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護險居家護理員得老人心: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

2020-12-22 澎湃新聞

從事長護險居家護理不到一年,卻收穫全部服務老人的認可,在31歲護理員劉曉榮看來,要做到老人滿意,除了細緻耐心的照護服務,懂不懂老人們的心思同樣重要。

「其實,要獲得老人們的認可也不難,除了為他們做好洗頭、擦身等生活照護服務,照顧到他們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樣重要。當感受到被尊重之後,老人們會更容易願意接受來自『外人』的照顧。」

今年31歲的劉曉榮來自河南安陽,是黃浦區一家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機構的護理員,雖然從事長護險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不到一年,在公司所有護理員中也是年齡最小的,但是卻收穫了所有服務老人的認可。在她看來,照顧老人除了要耐心、細緻,還要發現並滿足他們心理方面的需求。

而她的這一心得,不僅來源於高校期間老年護理專業所學,更來源於選擇專業前對家中長輩的照顧,以及畢業後長達六年的養老院工作經驗。為了讓服務的老人們過個舒心年,劉曉榮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把返鄉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延後,選擇春節期間留滬繼續為老人們服務。

「慶幸節前決定留在上海」

回想留滬這一決定,劉曉榮感到慶幸,不僅為自己的工作不因居家隔離觀察而斷檔,還為讓信任自己的老人們疫情之下能夠安心。劉曉榮告訴記者,春節期間護理人員短缺是普遍現象,當時只考慮讓老人們過個舒心年,把回老家的時間往後延,沒想到春節之後疫情越來越嚴重,原本支持自己留滬的家人開始在視頻通話時勸她「安全第一,要不然就不要做了」。

「好在公司不惜成本為我們提供充足的醫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頭套、鞋套以及免洗消毒液、洗手液、測溫器等防疫物品,對我們多次進行疫情知識和防控措施的培訓,疫情防控升級後,為了同時減少護理員和老人們感染的風險,還減少了每個護理員服務的老人人數。」這一系列的防疫防控措施不僅讓劉曉榮的家人慢慢放了心,還讓繼續接受服務的老人們也慢慢安了心。

根據公司防疫要求,劉曉榮除了每天早上通過手機小程序上傳體溫測量數據和圖片,還會在小組微信群裡上下午各匯報一次體溫測量情況。

進入老人家裡之前,她會換上全新口罩、頭套,穿好鞋套,把外套脫下放入背包後,對雙手消毒並戴好一次性醫用手套;入戶後把背包放在玄關或者鞋架上,不再像平時那樣帶進老人的房間;為老人開展服務前,首先對其進行測溫、詢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在服務過程中,使用到的指甲剪等工具,無論自帶的還是老人家裡的,還會一一用酒精消毒後再用。

「這樣做雖然比平時繁瑣,但卻有益於老人健康和自身安全,所以我和同事們每次上門都會嚴格遵守公司上述防疫要求。即便如此,每次和老人接觸還是能夠感受他們很緊張。」

劉曉榮還介紹說,為了緩解老人緊張和不安情緒,她和同事們會主動把上述流程詳細告知老人,同時通過邊服務邊聊天,把最新疫情防控進展、科學防護方法等普及給老人,對老人們提到的不實謠言,及時澄清。

「讓老人生活得更好點,是我的擇業初心」

和劉曉榮交流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她大學期間最初選擇的專業是英語,大二那年學校新開了老年護理,她毫不猶豫換了專業,並且畢業至今七年間從事的三份工作都與老年護理有關。對此,劉曉榮表示:「可能大多數人覺得老年護理工作又苦又累,而且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對我來說,通過自己的勞動讓老人們的生活得更好一點,就是我的擇業初心。」

劉曉榮的記憶回到高中時期。那時,她的外婆因病長期臥病在床,兩小時翻一次身、四小時餵一次飯,每天擦身清潔、四天掏一次大便……為了同時照顧小家庭和外婆,劉曉榮的母親和阿姨苦不堪言,而懂事的劉曉榮一有時間就會力所能及幫助母親分擔。

後來,爺爺、奶奶也相繼因健康狀況不佳需要人手照顧,父輩們忙不過來,卻始終請不到讓老人滿意的護工。而這些點滴讓年少的劉曉榮逐漸萌生出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想法,向家人透露之後,得到了父輩們的一致支持。

