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的火燒連營計劃,真的非要藉助東風不可嗎?

2021-02-08 渝探長D

三國時代有一場最重要的戰役,奠定三足鼎峙的名目;演義小說裡也有一出濃墨重彩的重頭戲,既有千軍萬馬、好漢雲集的壯闊,亦有連環空城計、風助火攻的神採。這便是被歷代文人爭相歌頌的赤壁大戰。

漢末年間,天下最傑出的三位好漢──曹操、劉備、孫權,逐鹿神州,各有一番奇遇。北方的曹操平呂布、滅袁紹、討袁術,收取兗州、豫州、徐州,一展神武雄才。江東的孫權擔當父兄基業,勵精圖治,麾下的周瑜等上將厲兵秣馬,長懷開疆拓土之志。憑仗荊州的劉備雖然暫居優勢,卻有忠臣猛將死活相隨,軍師諸葛亮運籌帷幄,總能有驚無險,絕處逢生,於敗跡中嶄露生氣。

及至曹操乘勝南下,率百萬雄師破荊州、下江陵,衝動大方大方高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時,三路好漢聚於江東,在赤壁睜開抉擇歷史命運的大決戰。

料敵先機,智計迭出

曹軍壓境,大戰劍拔弩張,曹、劉、孫三主各有一番規畫。曹操新收取荊州兵卒,兵勢強大,一時辰〝舳艫千裡,旌旗蔽空〞;迫劉備敗走江夏,下戰書逼降東吳,更重用精曉水戰的降將練習水兵,對統一江南之戰志在必得。劉備這邊,諸葛亮謀定聯吳抗曹的方略,並單身使吳,經由過程激辯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計策促成聯盟,並烏黑構造,對戰役的成功起到不成替代的浸染。

而在東吳,孫權自下決心與曹決戰,便請來都督周瑜主持大局。孫劉兩家的國士──瑜、亮便成為赤壁作戰的主角。若何以少勝多,避免曹操百萬水兵?當周瑜和諸葛亮各在手心中寫下〝火〞字時,便註定兩人將聯袂創作創造〝水面偏能用火攻〞的事業。

為在大戰前儘可能減弱曹軍實力,獲得火攻戰術的最大成功,周瑜針對曹操的弱點設下陸續串奇策。計賺蔣幹,令曹操自毀精習水戰的上將;與黃蓋上演苦肉計,令曹操誤信黃蓋率軍投誠之心;龐統假意遊說,令曹操意願將戰船首尾相連,保障曹軍被火攻時無處可逃。周瑜的智計一環扣一環,教曹操一步步墜入羅網而不自知,似乎已是萬事齊全,成功在望。

然而曹操乃一世之雄,座下謀士亦非浮名之輩,怎會算不到孫劉主臣,可能借火攻改變兵力懸殊的戰局?況且,曹操自是用火高手,早在官渡之戰中,火燒烏巢重創袁紹,今後統一北方,豈會不曉火之神威?

然而曹操還有一番籌算,火攻需借風勢,而時值隆冬,西風、北風吼叫,曹操自北而南攻,孫劉若在南岸用火,只需惹火燒身的了局。正因如斯,曹操料定對方不敢放火,此戰必勝無疑,不僅在寒江上大宴諸將,更未把孫、劉聯盟放在心上。而偏偏,周瑜卻視火攻為獨一的克敵寶物,戰前的通通預備皆環繞火攻而停止。

萬事俱備,東風自來

大戰未起,曹操先派出水兵,小試鋒芒。周瑜暫退敵軍後,忽遇江面暴風高文,被飄動的旗子拂過臉蛋。貳心頭一驚,竟口吐鮮血,暈厥不醒。臨敵之際,主帥驀地臥病,吳營上下軍心惶惑,士氣不振。魯肅憂愁在心,千思萬慮後,只得又來請教諸葛亮。諸葛亮自傲笑言,可醫周瑜之病,便與他一同去探望。

諸葛亮目睹周瑜病容,聽他說〝人有夙夜早晚禍福〞,便道〝天有不測風雲〞。周瑜知他可解芥蒂,便老實請教。諸葛亮密書十六字與他:〝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見之,不由嘆為神人!本來他百密一疏,竟忽略火攻方案最關頭的一環。

當周瑜驀然警醒,意識到冬季鮮有東南風,用火無異於自焚時,遂如玉山傾倒,大病不起。若少了東風,他的所有運營都將化為泡影,通通心血都將付諸東流。成敗之機驀地立轉,無論是兵馬、地利與天時,東吳將士不再佔據任何一項上風,周瑜怎能不生芥蒂?

