人如果殺好了,殺得是罪大惡極之人,那麼就會爭取民心。如果隨便殺人,那就有損威望。皇甫氏一門,文韜武略,是大漢忠臣,你當年不過就是他們驅使的一個小吏,現在還想非禮自己主公的夫人嗎?」董卓聽了以後勃然大怒,把這位夫人綁在馬車的軲轆上,然後讓人用鞭子抽打她。夫人一心求死,就對著旁邊的行刑者說:「請打的再重一些,速度越快越好」。很快就死在了車下。這個事情,皇甫嵩並沒有發作。至少我在史料中沒有找到。
  • 面對董卓的囂張跋扈,看曹操如何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
    就在此時,董卓認為時機到了,於是董卓立刻率兵趕來,以救駕之名護送皇帝回宮。在護送皇帝回宮後,董卓就以功臣自居,蠻狠跋扈,而且他還將原先何進的軍隊給收編了,天天率領兵士進出皇宮,至此朝廷就被董卓控制了。董卓以護駕的名義第一次去覲見皇帝,當時的劉辯還沒有從「十常侍之亂」的驚嚇中緩過來,說話也是哆哆嗦嗦,不過劉協倒是鎮定自若,給董卓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也為董卓後來改立劉協為帝埋下了伏筆。董卓在掌控朝廷以後,就召集眾大臣要商議廢立皇帝,但是荊州刺史丁原罵道:你有什麼資格廢立皇帝?
  • 解秘:十八路諸侯為何會敗於草包董卓之手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兇。
  • 貂蟬為何冒險離間董卓呂布?只因她背後藏著一個秘密!
    在公元二世紀未的華夏大地上,一個歌伎,哪有以身報國,挽救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的「政治覺悟」;或多或少存有以身報恩,保住朝不保夕的王允一家的「思想境界」。通讀《三國演義》原著後,竟發現貂蟬其實不簡單,而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人。貂蟬樂意獻身連環計,全是為自己人生及未來打算。原因如下。其一,不認命運安排,自我挑戰。
  • 袁隗之死
    99%解讀「袁隗之死」的史家都會認為袁隗死的冤枉,其實在史料中有個很不起眼的細節,似乎告訴我們,袁隗和關東聯軍(屯兗州陳留郡酸棗縣這一支)是有聯繫的。到了三月,董卓得知袁綏接管廣陵郡之事,借題發揮,以袁隗通敵,將其滅族。當然袁紹、袁術也是袁隗之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袁氏宗族共被捕殺二十餘人,分別埋葬在長安青城門外與東都門內,後來又擔心有人會盜走屍體,再將這些屍體轉移至郿縣藏起來。
  • 【深度攻略】高配董卓了解一下
    好了,吹得夠多了下面開始正經攻略原作者是@sw2090原貼吧標題《群眾丁攻略武將篇之董卓就幾乎死完了而步兵要在諸葛急射之下為了所剩最多100不到的弓兵因援護死傷的200多步兵是否划算?但是所剩無幾的步兵根本扛不住接近滿員的諸葛在實戰測試過程中一般是董卓破掉諸葛前軍的祈福盾給諸葛前軍造成一些傷害後董卓的前軍就幾乎死完了對戰結果基本都是諸葛以1000左右戰損
  • 三國前期,董卓的首席謀士,有才,無德,卻忠心
    歷史上李儒能力顯然強過賈詡,在董卓陣營中位列首席謀士,可惜李儒的命運卻是異常悲慘,因為攤上了董卓這個嶽父,最終無法善終。相信李儒的心中正如三國殺的臺詞一樣憋屈無奈,「如遇明主,大事皆成!」在《三國演義》中,三國前期的李儒,其實可算是一個有才、無德、卻忠心之人!
  • 三國:董卓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廢掉漢少帝劉辮?他真正的目標是誰?
    昔趙鞅興晉陽之 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三國志》董卓還沒入京何進就先掛掉了,他人雖然死了,但他委託董卓幹的事還是幹成了,董卓不但按照何進的要求幹掉了宦官集團所有的主要掌權人,還把何進死後的勢力也都繼承了一大半下來:何進劇照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觽迎帝於北芒,還宮。
  • 被製造的魔君:董卓暴行始末考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董卓是漢末喪亂的核心人物,是擅行廢立、肆虐宮廷的暴君。在歷代史家筆下,基本都以「兇惡淫狠」的醜陋嘴臉出現。比如《三國志》作者陳壽,便公開宣稱「董卓是信史時代的第一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