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三國曹魏高級將領,也是是曹操族子,曹魏宗室。但他因為一場軍事戰爭,導致自己走到生命的終點,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如何,我們需要從曹休其人說起。
曹休,是曹氏宗族。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曹休輾轉千裡,前來投奔曹操,被曹操稱為「此吾家千裡駒也」。曹操還讓曹休與兒子曹丕同吃同住,如同親生兒子一樣,足見曹操對曹休的喜愛。之後,,每次徵伐都讓曹休跟隨,還讓曹休擔任曹軍的精銳中的精銳的「天下驍銳」的虎豹騎中的宿衛之職,足見曹操對曹休的重用。漢中爭奪戰,曹休被曹操安排以騎都尉做曹洪的參軍。雖然,曹休只是一個參謀,但曹操卻對曹休說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這就說明在曹操心目中,曹休是帥才。曹洪聽聞曹操這說,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曹休指揮。曹休曾擊破蜀將吳蘭,逼迫張飛撤退,取得了局部戰爭的勝利,一度扭轉戰局。
曹丕繼位後,曹休終於迎來了官運亨通的快意人生,這是曹休人生的轉折點曹休因為與曹丕一同長大關係自然親密,加上曹休之前的功勞,對曹休也是十分重用。而且曹丕剛剛取代漢獻帝稱帝,他需要曹氏宗族的將領支持,令他們掌握軍權才保證自己皇位的安穩。所以曹休被提拔也是合情合理了。隨著曹氏宗族第一代的名將夏侯惇、曹仁等逝世,曹休作為曹氏宗族第二代的將領,成為曹丕的左膀右臂。曹丕升任其為遷為徵東將軍,兼領揚州刺史,進封安陽鄉侯,委以東南重任,十分信任。而且曹休也多次擊敗東吳的入侵,保證了曹魏東南方面的穩定。曹丕臨終更是讓曹休與曹真、陳群、司馬懿一起擔任輔政大臣,輔政太子曹叡。
曹叡繼位後,加封曹休為大司馬,成為曹魏最高級的將領,依舊讓其總督揚州,負責東南地區。成為曹魏最高軍事長官的曹休,就想通過軍事戰爭建功立業,來在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體現自己的價值,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皇帝的信任。特別是當時,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真率領張郃等將領,擊退諸葛亮的第一次入侵,在街亭大破馬謖。司馬懿也平定了孟達叛亂,作為曹魏第一重臣的曹休,自然不肯甘落下風,要建功立業超過他們。正好這時,東吳方面有了新的情況。
當時,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自稱得罪了吳王孫權,想離吳逃魏,所以他聯繫曹休率軍前來接應,想既獻人又獻城地投降曹休。當然周魴詐降是東吳高層的主意,經過孫權認可的。就為了引誘曹軍南下進行伏擊殲滅。而為了讓曹休信以為真,周魴乾脆斷髮。因為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斷髮可不是小事情。
得到周魴斷髮投誠的消息,曹休大喜過望。他認為伐吳的時機到了,正好達到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加上自己之前對吳作戰多次,屢有勝績,已經是輕車熟路的,他也自然認為自己是帥才,伐吳指日可待。所以,在自己立功心切,驕傲輕敵的情緒,他才沒有仔細察覺周魴是詐降,被東吳利用了,這也為他日後戰敗留下了伏筆。
曹休得到周魴詐降的軍情,馬上上報魏明帝曹叡請求伐吳。曹休執意要伐吳,而剛剛登基不久的魏明帝曹叡也想通過伐吳,取得功績,就批准了曹休的建議,令曹休率領率領騎兵、步兵共計十萬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周魴。而且,為了牽制吳軍,魏明帝另外派遣賈逵督前將軍滿寵等四支軍隊由西陽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進攻江陵。
曹魏這邊整軍出發,東吳這裡也在積極準備,安排朱恆、全琮在石亭左右埋伏,陸遜率領中軍對敵。當時,朱桓對孫權說:「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名將。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準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切不可失!」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於是沒有採取行動。可見朱恆對曹休有很深的認識,他提出的軍事計劃計劃也是合理的。只是孫權、陸遜過於保守,失去佔領壽春的機會。兩相對比,曹休不能知人,自然失敗無疑。
當曹休深入吳境的時候,朝臣蔣濟、滿寵、賈逵都對曹休輕信周魴詐降,深入敵境感到擔憂。於是,魏明帝詔司馬懿停止進軍,讓賈逵東進與曹休合兵一處。琅邪太守孫禮也勸諫曹休不可孤軍深入,但此曹休立功心切,沒有聽從。後來當曹休進至石亭,才發現周魴是詐降,東吳早有準備。但一心立功的曹休不肯撤軍,他自己仗著兵馬眾多,打算衝擊吳軍,一決雌雄。但他的部隊卻遭遇到陸遜、朱桓、全琮共約九萬人的猛烈襲擊。初一交戰不利後,曹軍便慌忙退兵。曹休之前的行軍路線背靠湖泊、旁依大江,在退卻時行軍受阻而十分緩慢。吳軍在其後緊追不捨,魏軍無心應戰,被斬殺萬餘,丟棄軍械車馬無數。曹休突圍至夾石,但此處退路已被孫權阻斷。曹軍士卒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惶恐之下陸續叛逃,曹休的人馬幾乎已經潰不成軍。此時,賈逵所部的援軍經過備道兼程的挺進後,及時出現在夾石,吳軍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經來到,於是迅速撤離戰場。賈逵其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軍隊,才使曹休免於全軍覆沒。
石亭一戰,曹休大敗,吳軍大獲全勝,對三國局勢和曹休的個人命運都有深遠的影響。這場戰爭的失利,致使曹魏在十餘年內,不敢再發動大規模的伐吳行動,維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石亭之戰的第二年,那孫權就登基稱帝,與曹叡、劉禪的身份正式對等了。而石亭之敗,也令一心建功的曹休羞愧難當。那曹休上書謝罪,魏明帝曹叡並沒有責罰曹休,還遣屯騎校尉楊暨宣旨撫慰,禮節賞賜更加隆重。這更令曹休慚恨不已,最終不堪重負的他背生癰疽,抑鬱而死。
縱觀曹休之死,完全是他自作自受,是他立功心切,輕敵冒進,造成大敗的結果,導致自己憂鬱而死。可見曹休並不是一個出色帥才,缺乏關鍵時刻的冷靜與思考。而曹休之死對曹魏政局也是有深意的影響。曹休一死,四大臣輔政局面就結束了。而且作為少數能領兵作戰的曹氏宗族的高級將領,曹休一死只有曹真一人,而日後曹真又辭世,這就給司馬懿的崛起提供了機遇,曹氏宗族也無人能與司馬懿抗衡了,這為司馬氏取代曹魏留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