劉曉榮還說,從事老年人護理工作以來,看到老人們的生活因自己的勞動而舒適,就是最大的快樂,也是對自己努力工作的最大回報。

「了解老人心理需求,尊重其生活習慣」

「90歲的王爺爺有脈管炎、易腿腫,喜歡燙毛巾擦身,但泡腳一定要溫水;75歲的毛奶奶,洗澡時要用到四塊毛巾,且所對應身體部位不同不能混用;86歲的巫爺爺是位聾啞人,一開始以為我沒文化不願與我直接交流,常常用手語向女兒投訴,我通過慢慢揣摩他的需求和學習手語,現在已經能通過文字、手語和他聊天了……」說起服務過的老人,劉曉榮如數家珍。

基於劉曉榮的專業背景和多年服務經驗,公司指派給她的老人大多高齡或照護級別較高。劉曉榮坦言,語言差距、文化背景都曾經給開展工作增加了難度,同時她也表示,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除了把他們當作父母一樣細緻耐心照顧,滿足尊重他們的心理需求、牢記他們的生活習慣,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建立起與老人之間的信任,都大有幫助。

比如,劉曉榮發現選擇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對來自「外人」的身體接觸較為排斥。而印象中她感受到「被排斥」最厲害的那次來自86歲的胡奶奶。

一次出院後,胡奶奶因為無法自理臥病在床。為了讓母親得到充分照料,除了同住的兒子,女兒也每天上門照顧,但長此以往,兒女的工作和小家庭怎麼辦?雖有不願,胡奶奶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同意並申請了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根據評級,胡奶奶的照護級別為最高一級:六級,可以接受每周7次,每次一小時的照護服務。

然而,劉曉榮第一次上門服務就頻吃「閉門羹」。當時,胡奶奶的女兒正在餵飯,劉曉榮請纓接手卻被胡奶奶拒絕:「我自己用調羹吃」;用餐完畢,劉曉榮想用熱毛巾給老人擦把臉,胡奶奶回以「毛巾拿過來,我自己擦。」一旁的女兒無奈地笑道:「怎麼小劉一來,原來不能自己做的事,都可以自己來了呢。」

劉曉榮沒有氣餒,在仔細聽胡奶奶的兒女介紹她的生活習慣時,注意到胡奶奶很喜歡洗澡,而且只要條件允許時每天都要洗,於是和胡奶奶商量:「胡奶奶,今天天氣很好,我和您女兒一起幫您洗個澡吧。我會全程戴好一次性醫用手套的。」胡奶奶猶豫了一下,答應了。

而正是這一次洗澡,讓胡奶奶打從心底裡認可了劉曉榮。原來,胡奶奶的女兒由於力氣小且缺乏給老人洗澡經驗,無法在兼顧安全的同時讓母親洗得「盡興」。而胡奶奶這次洗澡不僅暢快,而且平時自己洗澡都難以洗到的癢點,也一一被劉曉榮細心溫柔地照顧到。

等到第二天再次上門,劉曉榮就收穫了胡奶奶的熱情歡迎:「小劉你來啦,快進來,快進來!」讓胡奶奶的家人更為驚喜的是,在劉曉榮耐心引導下,胡奶奶改變了「生病就應該坐等別人照顧」的想法,通過一次次嘗試「自己來」,不僅更精神了,行動也越來越利索了。

「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為老服務行業」

「你怎麼知道那些字母什麼意思?」一次服務中,劉曉榮聽到王奶奶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拿著一個保健品的瓶子,吃力地向電話那頭的兒子逐個念著瓶身上的字母。劉曉榮告訴王奶奶,她手上正拿著的是魚油,桌子上的那兩瓶分別綜合維生素,以及加了維生素D的鈣片。

劉曉榮解釋之後,王奶奶這才知道每天上門給她洗腳居然是一位大學生,不僅老年護理科班出身,還有過英語專業的學習經歷,她說:「難怪總感覺你比之前的幾位護理員更懂我。」

在一次次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劉曉榮日益堅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她說,尤其獨生子女之間組成的家庭,除了工作和孩子,未來還要承擔父輩四位老人的贍養和照顧,無論時間或精力,負擔都很大,然而優秀且專業的老年護理人員依然非常緊缺。

為此,除了自己將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劉曉榮還呼籲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能夠積極投身到為老服務行業中。

