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現了不少風水大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書》將風水術從傳統的相地術中抽出,對風水下了定義,並全面構架起風水理論,奠定了後世風水的基礎。他首倡的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迄今傳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輝大放光芒。中國人習慣把郭璞稱為風水鼻祖。
《晉書.徐遺傳》記載:「舊疑歲辰在卯,此宅之左則彼宅之右,何得俱忌於東。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遊神,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徐邈在當時是一位很開達的知識分子,也相信太歲,說明風水觀念深入人心。
三國時,有人寫了《水經》,這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全國性範圍內水系的專著,但內容過於簡扼,北魏的酈道元依據《水經》而作《水經注》,所記河流水道1252條,注文達30萬字,是《水經》原書字數的30倍。其中對山陵、原隰、澤藪、火山、溫泉都有記述,內容十分豐富,所記山川形勝,如《水經注.易水》記載先秦時的燕宮遺址云:「一水經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夾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釣臺。參差交峙,迢遞相望,更為佳觀矣。」這段文字描述了建築與山水景觀之間的諧調,正是風水師所津津樂道的風水寶地。
隋朝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師蕭吉,著有《相地要錄》、《宅經》、《葬經》、《五行大義》等名著,為後人景仰。他曾給皇后擇吉地,當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隋朝宰相楊恭仁遷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來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地下之物而受到重賞。
著名的唐玄宗也相信風水,《大唐新語》、《太平廣記》中有很多風水的記錄。當時的道士也多懂風水,唐代設有司天監,專門看天文現象,因此司天監裡的官員必須懂風水。楊筠松就在司天監任過職,唐僖宗封他為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專管靈臺地理事物,可見唐代的風水不但民間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視。楊筠松後來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西一帶傳播,弟子盈門反響極大,形成江西派。
唐代,相地活動與風水術日益分化,風水術側重於看墳地,迷信色彩十分嚴重。據《通典》卷138引《開元禮》記載,唐代不論是官人還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擇地擇日下葬,這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習俗。唐代還設有司天監,監裡的官員都懂風水術。
唐代國力強大,版圖擴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獻中找到《宅經》、《陰陽書》等,就可知風水觀念遠播西北地區。
PS:文章內容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