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隗之死

2021-02-07 三國文化研究會

至十一月,董卓擔任相國之後,王允擔任太僕時還能「守尚書令」,王允從來都不是袁隗的幕僚,我們可以推出:袁隗已經失去了掌控尚書臺的權力。


袁隗真沒想到招來故吏董卓,原以為董卓能成為自己的助手,現實卻變成了董卓反客為主,成了主宰朝政的權臣。


更讓袁隗無所適從的是,袁紹和袁術這兩位侄子棄官逃亡不說,甚至在地方上要起兵反董勤王,此時,袁隗的位置非常尷尬。


當初「廢長立幼」,袁隗是有份的,袁紹起兵的政治訴求是否定劉協繼位的合法性,自然也是對袁隗政治路線的全盤否定。


雖然袁隗和董卓是捆綁在一起的政治同盟,但是「血濃於水」,董卓對這位失勢的太傅大人是越發看不順眼了。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在董卓的主導下,東漢朝廷遷都長安,史書上沒有說太傅袁隗是否反對遷都,只能推出他只能順從董卓,也去了長安的。


長安朝廷剛剛運作不久。三月十八日,在董卓的授意下,長安朝廷以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逮捕並滅族,罪名大概是「勾結亂黨(袁紹)」。

範書《獻帝紀》:(初平元年三月)戊午(18日),董卓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夷其族。


99%解讀「袁隗之死」的史家都會認為袁隗死的冤枉,其實在史料中有個很不起眼的細節,似乎告訴我們,袁隗和關東聯軍(屯兗州陳留郡酸棗縣這一支)是有聯繫的。


在廣陵郡太守張超帶著功曹臧洪一同前往陳留郡投奔兄長張邈時,張超把廣陵郡的政務交給了本郡人袁綏,而袁綏之前的職務是:太傅掾,也就是袁隗太傅府裡的官員。


袁隗的影視形象



陳志《陸瑁傳》裴註:(袁)迪父綏為太傅掾,張超之討董卓,以綏領廣陵事。


袁隗擔任太傅的時間為中平六年(189年)四月至次年(190年)三月,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袁綏又離開太傅府的時間未知,以張超對其信任,我們可以推出:


袁綏是在董卓為相國之後離任,返回家鄉,再將袁隗對董卓的不滿之情告知張超和臧洪,由此引發反董聯軍集結酸棗縣。


到了三月,董卓得知袁綏接管廣陵郡之事,借題發揮,以袁隗通敵,將其滅族。當然袁紹、袁術也是袁隗之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袁氏宗族共被捕殺二十餘人,分別埋葬在長安青城門外與東都門內,後來又擔心有人會盜走屍體,再將這些屍體轉移至郿縣藏起來。


範書《袁隗傳》:董卓忿(袁)紹、(袁)術背己,遂誅(袁)隗及術兄基男女二十餘人。


《三輔黃圖·卷1》: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


《三輔黃圖·卷1》: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


範書《袁紹傳》李賢注引《董卓別傳》:(袁氏族人)悉埋青城門外,東都門內,而加書焉;又恐有盜取者,復以屍送郿藏之。


後來,朝廷(董卓)又任命「幽州牧兼大司馬」劉虞為太傅,徵其入朝,但是由於反董地方勢力已經形成,朝廷的詔書無法抵達幽州,劉虞依舊在幽州擔任他的「幽州牧兼大司馬」,而朝廷的「太傅」就成了虛位以待了。


範書《劉虞傳》:初平元年(190年),復徵(劉虞)代袁隗為太傅。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達。


例如同時,朝廷(董卓)任命平原相陳紀為太僕、又徵拜尚書令,陳紀都沒有應命。大概和劉虞的情況類同,朝廷詔令無法抵達平原國,或者是陳紀根本就不想去長安。


範書《陳紀傳》:璽書追(陳紀)拜太僕,又徵為尚書令。


當然,如果劉虞和陳紀若真去了長安,也只會成為受控於董卓的傀儡,不可能有任何實權的。再後來,陳紀棄官,帶著兒子陳群至徐州避難(投奔陶謙),這是後話。


話說在兩漢時選拔官員實行的是舉薦制度,因此,「門生故吏」這種官場潛規則是世人所尊崇的。董卓作為袁隗的故吏,按照潛規則,他必須在禮節上屈於袁隗,結果,董卓根本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老領導給滅族了,這麼霸道的事是兩漢歷史上的獨一份。


