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休之死

2021-02-13 書生白話

曹休,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三國曹魏高級將領,也是是曹操族子,曹魏宗室。但他因為一場軍事戰爭,導致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如何,我們需要從曹休其人說起。

 

曹休,是曹氏宗族。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曹休輾轉千裡,前來投奔曹操,被曹操稱為「此吾家千裡駒也」。曹操還讓曹休與兒子曹丕同吃同住,如同親生兒子一樣,足見曹操對曹休的喜愛。之後,,每次徵伐都讓曹休跟隨,還讓曹休擔任曹軍的精銳中的精銳的「天下驍銳」的虎豹騎中的宿衛之職,足見曹操對曹休的重用。漢中爭奪戰,曹休被曹操安排以騎都尉做曹洪的參軍。雖然,曹休只是一個參謀,但曹操卻對曹休說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這就說明在曹操心目中,曹休是帥才。曹洪聽聞曹操這說,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曹休指揮。曹休曾擊破蜀將吳蘭,逼迫張飛撤退,取得了局部戰爭的勝利,一度扭轉戰局。

 

    曹丕繼位後,曹休終於迎來了官運亨通的快意人生,這是曹休人生的轉折點曹休因為與曹丕一同長大關係自然親密,加上曹休之前的功勞,對曹休也是十分重用。而且曹丕剛剛取代漢獻帝稱帝,他需要曹氏宗族的將領支持,令他們掌握軍權才保證自己皇位的安穩。所以曹休被提拔也是合情合理了。隨著曹氏宗族第一代的名將夏侯惇、曹仁等逝世,曹休作為曹氏宗族第二代的將領,成為曹丕的左膀右臂。曹丕升任其為遷為徵東將軍,兼領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委以東南重任,十分信任。而且曹休也多次擊敗東吳的入侵,保證了曹魏東南方面的穩定。曹丕臨終更是讓曹休與曹真、陳群、司馬懿一起擔任輔政大臣,輔政太子曹叡。

 

曹叡繼位後,加封曹休為大司馬,成為曹魏最高級的將領,依舊讓其總督揚州,負責東南地區。成為曹魏最高軍事長官的曹休,就想通過軍事戰爭建功立業,來在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體現自己的價值,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皇帝的信任。特別是當時,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真率領張郃等將領,擊退諸葛亮的第一次入侵,在街亭大破馬謖。司馬懿也平定了孟達叛亂,作為曹魏第一重臣的曹休,自然不肯甘落下風,要建功立業超過他們。正好這時,東吳方面有了新的情況。

 

當時,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自稱得罪了吳王孫權,想離吳逃魏,所以他聯繫曹休率軍前來接應,想既獻人又獻城地投降曹休。當然周魴詐降是東吳高層的主意,經過孫權認可的。就為了引誘曹軍南下進行伏擊殲滅。而為了讓曹休信以為真,周魴乾脆斷髮。因為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斷髮可不是小事情。

 

得到周魴斷髮投誠的消息,曹休大喜過望。他認為伐吳的時機到了,正好達到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加上自己之前對吳作戰多次,屢有勝績,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他也自然認為自己是帥才,伐吳指日可待。所以,在自己立功心切,驕傲輕敵的情緒,他才沒有仔細察覺周魴是詐降,被東吳利用了,這也為他日後戰敗留下了伏筆。

 

曹休得到周魴詐降的軍情,馬上上報魏明帝曹叡請求伐吳。曹休執意要伐吳,而剛剛登基不久的魏明帝曹叡也想通過伐吳,取得功績,就批准了曹休的建議,令曹休率領率領騎兵、步兵共計十萬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周魴。而且,為了牽制吳軍,魏明帝另外派遣賈逵督前將軍滿寵等四支軍隊由西陽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進攻江陵。

 

曹魏這邊整軍出發,東吳這裡也在積極準備,安排朱恆、全琮在石亭左右埋伏,陸遜率領中軍對敵。當時,朱桓對孫權說:「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準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切不可失!」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於是沒有採取行動。可見朱恆對曹休有很深的認識,他提出的軍事計劃計劃也是合理的。只是孫權、陸遜過於保守,失去佔領壽春的機會。兩相對比,曹休不能知人,自然失敗無疑。

