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是二戰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歷時最久、對國內社會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爭。自從上世紀60年代初涉足越戰以來,這場戰爭對美國文化產生了持續性的巨大影響。根據近5萬名影迷的投票,美國著名排行網站Ranker.com將美國人拍的最佳越戰電影進行評比,排名前15位的電影如下:
1、 全金屬外套
這部電影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人性在軍營中被抑制,一群生龍活虎的新兵如何在訓練營裡被扭曲成殺人機器。第二部分是另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外號叫「小丑」的新兵被編入新聞組,他看到戰爭令年輕的士兵們麻木不仁,他們在越共士兵的屍體旁飲酒作樂,笑著在直升機上掃射村民。一次任務中「小丑」所在的隊伍遭到越共狙擊手襲擊,很多同伴被撂倒。當「小丑」本人成為目標時,戰友及時命中了狙擊手,這名狙擊手竟然是個少女。一名士兵提議扔下身受重傷的狙擊手,讓她痛苦掙扎而死。而在少女不斷「殺了我」的哀求聲中,「小丑」最終決定扣下扳機。
▲扮演魔鬼教官角色附體,導致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也非常入戲
庫布裡克的電影往往給人感覺難以捉摸,有些評論家認為「這可能是他最糟糕的一部電影」。可是這些反對的聲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如今這部電影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對「戰爭即地獄」的最好詮釋,一場野蠻戰爭留給年輕人多少荒謬和虛無。
2、野戰排
這是奧利佛▪斯通越戰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通過這部影片贏得了他的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野戰排》以一個普通士兵的經歷搭建結構進行敘事,節奏緊湊,不打算給觀眾喘息的機會。觀眾從新兵克裡斯▪泰勒的身上感受到戰爭帶給人們的折磨——灼熱的陽光、脫水、蚊蟲叮咬、巨大的螞蟻爬到身上。目睹了無數屠殺之後的新兵克裡斯心理受創,他很快就意識到,在戰爭中,他只是沒有意義的一個數字。
影片的另一個線索是泰勒的兩位上級之間價值觀的劇烈衝突,嗜殺的中士巴恩斯在戰鬥中趁亂打死了他的對頭——信奉人道主義的中士伊萊亞斯。而被巴恩斯洗腦,學會了殺人的泰勒反而在另一次戰鬥中將巴恩斯打死。
關於越南戰爭的一些作品,首先將美國士兵描述成受難者,但是斯通並不打算為他的觀眾提供這種道義上的安慰。因此,這部影片也被看成是對《綠色貝雷帽》這種美式英雄主義正能量電影的一種對抗。為了這種對抗,奧利佛▪斯通似乎走向另一個極端,他曾經怒罵《拯救大兵瑞恩》「非常噁心,這些電影宣揚戰爭是偉大的,英雄的死亡很悲壯,這完全是一派胡言」。
3、 現代啟示錄
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從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中獲得靈感,將故事背景從非洲的剛果搬到了越柬邊境,從而成就了這部好萊塢體系裡最令人興奮的瘋狂電影之一。
拍攝過程中,科波拉具有極大的創意和財務自由。這種自由表現在科波拉讓馬龍▪白蘭度不用理睬劇本,而是本色演出半精神病的上校庫爾茨。據說在拍攝期間,科波拉和馬龍▪白蘭度等人由於藥物和酒精的作用,已經到了精神錯亂的邊緣,到最後影片預算升至接近《星球大戰》的3倍。人們擔心這樣弄出來的作品是一個自我放縱、自我膨脹的怪胎。可是相反,直到今天,《現代啟示錄》仍然是對戰爭狂態最清晰的表達,它揭露了戰爭的荒謬,以及如何在任何時候腐蝕任何人。觀眾跟著電影,一度陶醉到噩夢般的墮落之中。
拍攝此片時錢多到什麼程度?瘋狂到什麼程度?觀眾一定記得影片中幾十架UH-1直升機高奏著華格納《女武神》交響樂,鋪天蓋地襲來狂轟濫炸越共據點,刻意營造的高昂樂章引誘觀眾「享受」這段血腥黑暗的旅程,這種表現形式相當黑色。
3、 我們曾是戰士
這部2002年的「新」電影根據真實戰鬥改編,排名之高令人驚訝。
4、 漢堡高地
《現代啟示錄》之後,越戰電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迎來創作高峰,《漢堡高地》就是這一時代的作品。
出於戰術目的,一小股美軍被命令奪取一個叫「漢堡山」的高地。實際上這個高地沒有任何戰略價值,任務成功後不久就被放棄了。完全徒勞的感覺滲透到這場虛構的戰鬥敘事中。劇中的人物敏銳地意識到使命的無謂性和對命令質疑的無力感。與此同時,影片中的頭部爆炸、器官破裂和血液噴湧等特技效果的應用,令「無謂犧牲」的效果更加強烈。
5、 阿甘正傳
