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書店業而言,也許不光是書店業,包括所有行業,2020年都會是一個分水嶺。災難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一些實體書店倒閉,大多數書店舉步艱難。但書業並非想像中的那樣哀鴻遍野,而是有喜有憂,喜大於憂。疫情,也未能阻斷書店前進的腳步。主觀雖為自救,客觀上卻加快了融合與轉型,這對長遠發展,未必不是好事。
在此,我們梳理了2020年書店業有標誌意義的10件大事。這些大事,有些是政府唱主角,為書店業闢出一片新的天地;有的是行業在發力,助推書店業渡過劫難早日新生;有的書店生死,極富啟迪意義,會讓業界人士以後的腳步,走得更穩。
它們,發生在這一年,影響的,卻是未來。
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了《關於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通過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工作,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全民閱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動更加豐富多樣,氛圍更加濃厚,成效更加凸顯,優質閱讀內容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法治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民綜合閱讀率顯著提升。
意見提出了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任務,包括加大閱讀內容引領、組織開展重點閱讀活動、加強優質閱讀內容供給、完善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青少年閱讀和家庭親子閱讀、保障特殊群體基本閱讀權益、提高數位化閱讀質量和水平、組織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和加強全民閱讀宣傳推廣等。
意見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黨委宣傳部門牽頭負責的全民閱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強服務保障,推進全民閱讀工作法治化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全民閱讀公共服務。加強評估督導,制定完善全民閱讀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評估全民閱讀發展水平。
中共中央第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2035年把我國建設成文化強國。
《建議》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全面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包括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間,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建議》還進一步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各地政府加大了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力度,並以免稅、獎勵獲評「最美書店」的書店、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支持實體書店發展。除了市級政府,有的縣區政府也開始補貼書店。
多地政府真金白銀地加大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支持力度。如北京市扶持實體書店的資金達1億元,還不包括區級財政的投入。如北京市順義區、通州區和海澱區分別拿出5000萬元、1980萬元、1500萬元對實體書店進行資金扶持。其他各區也設立了扶持資金,北京市區兩級2020年對實體書店扶持資金達2.4億元,資金規模超過「十三五」前四年的總和。
石家莊市對符合標準的實體書店,一次性發放5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補貼。成都的大型書城如果符合條件,則可以獲得30萬元到50萬元不等來自政府的補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多個省市,還通過免稅、免房租、購買書店的公共文化服務等方式,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河南省明確規定,將全民閱讀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縣級以上政府應該加大對實體書店的扶持力度。有的省市區,則對符合創新經營模式、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實體書店予以獎勵,重點支持實體書店在裝修改造、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員工培訓、購買專業化服務等方面的投入。
2019新時代杯年度最美書店:有浪丨揚州慢x新華書店
北京市萬人擁有實體書店的數量為0.90個,已超過紐約、巴黎、東京、多倫多、首爾、雪梨和莫斯科等7大城市的每萬人0.85個。
