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南北朝的時候,中原發生了大動亂,中原的人進入青藏高原,和當地的人融合在一起。同時,印度等人的人也紛紛進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佛教開始興盛起來。
(松贊幹布)
吐蕃迎來第一次大發展是松贊幹布的崛起。他平息了各地叛亂,定都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
松贊幹布崛起後,極力想獲得中原國家的認可。而恰好在那時候,中原國家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大唐。松贊幹布向唐朝求婚,想娶唐朝公主。但是唐朝拒絕了他。於是他一怒之下,就進攻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地。唐朝派軍打擊松贊幹布,把松贊幹布打敗了。松贊幹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存心歸順,又向唐朝求婚。於是唐朝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再加上後來的金城公主入藏,便開啟了唐朝和吐蕃的廣泛交往。吐蕃大量派人到唐朝學習文化禮儀,唐朝人也大量湧入藏地,這使得整個吐蕃迅速就發展了起來。
不過,唐朝的安史之亂成了一個分水嶺。安史之亂爆發,也成為唐朝和吐蕃的一個分水嶺。吐蕃看到了唐朝衰敗,因此開始向唐朝發動進攻,向唐朝的藩屬國發動進攻。而唐朝需要抽調軍隊應付安史之亂,就算安史之亂平定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減弱,因而無法應對吐蕃的衝擊,吐蕃於是發展起來,佔領了不少土地,以至於東面推進到隴山,北面推進到賀蘭山,南面把整個南詔都變成了它的藩屬國,甚至推進到恆河北岸,聲勢相當浩大。
(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
但是吐蕃的這種擴張,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他們擴充了地盤,但是國力被極大地消耗掉了。再加上等到唐朝結束安史之亂,回過神來以後,又開始反過來打擊吐蕃,原先被吐蕃佔據的北庭、安西等地,很快又回到唐朝的手裡。
而且,吐蕃內部由於國力的大量消耗,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故。王室內部發生了鬥爭,大家爭權奪利,各自為政。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過松贊幹布這樣雄才大略的贊普,內部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
內部的控制力減弱,在國際上又處在唐朝的打擊之下,再加上國力消耗太大,自然內部的老百姓就不滿,就會起來反抗。
而且這種內部的矛盾,還不只是吐蕃土著人的矛盾,還有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對吐蕃統治者的怨恨。也因此,在唐朝大中二年的時候,沙州人張議起來造反。張議一起來造反,唐人就群起響應。畢竟這些地方本來是唐朝的地盤,被吐蕃佔去了,他們本來就不滿。而唐朝又衰弱,靠唐朝的幫助,他們可能等到望眼欲穿,也等不來。因此,不如自己動手,起來推翻吐蕃的統治。
(八思巴與忽必烈)
張議起義後,那些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就群起響應,很快,張議就攻下了十一個州。他們把這十一個州的地圖拿著,去唐朝朝廷找唐朝皇帝。唐朝皇帝當然高興,因此封張議為節度使。
這樣一來,吐蕃的內部,就更加衰敗了。
而這時候,吐蕃內部又發生了奴隸平民暴動,以及奴隸主貴族互相之間的廝殺爭鬥。一共發生了兩次大型的奴隸及平民暴動,整個國家在奴隸主貴族的分裂以及各地暴動下,分裂成了四塊。
到了宋朝的時候,宋朝與吐蕃並不直接接壤,不過他們的關係還算好,他們經常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強大的西夏。只是那時候吐蕃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因而其力量是比較小的。
一直到宋朝末年的時候,蒙古人準備吞併南宋,於是蒙哥大汗派忽必烈前往西南,佔領大理。那時候那一塊已經不叫南詔,而是叫大理了。通過佔領大理,南北夾攻,滅掉南宋。
不過,蒙古人不方便從南宋境內走過,於是他們便和吐蕃聯絡,從吐蕃境內走過。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吐蕃比較重要的一支的宗教領袖八思巴投奔了忽必烈。忽必烈把八思巴奉為國師,並且拜在他的門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隨著蒙古對宋朝的吞併,吐蕃就完全進入了元朝的領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