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也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據統計,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已達34%,其中9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安度晚年。自從2017年上海試點"長護險"以來,截至2019年7月,全市已有24萬老人享受了護理員上門的居家照護服務。
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這些上門服務多以"餵飯、助浴"等基本生活照料為主,而"生命體徵監測、肌肉注射"等臨床護理開展較少。居家老人的醫療、護理、康復仍需要醫療機構進行服務。對此,本屆兩會,政協委員專就這一現象帶來了"長護險應與家庭病床融合"的提案建議。
朱老伯今年99歲了,患有冠心病、胃食管返流等老年慢性病,按醫囑一天要吃7、8種藥。老伴兒戚阿婆,今年也95歲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為了更方便地照料一雙年邁的父母,朱老伯女兒在和父親商量後,決定還是首選居家養老。
2018年,朱老伯女兒為二老申請長護險,經評估都達到了6級照護標準,護理員每周上門3天,基本解決了二老個人衛生方面的生活照料。
雖然長護險中第28項到第48項為「常用臨床護理」,包括了朱老伯身體情況所需的靜脈抽血、生命體徵監測等居家醫療服務,不過朱老伯女兒表示,自己對長護險的這些服務並不清楚。自從籤約家庭醫生後,抽血、測心電圖等,都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籤約家床醫生上門來做,自己也更放心。
去年7月15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發布《上海市'網際網路+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並公布了11大類、42小項服務清單。清單中,導管維護、各類注射、標本採集、氧療護理、基礎護理等服務內容與長護險的「常用臨床護理」有不少重合。面對新老政策的疊加,業內人士坦言,以社區居民健康為核心,具體操作中有機融合,才能真正發揮政策的初衷。
政協委員建議,要想做到長護險與家庭病床有機融合,首先要進一步梳理長護險醫療護理項目,對於開展量特別少、難度高、風險大的項目逐步退出,避免長護險與醫療服務之間的衝突。其次,還要打通兩者數據平臺,建議有專業醫療需求的長護險服務對象可更便捷地申請家床服務。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文韻 編輯: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