董卓殺袁隗,其動機不過是畏懼袁隗會對自己不利,但是這件事與董卓殺伍瓊、周毖一樣,太輕率了,哪怕是將袁隗廢其官職,將其軟禁也好啊。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說,董卓此舉得罪了更多的人,導致更多的人投奔兩袁(袁紹、袁術)的陣營,走向了董卓的對立面。甚至於董卓被刺身亡後,很多汝南袁氏的門生都去將董氏族人挫骨揚灰以洩憤。


範書《董卓傳》:諸袁門生又聚董氏之屍,焚灰揚之於路。


當然,董卓這種「嗜殺」的政治行為源自於「涼州」、「武人」這兩個標籤,這也證明了他成為權臣之前的「養名」行為不過是沽名釣譽,也註定了他無法真正與中原士人相容,最終以悲劇收場。


最後分析一下「袁隗之死」的時間爭議話題。


範書《獻帝紀》是說袁隗死於初平元年(190年)三月十八日,範書《袁紹傳》也是說袁隗死於袁紹起兵之時(190年),而陳志《袁紹傳》則寫成袁紹得了冀州(191年)之後。


又在範書《袁紹傳》中,建安元年(196年)袁紹答獻帝文中卻寫道:「會故冀州牧韓馥懷挾逆謀,欲專權勢,絕臣軍糧,不得踵系,至使猾虜肆毒,害及一門,尊卑大小,同日並戮。」似乎也把時間指向了初平二年(191年)。


但是在陳志《袁術傳》裴注引《吳書》中,袁術寫給袁紹的信中就提到「室家見戮,門戶滅絕」,而袁術寫這封信的時間應在初平元年(190年)末,二年(191年)初,也就是說,袁隗死在袁紹得冀州之前。


