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長護險居家護理不到一年,卻收穫全部服務老人的認可,在31歲護理員劉曉榮看來,要做到老人滿意,除了細緻耐心的照護服務,懂不懂老人們的心思同樣重要。
「其實,要獲得老人們的認可也不難,除了為他們做好洗頭、擦身等生活照護服務,照顧到他們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樣重要。當感受到被尊重之後,老人們會更容易願意接受來自『外人』的照顧。」
今年31歲的劉曉榮來自河南安陽,是黃浦區一家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機構的護理員,雖然從事長護險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不到一年,在公司所有護理員中也是年齡最小的,但是卻收穫了所有服務老人的認可。在她看來,照顧老人除了要耐心、細緻,還要發現並滿足他們心理方面的需求。
而她的這一心得,不僅來源於高校期間老年護理專業所學,更來源於選擇專業前對家中長輩的照顧,以及畢業後長達六年的養老院工作經驗。為了讓服務的老人們過個舒心年,劉曉榮積極響應公司號召,把返鄉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延後,選擇春節期間留滬繼續為老人們服務。
「慶幸節前決定留在上海」
回想留滬這一決定,劉曉榮感到慶幸,不僅為自己的工作不因居家隔離觀察而斷檔,還為讓信任自己的老人們疫情之下能夠安心。劉曉榮告訴記者,春節期間護理人員短缺是普遍現象,當時只考慮讓老人們過個舒心年,把回老家的時間往後延,沒想到春節之後疫情越來越嚴重,原本支持自己留滬的家人開始在視頻通話時勸她「安全第一,要不然就不要做了」。
「好在公司不惜成本為我們提供充足的醫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頭套、鞋套以及免洗消毒液、洗手液、測溫器等防疫物品,對我們多次進行疫情知識和防控措施的培訓,疫情防控升級後,為了同時減少護理員和老人們感染的風險,還減少了每個護理員服務的老人人數。」這一系列的防疫防控措施不僅讓劉曉榮的家人慢慢放了心,還讓繼續接受服務的老人們也慢慢安了心。
根據公司防疫要求,劉曉榮除了每天早上通過手機小程序上傳體溫測量數據和圖片,還會在小組微信群裡上下午各匯報一次體溫測量情況。
進入老人家裡之前,她會換上全新口罩、頭套,穿好鞋套,把外套脫下放入背包後,對雙手消毒並戴好一次性醫用手套;入戶後把背包放在玄關或者鞋架上,不再像平時那樣帶進老人的房間;為老人開展服務前,首先對其進行測溫、詢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在服務過程中,使用到的指甲剪等工具,無論自帶的還是老人家裡的,還會一一用酒精消毒後再用。
「這樣做雖然比平時繁瑣,但卻有益於老人健康和自身安全,所以我和同事們每次上門都會嚴格遵守公司上述防疫要求。即便如此,每次和老人接觸還是能夠感受他們很緊張。」
劉曉榮還介紹說,為了緩解老人緊張和不安情緒,她和同事們會主動把上述流程詳細告知老人,同時通過邊服務邊聊天,把最新疫情防控進展、科學防護方法等普及給老人,對老人們提到的不實謠言,及時澄清。
「讓老人生活得更好點,是我的擇業初心」
和劉曉榮交流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她大學期間最初選擇的專業是英語,大二那年學校新開了老年護理,她毫不猶豫換了專業,並且畢業至今七年間從事的三份工作都與老年護理有關。對此,劉曉榮表示:「可能大多數人覺得老年護理工作又苦又累,而且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是對我來說,通過自己的勞動讓老人們的生活得更好一點,就是我的擇業初心。」
劉曉榮的記憶回到高中時期。那時,她的外婆因病長期臥病在床,兩小時翻一次身、四小時餵一次飯,每天擦身清潔、四天掏一次大便……為了同時照顧小家庭和外婆,劉曉榮的母親和阿姨苦不堪言,而懂事的劉曉榮一有時間就會力所能及幫助母親分擔。
後來,爺爺、奶奶也相繼因健康狀況不佳需要人手照顧,父輩們忙不過來,卻始終請不到讓老人滿意的護工。而這些點滴讓年少的劉曉榮逐漸萌生出從事老年護理工作的想法,向家人透露之後,得到了父輩們的一致支持。
劉曉榮還說,從事老年人護理工作以來,看到老人們的生活因自己的勞動而舒適,就是最大的快樂,也是對自己努力工作的最大回報。