 

當曹休深入吳境的時候,朝臣蔣濟、滿寵、賈逵都對曹休輕信周魴詐降,深入敵境感到擔憂。於是,魏明帝詔司馬懿停止進軍,讓賈逵東進與曹休合兵一處。琅邪太守孫禮也勸諫曹休不可孤軍深入,但此曹休立功心切,沒有聽從。後來當曹休進至石亭,才發現周魴是詐降,東吳早有準備。但一心立功的曹休不肯撤軍,他自己仗著兵馬眾多,打算衝擊吳軍,一決雌雄。但他的部隊卻遭遇到陸遜、朱桓、全琮共約九萬人的猛烈襲擊。初一交戰不利後,曹軍便慌忙退兵。曹休之前的行軍路線背靠湖泊、旁依大江,在退卻時行軍受阻而十分緩慢。吳軍在其後緊追不捨,魏軍無心應戰,被斬殺萬餘,丟棄軍械車馬無數。曹休突圍至夾石,但此處退路已被孫權阻斷。曹軍士卒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惶恐之下陸續叛逃,曹休的人馬幾乎已經潰不成軍。此時,賈逵所部的援軍經過備道兼程的挺進後,及時出現在夾石,吳軍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經來到,於是迅速撤離戰場。賈逵其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軍隊,才使曹休免於全軍覆沒。

 

      石亭一戰,曹休大敗,吳軍大獲全勝,對三國局勢和曹休的個人命運都有深遠的影響。這場戰爭的失利,致使曹魏在十餘年內,不敢再發動大規模的伐吳行動,維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石亭之戰的第二年,那孫權就登基稱帝,與曹叡、劉禪的身份正式對等了。而石亭之敗,也令一心建功的曹休羞愧難當。那曹休上書謝罪,魏明帝曹叡並沒有責罰曹休,還遣屯騎校尉楊暨宣旨撫慰,禮節賞賜更加隆重。這更令曹休慚恨不已,最終不堪重負的他背生癰疽,抑鬱而死。

 

