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7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27日在上海市徐匯區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今年6月,上海長護險試點共服務失能老人39.1萬人,其中社區居家照護32.4萬人、養老機構照護6.7萬人。
數據顯示,全市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歲。上海現有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34家,有評估人員0.9萬人;現有納入長護險登記的各類養老護理服務人員6.3萬人。長護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1173家。
作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所推出的民生舉措,2017年,上海在徐匯、普陀、金山三區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並於2018年在全市範圍試點。被俗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旨在為參保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重度失能時,提供護理保障。在上海試點中,60周歲及以上的職保退休人員或居保人員經評估後,可按照不同等級由定點護理服務機構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並按規定報銷護理費用。社區居家照護和養老機構照護的42項服務內容涵蓋了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臨床護理服務。
上海長護險試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公平性、可持續性、基金安全性的原則,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繡花般功夫推進長護險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長護險試點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讓民眾有更多獲得感。以零感染雙保障為目標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堅持疫情防控和確保剛需「兩手抓」,實現護理人員和服務對象「兩個零感染」,做到疫情防控和服務老人剛性需求「雙保障」。
會上,上海市醫保局、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財政局分別通報了深化長護險試點管理、長護險護理服務、長護險評估管理、長護險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推進情況。徐匯區政府圍繞「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科技賦能」、長寧區衛健委圍繞「聚焦評估,提高健康管理水平」、閔行區民政局圍繞「規範服務,以隊伍建設提升服務品質」等主題介紹了各區提升長護險試點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經驗和做法。
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後,需求評估和居家上門服務已完全恢復常態化。嚴把評估「四道關口」,優化評估管理確保公平。修訂印發新的評估辦理流程,通過規範評估申請規則,完善「申請關」;增加評估結果公示、狀態評估雙向修正機制,完善「評估關」;市衛健部門完成評估標準2.0版升級,完善「標準關」;優化評估機構準入遴選和退出機制,完善「機構關」。加強服務質量精細化管理。42項服務內容精準對接失能老人照護需求,每一項都有規範服務標準和提供服務的人員資質要求。建立適應居家護理「一對一」服務特點的質量管理模式,初步實現服務實時籤到、實時評價,在尊重和保護失能老人隱私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運用創新技術加強上門服務質量管理。確保基金安全可持續。醫保、民政、衛健等部門按照已制定的長護險評估和服務規範,今年繼續把長護險試點納入上海打擊欺詐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專項治理行動。
據悉,上海將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繼續深化長護險制度設計,優化長護險試點運行管理,進一步加強評估管理、服務管理、機構管理、護理人員管理,形成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社會提供多元服務、商業保險滿足高端需求的生態圈,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為國家試點推廣提供上海經驗。
出席會議的上海市副市長宗明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進一步明確長護險功能定位,進一步完善需求評估機制,進一步提高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加強市區緊密協同,抓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賦能長護險工作,讓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從中受益,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