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曾輝煌一時,還佔領了唐朝不少土地,最終是怎麼滅亡的

2020-12-25 騰訊網

吐蕃是在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南北朝的時候,中原發生了大動亂,中原的人進入青藏高原,和當地的人融合在一起。同時,印度等人的人也紛紛進入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佛教開始興盛起來。

(松贊幹布)

吐蕃迎來第一次大發展是松贊幹布的崛起。他平息了各地叛亂,定都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

松贊幹布崛起後,極力想獲得中原國家的認可。而恰好在那時候,中原國家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大唐。松贊幹布向唐朝求婚,想娶唐朝公主。但是唐朝拒絕了他。於是他一怒之下,就進攻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地。唐朝派軍打擊松贊幹布,把松贊幹布打敗了。松贊幹布知道了唐朝的厲害,存心歸順,又向唐朝求婚。於是唐朝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再加上後來的金城公主入藏,便開啟了唐朝和吐蕃的廣泛交往。吐蕃大量派人到唐朝學習文化禮儀,唐朝人也大量湧入藏地,這使得整個吐蕃迅速就發展了起來。

不過,唐朝的安史之亂成了一個分水嶺。安史之亂爆發,也成為唐朝和吐蕃的一個分水嶺。吐蕃看到了唐朝衰敗,因此開始向唐朝發動進攻,向唐朝的藩屬國發動進攻。而唐朝需要抽調軍隊應付安史之亂,就算安史之亂平定以後,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減弱,因而無法應對吐蕃的衝擊,吐蕃於是發展起來,佔領了不少土地,以至於東面推進到隴山,北面推進到賀蘭山,南面把整個南詔都變成了它的藩屬國,甚至推進到恆河北岸,聲勢相當浩大。

(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

但是吐蕃的這種擴張,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他們擴充了地盤,但是國力被極大地消耗掉了。再加上等到唐朝結束安史之亂,回過神來以後,又開始反過來打擊吐蕃,原先被吐蕃佔據的北庭、安西等地,很快又回到唐朝的手裡。

而且,吐蕃內部由於國力的大量消耗,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故。王室內部發生了鬥爭,大家爭權奪利,各自為政。而且再也沒有出現過松贊幹布這樣雄才大略的贊普,內部的控制能力逐漸減弱。

內部的控制力減弱,在國際上又處在唐朝的打擊之下,再加上國力消耗太大,自然內部的老百姓就不滿,就會起來反抗。

而且這種內部的矛盾,還不只是吐蕃土著人的矛盾,還有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對吐蕃統治者的怨恨。也因此,在唐朝大中二年的時候,沙州人張議起來造反。張議一起來造反,唐人就群起響應。畢竟這些地方本來是唐朝的地盤,被吐蕃佔去了,他們本來就不滿。而唐朝又衰弱,靠唐朝的幫助,他們可能等到望眼欲穿,也等不來。因此,不如自己動手,起來推翻吐蕃的統治。

(八思巴與忽必烈)

張議起義後,那些被吐蕃佔領的唐朝地盤上的人,就群起響應,很快,張議就攻下了十一個州。他們把這十一個州的地圖拿著,去唐朝朝廷找唐朝皇帝。唐朝皇帝當然高興,因此封張議為節度使。

這樣一來,吐蕃的內部,就更加衰敗了。

而這時候,吐蕃內部又發生了奴隸平民暴動,以及奴隸主貴族互相之間的廝殺爭鬥。一共發生了兩次大型的奴隸及平民暴動,整個國家在奴隸主貴族的分裂以及各地暴動下,分裂成了四塊。

到了宋朝的時候,宋朝與吐蕃並不直接接壤,不過他們的關係還算好,他們經常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強大的西夏。只是那時候吐蕃再也沒有重新統一過,因而其力量是比較小的。

一直到宋朝末年的時候,蒙古人準備吞併南宋,於是蒙哥大汗派忽必烈前往西南,佔領大理。那時候那一塊已經不叫南詔,而是叫大理了。通過佔領大理,南北夾攻,滅掉南宋。

不過,蒙古人不方便從南宋境內走過,於是他們便和吐蕃聯絡,從吐蕃境內走過。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吐蕃比較重要的一支的宗教領袖八思巴投奔了忽必烈。忽必烈把八思巴奉為國師,並且拜在他的門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隨著蒙古對宋朝的吞併,吐蕃就完全進入了元朝的領土。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等)