在抗曹的一系列預備中,周瑜是活潑的主角,諸葛亮常隱於幕後,靜不雅觀不雅觀排場境界,僅在關頭時辰挺身而出,以奇謀奇謀化解危難。已經火燒博望坡與新野的諸葛亮,對火的運用已達化境,第三次用火抗曹,他天然已想出萬全之策。此時見抗曹大計遭遇最大的攔阻,諸葛亮當仁不讓,將錦囊奇策娓娓道來。

本來,通曉天文地輿的諸葛亮,竟是把握奇門遁甲之術的奇才,可以呼風喚雨,改變天時。他只需在南屏山開壇作法,便可借來三日東風,以助東吳出戰。周瑜聞言豁然大喜,芥蒂盡除,立即傳令數百將士,築壇護法,助諸葛亮作法祭風。

諸葛亮按照南屏山的陣勢,服從星宿、八卦等方位築成一座七星壇,命諸將士著道袍、持法器守護四周。吉時到時,諸葛亮便沐浴齋戒、身披道衣,披髮跣足而來。他吩咐守壇將士,不得擅離方位、低聲密語,便徐行登壇,焚香禱祝。如是一日內登壇三次,停止奧秘的祭風儀式。

軍營內,周瑜等將士已束裝待發,只是遲遲不見東南風起。周瑜心有疑慮,覺得諸葛亮故弄玄虛,魯肅卻深信〝孔明必不謬談〞。直至三更時分,倏忽風搖帆動,浩浩江面上果真颳起東南暴風。周瑜只得駭然驚嘆:〝此人有奪六合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立即發兵動眾,向曹營進發。

風助火攻,天下三分

東吳兩路遠兵先發,甘寧率兵取曹操屯糧之所烏林,太史慈領三千人奔黃州,切斷曹操救兵;第三路呂蒙赴烏林接應,燃燒曹寨;第四路凌統赴彝陵、界首接應;第五路董襲直取漢陽;第六路潘璋赴漢陽接應。六隊人馬調遣完畢,周瑜暗令黃蓋駛火船赴曹操水寨詐降,又撥四隊戰船在厥後接應,留魯肅等謀士留守大本營。只見周瑜安閒調軍,水陸齊發,只待黃昏時分,一戰定勝負。

而劉備一營,同樣日夜翹首,靜候軍師呼籲。劉備於夏口,專候諸葛亮前往。東南風起時,一葉扁舟順風而至,恰是猛將趙雲護送諸葛亮回營。本來周瑜對諸葛亮有所記掛,在東南風起時曾派人將他〝請〞回。而諸葛亮卻在數日前與劉備接見會面時,便已商定,以東南風為訊,派趙雲駕划子護送本身全身而退。

待東南風起,諸葛亮便拂衣而去,不僅按捺與東吳回復辯說,更可以讓孫劉兩軍全力抗敵。諸葛亮超凡入聖的法力與未卜先知的聰明已無人望其項背,這份不計功名得失的胸襟與氣宇更是當世無雙!

戰機電光石火,諸葛亮不顧一起奔波,立即與劉備等人升帳議事。他預知赤壁疆場上,周瑜將打一場斑斕的火攻戰,因而把劉備兵力集中於封鎖曹操的退路。他算準曹操的後路,吩咐趙雲匿伏於烏林小路,斬殺一半人馬;張飛領兵渡江,截斷彝陵之路;糜竺等人繞江擒拿敗軍;劉琦緊守武昌;關羽在末了一站華容道候曹;劉備只需屯兵於樊口高地,坐不雅觀不雅觀赤壁之戰的成功。

瑜、亮各自分撥伏貼,曹營外,黃蓋的二十艘火船便乘風疾駛而來。曹操覺悟入彀時,卻為時晚矣,只見黃蓋揮刀為令,所有戰船一齊燃起猛火,直撞入曹寨重地。〝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在瑜、亮的配合下,黃蓋批示的戰船如同二十條火龍,吞噬著曹操百萬兵甲。曹軍戰船盡數被燒,又因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