截止2020年11月底,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38家,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達到0.9個,擁有特色書店200家,北京市實體書店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已超過紐約、巴黎、東京、多倫多、首爾、雪梨和莫斯科等幾大城市平均萬人擁有0.85個實體書店數量。此外,北京市還實現了「一區一書城」,已建有1000平米以上的綜合性書城39家。其中,10000平米(含)以上4家,5000(含)-10000平米3家,2000(含)-5000平米11家,1000(含)-2000平米21家。選品精準、空間優美、格調高雅的書城遍布全市各區。
在扶持政策的引導下,投資者開辦書店的積極性日益增長,一批高水平、高品質的特色實體書店在北京落地開張。北京地區實體書店不僅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也顯著增強,產業影響力和競爭力日益顯現,發展勢頭日益加快,內生動力得到充分釋放。北京市特色書店和最美書店已逐步發展成北京市地標性特色書店。知名實體書店品牌快速發展,大型知名連鎖書店發展初步成形,有的已成為北京地區甚至全國知名的「網紅書店」。除了王府井書店、西單圖書大廈被評為北京市最具影響力書店外,其他知名品牌書店如Page One、言幾又、全民暢讀書店、中信書店、更讀書社、鍾書閣書店、上海三聯書店、建投書局、西西弗書店等,在裝修風格、定位策略、圖書選品方面帶有先進性和引領性,吸引了讀者的關注和喜愛。有的品牌書店如中央黨校大有書局、中信書店北京啟皓大廈店和自然書店、全民暢讀書店朗園店、春風習習書店、鍾書閣融科店和西單老佛爺店等,還擁有北京市「最美書店」的稱號。
上海一大批或有雄厚資源、或有格有調、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書店如期開業,滬上書店業矩陣圖廣闊而多彩。
2020年6月18日,有4萬多圖書品種的經世書局在復旦大學校區內重新開業,成為該區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書店。第二天,致力於打造上海人文新地標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所屬大夏書店-麗寶店,於上海虹橋商務區笑迎賓客。
疫情毫無疑問沉重打擊了包括書店業在內的所有行業,好在城市的燈光依然明亮,人們的閱讀熱情依然高漲,資本,似乎依然有信心也並沒有那麼冷血。上海新開的「城市不眠」書店,一聽就知道是一家24小時營業書店。即便是在疫情期間,這家寬敞明亮、溫暖溫馨的書店營業時間,也堅持早8點至晚8點開足12個小時。7月3日,在寸土寸金的外灘,以「文化+社交」聚合場為定位的「閱外灘」書店亮相。書店以崇尚學習和持續進化生活為理念,主打藝文、設計攝影、經營管理類工具書和中外兒童讀本。
此外,2020年相繼開業的思南書局詩歌店、朵雲書院戲劇店、大隱書局海派書房、大隱書局九棵樹藝術書店和上戲藝術書店,加上12月24日開業的日本蔦屋上海上生新所店,滬派書店業矩陣圖更寬廣,更多彩。
蔦屋書店杭州店和上海店,分別於2020年10月18日、2020年12月24日開業,疫情沒有阻止中國各地書店新開步伐。
成立於1983年的蔦屋書店,以「生活方式提案」的經營理念,深刻影響了世界書店業,並成為新文化產業、新零售標杆,目前在全球經營的書店已超過1000家。2020年10月18日,在中國的第一家店---杭州天目裡店,開門迎客。12月24日,實行預約制的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開業。上海蔦屋書店位於有近百年歷史的長寧區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內,官宣的目標是打造全新的藝術文化策源地。
作為新形態書店的代表,蔦屋整合業態經營、企劃能力、空間美學、數據化經營等方面的先進性受到業界的廣泛肯定。當然,蔦屋書店這個外來客,畢竟開業不足半年。接下來,書店落地中國後如何設定自己的發展路徑?會否儘快啟動大規模開店計劃?能否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良性、持續地發展?會給中國出版業帶來哪些衝擊與影響,業界人士無不拭目以待。
2020年逆勢而上,在困境中依然開出新店的,遠不止上述的滬上書店群,更不止外來的日本蔦屋。事實上,北京2020年有639家書店開業迎賓,湖北新華新開90家校園店、農村網點,不得不說都是令人鼓舞的數字。民營書店翹楚西西弗書店、漁書書店,同樣沒有放緩拓展的腳步,各自都新開出了20家到30多家數量不等的書店。
誠品深圳店於2020年12月31日關門謝客,疫情引發一批知名書店倒閉 。
在華文書店業極具影響力的臺灣誠品書店,其深圳店兩年前開業時,曾被寄予「成為深圳文化綠洲」的厚望。所以,2020年7月4日,當誠品官方宣布其深圳店只開到這一年的最後一天時,不但在深圳讀者中,就是在全國讀書人和書店從業人員中,也泛起了不小漣漪。
誠品深圳店官方宣布的關店原因,是疫情的衝擊。但其財報透露,誠品近幾年的盈利能力,正在急劇下降,淨利潤率從2015年的10.8%降至2019年的4.3%,2020年第一季度跌至不足1%。2019年,誠品深圳店負債總額達17.44億元,資產總額為17.24億元,營業收入為2.90億元。
事實上,深圳店並不是誠品關閉的第一家店。2020年5月,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誠品敦南店熄燈,標誌在讀者中頗有口碑的全世界第一家24小時書店正式謝幕。誠品敦南店的關閉,與疫情無關,而是因為租約到期,早在2018年就已確定。臺灣在本島、大陸、香港和日本共有42家分店,到2020年底,已陸續關閉了多家書店。
以誠品深圳店為代表,疫情之下,一輪關店潮猛烈地襲來。雖然由於數據統計的原因,我們無法得知全國書店倒閉的準確數字,但2020年長長的「書店死亡清單」,讓人心驚。佳作書局798店、海口國貿書店、天津學海書店、武漢物外書店、重慶方所店、上海旅人蕉書店、大連簡匯空間,還有噹噹瀋陽大悅城店、福州東百店、煙臺店等等,等等。這些書店,有的已有20多年的歷史,有的只生存了1000多天甚至更短。他們關閉的原因,有的是直接倒在疫情之下,有的是戰略調整,有的則是環境變化後的主動選擇。無論哪種原因,無論其生命長短,當帷幕最終落下的那一刻,都會令當地愛書人黯然神傷。