      縱觀曹休之死,完全是他自作自受,是他立功心切,輕敵冒進,造成大敗的結果,導致自己憂鬱而死。可見曹休並不是一個出色帥才,缺乏關鍵時刻的冷靜與思考。而曹休之死對曹魏政局也是有深意的影響。曹休一死,四大臣輔政局面就結束了。而且作為少數能領兵作戰的曹氏宗族的高級將領,曹休一死只有曹真一人,而日後曹真又辭世,這就給司馬懿的崛起提供了機遇,曹氏宗族也無人能與司馬懿抗衡了,這為司馬氏取代曹魏留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曹叡之死
    然而,曹叡也不是沒有缺點,當初,魏國謀臣劉曄對曹叡的評價就是「漢武帝之儔」。顯然,劉曄應該是慧眼識人的,不僅肯定了曹叡的才幹,也預料他也有著漢武帝一樣的缺點喜歡奢華、不愛惜民財。特別是隨著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去,蜀國暫時不再發動新的軍事進攻,曹魏西北邊疆趨於安穩的時候,曹叡卻開始洛陽城裡大興土木,大肆建造宮殿,許多群臣紛紛上書勸諫,曹叡也置之不理。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曹丕之死
    取代漢朝後,曹丕為了大權獨攬,先是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下令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同時,曹丕對自己的弟弟們是猜忌的。
  • 三國人物之死(宗室篇)——曹彰之死
    何況曹彰陳兵洛陽,更給人一種逼宮之勢,從而給曹丕精神壓力,讓曹丕時時刻刻也忘不了自己弟弟這個潛在的威脅;而曹彰更詢問玉璽之事,因為玉璽是權力的象徵,尤其曹丕,在刀光劍影險象環生中奪得王位,更把它看得如命一般,任何人對這權力稍微有一點覬覦之心,自然都會遭到曹丕的嫉恨。而且,曹丕當年最大的競爭對手曹植,曹丕繼位後就對手無任何權力的曹植進行嚴厲的打壓管制,何況手握軍權的曹彰,自然也是他打壓的對象之一。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張繡之死
    但他卻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莫名其妙地死了,很令人費解。而關於張繡之死,我們還要具體分析。     說到張繡,他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張濟曾是董卓部將,董卓死後,他跟隨李傕、郭汜等人殺入長安。他們趕走呂布,殺死王允,控制朝廷,漢獻帝被迫封張濟為驃騎將軍,駐軍弘農。李傕郭汜互相攻殺,張濟曾經試圖調解了。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周瑜之死
    關於周瑜之死,按照《三國演義》家喻戶曉的說法,說周瑜是個氣量狹小的,小肚雞腸的人,因為智謀不如諸葛亮,就處處算計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上演「三氣周瑜」的 故事,不但「賠了夫人又折兵」,連自己的小命也搭了進去。顯然這是小說家之言,是為抬高諸葛亮,而刻意貶低周瑜。根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的《江表傳》:「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 三國人物之死(君主篇)——孫堅之死
    孫堅斬華雄、敗呂布卓,以致讓董卓對之非常驚懼,董卓嘆道: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可見孫堅作戰能力之強,是一個頗能帶兵打仗的將軍。最後,董卓不得不遷都長安,躲避孫堅的進攻。 董卓西遷後,關東聯軍開始分裂,特別是袁紹、袁術兄弟的失和。當因袁術不贊同袁紹擁立劉虞為帝的提議,兄弟兩人因此翻臉決裂。
  • 三國人物之死(女性篇)——伏壽之死
    最後,因為要幫助丈夫恢復皇權、謀圖權臣,最終,卻機謀卻不幸敗露,自己慘遭權臣殺害,並且全家也橫遭滅門之禍,好不悽慘。她,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的皇后——伏壽。 伏壽,徐州琅邪郡東武縣人,父親伏完是官宦之後,又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官拜侍中,母親則是漢桓帝的女兒陽安公主。按理說出身名門、母親又是公主,伏壽的身份、生活都應該是不錯的,但身逢亂世,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數。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夏侯尚之死
    他是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徵西將軍夏侯淵之侄,他也是夏侯家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也是曹丕時代的高級將領。但夏侯尚卻是一個痴情郎,三國時代一個為愛而死的男人。要想分析夏侯尚的死因,我們還應該從夏侯尚本人說起。 夏侯尚,是夏侯家的第二代成員,年輕的時候與曹丕交好。因為文採不錯,一度做過五官中郎將的文學,與曹丕交遊,詩文唱和。那夏侯尚跟曹丕來往過密,深得曹丕喜愛。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魏延之死
