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中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員,誰來照顧他們?高昂的護理費用該如何解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如何破解?7月10日,晉江正式啟動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試點工作,重點解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人員的長期護理保障問題,減輕參保患者家庭的事務性和經濟負擔。對於有失能人員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對於這項新的社會保險險種,大家都還非常陌生。究竟什麼是長護險?它能提供哪些服務?參保對象有何要求?每年參保費用多少?具體要怎麼申請?……為了解決群眾的困惑與疑慮,近日,記者採訪了泉州醫保局晉江分局相關負責人,為大家全面解讀長護險政策。
靈源街道靈水社區的85歲張仙治在接受專業人員陪護。
長護險「初體驗」
85歲老人讚不絕口
家住靈源街道靈水社區的85歲張仙治老人,小時候因意外導致重度失能。右手無力、雙腳肌肉萎縮的她,已經在輪椅上生活了73年。由於缺乏專業護理知識,且護理花費較大,張仙治的家人負擔很重。
今年6月,為了讓長護險得以順利落地,晉江市在前期入戶摸排的基礎上,選擇56個試體驗對象開展為期1個月的居家上門護理服務試體驗。作為首批試體驗對象之一,張仙治在試體驗的1個月內,共享受了10次、每次至少2小時的上門護理服務,服務內容包括頭面部清理、尿墊和紙尿褲更換、失禁護理、理髮、沐浴等。
「自從我老伴走了以後,就很少有人能推我出去走走。現在非常高興,來的護理人員都很專業、很耐心,我出去走走看看的機會也多了。」張仙治高興地說道。
什麼是長護險?
讓八旬老人張仙治稱讚不已的這項服務,就是即將試點的長護險。
「通俗地講,長護險就是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障制度。」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它被認為是繼「五險」之後,開展的又一項社會保險福利。
目前,長護險提供三種護理服務方式,可滿足參保群眾的不同護理服務需求。「以張仙治為例,採用的就是居家護理的方式,由定點護理機構派出護理人員,入戶為保障對象提供護理服務。」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居家護理外,還有兩種護理方式,一是機構護理,保障對象入住定點護理機構接受護理服務;二是社區護理,保障對象前往社區(村)合適場所集中生活,由定點護理機構提供上門護理服務。此外,試點過程中將視情況逐步開展輔助器具服務、失能失智預防服務等其他服務方式作為護理服務補充。
晉江有哪些定點護理機構?
都提供哪些服務?
「前期,晉江提供試體驗服務的護理機構有4家,待具體實施方案出臺後,晉江區域內符合條件的護理機構可以申請並經審核後成為定點護理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居家護理服務項目包括23項基礎生活照料、12項非治療性護理及12項功能維護。符合條件的參保人員,可根據個人需要,選擇不同的照護服務方式及服務項目和內容,所需費用將由長護險資金按相應標準結報。
需要注意的是,長護險待遇享受並不是直接支付給待遇享受對象金錢,而是由待遇享受對象選擇服務方式,在享受護理服務後,由經辦機構按實際服務內容和標準,支付給提供服務的定點服務機構。
哪些對象可以參保?
不少人可能會有疑惑:只有失能老年人才能參加長護險嗎?對此,相關負責人提醒大家:在晉江區域內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全體參保人應同時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其他城鄉居民以村(社區)等為單位集體參加長期護理保險。需要注意的是,試點階段,城鄉居民暫時無法以個人名義參保,需要以村(社區)等為單位進行集體參保。
哪種情況可申請?
參保之後,何種情況下可以申請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期重度失能人員並不局限於老年人,只要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失能,經過治療不能康復,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持續6個月以上均可以申請。
是否為重度失能,需經過專業評定。政府將委託專業機構,參照《上海市長期照護統一需求評估調查表》,對參保人員的疾病狀況、自理能力等失能程度進行綜合評估。經申請評定為重度失能等級的長期護理保險參保繳費人員為待遇享受對象,享受長護險待遇。在試點工作推動過程中,領導小組將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將中度失能人員、失智人員等納入待遇享受對象保障範圍。
參保費用多少?
試點階段,長護險籌集標準為每人每年90元。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由市政府補助30元/人/年,個人按60元/人/年標準繳費,從職工醫保個人帳戶中劃轉。
其他城鄉居民由市政府補助30元/人/年,為鼓勵村集體積極參與試點,市政府再按15元/人/年的標準補助村(社區)集體,各鎮(街道)按不少於10元/人/年的標準補助村(社區)集體,剩餘個人繳費部分由村(社區)集體籌資繳費。
到哪裡辦理申請?
失能評估申請方式:開放線上、線下申請方式(自評環節提交申請表前,可先至櫃面領取評定量表或APP自評,得分高於50分不建議申請)。
線上:通過參保人員APP申請,也可由代理人提交申請。
線下:至經辦機構櫃面(晉江行政服務中心社保分中心醫保窗口)提交申請,試點村(社區)的參保對象可以由村(社區)統一收集提交申請。
諮詢熱線:82004120
(記者_李玲玲 董嚴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