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子的使命不是成為受精卵,女性的價值也不應該被生育綁架,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8月27日,馬伊琍在節目《女人30+》公開發言談論&34;,而她的發言一出也引起多方的關注,同樣存在許多爭議,但是能夠讓大部分女性產生共鳴,支持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實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大眾將視線和目光逐漸聚焦轉移到三十歲這個特殊年齡階段的女性群體,一系列有關三十加的電視劇和綜藝頻頻出現,換個角度來想電視劇不正是源於生活嗎?正是因為意識到這類問題,才會以電視劇的形式為縮影播出。
從馬伊琍的言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豁達的,通透的。她認為生活不是盲目的,女性應該為自己而活,作為獨立的新時代女性活出自己的精彩,體現自己的價值。
孩子同樣不是維持婚姻關係的紐帶,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理由維持不幸福的婚姻,作為父母是自私的,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她所說女性的價值不是成為母親而是成為自己,這句話對於一部分女性是表示贊同,但是也有表示質疑的,原因就是馬伊琍自己也是一位母親,如果如她所說,她為什麼還要成為母親?
這裡其實就有些主觀臆斷了,這就和我愛媽媽但不想成為媽媽觀點相似。馬伊琍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尊重多元化,生育是個人的選擇,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不生,這是個人的權利但不是被強行安排的義務。
也會有一部分人認為不想成為母親的人都是自私的,只知道安於享樂,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當然也會有一些人說老了誰養你的之類的話。
但是這樣的話大部分來自於父母親戚朋友,認為女性必須生孩子成為一位母親的想法真的是個人的想法嗎?確定不是因為受周圍人的想法而強加給自己的嗎?
母親很偉大,的確是有想要成為母親的人,但是如果沒有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對自己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不負責任?
因為自身條件不允許選擇先成為自己在成為媽媽這種觀點真的就自私嗎?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當代青年人飽受生活的種種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確保會給孩子更好的照顧和更好的未來,這難道對孩子不是一種負責嗎?難道要等到孩子需要陪伴需要物質的時候才意識到無能為力,把負面情緒帶到家裡才是負責嗎?
也許會有人覺得馬伊琍的言辭犀利了一些,但這些看法都是過來人的智慧,經歷過兩段婚姻,對於婚姻,對於生活,她都有足夠的經驗,與其說是她從與文章的愛情與婚姻中總結的經驗,不如說是從教訓中學會成為自己。
當初和文章的婚姻多麼讓人羨慕,即使後來分開也沒貶低過對方,快速的結束這段婚姻對孩子也是一種解脫,大人總認為孩子小不明白,其實越是小的孩子越有靈氣,他們會能感知到父母的情緒變化,如果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離婚後的馬伊琍變得從容,但她依舊認為離婚後的女人,仍然有權利追求愛情和生活。這本來就沒有對錯,只是個人的選擇,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