平曠的江面上,瞬息化作火海,〝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江東精兵亦先後出戰,奮力殺敵,曹操只得引百餘騎急忙逃命。然而,有諸葛亮計策在後,曹操一起潰逃,落得僅以身免的終局,今後再無力興兵江南。經此一役,三國名目開端奠定,瑜、亮雙英建立蓋世功業,諸葛亮更化身為神機奇謀、足智多謀的神仙人物!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是真的嗎?他是怎麼借的東風?
    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是真的嗎?話說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下面和趣歷史小編一起去看看。
  • 「火燒連營」的陸遜,領導下屬有一套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火燒連營」的故事並不陌生,而創造這一輝煌戰績的陸遜,早期在東吳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將軍。在劉備大軍壓境之時,被孫權重用,拜為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兵馬的大都督。任命文書傳到前線,諸將心中不服。因礙於孫權之命,等到陸遜升帳,眾人「勉強參賀」,但對陸遜的一些做法,眾皆暗笑。
  • 劉備伐吳怎麼失敗的,劉備伐吳被火燒連營
    但是剩下的兩股勢力,荊州勢力和益州勢力都是希望打的,所以說劉備伐吳是別無選擇,也不完全是為了關羽報仇,否則劉備為什關羽剛死的時候不報仇,非要過一兩年才肯出兵,可見這次伐吳是劉備集團政治上的需要。但是這次伐吳又是很難取得效果的,劉備自己估計也清楚這次伐吳可能會失敗,但是他沒想到初期會這麼的順利以至於一路打到了夷陵一帶,到了這兒本來如果穩紮穩打,先鞏固了這些地方也勉強能彌補一下損失了,因為攻城戰真的不好打,夷陵易守難攻,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太過高估了自己,認為陸遜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肯定可以拿下,結果久攻不下,陷入到非常尷尬的局面之中,而之後劉備自己又處理不好,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
  • 赤壁之戰真的經典嗎?
    赤壁之戰與官渡之戰、猇亭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與猇亭之戰是真打了。官渡戰敗,袁紹病,死了;猇亭戰敗,劉備病,死了。唯獨赤壁之戰曹操全身而退,歇了兩年又出去打,其實力不見削弱。官渡之戰與猇亭之戰袁紹與劉備是真敗了,特別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文臣武將死降殆盡,難怪他活不下去。反觀曹操的赤壁之戰,其手下頭面人物一個都沒有損失。
  • 「借東風」暗藏玄機,你看懂了嗎?
    既然「借東風」這個故事的影響如此之大,人們自然要問:這可能嗎?歷史上真的發生過「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嗎?這個故事究竟從何而來?稍微懂點三國的都知道:「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是藝術虛構。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曹操率軍進攻荊州後,荊州牧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投降。劉備向南撤退,在當陽長坂地區被曹軍精銳的虎豹騎打得大敗。
  • 東風不與周郎便
    據研究人員考證,荊楚大地上有五處名叫「赤壁」,其中漢陽赤壁、漢川赤壁、武昌嘉魚縣江夏赤磯山、黃州文赤壁均非「赤壁之戰」的戰場,周瑜火燒曹營的戰場在蒲圻(qi2)縣西120裡,長江南岸是赤壁山,北岸是烏林,有許多出土文物可以證實。杜牧和蘇軾根據黃州人的傳說,把自身所在地的赤壁當作三國古戰場,並非如有人指責的那樣「疏於考證」,他們把異地同名的現象,作為激發自己創作靈感的契機,這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 赤壁之戰在黃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朝詩人杜牧在黃州擔任刺史時,也用詩句寫下了黃州赤壁此地曾是周瑜借東風破曹的歷史風雲之地。在當日學習會上,文史專家王琳祥通過《周郎赤壁辨析——兼說黃州赤壁文武雙全》一文,用大量的史實和圖片,詳細講解了「赤壁之戰在黃州」的邏輯和證據。並提出黃州赤壁文武雙全。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陸遜篇(尾聲,其一)——火燒連營
    陸遜對眾將故弄玄虛遮遮掩掩,既不肯救孫桓,又不把計劃告訴眾將,也難怪許多東吳將領心生怨氣。筆者認為這是陸遜的謹慎之處,想當年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情報戰,曹操得到許攸提供的袁紹屯糧在烏巢信息才驚險戰勝袁紹,後來卻被黃蓋的詐降計迷惑而直接導致火燒赤壁。所以夷陵之戰時陸遜雖然心中早有計策,卻沒有過早向部下們透露。
