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魏武帝曹操次子,與卞夫人的嫡長子。曹操死後,他繼承王位,並通過禪讓方式,取代漢獻帝登基,建立魏國。可他登基後僅僅6年,就在自己不惑之年上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什麼原因呢?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就是一波三折。當初,曹丕就是弟弟曹植明爭暗鬥很長時間,才被立為接班人的。而當時曹操在洛陽死的時候,整個政局卻開始不穩,不僅僅青州兵開始騷動,就連曹彰也跑到來詢問曹操的璽綬,這對要繼承王位的曹丕來說極其不利。好在有賈逵、司馬孚、司馬懿等一班大臣的輔助下,曹丕才順利繼位。
繼位後,曹丕加快了取代漢獻帝,禪讓稱帝的步伐。最終,在一大批文臣武將的擁護下,完成了代漢稱帝的願望。雖然曹丕稱帝了,但漢朝400年的江山,不是輕易取代的,不少人還是人心思漢。而且曹操的子嗣眾多,那些弟弟們依舊是自己皇位的潛在威脅。而曹操生前倚重的青州兵也騷動。根據《魏略》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別軍在洛。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此外,孫權、劉備兩大勢力也是曹丕的威脅與對手。所以說,曹丕要想坐穩皇位,必須殫精竭慮。
繼承王位後,他就對外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從劉備集團手裡收復上庸三郡,對內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
取代漢朝後,曹丕為了大權獨攬,先是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下令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弟弟們是猜忌的。他開始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特別是自己的親弟弟曹彰和曹植,則是一個暴死,一個被貶。顯然曹丕管治自己的弟弟們可說是費勁心思,控制他們對皇位的覬覦。
此外,曹丕還三次開展伐吳的軍事行動。表面上看三次伐吳沒有什麼效果,基本屬於炫耀軍力的作用。其實曹丕通過伐吳,一方面達到安內必先攘外的意義,將內部矛盾轉化。另一方面,則通過出兵東巡,樹立自己的權威,穩定青、徐地區局勢。根據《魏略》記載:「帝疑霸軍前擅去,今意壯乃爾!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說明曹丕通過東巡解決青徐豪霸割據問題。而曹丕在位68個月的時間裡,竟然有44個月是在出巡。
通過上面的分析,曹丕為了皇位可以說勞累傷神過度,長期出巡肯定是一路風波,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雖然是曹丕之前長期習武身體不弱,但如此勞作,自然對身體無益。當然影響曹丕英年早逝的原因還有以下兩點:一方面,縱慾而亡。曹家父子在好色上,基本是相同。《世說新語》記載:「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雖然這是小說家之言,但曹丕後宮女人肯定人數眾多,有記載的就達15人,長期縱慾自然自損身體。另一方面、性格原因。曹丕屬於睚眥必報、心胸狹窄,許多事情不能釋懷,缺乏必要的寬厚大度。早年為了競爭皇位,他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情緒無法宣洩。而當繼位後,就開始清算舊事了。兄弟之間的隔閡恩怨,他一味打壓處置,夫人甄氏也因失寵有怨言激怒曹丕,最終被曹丕賜死。叔叔輩的曾經救過曹操命的曹洪,因為曹丕年輕時曾向他借錢而不獲,因此懷恨在心,借曹洪的門客犯法一事,將曹洪打入大牢並要處死。群臣前去說情,沒能奏效,最後還是其母卞太后出面才保曹洪一命。此外,鮑勳因為勸諫曹丕,觸怒曹丕被誅。楊俊因為立嗣之爭時候稱頌曹植,被曹丕怨恨,最後以治理無方位藉口,被下獄被迫自殺。丁儀、丁廙兄弟二人因為在立嗣之爭中支持曹植,曹丕繼位後立即誅殺其全家。可見一個記仇、易怒、心胸狹窄的性格,也是造成曹丕早逝的原因之一。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河南偃師西北)。
曹丕臨死之前,按理說曹叡此時已經23歲了,屬於成年人了,完全有能力獨自處理朝政了。可曹叡和其父親曹丕不一樣,曹丕是經過諸公子之間激烈競爭,才取得接班人的位置。而他長期擔任五官中郎將,作為丞相副手參與行政工作,並留守鄴城多時,早已具備行政能力。而曹叡不同,曹丕生前,但並沒有讓其參與行政工作,曹叡的皇子生涯多半是府邸潛心讀書學習,與朝臣也很少來往。所以,曹丕臨死對這個皇子不放心,才安排司馬懿等四輔臣,輔佐曹叡坐穩帝位。從從曹丕的託孤安排的四人輔政人選,可是頗費有思量。曹真、曹休是宗室,主要掌握軍事,陳群、司馬懿是親信土族,主要負責行政。這樣安排,有效保證曹睿能作文帝王,特別有親信宗族的軍事輔助,不至於大權旁落。而司馬懿能位列輔臣,進一步加重司馬懿的權勢,為日後司馬氏篡奪曹魏皇權留下伏筆。
而曹丕另一個舉措則是十分高明,那就是薄葬。秦漢以來大興厚葬,而曹丕作《終制》,裡面提出「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這些說明曹丕反對厚葬,提倡不樹不墳,薄葬的理念,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
曹丕英年之死,是由於其勞累、縱慾,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這,對我們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帶來了反思與重視。而曹丕死前的為政舉措,則對三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