相關焦點

  • 阿拉伯人滅亡波斯,末代波斯王子逃到中國求援,唐朝皇帝說:省省吧!
    在歷史上真的有很多波斯王子,但他們的人生並沒有遊戲、電影中那樣充滿奇幻和浪漫,有的波斯王子生活悲慘,甚至還有一位末代王子懷著國破家亡的悲憤流亡到中國,並最終在此長眠。波斯是古代著名的國家,她位於現在的伊朗。波斯第一個帝國由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50年建立,稱阿契美尼德王朝,曾輝煌一時,建立起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
  • 吐蕃王朝,一個讓盛唐都忌憚不已的強大國度為何突然消失!
    吐蕃王朝,一個統治青藏高原長達二百多年的王朝,自7世紀正式建國到9世紀四分五裂而滅亡,期間,8世紀末9世紀初,吐蕃王朝達到鼎盛時期,一度攻下大唐不少疆域,然進入9世紀之後,卻迅速衰落,進而滅亡,其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唐朝自李世民時期開始經營西域,與吐蕃之間多次易手
    唐朝對西域的經營,始於貞觀四年(630年)的設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貞觀六年,去「西」字,稱伊州)之舉。在著手西域之前,唐朝已於前一年,趁北方草原陷入天災之機,聯合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等諸部,一舉擊垮了草原霸主東突厥。 雄悍一時霸主在唐軍打擊下脆亡,震驚了整個東亞的遊牧世界。
  • 中國最有血性的王朝,國內分崩離析,用盡餘力也消滅3個世界強國
    咱們且看宋朝從960年建立到後期的版圖,有多少土地被遼朝和金國蠶食就明白了。更何況宋朝還出現了許多苟且偷生的大奸臣,所以它還真不算的是個有鐵腕手段的強國。 755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已經處於衰弱期,朝廷中央沒有辦法集中並控制地方兵力了,藩鎮割據的情況一直持續了上百年。周邊有不少對唐朝虎視眈眈的國家開始想著「瓜分」唐朝的土地,時不時還咬上幾口。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朝還是滅掉了南詔、吐蕃、回鶻這三個強國。
  • 唐朝的疆域遼闊,只有60多萬軍隊,到底擁有多少僕從軍?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唐朝右威衛的編制。認真的說,唐朝軍隊的總兵力,總計只有60多萬,與後來的宋朝、明朝相比,還不如對方的零頭。但是,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很強。此外,唐朝非常善於利用周邊各種武裝力量,採用了非常靈活的外交策略。在這方面,唐朝之後的王朝都比較僵化。
  • 東壓盛唐西拒大食的吐蕃,如何走上窮途末路?
    一方面,它存在的時間足夠的長,從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八月間,松贊幹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松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划過一次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止,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一直都是東亞、西亞結合部地區,最重要的政治勢力。另一方面在和很對年代綿長但沒有多少存在的小國家相比,吐蕃王朝可是一個不容或缺的龐然大物。
  • 大秦帝國,大漢王朝:為什麼有的朝代叫帝國,有的只能叫王朝?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老哥都想過,所以昊童就借這個機會來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王朝與帝國的區別,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我才不會告訴你們有幾部電視劇叫大秦帝國,還有幾本書叫大漢王朝,嘿嘿)。帝國帝國是個外來詞兒,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沒有那個朝代真正的稱自己為帝國。
  • 唐朝滅亡之禍竟源於桂林?一場兵變如何將大唐推向深淵?
    文/青禾 《新唐書》的編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論述唐朝的滅亡時,寫下一句話:「唐亡於黃巢,而禍基始於桂林。」這裡的桂林,指的是發生於公元886年的「桂林兵變」,也被叫作「龐勳起義」。
  • 唐朝為什麼被稱為巨唐?你看唐朝的領土有多大?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說唐朝是最強大、最文明、最進步的。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 唐朝繼承的是隋朝的基本盤,在整個隋朝和唐朝前期,周邊除了高麗,都沒崛起什麼有實力的國家,就說突厥吧,相比較當年的匈奴,無論是人口還是組織力,都看不到質的變化,而中原王朝從秦漢發展到隋唐,人口至少增加了2000萬,差距太大。唐貞觀年間有朝散大夫王玄策,四使印度,在其二次出訪期間,竟遭中天竺二千伏兵伏擊。
  • 綿羊藏北豐盈,六穀山南豐足:氣候變暖對唐代前後吐蕃興起的影響
    吐蕃人在高海拔的地域生長,天生就是堅韌的戰士,人口眾多的雅隆部落七世紀初在偉大的松贊幹布的統治下,佔領了拉薩,建立了最早的吐蕃王國,他吞併了其他的吐蕃部落,政治上吸取東方唐帝國的精髓,宗教文化上以佛教為國教,慢慢的增加著王國的底蘊,慢慢將王國變為帝國。