如此,袁隗死亡時間在初平元年(190年)的可能性更大。


陳志《袁紹傳》則涉及記載錯亂的情況,範書《袁紹傳》中的袁紹答獻帝文則可能是袁紹在推卸討董失敗的責任。


















相關焦點

  • 族滅袁隗
    李儒道:「若是小可在洛陽,當帶兵卒直入太傅府中,擒殺袁隗。子均先生畢竟當世之名士,明知袁隗與逆賊串通一氣,卻忌憚袁家四世三公的名聲。其不敢妄動者,恐惹天下人恥笑耳!」董卓道:「嗯,秦子均雖然滿腹韜略,終歸不是我從西涼帶過來的啊!但也不能不用啊!」李儒道:「太師所慮即是,此等所謂高士,坐而論道,談古論今,無人可及。
  • 袁紹叔叔袁隗:出身以外資本為零,東漢滅亡他要擔責
    袁隗,出身於一個世代做宰相的家族。從他往上三代,家族都有人做到宰相級別。而他自己,年紀輕輕也做了宰相,一時成為美談。袁隗做宰相的時候,正是東漢政治鬥爭最激烈的年代。正直的士族官僚,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宦官鬥爭。而宦官發動兩次黨錮之禍,殺害、罷免、禁錮了大批忠良大臣,比如竇武、陳蕃、李膺、範滂等。
  • 放大炮的許攸為什麼會死?
    像袁術、袁紹,孫堅、陶謙這樣的人的官職不是太守就是刺史,誇張一點的如韓馥,已經是冀州牧(漢地九州之首)了。而日後大放異彩的曹操曹孟德和自己的好朋友鮑信在那個時候的職務卻是頗為尷尬的董卓所授的驍騎校尉和濟北相。
  • 衲讀103|「天選之子」袁紹:一手好牌是如何被他打得稀爛的
    而在當時,袁家的家主是袁隗,袁隗在挑選下一輩的接班人時,本來鍾意於袁紹,但在還沒有正式交班時,便被董卓殺了。所以,到了後來關東諸軍結盟反董卓時,袁紹和袁術兩兄弟因為爭奪袁家家主之事而鬧分裂,相互打得不可開交。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張繡之死
    但他卻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死了,很令人費解。而關於張繡之死,我們還要具體分析。     說到張繡,他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張濟曾是董卓部將,董卓死後,他跟隨李傕、郭汜等人殺入長安。他們趕走呂布,殺死王允,控制朝廷,漢獻帝被迫封張濟為驃騎將軍,駐軍弘農。李傕郭汜互相攻殺,張濟曾經試圖調解了。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周瑜之死
    關於周瑜之死,按照《三國演義》家喻戶曉的說法,說周瑜是個氣量狹小的,小肚雞腸的人,因為智謀不如諸葛亮,就處處算計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上演「三氣周瑜」的 故事,不但「賠了夫人又折兵」,連自己的小命也搭了進去。顯然這是小說家之言,是為抬高諸葛亮,而刻意貶低周瑜。根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的《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 《死之詠贊》
    以前光看海報覺得《龍貓》看著不怎麼好看,但是講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也想在大龍貓的肚肚上睡覺,好暖和的伢子~~~還有,3天堅持每天斬100個六級單詞,有點吃力,但遇到自己會的,好開心可以斬,減少複習,真的每天學100個單詞,明早複習真的要吐死。。。。
  • 「超人之死」與「鋼鐵俠之死」
    一說到「超人之死」,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是,他是超人啊,超人怎麼可以死呢?DC歷史上,甚至是美漫歷史上,「超人之死」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DC和漫威兩家美漫巨頭激戰正酣。「超人之死」的故事,引爆了1993年的美漫市場。之後,DC和漫威都改變了策略,爭相創作類似於「超人之死」的震動大事件。但是,時代的車輪碾碎了他們的希望。在經歷了這次大爆發之後,整個美漫市場開始陷入低谷,無論是DC還是漫威,銷量都是一降再降。「超人之死」引發轟動的幾個月後,超人順理成章地復活了。
  • 「超人之死」與「鋼鐵俠之死」
    一說到「超人之死」,大部分人的感受就是,他是超人啊,超人怎麼可以死呢?DC歷史上,甚至是美漫歷史上,「超人之死」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話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DC和漫威兩家美漫巨頭激戰正酣。各種電視、雜誌、報紙爭相報導「超人之死」這條大新聞。這也給DC帶來了久違的商業成功,漫畫銷量又可以跟漫威抗衡了。「超人之死」的故事,引爆了1993年的美漫市場。之後,DC和漫威都改變了策略,爭相創作類似於「超人之死」的聳動大事件。但是,時代的車輪碾碎了他們的希望。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曹丕之死
    而當時曹操在洛陽死的時候,整個政局卻開始不穩,不僅僅青州兵開始騷動,就連曹彰也跑到來詢問曹操的璽綬,這對要繼承王位的曹丕來說極其不利。好在有賈逵、司馬孚、司馬懿等一班大臣的輔助下,曹丕才順利繼位。 繼位後,曹丕加快了取代漢獻帝,禪讓稱帝的步伐。最終,在一大批文臣武將的擁護下,完成了代漢稱帝的願望。雖然曹丕稱帝了,但漢朝400年的江山,不是輕易取代的,不少人還是人心思漢。
  • 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休之死
    之後,,每次徵伐都讓曹休跟隨,還讓曹休擔任曹軍的精銳中的精銳的「天下驍銳」的虎豹騎中的宿衛之職,足見曹操對曹休的重用。漢中爭奪戰,曹休被曹操安排以騎都尉做曹洪的參軍。雖然,曹休只是一個參謀,但曹操卻對曹休說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這就說明在曹操心目中,曹休是帥才。曹洪聽聞曹操這說,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曹休指揮。曹休曾擊破蜀將吳蘭,逼迫張飛撤退,取得了局部戰爭的勝利,一度扭轉戰局。
  • 黃家駒之死
    那時候讀《史記》,讀《孟子》,讀《東周列國志》,認為人最高級的死法就是為信仰而死。後來慢慢變得不那麼單純,因為現實總是荒誕的,反常識的,袁崇煥為他崇高的信仰死了,卻人人恨其入骨,生啖其肉。於是乎,有志氣、有理想的黃家駒沒地兒可去了,只能遠走日本,去追求心中的那一方音樂淨土,但這一次家駒再次太天真了,他離開了香港無聊又愚蠢的遊戲節目,卻莫名其妙地倒在了異國的同樣無聊又愚蠢的遊戲節目裡,他的死簡直就像個黑色幽默。荒誕的現實再次露出了嘲諷的獰笑,好人命不久,惡人享盡福,什麼信仰,理想都是狗屁,懂得規則並能玩轉規則才是生存之道。
  • 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彰之死
    何況曹彰陳兵洛陽,更給人一種逼宮之勢,從而給曹丕精神壓力,讓曹丕時時刻刻也忘不了自己弟弟這個潛在的威脅;而曹彰更詢問玉璽之事,因為玉璽是權力的象徵,尤其曹丕,在刀光劍影險象環生中奪得王位,更把它看得如命一般,任何人對這權力稍微有一點覬覦之心,自然都會遭到曹丕的嫉恨。而且,曹丕當年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曹丕繼位後就對手無任何權力的曹植進行嚴厲的打壓管制,何況手握軍權的曹彰,自然也是他打壓的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