圖文 / 宋梅

原標題:《長護險居家護理員得老人心: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

相關焦點

  • 心繫群眾 試出成效 長護險居家護理的「沂水樣本」
    多年前,張大爺突發腦中風,此後長年臥床不能自理,鼻飼、擦洗、按摩,一刻都離不開人。張大娘沒有退休金,身體也不好,女兒工作忙,還有自己的小家要照顧,一家人幾乎被張大爺拖垮。前些日子,家裡領到了6月份1000多元的「護理補貼」,日子頓時寬裕了很多。張大娘說,這些錢,來自沂水縣率先試點的長期護理保險居家護理服務。
  • 晉江發揮「長護險」保障功能 機構護理服務方式受青睞
    「爺爺,吃點心啦。」10月13日下午4時,記者來到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時值下午茶時間,青鳥頤居(晉江)養老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鳥頤居)的護理員正在給失能老人曾煥木安排午後餐食。  秋日午後的暖陽下,一杯牛奶配上一塊麵包,曾煥木和院內的幾名老夥伴圍坐在一起,悠然地看著電視。他笑容滿面地說道,相比以往,這裡的生活講究了許多!
  • 長護險+高照險,廣州失能長者尋回了笑容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在廣州,陸爺爺對老伴兒的恢復感到很欣慰;在從化,在專業護理員完成檢測血壓、做偏癱肢體綜合訓練、關節被動運動訓練、指導高血壓飲食等工作,並在做服務時陪著聊天之後,鍾妍說:「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對於失能長者和家屬們來說,失能如同一場急速下墜,會感受到生活的流失。
  • 一事一計②|完善長護險服務種類 居家養老更周到
    據統計,上海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已達34%,其中9成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安度晚年。自從2017年上海試點"長護險"以來,截至2019年7月,全市已有24萬老人享受了護理員上門的居家照護服務。政協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這些上門服務多以"餵飯、助浴"等基本生活照料為主,而"生命體徵監測、肌肉注射"等臨床護理開展較少。
  • 長護險系列研究報告丨上海長期護理保險研究報告
    社區居家照護的收費標準為:執業護士提供照護服務的價格為80元/小時;醫療照護員為65元/小時;養老護理員、健康照護員等其他人員為40元/小時。服務對象在社區居家照護的服務費用,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90%。養老機構照護服務的收費標準為:評估等級二或三級的20元/天;評估等級四級的25元/天;評估等級五或六級的30元/天。養老機構實際服務費用低於上述標準的,應以實際費用為準。
  • 統一失能鑑定標準正被迫切需求 長護險細分護理人員仍有缺乏
    在長護險發展過程中,統一失能鑑定標準目前仍未確定,各地區都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做出一套,公平和真實性尚待考察。諸多險企業內人士呼籲,希望可以制定統一失能鑑定標準,這對於險企長護險具體業務的承接迫切需要。另外,長護險對於護理人員的要求很高,其並非純粹的養老機構護工,還需要懂醫。
  • 護理員和老人的故事(第四季)丨他們因南瓜牛奶饅頭而結緣
    不過,自從去年小區附近開了一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可把趙奶奶給高興壞了,老兩口子一商量,乾脆就讓爺爺住進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趙奶奶則選擇了日間照料服務最近趙奶奶腿上長了骨刺,行動不便吶,不能出門啊,趙奶奶可難過了。
  • 截至上半年,上海39.1萬失能老人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
    來源:澎湃新聞截至2020年6月,上海市長護險試點共服務失能老人39.1萬人,其中社區居家照護32.4萬人,養老機構照護6.7萬人。目前,上海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歲。現有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34家,有評估人員0.9萬人。現有納入長護險登記的各類養老護理服務人員6.3萬人,長護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1173家。
  • 人工智慧助力長護險監管—長寧區醫保攜手頤家,共同打造服務監管...
    圖說:長寧區醫療保障局局長田駿致辭本次頤家與長寧區醫療保障局合作打造的「嵌入長期護理保險監管解決方案」,由2個基礎、4類服務和6+場景組成,依託「標準化運營管理體系」、「5G+AIR智能監管雲平臺」兩大基礎,通過專業醫養康護服務、應急預案管理服務、智能化全周期監管服務、數據反饋優化服務4類服務,實現「護理員
  • 被俗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護險試點:繡花功夫走過「艱難的路」
    就像我們自己家裡人一樣!」說起雷打不動每天上門的護理員鄭四喜,家住膠州路的老徐讚不絕口。5年前,老伴動了蛛網膜手術,術後恢復期間又不慎摔倒,長期癱瘓在床。如何照料老伴的日常起居,成了老徐最頭疼的事。前年,他們成功申請享受到了長護險服務,護理員鄭四喜每天上門,兩年多下來,老人身體狀況有了顯著的改善。
  • 上海:完善長護險服務種類 加強與家庭病床融合
    上海作為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之一,自2017年試點長護險以來,截止2019年的7月,全市已經有24萬老人享受了護理員上門的居家照護服務。對此,本屆兩會政協委員專就這一現象帶來了長護險因與家庭病床融合的提案。朱老伯今年99歲,患有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等老年慢性病。老伴戚阿婆今年也95歲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為了更方便照料一雙年邁的父母,2018年朱老伯的女兒申請了長護險護理員每周上門三天,基本解決了老人個人衛生方面的生活照料。