  • 東抗大唐,西拒大食,身處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靠什麼維持擴張?
    吐蕃王朝是松贊幹布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建於公元618年,亡於公元842年,王朝前後歷時二百餘年。青藏高原高寒貧瘠,即使是今天,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也是遠不能和內陸地區相比,惡劣的自然環境,註定了這個國家的農業生產會舉步維艱。但就是這樣一個建立在世界極寒之地的王朝,卻在二百餘年的時間裡,和大唐、大食(今阿拉伯)以及後來的北宋共計有長達一百七十餘年的長期戰爭。
  • 這個帝國曾威震四方,令鄰國膽寒,是什麼原因導致其瓦解的?
    在這裡興起的吐蕃族,是唯一一個能和唐朝長期抗衡的帝國,這個曾經用鐵騎讓唐朝頭疼,讓阿拉伯國家害怕的少數民族帝國,在經歷兩百多年的興旺之後,突然間在兩三年時間內瓦解,速度之快令世人詫異,吐蕃帝國到底經歷了什麼?
  • 松贊幹布去世後,文成公主在吐蕃的情況如何?
    文成公主在松贊幹布去世後又在吐蕃生活了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中文成公主可是半點委屈都沒受,為啥?因為松贊幹布為了迎娶文成公主,差點是葬送了吐蕃王朝。松贊幹布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贊普,贊普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國君,吐蕃王朝在松贊幹布這一代也是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 吐蕃王朝最倒黴的贊普:神頭鬼臉的朗達瑪
    朗達瑪是吐蕃王朝所有贊普裡最倒黴的一個,好容易混成了一國之君,其實也沒幹啥特別出格的事,就背上了王朝覆滅的鍋。而且這口黑鍋還在後世不斷加碼,讓他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那麼朗達瑪身上究竟有哪些黑點,讓後世史家矢志不移的刀伐筆誅呢?綜合各種史料的記載,朗達瑪身上有兩個顯而易見的標籤:1、滅佛;2、因滅佛導致王朝崩潰。
  • 為何說此帝國比唐朝厲害?作為歷史上的第二王朝,我都想穿越過去
    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排行榜中,你會清晰地發現,唐朝活了290年,宋朝活了320年,明朝活了277年,兩漢最長400多年。而這些朝代中,很多人眼裡只有漢唐。這不僅僅是因為漢唐時期佔領的地盤大,還因為在整個漢人王朝裡,漢唐一直都是對外擴張的。再看看後來的中原王朝宋和明,簡直被人欺負得不成樣子了。
  • 吐蕃王朝的強盛與衰落——赤松德贊的業績
    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吐蕃王朝的職官制度有了進一步的完善,設置了九大尚論,即《新唐書》所記「尚論掣逋突瞿」。告身制度此時更趨完備。此時,吐蕃的軍政組織更加健全。另外,通恰(藏語原意為觀察使,漢文史籍作節度使)一職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是佔領地區的高級官員。  在赤松德贊時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佛教自7世紀傳入吐蕃後,雖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與傳統的本教鬥爭激烈。
  • 唐朝鼎盛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是怎麼回事?給後世帶來了什麼影響?
    她入吐蕃的時候,給他們帶去了很多醫書藥材、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帶來的還有穀物和蔬菜的種子以及精美雅致的手工作品。那時的吐蕃沒有記錄時間的曆法,只能以麥熟作為一年的開始。於是文成公主開始教吐蕃人推行曆法。文成公主篤信佛教,而松贊幹布在她的帶領下,提倡佛教,並在邏些(今拉薩)為其修建了大昭寺。而當時吐蕃的農業技術還比較粗糙,土地不平整,不打畦,田地之間也沒有縱橫交錯的小路。
  • 唐朝對絲綢之路的控制與經營,安西四鎮,焉耆與唐朝和西域的關係
    對於唐軍的到來,焉耆不僅「請力聲援」,而且國王親自到軍門謁見,這充分體現了焉耆與唐朝的密切關係。但是,此後焉耆親近西突厥,停止朝貢,斷絕與唐朝關係,最終導致太宗於貞觀十八年派郭孝恪出兵滅焉耆。關於焉耆王弟頡鼻兄弟三人,太宗在郭孝恪隨焉耆王突騎支及其妻子入唐後,曾對太子言道:「焉耆王不求賢輔,不用忠謀,自敢滅亡,系頸束手,漂搖萬裡;人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
  • 趙匡胤不佔領大理的原因?害怕師出無功,師出無名,師出無利爾
    萬一大理這塊骨頭難啃,陷入到如唐朝一般的困境,那就得不償失了。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南中孟獲不斷挑釁的情況下,被迫南徵,但也不敢去佔領南中地區,諸葛亮當時的戰略重心也是在北方,七擒七縱孟獲,只是為了他不在搗亂,然後馬上就抽身,這段歷史趙匡胤也是可以借鑑的。
  • 權謀大師李泌:一人之力解決陝州叛亂,「三言兩語」擺平吐蕃大患
    公元787年,唐王朝的內部叛亂基本消停了,但吐蕃仍是帝國的心腹大患,當年九月,吐蕃大肆擄掠吳山、華亭等地,隨意殺戮百姓,手段令人髮指。隨即李泌將吐蕃問題提上議程,吐蕃曾經攻下長安,使唐代宗屈辱地逃入陝州,涇原兵變,唐朝曾聯合吐蕃平叛,但吐蕃背信棄義,常年侵犯唐朝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