2020年第一季度,因受疫情影響,不少書店長時間停擺,現金流緊張。後雖陸續復業,依然門可羅雀。雖一年一度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臨近,但同樣因為受疫情之困,難以開展線下活動聚人氣促銷售。加之網上書店更大力度的打折促銷,令實體書店雪上加霜,困窘加劇,有的接近倒閉的邊緣。
為此,除了地方政府,行業與社會各界也紛紛想方設法調集資源幫助困境中的實體書店,如北京長江新世紀、北京聯合出版發起倡議,聯合國內知名作家及文化人士,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與那些備受讀者喜愛的實體書店聯手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持續三個月,旨在幫助它們聚攏人氣,渡過難關,畢淑敏、周大新、熊召政、劉恆、劉震雲等多位知名作家響應參加。還有淘寶直播、薇婭viya共同發起的「保衛獨立書店」直播活動。
其中規模和聲勢影響最大是為期6天的「423幫書店大行動——2020世界讀書日百城萬店好書大推薦」活動,該活動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閱讀三十人論壇聯合主辦,百道網承辦,旨在幫助疫情期間的國內實體書店渡過難關。活動通過整合上遊出版供應鏈,為實體書店提供擴展私域流量培訓課程,幫助實體書店進行書單分享並形成銷售,最終讓實體書店獲得銷售毛利分帳。
該活動自4月21日啟動以來便引爆世界讀書日,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報、鳳凰科技、鈦媒體、新浪新聞等七十餘家媒體報導。在朱永新、白巖松、聶震寧等發起人的倡議下,「幫助湖北書店」的呼聲也在社會各界掀起一陣狂潮。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分別於4月18日、4月22日在央視欄目「新聞1+1」發起「助力湖北實體書店」的活動邀請。董秀玉、陳昕、張毅君、李建臣、馮宏聲、李巖、敖然、任超等近百位資深出版人,響應朱永新、白巖松、聶震寧的呼籲,參與書單推送。此次活動獲得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積極響應與精準宣傳。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雷軍、閻志、李敬澤、邱華棟、虹影、嚴歌苓等社會名士紛紛在微博轉發,號召社會大眾參與到幫扶實體書店的陣營中來。「大學生幫書店」得到武漢大學和北方交通大學校領導與學工部的大力支持。此外,近400名來自華東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湖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的學子,在百道網的招募下,加入「點書成金•423大學生幫書店」公益大行動。聶震寧作為活動的發起人之一,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許多著名學者和領讀者主動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正好體現了全產業鏈利益共享,命運共擔的精神。」
423幫書店大行動——2020世界讀書日百城萬店好書大推薦
疫情助推實體書店加快數位化轉型,融合與跨界,成為2020年度中國書店業的關鍵詞之一。
2020年我國書店業最大的變化,是傳統書店向複合型、融合性書店轉變的步伐加快。
始料未及、前所未遇的疫情,使書店關門歇業長達一月或數月之久,本來就已經被網上書店蠶食的銷售,基本為零。即便是恢復營業後,依然經營慘澹。嚴酷的現實逼得實體書店積極自救,對有的書店,數位化和跨界融合是自救手段,對另一些書店而言,則是發展戰略和必須走好的路。
書店根據自己的特性與特長,嘗試與更多成熟平臺合作,做不同形式、機構裡的內容服務商。比如與區縣黨群機構合作開設紅色主題文化書房;與旅行社、景區、博物館結合設計文旅線路,讓作家帶一本書帶大家走讀文化;與藝術機構、博物館開辦流動展覽,讓更多與圖書、文創結合的展覽走進更多文化空間等等。
可以說,2020年的實體書店,在如何喚回流失的讀者、並吸引新讀者進入這一問題上,殫精竭慮。便民的小微書店、社區書店處處可見,書店線上線下融合、書業與他業跨界融合已屢見不鮮。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技術,儘可能地與其他行業融合。書店已很難再是單純的賣書場所,2020年是分水嶺。
短視頻、直播、微信和社區營銷,雖然目前對提升書店銷售尚未產生直接的、明顯的影響,但已成為構建新型的書店場、服務場、學習場不可或缺的、越來越日常化的手段。
雖然短視頻、直播、抖音等網際網路新工具的運用,是否能拉動實體書店的銷售還存在爭議與疑問,但毫無疑問的是,2020年,絕大多數實體書店深知,傳統圖書營銷模式已被打破。哪怕遲遲疑疑,哪怕猶猶豫豫,不少書店都努力嘗試了直播,開了微店,利用抖音、快手、短視頻、B站、喜瑪拉雅、微信朋友圈,宣傳書店、宣傳圖書。
如黑龍江省新華書店和河北新華書店,就大規模試水圖書直播和短視頻。他們認為,這些新路徑的直觀性、互動性、精緻性和場景化的特點,是其他媒體無法替代的。通過留言、彈幕、評論,形成一個特殊而有趣的文化場。
圖書直播和短視頻,已經成為不少書店常規的營銷活動形式,及時高效的傳播方式在推廣閱讀、推介新書、好書、舉辦讀書沙龍和各種文化論壇方面,都收到了好的效果,有的的確提升了線上線下圖書的銷量。
有些書店定期邀請文化名家、知名人士、KOL推薦書單,為他們拍攝推薦書單的短視頻,在店內陳列書單的同時播放短視頻。書店同時又將這些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播放。視頻下面有實體書店的購買地址與網上書店的購買連結,從引起讀者興趣、到研究書單、到線下翻閱圖書或到網上書店查看圖書信息、再到確定購買、完成下單,整個過程方便快捷,深受讀者歡迎。
(本文作者:文信;本文責編:肖歌)
掃描二維碼 | 關注我們
微信號 :bangshudian