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萬老沈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mzy2117)
過年的時候,老沈聽聞了家裡親戚關於「失能老人家庭和護理保姆」的一則故事。
親戚家有一位近九十歲的老人,七年前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近兩年發展成為了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重度失能老人。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日夜照顧老人,但近兩年,在老人重度失能之後,已經六十多歲快要奔七的兒子和兒媳也感到了力不從心、體力不支。就這樣,夫婦倆請了一位24小時全職護理的保姆,一同幫忙照顧老人。
令老沈注意的是,護理保姆在親戚家的待遇:工資不輸白領,每周雙休;一日三餐由僱主買菜、燒飯,保姆只需看好老人即可;保姆每年回老家四至五趟放長假,來回機票由僱主負責;僱主不僅負責機票等路費,還負責親自開車送保姆去兩小時高速外的機場,全程接機、送機;保姆每次回老家時僱主還需額外送上紅包+特產禮物等。
在這種情況下,親戚還對老沈表示:生怕自己為保姆提供的待遇還不夠好,留不住保姆;你不知道,現在為失能老人找一個全職保姆太難了……
老沈本以為這是偶然現象,查詢資料之後卻發現,「失能老人難找護理」的現象原來已經如此普遍!
網友A表示:現在保姆特別難找,尤其照顧痴呆症老人,有錢也難找。
網友B表示:老年痴呆最難護理,隨時跑丟,隨時闖禍,屬於高危行業,有選擇的保姆都不願意幹這個。
網友C表示:護理類本就缺人,普通老人尚難找全職保姆,更何況痴呆症老人,做久了容易抑鬱。
那麼,我國目前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什麼是失能老人?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通常,老年痴呆症患者到達後期,都是重度失能老人。
中國尚未廣泛開展失能鑑定與評估工作,到底有多少失能人口也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廣泛被引用的是全國老齡辦在2016年「第四次我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中提到的數據:2016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8.3%。
值得一提的是,有兩個年齡節點需要關注。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話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現實。具體來看,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求。
去養老院,這是大多數失能家庭的第一想法,但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從2017年統計結果來看,我國至少有10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床位,最保守估計急需的服務床位數是565萬張,但目前還不到130萬張。
第二,護理人員一人難求。
沒法送失能老人去養老院,就只能請護理人員,但這一條卻更難實現。
央廣網消息,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在1000萬人。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
在現實中,撇開普通家庭難找護理人員的問題,連專業機構也難找護理人員!據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在濟南的一家養老院,負責人表示,10個護工承擔著60多個老人的護理工作,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很難招到人。
面對問題重重的現狀,「怎麼辦?」,這是每個人關心的首要問題。
要解決養老問題中的最大痛點,首先離不開的還是「政策」二字!
經常看我們財經早餐簡訊的朋友,一定會對2019年開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頻繁出臺的關於養老問題的政策印象深刻。
比如,2月23日簡訊:
2月19日簡訊:
2月17日簡訊:
2月13日簡訊:
如此密集的政策出臺,可謂前所未有!這表示,國家已經高度重視養老問題!而從地方來看,作為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也在快馬加鞭地起到示範作用。
以上海為例,2019年1月,上海金福養老院董事長徐兵委員就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場大會上明確點出了「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他從五個角度提出了建議,包括配置政策工具、推行以社區為載體的居家養老、以需求為導向優化現行長護險制度、合理提高護理員薪酬待遇水平、撬動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介入等實質性內容,可謂句句精準。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作為養老問題中最艱難的部分,「失能老人護理問題」已經成為了關乎人性、財力、能力等多重因素疊加的複雜問題。隨著平均年齡的延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概念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古話說「養兒防老」,但當一個近七十歲的兒子,要長期日夜照顧一個九十歲的失能老人時,也不禁會讓人為之捏一把汗:照顧者也已到老年,實屬難矣。
我們期待,養老問題在政策的扶持之下,能漸漸獲得改善!這不僅是為現在的老人,更是為以後的我們自己,畢竟,世上無人不會老。
全國各地的朋友們,您嚮往何種養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