嚴格地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越戰電影,只是具有一些越戰元素,入選有些奇怪。它講的是美國史,越戰只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段。
▲阿甘在華盛頓紀念碑前萬眾矚目下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越南,有的人會失去他的腿,有的人會失去他的生命。
3、 獵鹿人
來自賓夕法尼亞一個小鎮上的三位朋友赴越南參戰,被北越軍隊俘虜後,被迫玩俄羅斯輪盤這種死亡遊戲。九死一生的三人戰後身心俱廢,萬念俱灰的尼克沉迷於輪盤死亡遊戲,並終於在遊戲中打死了自己。
這部1978年拍攝的越戰史詩級電影標誌著好萊塢首次認真嘗試從倖存老兵的角度,去探索戰爭的持久後果。和同年上映的《回家》一樣,這兩部影片反映了美國越來越多的共識,即美國參與越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3、 早安,越南
此片別出心裁地以一個電臺主持人的視野審視戰爭,羅賓▪威廉士的表演內涵豐富、個性幽默又不輕浮,一句長長的「早安,越南」就觸動了觀眾的心,完全撐起了整個片子。他飾演的DJ在與越南人的互動中,親身體驗了戰爭的真實情況,並慢慢了解了廣播中從未出現的真相。
9、霹靂神兵(Tourof Duty)
亂入電影排行榜的一部電視劇,除了長達3季58集,沒看出有什麼突出特點
10、野狼呼叫21
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這是一個美片擅長的營救題材,雖然EB-66,UH-1等各式飛機漫天飛,但整個製作成本並不高。更難得的是影片中對越共也不是純黑,僅此一點,其創作水準就已經高於各式神劇。
11、C連的孩子們
情節類似於《全金屬外套》,開始也是海軍陸戰隊新兵在訓練營的各種非人化魔鬼訓練,這些新兵於1968年前往越南作戰,劇情深入追蹤了其中5名士兵的生命歷程。
影片最後,主人公福斯特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想我們會繼續走進一個又一個血腥的混亂場面,直到有人認為生活要比贏得更重要。
12、攻陷葛蘭高地
有趣的是,這是一部由澳大利亞人撰寫、製作和執導的越戰電影,反映了1968年春季攻勢中的一些瞬間。機場掃射和肉搏戰等戰鬥場面驚心動魄、非常逼真。
名氣很大,看過的人不多。
13、長驅直入(Uncommon Valor)
又譯作《不凡的勇氣》,講述的是越戰結束後的上世紀80年代初,一名退休的海軍陸戰隊上校相信他的兒子仍然作為戰俘被關押在寮國,於是就組織了一個團隊試圖營救他的兒子。這個團隊成員都是當年越戰老兵,各個身懷絕技。一場戰鬥後,這些人營救出一些戰俘,但沒找到上校的兒子。這個過程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當年戰鬥過程的秘密細節。
14、越戰創傷
終於輪到這部電影,居然差點掉出前15。該作品由真實事件改編,相當震撼。好萊塢貢獻過一批順應撫平戰爭傷痛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出現幾乎將對越戰的反思推向了一個極致。
有的電影百看不厭,而此片中那個女孩的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再看第二遍。有評論說這是一部倫理片,影片中刻畫了心靈在善惡糾纏中無法釋懷,對人性和道德的強烈反思,還有個人在一個喪心病狂的集體中的處境,倫理片這樣的定位也算恰當。
▲主演麥可▪福克斯的表演準確、富有層次和深度。
12、綠色貝雷帽
好萊塢式類型片,本來沒什麼可說的。可是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明星雲集的電影顯然並沒有激起美國人的愛國情緒,相反正是這部電影之後,美國電影界開始思考越戰電影到底要表現什麼,該怎麼拍。
榜單上其他一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越戰電影還有(括號內是排名):
《生於7月4日》(17)
《隧道之鼠》(23)
《天與地》(30)
《回家》(37)
▲《天與地》:一部女性視角電影
而風靡一時的《第一滴血1》,沒排上。
很多越戰電影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他們反映的是無處不在又無孔不入的恐慌、厭倦和絕望,這顯然也與越戰本身的殘酷以及美國舉國上下的反思相關。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很多和平主義藝術工作者在面對越戰題材時,都竭力擺脫國家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立場,站在人文高度對戰爭給人類造成的傷害進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