「了解老人心理需求,尊重其生活習慣」
「90歲的王爺爺有脈管炎、易腿腫,喜歡燙毛巾擦身,但泡腳一定要溫水;75歲的毛奶奶,洗澡時要用到四塊毛巾,且所對應身體部位不同不能混用;86歲的巫爺爺是位聾啞人,一開始以為我沒文化不願與我直接交流,常常用手語向女兒投訴,我通過慢慢揣摩他的需求和學習手語,現在已經能通過文字、手語和他聊天了……」說起服務過的老人,劉曉榮如數家珍。
基於劉曉榮的專業背景和多年服務經驗,公司指派給她的老人大多高齡或照護級別較高。劉曉榮坦言,語言差距、文化背景都曾經給開展工作增加了難度,同時她也表示,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除了把他們當作父母一樣細緻耐心照顧,滿足尊重他們的心理需求、牢記他們的生活習慣,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建立起與老人之間的信任,都大有幫助。
比如,劉曉榮發現選擇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對來自「外人」的身體接觸較為排斥。而印象中她感受到「被排斥」最厲害的那次來自86歲的胡奶奶。
一次出院後,胡奶奶因為無法自理臥病在床。為了讓母親得到充分照料,除了同住的兒子,女兒也每天上門照顧,但長此以往,兒女的工作和小家庭怎麼辦?雖有不願,胡奶奶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同意並申請了長護險居家護理服務。根據評級,胡奶奶的照護級別為最高一級:六級,可以接受每周7次,每次一小時的照護服務。
然而,劉曉榮第一次上門服務就頻吃「閉門羹」。當時,胡奶奶的女兒正在餵飯,劉曉榮請纓接手卻被胡奶奶拒絕:「我自己用調羹吃」;用餐完畢,劉曉榮想用熱毛巾給老人擦把臉,胡奶奶回以「毛巾拿過來,我自己擦。」一旁的女兒無奈地笑道:「怎麼小劉一來,原來不能自己做的事,都可以自己來了呢。」
劉曉榮沒有氣餒,在仔細聽胡奶奶的兒女介紹她的生活習慣時,注意到胡奶奶很喜歡洗澡,而且只要條件允許時每天都要洗,於是和胡奶奶商量:「胡奶奶,今天天氣很好,我和您女兒一起幫您洗個澡吧。我會全程戴好一次性醫用手套的。」胡奶奶猶豫了一下,答應了。
而正是這一次洗澡,讓胡奶奶打從心底裡認可了劉曉榮。原來,胡奶奶的女兒由於力氣小且缺乏給老人洗澡經驗,無法在兼顧安全的同時讓母親洗得「盡興」。而胡奶奶這次洗澡不僅暢快,而且平時自己洗澡都難以洗到的癢點,也一一被劉曉榮細心溫柔地照顧到。
等到第二天再次上門,劉曉榮就收穫了胡奶奶的熱情歡迎:「小劉你來啦,快進來,快進來!」讓胡奶奶的家人更為驚喜的是,在劉曉榮耐心引導下,胡奶奶改變了「生病就應該坐等別人照顧」的想法,通過一次次嘗試「自己來」,不僅更精神了,行動也越來越利索了。
「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為老服務行業」
「你怎麼知道那些字母什麼意思?」一次服務中,劉曉榮聽到王奶奶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拿著一個保健品的瓶子,吃力地向電話那頭的兒子逐個念著瓶身上的字母。劉曉榮告訴王奶奶,她手上正拿著的是魚油,桌子上的那兩瓶分別綜合維生素,以及加了維生素D的鈣片。
劉曉榮解釋之後,王奶奶這才知道每天上門給她洗腳居然是一位大學生,不僅老年護理科班出身,還有過英語專業的學習經歷,她說:「難怪總感覺你比之前的幾位護理員更懂我。」
在一次次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劉曉榮日益堅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她說,尤其獨生子女之間組成的家庭,除了工作和孩子,未來還要承擔父輩四位老人的贍養和照顧,無論時間或精力,負擔都很大,然而優秀且專業的老年護理人員依然非常緊缺。
為此,除了自己將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劉曉榮還呼籲更多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能夠積極投身到為老服務行業中。
圖文 / 宋梅
原標題:《長護險居家護理員得老人心:天下的爺爺奶奶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