    劉備問道:「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這個豪言壯語讓劉備非常滿意,也表明了魏延十足的膽略,後來魏延又晉封為鎮北將軍,擠身高級軍官。 後主劉禪即位之後,魏延被封為都亭侯,有了名爵,之後,諸葛亮的北伐曹魏,魏延當時被委以都督前部的工作,官職是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 三國人物之死(女性篇)——甄宓之死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春,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際,由洹水直搗鄴城,曹軍猛烈攻城兩月之久,最終,水淹鄴城,破城而入。而此刻,一個男人的闖入,卻真正地改變了甄宓的一生,那個人就是曹操的公子曹丕。此時,十七歲的曹丕,風度翩翩,正值英雄少年,隨父遠徵。城破之日,他率先領軍進入袁紹家中。就在他步入袁家後堂的時候,那劉夫人與甄宓正困於家中,等候曹軍發落。
  • 三國人物之死(武將篇)——諸葛誕之死
    司馬昭派賈充到了淮南,賈充見到諸葛誕,一起談論時事,賈充說道:「洛中的諸位賢達之人,都希望實行禪讓,您認為如何?」諸葛誕嚴厲地說:「你不是賈豫州的兒子嗎?你家世代受到魏朝的恩惠,怎能想把國家轉送他人?如果洛中發生危難,我願為國家而死。」賈充默然無語,於是向司馬昭告發了。這段記載,常常被引用為諸葛誕忠於曹魏的例子,但根據當時的情況,這段記載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曹操的宗室如何排名?
    個人愚見按三國志來看,武功曹仁為第一,曹真次之,然後是曹休、曹純、夏侯尚、夏侯淵、夏侯惇、曹彰、曹洪。最後曹爽、夏侯玄等人幾乎已經不是純粹的武將了,談不上有什麼武功,反而魏國被司馬家族取代和這些宗族三代將領無能有莫大關係。三國第一守將--曹仁
  • 三國人物之死(女性篇)——甘夫人之死
    此刻,在劉備眼中能幫助自己成就大業的兄弟們,在心裡才是第一位的,相反,妻子不過是衣服之物,在心中已然不是很重要了。我想成為俘虜的甘夫人是沒辦法聽到劉備這番話的,倘若她聽見這麼薄情的話,她一定會十分傷心的,甚至是絕望吧,怨恨自己應該嫁給這種「薄情」的男人,可命運卻不能能從新選擇了。 甘夫人不幸成為了俘虜,好在呂布卻沒有殺害劉備的家眷,反而十分優待。
  • 《原神》昔日宗室之儀套裝有哪些 昔日宗室之儀套裝介紹
    導 讀在原神這款遊戲中,昔日宗室之儀套裝有生之花佩戴的宗室之花,死之羽佩戴的宗師之翎,時之沙佩戴的宗室時計,空之杯的宗室銀甕,理之冠佩戴的宗師面具。
  • 從曹真之死看單位二把手是如何搞死一把手的
    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繼位。可惜呀太可惜,年僅40歲的曹丕也死了,曹丕臨死時,曹丕當著鎮南將軍曹休、鎮西將軍曹真和尚書令陳群的面,下旨立曹叡為皇太子。同時,曹丕下旨封此三臣與司馬懿同為輔弼大臣,輔佐曹叡。曹真不管是不是姓曹,是把魏國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曹睿當成自己的親侄子。
  • 為何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曹真到底有多厲害?
    因此,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不僅除掉了曹真之子曹爽,更篡奪了曹魏大權,這成為司馬氏取代曹氏的重要一步。對此,在高平陵之變後,有人曾表示「曹真不死,便無司馬」。那麼,問題來了,曹真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一首先,之所以會有人說「曹真不死,便無司馬」,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曹真生前執掌曹魏大權,實現了對司馬懿的壓制。曹真(?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那麼劉備死了哪些武將?說出來真丟臉
    漢中之戰也是三國歷史上一場大仗,然而史書上卻對漢中之戰輕描淡寫,《三國演義》對漢中之戰描寫的不是多精彩,不像赤壁之戰,用了八篇來描寫整個戰爭的場景,但是漢中之戰持續了2年多的時候,還是讓人回味無窮。為了打好這場仗,劉備和曹操都派出了最豪華的陣容。
  • 【經典】曹休曾孫任縣令愛民如子百姓稱為聖君
    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江至吳。以太祖舉義兵,易姓名轉至荊州,間行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裡駒也!』」  從這裡可知,曹攄的曾祖父曹休從小就是個人才,在父親死後,曹休孤身一人埋葬父親,並帶著老母親到吳地謀生,當曹操起兵之時,曹休更名換姓由荊州前往北方投奔曹操,曹操對年輕的曹休給出了很高評價:「這是我們曹家的千裡馬啊!」
  • 《魏延之死》先導篇
    《演義》講述的便是一個謀反之人晚節不保的故事,並襯託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如果回歸正史,《三國志》中又是如何記述的呢?《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楊儀和魏延向來不睦,只不過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能夠相互制衡並且各盡其才。《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中記載,「頭上生角」確有其事。但是這件事僅僅暗示魏延有性命之憂,與魏延懷有反心毫不相干。
  • 《魏延之死》 總結篇
    《魏延之死》 總結篇一、寫在前面本文是對《魏延之死》正文部分加以總結而創作的。內容包括主要人物分析、完整劇情概述,以及其他想說的話等。二、人物分析《先導篇》中介紹的只是各個角色的歷史身份,而本篇側重的是這些人物的小說形象。相比於此前的按出場順序介紹,這裡將按照各角色所在的派系進行歸類。此外,還會對每個人的後續結局進行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