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之一,自2017年試點長護險以來,截止2019年的7月,全市已經有24萬老人享受了護理員上門的居家照護服務。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這些上門服務多以基本生活照料為主,而臨床護理開展較少,聚焦老人的醫療、護理、康復仍然需要醫療機構進行服務。對此,本屆兩會政協委員專就這一現象帶來了長護險因與家庭病床融合的提案。朱老伯今年99歲,患有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等老年慢性病。老伴戚阿婆今年也95歲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為了更方便照料一雙年邁的父母,2018年朱老伯的女兒申請了長護險護理員每周上門三天,基本解決了老人個人衛生方面的生活照料。
雖然長護險中包括常用臨床護理,但朱老伯所需的靜脈抽血,生命體徵監測等居家醫療服務,還是有籤約的家庭醫生上門來完成。由於醫療機構是按照項目收費,而長護險是按照時間收費,服務對象面臨對比選擇,容易造成矛盾。而長護險機構購買家庭醫生服務後,護士執行醫囑,如發生醫療風險或者事故責任認定也存在困難。
此外,去年7月15號,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上海市「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部分內容與長護險的臨床護理有重合。政協委員建議加強長護險與家庭病床有機融合,首先要進一步樹立長護險醫療護理項目,對於開展量特別少、難度高、風險大的項目逐步退出,避免長護險與醫療服務之間的衝突。其次還要打通兩者數據平臺。
上海市政協委員、市食品藥品檢驗所所長王彥稱:「建議民政、醫保等部門將長護險評估信息發送至衛生部門,與籤約信息進行對接,鼓勵家庭醫生對籤約的居民中提出需要長護險人群,提供對應的居家醫療護理家庭病床服務,以及有資質的機構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