  • 「長護險」知多少?權威解讀來了!
    7月10日,晉江正式啟動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試點工作,重點解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人員的長期護理保障問題,減輕參保患者家庭的事務性和經濟負擔。對於有失能人員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對於這項新的社會保險險種,大家都還非常陌生。究竟什麼是長護險?它能提供哪些服務?參保對象有何要求?每年參保費用多少?具體要怎麼申請?
  • 上海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納入長護險,為2-4級失能老人提供新的服務...
    家家有老人, 人人都會老養老服務事關千家萬戶上海長護險試點一經推出就倍受老人歡迎市醫療保障局局長夏科家今天在做客《2020上海民生訪談》節目時透露,本市正積極實現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納入長護險相關工作,助力機構-社區-居家養老的梯度協同發展,為2-
  • 「長護險」已逐步恢復日常狀態 日間照料中心服務今年也有望納入
    長護險涉及到千家萬戶的老年人。在疫情防控期間,長護險是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目前疫情進入常態化階段,長護險如何繼續服務保障好有需要的老年人?上海市醫保局局長夏科家在「2020上海民生訪談」中表示,長護險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很好體現,也是上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所推出的民生舉措,無論是在疫情之前還是疫情當中,老百姓都非常關注,今年還將進一步提升服務。 夏科家說,過去幾個月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長護險始終是醫保部門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疫情突如其來長護險是要停止還是要正常維持?
  • 上海以繡花般功夫將「長護險」推進社區 將進一步提高服務供給能力
    截至今年6月,本市長護險試點共服務失能老人39.1萬人,其中社區居家照護32.4萬人、養老機構照護6.7萬人。全市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歲。近日舉行的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現場推進會傳出消息:上海以繡花般功夫推進長護險精細化管理,將進一步明確長護險功能定位,進一步完善需求評估機制,進一步提高服務供給能力,抓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賦能長護險工作,讓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從中受益,切實提高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據悉,本市現有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34家,有評估人員9000人。
  • 上海推進長護險精細化管理 至今年6月已服務39.1萬失能老人
    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今年6月,上海長護險試點共服務失能老人39.1萬人,其中社區居家照護32.4萬人、養老機構照護6.7萬人。數據顯示,全市享受長護險居家照護和機構照護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齡分別為80.1歲和85歲。上海現有長護險定點評估機構34家,有評估人員0.9萬人;現有納入長護險登記的各類養老護理服務人員6.3萬人。長護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1173家。
  • 社保第六險「長護險」來了!它能享受哪些待遇?了解一下
    每周有5天護理員都會到家裡為她提供一小時的專業照護服務。根據政策,通過評估的老人,根據失能程度等級不同每周可獲得3到7小時的服務。陳阿婆每周5小時的上門醫療照護,費用65元1小時,自己只需掏6.5元,其餘90%由長護險基金支付。2019年,在上海,這項服務已惠及像陳阿婆這樣的失能老人近50萬人。
  • 惠民:推行「長護險」 為失能家庭撐起一片天
    「去年11月份,我去政務大廳交養老保險的時候,看見咱長護險這個宣傳單,我諮詢了諮詢人家工作人員,人家給我介紹了介紹,我一看老爺子這個情況很符合,回來和我母親一說,去醫院把資料調出來了以後,交上之後,也沒用我管,人家醫保局的工作人員。來這兒家訪(評估)就把手續辦完了,今年二月份,錢就下來了。」城關派出所小區住戶孫連勇告訴記者。
  • 暴躁爺爺去哪兒了?護理員傾情照顧,老人走出陰鬱綻放笑容
    初冬時節,寒風瑟瑟,福州國德醫院的門口卻上演著暖心的一幕,張爺爺(化名)的好友林阿姨(化名)將一面印有「不是親人似親人 好人一生永平安」的錦旗送給全體醫護人員及護理員雷義平。▲雷義平和張爺爺聊天起初,張爺爺脾氣暴躁,不能接受新來的護理員雷義平,有時甚至出現暴力行為。
  • 長護險4月1日起再升級 探索居家醫療護理
    為緩解失能失智人群家庭的護理壓力,蘇州從2017年開始試行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4月1日起,蘇州正式進入長護險試點第二階段,將通過「提標、擴面」兩方面,提升護理待遇的同時,降低評定門檻、調整籌資水平,並探索開展居家醫療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