  • 赤壁之戰曹操那麼多謀士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計來?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描述得可是相當精彩,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經典故事,有草船射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黃蓋苦肉計、詐降火攻計
  • 事發旅順:男子對「船老大」心懷不滿便放火燒船 差點「火燒連營」
    因為工資報酬問題,男子對船主不滿想要報復,一天晚上,男子「全副武裝」——腳和頭部套著塑膠袋來到漁船上放火,差點導致「火燒連營」
  • 【S7賽季爆料】火燒赤壁、水戰玩法像三國志11版本
    赤壁之戰劇本要來了,花席匯總了一下目前所看到的爆料,一起來看看吧。
  • 三國演義:諸葛亮燒曹軍時都毫無懼色,為什麼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燒得曹操夠嗆;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差點兒讓曹操葬身於此;處理蜀國內亂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敗孟獲,收服蠻人,平定南亂。 多次火攻,遙想博望新野前後二十多萬兵,赤壁之戰更是有八十三萬。這麼多兵,火燒起來諸葛亮都毫無懼色,但唯獨火燒藤甲兵時,卻露怯。感慨道「必損陽壽」。這是什麼原因?
  • 學詩計劃|《赤壁》:銅雀春深鎖二喬
    首句寫了作者在赤壁附近的沙泥中撿到一柄斷戟,鐵尚未鏽盡,次句仍然不急著描繪赤壁之戰的慘烈並大發議論,而是說自己把它又洗又磨,認出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基本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因此歷朝好事者吟詠不絕。自來詠此類重大歷史題材,非得極鋪陳之能事不可。然而作者只打算用一首七絕的篇幅來寫,這就註定只能出奇制勝。
  • 赤壁之戰的真相是什麼
    以「念奴嬌」為詞牌的詞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非常著名,這首詞提到了赤壁之戰並歌頌周瑜。可能有人要問了,詞中「羽扇綸巾」說的不是諸葛亮嗎?蘇軾歌頌的為什麼是周瑜,不是諸葛亮?
  • 火燒30萬魏軍面無懼色,為何火燒3萬藤甲軍時,他卻說必損陽壽?
    初更之後,諸葛亮命人引燃大火,火燒新野城,曹軍損傷慘重,逃出城池,又被關羽張飛趙雲伏擊,大敗而走。第三次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雖然是周瑜主謀,但是兩人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而且最後的東風,也是諸葛亮測算出來的。
  • 赤壁之戰中,蔣幹作為關鍵人物,卻坑了兩次曹操,他的結局如何?
    「蔣幹盜書」和引薦龐統,被周瑜使反間計除掉張、蔡二人,最終導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8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曹操差點也命喪黃泉,蔣幹以一人之力改變全局,成為後世之笑柄。在赤壁之戰,蔣幹是個很關鍵的人物,羅貫中寫這一場著名戰役的時候,其實就是把成敗押在了蔣幹一人身上。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和平定遼東公孫瓚後基本上是統一了北方。
  • 周瑜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其實這火,曹操也跟著一起放!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而黃蓋主導的火攻突襲真的就那麼成功?先用水流來駁斥一下東南風致勝論吧。
  • 古有「赤壁之戰」火燒連環船,現實版「火燒連環船」正在上演,現場濃煙滾滾,損失慘重!
    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代曹操與孫劉大軍「赤壁之戰」中的火燒連環船戲碼,竟然在屏東鹽埔漁港上演。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是孔明失策還是另有原因?
    引言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表達過「非學無以廣才」的觀點。在他出茅廬之前,曾經苦學二十餘年,才有了「伏龍」之稱和流芳千古的才名。
  • 揭秘歷史上最真實的赤壁之戰
    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罷了。他並沒有計劃「借箭」,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沒有東風,火攻依然可實施一直以來人們均認定,黃蓋要火攻曹軍沿江停靠的船隊,必須藉助東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